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这个人》是一本由[德] 弗里德里希·尼采著作,团结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页数:219 页,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瞧,这个人》读后感(一):去失败吧
就如尼采自己对查拉图斯特拉的评价一样,他自己的话也永远呈现出如此多的自相矛盾。
他说他既是个颓废的人,又不是个颓废的人
他说复仇之心只是信仰者们内心孱弱的表现,而他自己又屡屡要把战斗的矛头指向所有人
他鼓吹超人意志,然而当人们批评他狂热英雄主义的时候,他表示他对那些振臂一呼的伟人才没有抱任何一点儿好感呢
他说不要世界上的任何价值判断,任何在世的真理,而他又宣称自己拥有真理。
他说自己是无神论者。然而那些在人群中最高贵的那群人的等级是由谁来判定呢
他到底要干吗?答案是他什么不想要
你要是问摧毁一切以后我们到底要创造什么,答案也许是,那个“什么”重要吗?
可他和那些信仰者们到底有什么区别呢。我们可以分辨出孱弱的复仇和斗争之间有什么不同吗
也许在生活中并不能很容易分辨出来。尼采有意思的地方在于,他总是要故意制造一种言辞表面对立,跟信仰者们区别开来,甚至很多时候用同一个词汇或者同一系列的词汇:我的真理不是你们的真理。这样却就越加加深了他们的同构性,不过他也许是有意为之呢,这才是斗争哲学?且这里更加暴露了语言本身的调皮和辩证
他们之间区别的核心我想就在于:他根本就不想赢。
道德啊宗教啊真理啊,他们手握这些武器就是为了赢啊,但他们的力量不足以真的赢,于是就制造了这种口实的赢
尼采的这种斗争的方法,有时候简直像是一种撤退:“我才不要做圣徒,我就是要做个怪物”
“你们耻笑他把,离开他吧,否定他吧”
一副玩世不恭
他要对信徒们发言,然而又不像圣人和救世主那样宣言真理,查拉图斯特拉所宣言的真理就是要人们都不要相信他所说的话:“说不定他是个蛊惑者呢!”
这种斗争是一种顽童式的斗争。复仇者的斗争要赢,他们要向你索取尊敬,而顽童一无所求。尼采的斗争都是失败的悲剧。然而这个悲剧是快乐的!一场快乐的悲剧!
克尔凯郭尔会说,我们每一次行动都只有一次机会,因而无比沉重。而对尼采来说,机会是一直在复归的,我们永远都有机会。所以说,失败了又怎么样呢,我在行动的时候本来就没有考虑任何结果啊。我只是任凭自己的天性和意志去做罢了。既然没有工于计算,步步为营,我就总是要失败。然而就是要这样去失败呀
他对他人关心的好意都拒绝,如他所言,如此受苦都是微不足道的。他肩负了这一受苦的命运,是多么快乐的事情呢。他对真正的受苦,都持肯定的态度。悲剧是他的命运,而他热爱他的命运,拥抱他的命运
这像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吗?(尼采说他痛恨德意志精神,对法国艺术倒是很亲近的。)人受了苦难,他却反而很高兴,一种自虐式的快感。孤独者的习性,从没有完满,没有结果的东西上体验快感。这是远比虚无主义更加复杂的感情。
《瞧,这个人》读后感(二):借此书评团结出版社插图珍藏系列
团结出版社近来推出大量插图珍藏系列,而且价格比其他出版社同类书贵不少,似乎就因为它们是“插图珍藏”。然而我不得不说这套书的插图不仅不是亮点,还是污点。首先,这些插图并不希罕,没什么珍藏价值(这些图据我推测,大概是从网上GOOGLE得来的);其次,插图印刷很差,不具备观赏价值。
这次翻了几页这本新译的尼采自传,就发现两个插图错误。
第二处在99页,尼采提到“那个把瓦格纳与黑格尔混为一谈的已故的布伦德尔”,译注说“布伦德尔(1811-1868),德国作曲家,瓦格纳的崇拜者。”于是插了张布伦德尔像,可惜又搞错了,他插的是当今大名鼎鼎的钢琴家Alfred Brendel (1931- )的像。【图见http://www.nch.ie/dynamic/img/Alfred%20Brendel%20-%20credit%20Isolde%20Ohlbaum%20SBC%20Brochure.jpg】
到此我们应该知道这些插图是否能珍藏了。
《瞧,这个人》读后感(三):孤独和寂寞的愤青
基本上呢,这本书你尼采先生写自己的,包括回忆自己的一生;简述自己的著作,最初写这些书的时候的idea,怎么想出来的,要表达什么东西,在自己的哲学体系里面具备什么样的意义,等等。看尼采先生自己分析自己还是蛮有意思的;不过总体上,这本书是挺无趣哒。。。以下是读书笔记和少量感悟和书评。
19世纪德国三大思想家:马克思,佛洛依德和尼采。他们都是无神论者,认为相信神乃是人的懦弱和盲从的表现;他们都对传统观念以及现存价值提出过震撼性的挑战,企图将人类从陈规陋习的思想囚笼中解救出来。(英国学者J.P.史丹)
哲学就是去探寻存在中的一切陌生和可疑的事物,寻找至今为止被道德禁锢的一切。从根本上来说,至今为止被禁锢的东西无非是真理。
智者不仅必须爱他的敌人,也必须能恨他的朋友。
你们还没有去寻找自己,这时,你们却发现了我。所有的信徒都是如此;因此,一切信徒都是微不足道的。现在我要你们舍弃我,去寻找你们自己;只有当你们通通否定我时,我才愿意重新回到你们中间去。
人们到底凭什么去识别卓越人才呢?一个卓越人才使我们有理智;要对我们的思想意识有益;他是木雕的,木质坚硬而色彩柔和,同时散发出宜人的香味。只有对他健康有益的东西他才会觉得可口。当超越这个尺度时,他的喜悦和欲望就会停止。凡是不能消灭他的东西,都会使他变得强大。他不论看书,与人交往或者观赏事物,总是与己为伴;凡是他选择的、许可的和信任的东西,他都予以尊重。
他既不相信厄运,也不相信罪孽:他对付得了自己,也对付得了别人,他懂得忘却,——他坚强的足以使任何东西必然成为对他最有益的东西。
所有沉默的人都是消化不良的人.
我责备有同情心的人,因为他们在保持人与人的关系的距离上太容易失去羞耻、尊重和体贴,因为同情心在一瞬间就会散发出下等民众的气味,而且看上去是矫揉造作,因为有同情心的人可能会灾难性地陷入一种生死攸关的命运,陷入一种痛苦的孤独,带来一种负有重大罪过的特权。我认为,放弃同情心也算高尚的品德。
疾病就是一种怨恨。——对此,病人只有一剂良药——我称之为俄国的宿命论,那种不抵抗的宿命论。当一个人遇事都要反应时,他很快就会筋疲力竭,于是他根本不再做出反应了。没有任何东西比怨恨的情绪更能耗尽人的精力了。相反,对于一个富有精力的人而言,怨恨就是多余的情感,克制怨恨的情感几乎是精力充沛的证明.
女人是有强烈报复欲的;这是由她的软弱所决定的,就像她对别人的困境容易产生兴奋感一样.
哲学家的使命不在于制服一般的反抗,而在于制服必须倾尽全力随机应变和精通武艺才能战胜的敌手...势均力敌——这是诚实的决斗的首要条件。当你轻视对手时,就不能开战;当你发号施令蔑视某物时,也都不能开战。
上帝唯一可以原谅的地方,就是它并不存在...
如果我说起阿尔卑斯山的那边,我真正指的只是威尼斯.如果我要寻找另外一个词来表示音乐,我认为这个词还只是威尼斯.我不会区分眼泪和音乐之间的差别,我知道,出于恐惧而战战兢兢地去思念南方,是件高兴的事.
对许多事物采取不看、不闻、不接近的态度,这是最最聪明的,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一种证明。另一种聪明和自卫是要坚持尽可能少做反应,要避开使人注定似乎会失去自由,还要失去创造力,变成只会起反应的那种环境和条件。
一个人只有在不断需要防卫的时候,可以变得十分软弱,才能不再保护自己。
尼采说得很对哎,一个人要想变成一个样子,先决条件是,他根本没有料到自己会成为那个样子.表面上看,这句话很矛盾,其实尼采也只是抓住了现象和规律,并没有看透本质。其本质无非就是无欲求呀,柳暗花明又一村,无心插柳柳成荫;如果硬是要找村要栽柳,反而不一定得到哦~~说白了,还是个度,南无阿弥陀佛.
人真正的危险在于,本能地过早得了解自己。
此时此刻,我展望我的未来——遥远的未来!——如同展望平静的海面一样;没有丝毫的渴念会打扰大海的宁静。我丝毫不想改变现状,我本人也不想变成另外一个人。但是我就是这样生活过来的。我没有什么愿望。有人在自己活了44岁之后可以这样说,他没有为荣誉、女人和金钱奋斗过!——我本来就不缺这些东西。。。
对于人类的伟大,我言简意赅地说就是热爱命运:一个人不要除此之外的其它东西,未来不要,过去不要,永远都不要。不仅要忍受必然性,更不要隐瞒它,而要热爱它——在面对必然性时,所有的理想主义都是谎言。人们应该毫不吝惜自己的精力,应该具有坚强不屈的习惯,才能在冷酷无情的真理中满怀信心、轻松愉快。
女人身上的善良已经是蜕化的一种形式了,虽然有许多所谓的美丽的心灵,但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存在生理上的弊病。女人味越浓的女子,越是拼命地反对一切权利。爱情是唯一值得哲学家来下的定义。——爱情的手段就是斗争,爱情的基础就是两性间极大的怨恨。男人是女人的工具,女人需要孩子,而男人只是他的工具。
一个违反自然的行为必然会迫使另一个违反自然的行为产生。
这里包括慢慢地环顾四周去寻找亲朋,寻找那些具有力量而有助于我进行毁灭性工作的人。——从那时起,我所有的著作都是钓钩;也许我像某人一样擅长钓鱼。。。如果钓不到鱼,那并不是我的错。那是没有鱼可钓。
我非常担心,有一天人们会称我为神圣的;我不想做圣人,宁愿做傻瓜,也许我本身就是一个傻瓜。
如果群居的动物放射出最纯洁的道德光彩,那么特殊的人一定会贬为恶人。如果谎言它的表面无论如何要挂上真理的面纱,那么就要在名声最坏的人当中去寻找真正诚实的人。
他想象有这么一种人,能够认清现实的本来面目;他的强大足以使他不会疏远现实,使他不会脱离现实,他本身就是现实,在他身上就有一切现实的恐惧和疑惑,只有这样,人才能称得上伟大。。。
---------------------------------------------------------------------------------------
站得更高才能降得更低,也能接纳得更多。尼采自传快翻完了,其实他已经意识到了,与涅槃很接近了,但本能地去抗拒;在那个时代看,这是个划时代的巨人;在如今这个年代,也只能是愤青里的佼佼者;《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值得翻一翻,倒不是尼采的主要思想,而是那些次要思想极具深意有不一样的闪光点。
尼采的自传,全篇读起来没啥意思,甚至有些乏味;我一直认为最好的文章是把答案留给读者的,尼采自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读者误解他书里的观点而写的,他十分渴望别人对“真正的”他的观点的认同;然而,“语言是误会的源泉”;当写出来的那一刻,就应该意识到语言将带来的冲突,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尼采是个批判者,他犀利的目光看穿了现实中的虚伪,他要用自己的力量反对一切权威,要进行价值的重新评估,要刷新当前的时代;这种感觉似曾相识,再也熟悉不过;“看世界看得太清楚就会盲目苍凉”,这是我以前对自己说的话;尼采没走过那个拐点;走过了就会懂得,所有的苍凉都是生命的契机和力量。
书的末尾是几位名人对尼采的评价,除对其至高的哲学思维的褒奖,剩下的就是对他逝去的惋惜。尼采,是生于孤独,而死于孤独和寂寞的。一个人誓死也要与孤独和寂寞相抗衡,必然是这样的结果;敢于接纳寂寞和享受孤独的人,才能销蚀孤独和寂寞的苦。他疯了,他一头扎入了黑暗却无法穿越黑暗,这就是结局。
我想,没有人死于孤独但一定有人死于寂寞。寂寞和孤独最大的区别就是,寂寞还需要外界的认同,得不到就会万分痛苦。孤独其实是个中性词,如果说寂寞是交融于现实的,那么孤独其实是境界的产物。真正的境界是看到了并接受,所以孤独一点都不苦;能衍生寂寞的,无非是他无法接受还有留恋有欲求放不下。
尼采的痛苦除了寂寞和孤独,让我想到了心灵学的不抗拒。心灵学里面最主要的方法论,除了感受就是不抗拒。尼采的悲哀无非就是抗拒,条条大路通罗马,其实不抗拒也能找到罗马,而且找到的罗马未必就逊色。其次,他把自己置于“救世主”和“与众不同”的界限里,不愿冲破界限,其实也不过是一种脆弱而已。
最大的感触就是,还是要回归到心理学的怀抱。哲学再深也是教会一个人如何看淡而已,而看淡本身无需读那么多哲学,一句话足以。而心理学则是越深越好,因为这是了解自己的强有力的工具,而了解自己是每个人一生的课题。觉知性本身可以带给人智慧,而心理学可以帮人更好的觉知,手上的4本要继续看了。
《瞧,这个人》读后感(四):对本书的些许看法
怎麼说呢,前两年读了一回,感觉他很狂很自大,而且全篇不知所云。现在又拿来读,感觉跟«忏悔录»竟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自我的大胆的坦白,将自己的不伪装完全展现出来。
同时,很薄的一本书,但读起来还是会有震撼和无法名状的微微伤感和酸涩。也可通过这本书更好地把握他的作品,读的时候不至于跑偏。
从目录看来感觉很狂妄,但是当细读时就会有很多跟设想不一样的发现。"我为什麼这样聪明,我为什麼这样智慧,我为什麼写出了这样的好书"。这些其实是在对其自身做一个经验性的总结,其实感觉是背景介绍一样,这前三部分无疑给世人展示着他的内心活动。从家庭环境,自我休养,写作的过程风格技艺,与病症做斗争,强调自愈等这些内容可看出是什麼造就了尼采或者说尼采经历了什麼。
但是还是不太明白好多尼采对他自己作品的一些介绍,特别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介绍,间或有很多句子读起来可能是翻译的缘故也有可能是他精神的不正常?反正不是太理解,但总体看来还是能有些许体会的。
《瞧,这个人》读后感(五):尼采如是说
翻以前的读书笔记,原来自己还写过这样的东西...
据说《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就是“尼采如是说”,看完那本书后尼采留下了“自大”的名号。谁知道他自传的标题更让我笑喷!连续三个“我为什么这样有智慧”、“我为什么这么聪明”和“我为什么能写出这样的书”。写了几十页,其实就是同一个中心思想“老子牛B,谁也学不来。”
他一直在书中强调自己身体健康头脑清醒,但是在完成自传的第二年他就因为精神失常而晕倒在都灵大街上。他激烈地评击“道德”和“上帝”尝试反对一切别人没有反对过的东西,但是思想的特立独行和性格上的乖戾孤僻让他落得孤独落寞,这种落差不是这种自大狂能承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