《何者》是一本由朝井遼著作,貓頭鷹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320,页数:28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拖拉了一个月,才把这本小说读完。越临近收尾,阅读速度瞬间提升,直到最后一页那唏嘘的读白结束句,我的思绪受到了冲击,并不是被剧情震撼或者感动,而是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身影”,一些自以为是的虚伪被刺破,伤口作痛。
这是一本有关日本毕业生求职辛酸的黑色青春小说,作者朝井辽凭此获得第148回“直木奖”及其他多个奖项。讲真,从头阅读至过半篇章感觉很累,也不觉得有出彩之处,更难以理解为何能获奖?!
诚然,我对求职情节不感兴趣,故事以求职作背景,展示的是各样的表现人格。小说里的角色是虚构的,但我相信读者们或多或少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缩影。像照镜子,模糊地看见自己的思想或行为。
小说里主要出现角色是:拓人、瑞月、光太郎、理香、隆良,和几乎没有露面的银二。尽管泽学长出场次数不低,可作者给他定位是一个“真正”的局外旁观者,因为泽学长无需为求职、前途烦恼。泽的洞察给拓人作出提点,也让读者清醒。然而,他确实不是重点角色。
六个即将步入社会为前途而发奋的角色,他们都是“凡人”资质,没有谁特别优秀,可以说几乎在相同起跑线上出发。
乐观平庸的拓人,背负家庭不幸默默努力的瑞月,有属于自己目标的光太郎,不断包装修饰自己的理香。
隆良和银二,他俩在毕业生当中,进化得相对亮眼。有人会认为光太郎曾是校内乐团主唱有明星光环,但是,从校园向社会过渡这段路,光太郎选择走普通人的步伐。再看隆良和银二,都特别的成熟,也轻视求职,他人眼中,与众不同。
小说里反复出现过:“隆良和银二很像?他们两一点都不像!”
相像是源于两人在发布Twitter信息展现个人思想与行为方面,语句表达与目的有类似。
“在事情还在进行的时候,就大肆宣传自己正在努力的模样很像对吗?”
“就算他们的说话方式再类似,你再怎样看他们不顺眼,他们两个都是完全不同的人”
“只不过是(Twitter)140个字类似罢了,你不要因此就把银二和那家伙混为一谈”
“你应该要在更用力地想象一下,这些简短文字的背后究竟是什么样的人”
这是泽学长对二人相像评价反驳的话。
很多人不愿意直视银二的努力,明明没有天赋,偏偏仍往那个注定碰钉的方向撞。用嘲笑贬低他人的行为,给予自己安慰与说服。
不能否认隆良的才能,他除了写作,也追求有品味的成就,隆良喜欢思考,也积极拓展人脉,追求完美。一副傲气与冷漠脸,让人嫉妒让人不爽。
其实,他们都是进取的人,但在进取过程中有所不同:一个是用行动证明自己,尽管挫败与丢脸;一个是谨慎、挑剔地进发,但却急于表现自己。
表现自我,在社交社会上并无不妥,你不表现,人家更无法了解你的目标与才华。但是,就隆良的阶段而言,反倒是一种虚伪的表现,明明目标还未达成,就迫切地追求他人的赞赏与认同,被美誉熏陶下的隆良依然没能成就结果,也是我自己会触碰的毛病。
拓人是故事的第一主人公,也是最大的伏笔,被理香直接比喻为“观察者”。也是在小说最后一章节重中之重的压轴。他让我领悟到一个道理:
无法包容自认为他人“幼稚”的想法,本身也是一种幼稚的行为。无法直视他人的努力,就难以正视自己的缺陷。
正当要质疑这本小说凭什么拿到“直木奖”的时候,到了尾声,结尾一句坦白:“我的缺点是逊弊了,我的优点是我能承认自己逊弊了”才慢慢领悟撼动。
【后来翻阅了简体版译名是“银次”,也就是台版的“银二”,音译不同而已】
《何者》读后感(二):不怕丑的世界观
“我的优点是,敢于承认自己难看之处”
这是拓人在本书末尾对着考官回答的话。现代大学生最怕的就是面临毕业找工作,有背景的靠背景没背景的只能靠实力挤出大部队独占鳌头。他们靠什么呢?他们靠的就是简历上短短的一两百字的自我介绍。它代表着书面上你力所能及堆砌你学生时代所拿到的所有荣誉,用华丽的文字来堆砌自己学生时代。这么一张薄薄的A4纸决定了我们的去留。这是决定进入残酷笔试面试的第一关卡。我们在简历之上永远不会写自己的坏话,写出自己难堪失败的经历,我们会字字斟酌深思熟虑的尽可能回答他们想知道的答案而不会正面的回答考官的问题。而考官也知道我们都是避重就轻的书写简历回答问题,关于优点这一问题我们肯定都不会像拓人这么陈恳的回答。因为他的答案让考官并不感兴趣甚至感到厌恶。
在本书中,拓人,光太郎,隆良,理香,瑞月五名大学生,我们都会从中或多或少的看到自己的影子。他们五人为了面对即将到来的找工作投简历而聚集在一起商讨对策,互相学习点评。也在这一路上慢慢的渐行渐远。
拓人,平庸善妒,懦弱,以观察者身份自居,嘲讽着其他人。他甚至不敢面对真正的自己,在大四的时候未能拿到内定而延毕,他这一次一直用他“过来人”的身份看着其他人犯蠢的。而他也在一边努力的面试一边写着自以为完美的攻略。他嫉妒得到瑞月喜爱的光太郎,在他看来光太郎这么一个热爱音乐,且平日生活不靠谱的人自己是怎么输给了他?他获得了自己想要饿到的瑞月与工作。而自己依旧原地踏步未能获得一个内定,曾经以为在那晚的8点自己可以悄无声息得到录取的消息自己可以爆发嘲讽这群愚蠢的人,可是并没有得到答复。他不知道自己的公式哪里出错了。他也没有解决方案只能不停地跟着这群愚蠢的家伙待着一起找工作。他也无法面对乌丸银次,银次在他看来是一个愚蠢的家伙,不听自己的话否定自己的创作,甚至一意孤行的去建立了新的剧团。明明当年自己用着最得了的话去骂他诅咒他,可是为何他还是一直走在自己喜爱的工作道路上?明明那个剧团幼稚的可笑一点意思也没有这么多人骂了他为什么还要继续下去。他的内心一直否定着一切甚至不敢去看银次的公演,只好在二流的论坛看关于骂剧团的评论。他不敢去承认自己还爱着创作只是悄然地去有关这样工作的公司面试,可依旧旁观在外并不想参与。他不能忍受自己难堪地像银次,像别人那样倾其所有的去做一件事,害怕失败。可又满心期待自己能够得到别人的肯定,拿到内定。当他的小号被理香揭穿后,他恼羞成怒内心充满了羞耻感,他不断的在内心否定理香说的话,却说不出口,因为这是事实而自己也不想难堪的破口大骂。也找不到任何话去反击她所看到的事实。因为他真的如理香所说自己不去看银次的公演是不敢顿悟,他还在做着自己的白日梦,他无法像别人那样难堪的在未知的道路上艰难前行。
光太郎,大学期间全情投入自己所热爱的音乐领域当中去,真正享受了大学的时光。同时他也懂得取舍,果断的在要毕业之际染回了黑发,朝着自己早已定好的目标前行。虽然他也不知道结果会如何不过他并不后悔自己所做的一切。他在五人小组中默默地吸收自己想要的知识并去面试,用自己的平常心很好的性格去逗乐考官。他有很好的凝聚力还是气氛活跃者,有他在的地方大家都会凝聚在一起嬉笑打闹,他甚至可以直率的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还能让人不反感,他拥有这样的魅力。虽然他对自己很不上心可是他却对别人很好,不愿说重话,不愿伤人。或许他就是我们学生时代所说的真正的暖男吧。
隆良,爱逞强,无论生活品质还是穿衣风格,说话都无时无刻不在展现自己“艺术家”的一面。有才能爱思考,可是也是一个内心有很多想法却从不付诸实践的一个人。用着华丽的辞藻包装自己,鄙视世间上的规矩与制度,不愿承认自己的失败,却想要别人认同自己,赞美自己。他轻视求职者,工作的人。从他的言语中就能听出让人倍感尴尬。他被自己天才的想法所困住,走不出这泥沼中。最初想与银次合作后又觉得他配不上自己的作品。其实他只是怕自己失败,他承受不了失败带来的打击,所以才不断地在找别的借口,从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嘴里说着轻视求职者的话,实际行动却和他们一样,不断地在找工作且不想让别人知道。只能用自己的ins的小号不断地吐槽,这个社会,公司的制度,吐槽别人无法理解自己天才的想法等等。其实他想要别人的认同他也觉得自己的那份工作难为了他,可是他太急于求成了,这样看起他来就像半桶水响叮当那样的一个人。不断的夸赞自己却没有一个作品。他与银次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人,隆良不愿用丑陋的样子去打拼,不能接受失败,懦弱的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吐槽。而银次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无谓别人的辱骂质问,只一心一意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谦虚的前进。
瑞月,五人中最平凡的大学生。虽然曾经怀有梦想,却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被现实打败。母亲对自己的束缚,生活上的压力直压得她喘不上气。再也不敢放肆只能小心翼翼的活着。在她看来学历,梦想什么的都该放弃,自己应该脚踏实地好好的找一个安定的工作先做着,无论这份工作有没有未来她都已经向生活妥协,只为了让自己与母亲能在东京生活着,虽然很想对着母亲哭泣大吼大叫,可是却被家庭,道德束缚,而她无法摆脱这一切,再也没了自由。
理香,真实的承认自己虚伪,用毫无作用的头衔包装自己才能有底气说话。在光太郎看来她就是那种喜欢当班长,爱出风头的女孩,太高调让他不喜欢。可是这又有什么错呢?难道高调,喜欢当班干部的女孩就是绿茶婊?这不见得。这只是说明这样的女生有做女强人的一个潜质而已,可是依旧有很多人不喜欢这样的女生。但是如果这个高调转嫁到男生的身上恐怕就要被大喊霸道总裁了吧?
理香连集论都过不了,只能用这些没用的头衔,名片去武装自己希望自己能够冲出重围。其实她还是比较胆小,没有自信心。不然就不会经常去询问拿到内定的前辈,去问公司的小细节了。她想知己知彼,毕竟自己在这么大的环境下,如果不这么难看的努力的话就一点希望也没有了。她的好胜心很强,一直都希望自己才是拿到内定的第一个,不服输也不会违心的去说祝贺的话。
理香与瑞月虽然性格不同可性别相同。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下,传统思想的束缚,导致社会到现在还是男尊女卑的社会。而文理科也是这样,曾经有一句话被传了多少年了现在还没有消散,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简直可笑,难道文科真的就这么没用吗?可惜现实的社会告诉我们,有用可惜你不值得这个价。
女性在这个社会是绝对的弱势群体与老幼病残是同一等级,甚至还不如。老幼病残有人欺负更有人同情而女性呢?女性总是被虐待,辱骂,收获永远不等于付出。家庭主妇是伟大的职业可是没人去尊敬他们,男人娶了他们回家就成了冰箱,人老珠黄了。孩子又嫌弃他们的唠叨,老人嫌弃他们的出身学历地位外姓人等等因素,家庭主妇明明也是一种职业却没有回报。女性在现实社会中能够得到工作的机会远远低于男性,他们只能做一些文秘啊,简单的脑力劳动比如会计,照顾人的护士,老师之类吃力不讨好的工作。这些大部分都是文科的工作而女性也是文科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曾经我以为家里都是麻麻炒菜做饭厨师应该都是女的吧,没想到长大了才知道原来厨师都是男的!女的都只是打杂帮厨的罢了。在亚洲这样传统思想的束缚下,女性总是被说没用,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样的鬼话,居然传递到了现在。好不容易长大成人可以工作了家里却告诉你,随便工作工作得了,别像某某某家的女儿每天只知道工作,男朋友都没有一个老了可该怎么办啊!你啊,赶紧在单位找个男朋友结婚得了!我还等着抱孙子!我勒个大去!凭什么女性的价值就只有结婚生孩子做家务这样磨人的差事?我们就不能当女强人一辈子不结婚不辞职吗?好的,现实社会又啪啪啪打脸了。女强人听着好听其实大家都知道这是贬义词。女强人最不受人欢迎,男性在自己男尊女卑的世界呆太久无法适应一个女性驾驭自己,背地只会辱骂意淫。女性同样也会如此,如果自己有一个女强人的上司,会在背地乱传传闻,无中生有,中伤他人自己还挺开心的。
这个社会太过病态,女性被欺辱不只是在现实,网络上也是如此。社会给的工作机会太少,人口又多,失业者比待业者还多。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中,很多人迷失了自己。很多年轻人高不成低不就,索性辞职。好一点的去当一个现充,边打零工边补习知识考证等待下一次录取的机会。而有的人呢,只会抱怨为自己找借口,每天在家无所事事等待天上掉馅饼。现今网络越来越发达,大家都喜欢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意见,抱怨,分享自己的生活,同时也喜欢观察别人的生活。最开始无论美丑,精彩或者平淡大家都只是单纯客观的点评祝福,可是网络日益发展与社会共同“进步”,网络暴力也越发的猖狂了起来,键盘侠越来越多。他们把自己在现实中获得的压力不满发泄到网络,发泄在他们看来很脏,很乱,让自己很不爽的无辜的人身上,用着世界上最恶毒的语言真心的诅咒他们。在骂人的同时也把自己的秘密装进了网络这个大盒子中,任人点评。也有很多人有小号,小号中的自己隐藏在电子机器屏幕的后面,不想被人所知,只是把网络当做自己吐槽的现金的日记本。把自己每天的不满,压力,丑陋的嘴脸全都写进这本日记本中,不想让人认识自己可同时也想有人认同自己,两张矛盾。网络就像肮脏的集中营一样,人们把自己的小秘密丢了进去换取别人的小秘密,虽然各自的秘密都被所知可是自己从未想过要现身,也从未想过会被扒出来,全身赤裸的在人民大众面前把丑陋的身躯显现出来。可当真相被揭穿时他们惊慌失措,在闹钟闪过无数念头,或许想报复,或许疑惑是谁把自己揭发的,甚至想过自杀。可是这样也逃不掉别人对自己丑陋嘴脸的谴责。
我们是谁?我们能够成为怎样的人?这一切都取决于自己。没有人强迫自己变成另一个人除非是自己。无论未来是好还是坏,这一切都是我们自己做的选择,不怨天尤人。
题外话:我只想安安静静地做我的一个小齿轮
《何者》读后感(三):拓人被撕下面具的一刻,才发现我也被骗了
讲真,一直看到四分之三,都觉得这本书平淡如水,围绕在主人公拓人和四个小伙伴毕业前求职时期的故事。几个小伙伴互相支持和鼓励,在别人眼里,拓人是一个平和友好的人,对朋友彬彬有礼,一直到瑞月无意发现一个秘密:拓人的手机留下了搜索舍友工作单位负面评论的搜索痕迹,彷佛引爆了一颗炸弹,瑞月与拓人当众撕逼!同时揭发了她早知道拓人还有一个twitter小号,这个小号纪录的都是对朋友生活、找工作的嘲讽和不怀好意,与给外人的印象大相径庭。拓人一直用这个方式逃避自己的无能,把别人的努力看作愚蠢。瑞月摘下拓人虚伪面具的一刻,才发现作者把读者也骗了。不愧是直木奖得奖作品。而小说的名字何者就是twitter的小号,一个与阳光形象完全相反的暗黑内心。
当然作者否定了主人公不敢面对自己,用对别人品头论足逃避真实的做法。重要的是认清自己,接受自己的缺点,这是第一步,而后做努力,即使自己很逊也没什么。承认自己是前进的基础。
《何者》读后感(四):社交网络时代,真假难辨
花了半天的时间把这本书读完。刚开始的时候觉得这个还挺平平无奇,真正吸引我的大概要从理香发现了拓人的小号开始。拓人的正式面目赤裸裸地展现在他的小号上:自视甚高,永远保持一副观察者的面皮。这倒是我最意想不到。读完以后,我发现自己跟拓人莫名的相像,永远与人保持距离,喜欢对他人加以判断,同样可悲......
这本书也反映了人在当今的网络时代的两面性:网络上一个人,现实生活又是另外一个人。也难怪大家都说: 一般发到网络上的都是假的,不可靠的。也不能说是百分百假,就是经过精心的装饰与筛选。嗯,。我也一直很喜欢玩微信,回想一下,我现在发现,每一次自己发朋友圈之前都会思考很久,琢磨究竟怎么写才能最好地表达自己,同时也在想怎样才能获得别人的关注,有时甚至在活动开始前就在想如果在朋友圈表达对这次活动的感受。庸俗的自己真恶心。还是少玩为妙。
《何者》读后感(五):对照周遭的思考
作为一名快要毕业的大学生,这部小说带给我的思考远远不止写作手法和写作风格。影子,我看到了众多现实中的影子,乐观度日也好,自我陶醉也好,或是坚强至终,又或是冷眼观察,周遭的人无非就这几种。不同的是中国的社会环境和人文气氛更造成了各部分的杂糅。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究竟合不合适,求职的道路上一定会弄清楚答案。所以周围的人很多便是这样:似乎永远不假思索地踏入自我编织的漩涡,并积极地找寻同样盲目的同伴,以至于能在乏味,艰辛的道途中获取一丝安慰,如果又随上了所谓的‘‘潮流’’,那就更具有吹嘘的资本和底气了。而说到底这究竟是源于对迈入社会的恐惧和对校园温柔乡的留恋还是自己深深扎根的跟风性和不知何时囤积的戾气导致的目空一切?可能一直渴望认识自我,了解世界的心理是我对于周遭的环境有一种不可避免的敏感和判断,因此我对于拓人感同身受,同时我也知道书上没有写明的拓人的真实和苦衷。一直的观察和分析也并不是自以为能成为‘‘人物’’的自以为是,而是对于过于复杂艰难的环境的一种奋力的冲击,说的形象一点类似于“模拟”吧 ,谁会把模拟当真呢。而这后面的原因也只有我们自己才能体会吧,也许未来社会的大窗会射来一束光让每一个人能满目温暖,但在那之前,自信坚强地走下去,是我能想到的最好的办法了。
说到求职,那是成熟的必由之路吧,无论是什么形式。算一算,那一天的到来也不远了,有压力,也很期待。
《何者》读后感(六):反方向观察
说实话,很久没有对一本书产生这么大共鸣了。每翻一页就频频点头,内心OS:妈呀这不是我吗?感觉拓人就是我观察世界的眼睛。
我和拓人一样,都是敏感而好胜的,嫉妒心极强,面对牛人总想用一些不可明说的小心思去猜度。
承认这一点很不容易,但也很重要。因为从承认这一点开始,我就从一个内心高高在上经常diss别人的人慢慢向一个务实的人转变,对于牛人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
我是很不好意思去展现自己的人,所以对于那些很好意思展现自己的人,过去总会很不屑,认为其实比我也好不到哪去,这么挫也真是敢。现在想想不过是自己想去表现却又不敢的那种愤恨情绪的转嫁。
uptown funk里有一句歌词很好玩:If you sexy then flaunt it, If you freaky then own it
因为我一直是一个偏执的完美主义者,所以我一直认为自己是freaky,只能own it。但让我不解的是,明明那么多freaky的人,却在拼命地flaunt it。他们大概就是理香说的,“始终只能以这副样子去挣扎”的那些人。这句话很有日式物哀的感觉,给人一种乌云之下要强行微笑,做自己小太阳的即视感。
但是如果从反方向来解读这句话呢?那就是:
虽然我矮穷矬,但是虚锤子!come on baby不要怂就是干!
果然这样子听起来更有动力呢╮(╯▽╰)╭
开玩笑的。其实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是完美的,与其因为自己的缺点而止步不前,或者心中高歌着英雄悲情主义强行向前,不如冷静地对自己进行评估,结合能力与兴趣去选择合适的位置。我们无法控制别人比自己强还是弱,只有自己默默努力,朝hold得住的地方前行。
毕竟,运气和偶然也是人生的组成部分啊~
:知道我的大男神佐藤健先生要演《何者》我的内心是欢呼的!是雀跃的!要是中国能上就好了╮(╯▽╰)╭
《何者》读后感(七):十年前我预想的未来,真的在来的路上了吗?
十岁的时候,那时候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二十年后的我们》。纵然是想象力如此匮乏的我,也洋洋洒洒写了一千字。现在回想起来,我大概是不清楚这篇作文是想象作文的定位吧,总之非常认真地思考着,二十年后我们“有最大可能”成为的人——
我隐隐约约记得,三十岁的我已经成为了一名作家,写完了代表作的系列小说,小说正在翻拍影视作品,影视作品里的男主角是当时的班长……好朋友A当时对数学特别感兴趣,我就把她写成了数学家;好朋友B当时一本正经,我就把她写成了老师;好朋友C热爱足球,我就把他写成了足球明星……一切都有根有据,有着最大的可实施性,年轻小小便如此现实我也挺没救的。现在我只知道有一位还在继续读研,专业虽然和数学有关,但并不是数学,其他人也早就没有联系了。
而我呢?23岁,离30岁之约还有7年,也仅剩7年。毕业前做着最后的挣扎,毕业第一年,几乎是意识迷茫地找到了第一份工作,然而12月就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借口辞职了。
辞职后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沉思,读朝井辽的《何者》,我摘下了这样的一段话:
我觉得迄今为止,我们常听到别人鼓励说“结果不是全部,过程更加重要”之类的话,那是因为我们的身边,还有愿意帮我们留心前路的人在。毕竟这些人一直关心着我们奋斗的过程。但是,已经再没有这样鼓励我们的人了。
我们已经到了必须孤身一人,完全靠自己的力量寻找人生目标的时候了。已经没有别人能替我们照看前路了。没有可以替我们考虑前途的学校老师,我们也到了父母生育我们的年龄。我们的思维不能毫无成长,一直依赖他们。
我们已经走到,该分道扬镳的时候了。
你就是这么想的吧:你的思维比全世界所有的上班族都敏锐、都纤细、都富于感性,在这样的现代社会当中生活真让你痛苦,是吧?
就算你用这种说法来自我保护,也已经没人能以你的思维来看待你了。也已经再也不会有人来理解、重视、追赶你所走的路了。
你把你打工那些活称作“工作”,你把你根本没付出过努力的最终没能实行的计划叫做“告吹”,你把你自己朝思暮想的职位说成是“身边有人觉得你适合去当个编辑或者艺术家”,就算你多少次用这样幼稚的遁词来维护自己的尊严,也没人在意你的自欺欺人,更没人追随这样的你。
你一直一直都在晒,晒你自己正在努力的过程,对吧?你总在说,你认识了某人,听了人家什么话,你在筹划什么事,你正在看着什么书,你正研究着某事,周围的人都对你报以怎样的厚望。
十分也好,二十分也好,你先把心里的试卷交出来吧。你不交卷,就是零分。你别把以后要做的事说得如何动人,先把自己已经做成的事情给大家拿出来看看啊。你得把自己心里的东西摆到和你用不同视角看待问题的他人面前。我再告诉你,如果不这样做,就再也没人会看你,每个人都是。就算你在通往一百分的路上展示再多过程,也不会有人能从你的角度来看待你了。
其实我是很缺乏勇气而安于现状的人,但我也想将来某天不会感到后悔,就这样胆小而贪心……今年也快过去四分之一,为了三十岁这个已经没有人记得了的约定,也开始想要去改变什么了。也许爬的很慢,也许又会迷茫不知所措……但是呢,
“你这么好,是时候,放手一搏了。”
每周小确丧/小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