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立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2-2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立经典读后感10篇

  《立》是一本由池莉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80元,页数:28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立》读后感(一):看池莉教育女儿后的一些感受

  读池莉的文章字里行间很有那个年代作家风格,就跟我们读书时看课文,划线句的那句话一定要代表某种中心思想,还得往深里了说,不然代表不了你的文学造诣。至少在我看这本书时,好几次有这种感觉。拨开那些华丽的词句,是我看完她这一路教育女儿后的一些启发。

  她教育女儿的思想与方法,放在那个年代是超前的。吕亦池出生在80年代末,和我出生差不了今年,那个时候,池莉已经对每次女儿的入学花尽了心思。就类似于现在的学区房,好的学习环境孩子成长打下了结实的基础。和自己对比起来,我都不知道在我读幼儿园和读小学那会儿有没有所谓的市级学校,好像我的父母压根儿就没考虑过这件事。而我周围的邻居,大家似乎也就这么一起上了相同的学校。而且请注意一个事实,她的幼儿园和小学都是靠通关系和赞助费以及她的名声得来的,可以说没有这些的普通老百姓,就是干着急也没用。另外她在书中提及,所有学校都是她女儿的要求高中之后,我觉得孩子的确是有自己的一些思想,但是小到幼儿园,她说是女儿特别想读哪个学校。我就有点不认同了,这其中一定有大人影响因素在,不然小朋友可能对有哪些学校都不知道。

  池莉不提倡去外面补习,提倡孩子应该在玩中学习,这点我很认同,但她有些妖魔化了她的女儿。她在文中提到她女儿的玩中包括了钢琴绘画、游泳等等,并无数次写到这些都是她女儿非常喜欢的,这些对于她女儿就是玩。其实有在培养小孩乐器的家长都知道,学习乐器会有很长一段时间是极其枯燥的。孩子最缺乏的就是耐心,你要问他有兴趣吗?他是有兴趣的,但没有一个孩子是愿意每天花一个小时来练习钢琴。说的直白一点,中间有非常久的时间是靠家长每天逼着的。只有等到他练到一定级数获得一定成就时,那时才变成他真正的兴趣。其实池莉和现在游走在各大兴趣补习班的家长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她的起点很早,早到那时还没有很多家长有这些觉悟。80后们请想想,那时一个班级里可能会弹电子琴的就这么一两个,更别说高大尚的钢琴了。

  最后一点,只是我通过她文中描述后的一种感觉,猜测的成分居多。一路以来,她所描述的女儿都有超于同龄的人成熟,有时甚至比她这个妈妈还要有想法。我想说这是当妈妈的幸运,也是当女儿的悲哀。虽然池莉在文中弱化了她与丈夫之间的争吵与矛盾,但我可以感受到小亦池的童年时代并不那么幸福。没有一个三岁的孩子在到达一个陌生的环境,可以轻松的融入,刚进幼儿园哭着不愿去这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心理现象了。池莉甚至骄傲地说,因为先前她让女儿了解的幼儿园,所以她能如此淡定的应对。我了解,但并不代表我不害怕。就像我知道打针的整个过程,但是当针扎到我时,我仍会有一丝的紧张,这种正常的心理情绪,我们大人都控制不了,更何况是一个小孩子。再之后小亦池的每一次学校选择,我觉得都是她对原生家庭的一种逃离,就是我在外面比在原生家庭里更让我感到舒适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本该天真烂漫年纪一定是受到某种经历,才会把她催熟的。当然,这只是同样身为母亲得我,在看完这本书后的一个猜测。

  教育孩子,几乎是每个母亲在孩子一出生后就一直需要常常思考问题。在我看了许多教养书籍之后的总结是,爱、陪伴以身作则,以及时常告诫自己,孩子有他自己的人生,你只是他人生初期的启蒙者与伴随着,千万不要用你的思想去指挥他的人生。

  《立》读后感(二):能给你的最好的爱,就是自由

  总以为解放后的三十年非人道政治统治,是毁掉生长大陆中国审美能力根源。对生活的美,以及文学的美。

  池莉他们这代作家或许真的是幸运,那样一个对文学如饥似渴的年代,只要你去写,坚持去写,都会得到回报,而这回报往往与她们给予大家的似乎并不成正比。

  同类型文字,既有语言犀利著称的龙应台之《孩子,你慢慢来》,又有温文尔雅文字中总有股淡淡哀愁味道的朱天心之《学飞的盟盟》,池莉这本《立》较之前两本无论在文采上还是胸襟上,似乎都要略逊一筹。唯一值得一看的,或许就是同样经受这样不公正教育对待的大家,从一个几乎不可复制的教育经历中寻得的一点安慰

  不得不说亦池很幸运,在我们这个国家这样的孩子何止成千上万,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有一个池莉这样有见识也有能力的妈妈。作为孩子本就是这个世界上的弱者,在他们还没有强壮到与这个世界对抗时,有一个能够遮风挡雨让你按照自己初心慢慢成长,不催促,不呵斥,更不蛮横干涉的长者是如此重要,重要到影响你这一生的走向。我们大部分人不会有这份幸运,但是至少可以在心里对自己说,我要对我的孩子好一些,更好一些。

  人总是跳不出自己生活的时代,甚至阶级。对阶级这个词我曾经我比痛恨,痛恨这种人为地分级,但是随着年岁增长我知道,无论你怎样不愿意,这个世界本就不平等。仅仅一个星期前,那些在大太阳下等在校门口的家长,为了孩子一个缥缈未来翘首期待,那一刻的表情居然很有点悲凉的味道。或许他们永远不会知道,这些努力能够改变的是那样微不足道

  最好的教育不是交给他无数只是,而是交给他何谓自由,以及获得自由的能力。

  一个从来不曾拥有自由的人,是不可能交给他人自由的。

  最后,这本书真的难副其实,不论你是想在文字的盛宴中得到些许满足,还是学得一些让自己稍稍睿智的思想的闪光

  《立》读后感(三):如何教育孩子

  一口气读完了池莉《立》,感触如下:1.中国教育亟待改革2.池莉是个真性情的人,爱孩子的妈妈3.亦池是个有主意的好好孩子

  书中讲到亦池所在的国外中学的校训“我们中学是一个追求水平鼓励勤奋学习,成熟对待事物及相互尊重团体;学校教育并期望学生能够学会善解人意和懂得和谐;每个学生的目标应该是——在任何时候都能成就他们自己最好的一面”。学校鼓励勤奋学习,但却认为熬夜打游戏可以理解而学习却是愚蠢行为;学校教学管理严格,但举办各种活动充分尊重家长学生意愿;学校不反对早恋,却让学生学会成熟对待。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代表中国顶尖中国教育的武汉外国语学校,家长为孩子疯狂补课,学校看亦池不来学校在她没有退学的情况下就把她的桌子撤了,这种不尊重学生、只为培养高分学生的做法就是中国应试教育的缩影。

  像大多数人一样,以为作家很光鲜,看了这本书才知道作家做事也和普通人一样难,比如说上好学校。池莉是个真性情的人,敢爱敢恨,有武汉女子的泼辣劲。她对亦池倾注心血,溺爱但不纵容,尊重并且支持孩子的决定。她是60分万岁主义者:少一分流泪,多一分太累。她平时只给予孩子的都是轻松快乐日子。而亦池在这样的环境中热爱大自然,热爱小动物,而这些热爱也使她在国外适应的更好。像所有的妈妈一样,亦池在国外时她操碎了心,孩子幸福快乐的成长应该是每一个妈妈最大的心愿

  很喜欢亦池,没有池莉的激烈,倒是多了几分安静印象最深的一点是她的有想法和行动力。最早的一件事是她选择幼儿园,她想去,会和父母说,会坚持,进去之后的表现也很好;后来中考、高考,无论她之前多贪玩,一旦有了想法,就会全力以赴,最终达成目标。做一个对自己负责人,该玩玩,改学学。

  当父母的当孩子的都应该看看这本书。

  《立》读后感(四):蜜桃与柠檬

  “得瑟”,这是池莉这本书的一个主基调。最初,读来不适,想着这女人真是自恋到极点,自己什么都是好的,自己的女儿是天仙一样,絮絮叨叨,又有点夸张,不过是一个家长里短毫不顾别人感受,兀自爱晒的妇人。但是,读着读着,我开始喜欢她了。也想着,如果以后,我有个女儿,我也要这样去做。让她在深爱里,甜蜜的成长,像蜜桃一样美好

  小时候,母亲是有点严苛的,不是说那种特别凶,而是总在挑刺,即使到现在,我已然成年,只要跟母亲待半小时以上,她总能找到我的不是,我应该要如何如何。说到这里,并非埋怨,只是她爱的方式不同,我知她也是为我好,只是沟通方式问题。当然,母亲不是作家,没有那么丰富情感经验高明处世技巧,我不怪她,我怪自己不完美乖巧。在母亲面前,我觉得自己是一枚外表不光鲜,内心酸涩的柠檬。

  长大后,也懂得一些与母亲的相处之道,那便是,不要去争执,顺着来,多多卖萌,多多撒娇,不要一本正经凡事都当个事儿探讨,还有就是多多送礼物……然后,竟然很好使,虽然也偶有刺儿和小冲突,但都是可以化解的。回望过去,我觉自己是奇葩一样成长,从小,不管大小问题,只要说到我身上,我总有说辞,像刺猬一样,其实,这样争来争去,没有意思双方都不愉快。想起来的童年,总是各种别扭,倒是这两年,才觉得感情深入,更融洽。好在,我从来不怀疑母亲对我的爱,现在开始为她过往种种找理由开脱。和解。

  倒不是说,柠檬不好,只是,不够甜,也当真会不如蜜桃受欢迎

  《立》读后感(五):各是不同的人生

  亦池,大作家池莉的女儿,凭自己,上了英国最好的中学和大学收获满天繁星

  对比自己,现在仍是身陷囹圄,在这个让人看不见希望的国度苟活,学习几乎无用的知识

  看看她在我这个年纪都有什么吧:钢琴、绘画、烹饪、动物与大自然的亲和力、各种方式旅行多处、摄影、户外烧烤、斯洛克球等一些我未曾听闻的体育活动、丰富多彩比赛、纯正英文化的尊重和修养,and so on。

  再大些,她打工,运用所学知识打理生活,翻译一本小说获得极大成功,且在签售会上被人交口称赞

  我有什么呢?

  在这里还算可以的学习成绩,一堆想要实行却又没时间实行的计划,一堆不知读了是否有用的书,一个挺好的女友,就这样。

  怎能不伤心呢?

  她的生活,就是我想要的,可是那不可能也无法改变。

  首先,我妈不同池莉,我受到的家教与她不同,去了英国做不到她那样;其次,我没有(至少当时没有)那样的眼界与胆识,想去国外读高中且认真准备;再次,就算万事俱备我家没有那么多些钱。

  所以这是注定了的,我只能仰视着她,然后继续苟活,在自己的生活里。

  不过,既然无法改变,我就要做到最好!她有的那些,以后我怎么就不能有?我要活出我的模样

  走着瞧

  《立》读后感(六):让爱贯穿教育

  著名作家池莉历时5年创作最新长篇叙事散文《立》近日上市,书中池莉深情讲述了与女儿24年共同成长的经历,她们母女用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共同成长,既抵抗了沉重的应试教育,也赢得了大众意义上的成功。

  所谓立,本意乃笔直的站立。而在立人之后,立命、立品、立行、立业、立身则是顺应自然规律和成长的必经过程。而池莉的立,是基于顺应和尊重孩子自我发展和成长的前提下,引导其立的真实写照。《立》一书中就着重强调了家庭教育,特别是母亲给孩子的教育和影响。

  说到教育,很多人就立即联想到学习、成绩,而这恰恰反映了当代中国,教育的最大诟病。当一个婴儿自呱呱坠地,在他们对学习的概念混沌不清之时,不论是家庭,还是社会都在无形的强加给父母和孩子一种概念,就是“知识“的重要性。这一点从鳞次栉比早教班、各类培训班、奥语奥数班就能看出来,在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过程中,孩子成了教育的牺牲品,最终的结局就是千人一面,孩子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都丧失了。

  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以人文本的情怀,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关怀。在现实中,不管教育形式多么纷繁复杂,但“爱”应该是它的核心。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校园教育亦或是社会教育,都不能没有爱,可我们现在的教育由于种种原因,却逐渐偏离了这一核心。我们总是以各种“爱“的名义给孩子增加着负担和困扰。拼命给他们灌输知识,而忽略了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促进其形成多元价值观,成长为一个具备广阔视野、品性端正、举止得体能够顺应时代变化和发展的现代人

  看到小亦池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世界一流大学,顺利踏上社会,我相信,每位父母都会对池莉的教育方式及孩子的努力刻苦倾羡和赞许。然而,我们是否想到,孩子个人的成功与否与他早年所受到的家庭教育有着密切关系,家长能否发现孩子对什么产生兴趣,及时地培养这种兴趣,而使孩子产生学习的欲望

  表面上,每个家长都为自己的孩子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心血、时间和金钱,无疑,所有的家长都有把孩子培养成为对社会有意义的人才,且将这样的愿景付诸于行动,但孩子发展的结果却千差万别。面对结果,难免有人欢喜有人忧,尤其是在经过了付出与所谓回报的对比后,你有没有想过,一个失望的眼神,亦或是一声无奈的叹息,在无形中给孩子带来的烦恼和痛苦会困扰他,甚至会影响他的成长轨迹。给他一种心理暗示,你失败了,你不行。小亦池在年幼时,也曾因胆怯受到亲朋和老师的非议,这时候,妈妈的“溺爱“让她找到了正确的方向,作者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平等的对待人性的弱点,从而用耐心和宽容保护和引导,让她的身心得以健康发展。

  成长,原本就是一步步的前行,跌倒再爬起的无数次过程的重复和总结。回望我们一路走来的岁月,又何尝不是再重复着孩子的现在?现实需要我们重新认识自己的孩子,要设法读懂对于我们是唯一的,也是必须读懂的书,这本书就是我们的孩子。其次,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他们不仅接受你教给他们的东西,而且还会有意或无意地模仿你的语言和行为,有时甚至是思维方法。作为父母,要想教育孩子,首先便是要教育自己,反省自己。书中,池莉指出“最有效的教育其实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并坚持扛下去。

  优秀的教育模式和理念,不是单纯机械性理论的复制与毫无针对、筛选性的生搬硬套。池莉的理性、节制,对人性的尊重,对现实的体验性思考,在女儿成长过程中体现出了极大的耐心和勇气。她不仅抵抗了应试教育,也赢得了世俗成功:亦池从世界名校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毕业。

  人生根本没有一条整齐划一的起跑线,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世界,父母得用心爱孩子,悉心发现孩子的性格、兴趣和才能,分享他生长的每一个阶段以及时时刻刻。

  《立》读后感(七):可怜天下父母心

  八岁时,妈妈怀了弟弟,为了怀孕期间打发时间,家里添置了一批书,其中有池莉的集子,那时还只有四本,前一段在图书馆偶然发现现在已经有第五辑、第六辑了。扯远了,说回小时候读的池莉的集子,第四本的后记是池莉写她女儿出生到带小孩到5岁的经历,文章名字大概是“怎么爱你也不够”吧。小时候家里书少,基本上每本都看过好几遍,池莉的集子里也有其他让我印象深刻的,比如青奴,比如烦恼人生,但是看遍数最多的竟是这篇后记,内容是怀孕生子带小孩的后记,一个不到十岁的小女孩把她当教科书看,小孩子生下来会溢奶的哦,小孩子会生鹅口疮,小孩子需要好多好多尿布……连里面提到的外国的育婴指南我都记在心里,想着弟弟也需要有这么一本。有的部分是边看边哭的,细致的心理描写总让我想起我母亲,她正怀胎十月,这些也都是她要经历的,或者说她在怀我时已经经历了一遍了。池莉细腻流畅的文字是我的母爱读本。

  所以那天逛亚马逊看到她的新书,也是写母亲和女儿的,就毫不犹豫地买了,我怀念她字里行间的爱呀。果不其然,又是边看边哭,想我的妈妈。这本书基本收录了《怎么爱你也不够》,添加的篇幅是讲池莉的教育观。在教育观上,我妈妈和池莉非常非常像,里面很多池莉对她女儿的期许我妈妈也是点点滴滴那样传递给我的,比如希望女儿漂亮,我妈妈毫不掩饰她希望我会打扮,并且能够打扮的漂漂亮亮,气质得体大方;又比如从不阻止女儿爱玩,我没有亦池爱玩,但妈妈一直很鼓励我去大自然里玩,去找小朋友玩,玩电脑玩游戏妈妈也是支持的,她觉得现在的时代玩也是一种信息获取。我妈妈相信人生在世要在书本外学的东西比书本里的多得多。

  池莉说母亲溺爱孩子是必须的,孩子柔软的内心如果直接碰触这个坚硬残酷的社会会受到多大的伤害啊,因此她要溺爱孩子,要在任何时候维护她,信任她,为她营造更多轻松快乐的氛围。我的妈妈也是啊,我记得她小学时一直担心提早入学比周围的同学小一些的我会受欺负,总对我说如果有人欺负你你一定要还击,不要怕老师,老师找妈妈妈妈也会维护你的;她也曾因为同桌欺负我(据我妈妈说是同桌把我的鼻子抓破了,我一点也不记得我有这样凶猛的同桌)找到人家家里去质问他的家长;她也曾因为老师留的作业太多我写字慢做不完去跟老师反映作业留得太多;她支持我睡懒觉,叫醒我的理由常是午饭也不起来吃对胃不好……妈妈保护我的时候似乎什么也不怕,其实她在自己的生活里也是一个很平和的人,她不爱争抢,超市打折她从来抢不过别的阿姨大妈,她不好意思跟店家讲价,她外出都不好意思跟路人问路宁愿通过自己观察,这样的妈妈却会在我生病输液时因为护士给我扎针扎歪了毫不犹豫地跟护士发了一通脾气。

  这本书的字里行间,都能让人感受到母亲多么为她的孩子骄傲啊。亦池健康出色,确实值得她的母亲骄傲,但我知道,天下父母心,无论别人贴给我们的标签怎样,给我们的评价怎样,父母总是为我们骄傲的呀。平凡普通如我,大一结束的时候拿了一点点奖学金给妈妈买了一件羊绒衫,过年走亲戚妈妈也是满心欢喜地跟他们说这是我女儿给我买的呢。妈妈内心也算是很传统的父母,不会在别人面前夸我,在家里却也会经常说女儿现在有自己的想法了妈妈不用操心了,现在妈妈好多事情做不了都得靠女儿了呢,怎么孩子忽然之间就长大懂事了呢……

  写着书评,泪水涟涟,那么多母亲的点点滴滴,在离家千里的孩子心里,母亲、故乡、家其实是相同的意思。本想给书写书评的,却变成了感念母亲。其实也是,不管是大作家还是我平凡的妈妈,她们都有一个名字叫母亲,都是同样的父母心啊。

  《立》读后感(八):好妈妈成就好女儿

  这本书我说好,非常好,一口气读完后,我看的热血沸腾,看到心灵震撼。从一个“孩子”的角度去看这本书,我所感动的不是母亲池莉,而是亦池。这样一个优秀的孩子,一个让家人放心的孩子,是足以让妈妈为之骄傲为之自豪。如果有人说这本书不好,我只想说原因可能有两点,一:你年轻的时候不是一个好孩子;二,你没有成为一个好母亲。

  每个家庭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去导致自己没有按照最初的想法去让这个家一直幸福快乐,即使是著名的作家,全国人大代表的池莉,她也没有让这个家很完整,因为她离婚了,让亦池成为了单身家庭。可是即使这样又如何?亦池的成长经历是让人为之羡慕的。小小年纪她会说:妈妈,我觉得以我的水平足以进最好的学校。妈妈,我自己来吧。一样经历小学,中学,大学的我们当年的时候是否有这样的想法并为之而努力奋斗过呢?面对国内传统教育的压力,亦池想到了出国并主动的和妈妈商量这件事情,十几岁的时候,正爱玩耍的年纪,我们又何曾想到未来?并为了这样的事情而选择更好的路呢?出国求学遇到签证问题,同样的震惊担心,亦池比妈妈要果断,并且经过她的努力最终让签证顺利的下来了。想想我们自己,未成年之前有多少人遇到事情是自己解决而不靠父母的?且不说这些,亦池在国外的求学生涯亦是不容易的。一个十六岁的女孩儿独自一人奔赴异国他乡学习,这样的勇气一般人会有么?从最初的陌生英语一般到最后的流利再到学习成绩的门门优秀,一个孩子究竟承受了多少才会有这样的傲人的结果。如亦池说的,她不愿意当作家,因为她看到自己的妈妈出来睡觉就是看书写字,很宅。而她有着自己不一样的理想,即便妈妈很有名,即便妈妈认识很多明星大腕,可那又如何?亦池的成绩亦池的优秀都是她自己的选择走出来的。如果说亦池去当了明星,走入了娱乐圈,我们可能不好说这是不是有她妈妈的关系,可她高考同时考上了五所全世界优秀的大学的时候并被录取的时候,谁敢说这个不是她自己能力的体现,优秀的表现?

  这一系列的成功,这一路的一帆风顺,相信里面有着很多池莉没有说出的压力和困难,只是她说了,她会无条件的相信自己的女儿,支持女儿。懂事的孩子是不用大人担心太多,因为父母本来就是孩子的榜样。一个成功的妈妈固然能为孩子提供很好的教育生活环境,这点我并不否认。比如说亦池五岁学钢琴,2000年就过了钢琴九级了,也就十三、四岁的年纪吧。能买的钢琴的家庭中国应该不少,可是小孩都会有这般的耐心恒心并出成绩么?亦池无疑是优秀,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那么当我们错过了当好孩子的年纪的时候,我们受到最好的经验就是做一个好母亲。要知道,好妈妈成就好女儿。我为亦池感动,我为池莉感动。

  《立》读后感(九):有点过了

  之前很喜欢池莉的小说,对这本书也比较期待。确实,前面看着还好,对自己女儿的夸赞都能理解,一般有了孩子的人,都是看着自己的娃怎么看怎么好,其他娃儿都比不上。

  但后面觉得夸的有点过了,似乎就是亦池无处不好,只要没有热情接纳亦池的,就是你们的错!

  比如武汉外校,中间写到离去的时候校方没有反应,太过冷漠什么的。我想说你要校方反应什么?痛哭流涕的挽留?然后池莉就觉得学校不把孩子当人了,然后怀疑现在的高中生有多人会爱他们的母校和校长呢?我觉得吧,爱校长可能不会,但大多数人应该还是对自己的母校充满感情的。

  亦池去英国之后,适应的很好,给了我很多启发,觉得这孩子很棒。但作为池莉的妈妈,似乎陷入了英国什么都好中国全部都差的批判里。我承认在教育资源和方式上中国有很多不足,但不喜欢池莉在讲自己夸自己的女儿时不停的用踩中国教育的方式来。基本上她每夸英国一点,就要贬中国一次。不是不能批评,但批评的太多真是觉得没意思,太过了。在龙应台同样写孩子的《孩子你慢慢来》时,也涉及到一些东西方教育的不同,但龙应台处理的就比较举重若轻,她只列举,不使劲儿的喋喋不休的批判,理性的人都能从中看出她的态度并有自己的看法。

  还有牛津大学的那一段,在池莉的描述下,亦池表现很棒,之所以没有被牛津录取,就是因为有个男教授不自量力的说了一句中文而亦池没有违心的夸奖她。然后池莉便认为牛津让她的女儿受了窝囊气一直念念不忘。

  这个,我不予置评,因为我只觉得好笑。

  还提到自己的女儿去了英国是去接受最好的教育的,能去全世界顶尖的大学,北大、清华都难望其项背。牛津确实排名很靠前,伦敦大学也不错,但北大清华也没烂到“难望其项背”的地步吧?

  看到208和209页的时候,也有点不舒服。池莉说其他的父母“在高考后,对孩子的奖赏无非就是每餐去饭店吃最好的菜,带孩子去海南三亚住海景酒店,吃海鲜,逛旅游景点,不逛的时候,就在酒店继续吃海鲜,在豪华房间里大牌或者打麻将。更富有的父母,奖赏会是出国游玩,去马尔代夫看海,吃海鲜,逛旅游景点,不逛的时候,就在酒店继续吃海鲜,在房间大牌或者打麻将,在外国的旅行还会加上一个再房间吃国内带去的方便面,超市买的豆干、榨菜、萝卜干、牛肉干、旺旺仙贝等等。”

  看到这一段我都无语了,之前你带着亦池考完试去玩的时候可是充满了激情的赞美,怎么别人去玩了到你笔下就写得这么低俗无聊呢?那种高高在上的口气太不舒服了。

  池莉似乎已经有点魔怔了,只记得拼命的赞美自己的女儿,然后但凡不是走她女儿路的人都要顺便踩上一脚。这种心态好奇怪。

  做父母的夸孩子太正常,周国平的《宝贝,宝贝》里也满是对自己女儿的自豪,但也不像这本似的非得踩着别人夸奖自家的闺女。

  可以说,这是我看过的最失望的池莉的书,也是最失望的名人讲自家孩子的书。

  无疑,池莉和亦池都应该算成功的,但池莉却似乎变得尖酸了,变得缺少宽容。不太喜欢这书里充斥的一股子“翻身做了主人”然后俯视天下的小家子气。

  当然,不是说这本书一无是处。池莉对孩子意愿的尊重,亦池的成长都写得很好很有意义,不过我挑了点刺而已。

  《立》读后感(十):突然有了 不一样的看法

  其实当我在图书馆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是奔着作者去的,根本不知道书里到底写什么。我以为,池莉啊,那个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池莉啊,和王朔一样经常作品可以拿来拍电视剧什么的很牛的作家。

  看前言的时候大概知道这本书是她以一个母亲的角度来描述自己女儿的成长的散文。她说她以前写过关于女儿的书了,我没看过,所以对这本书是重复以前书中的内容不作评论。我想说的是,我在字里行间看到的关于一个母亲看到自己孩子成长的越来越好的时候心中的无限感慨和她在这样一个家庭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

  书里的第一章大概是介绍了一下孩子是怎么来的,很戏剧化的,父母爱的死去活来,然后在一贫如洗的情况下有了孩子,作者在这个时候感受到了新生命的到来,当孩子还没出生的时候开始重视自己的孩子,并且在没有人帮助的情况下独自给孩子做尿布,做小衣服,通过写作来挣稿费。

  孩子的出生我觉得对池莉来说是一种生命的馈赠,她过上了不一样的生活。从她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得出来她的孩子从小就非常聪明并得到很多大人的赞扬,这对池莉后来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也有非常大的影响。试想如果她的孩子从小受到的不是赞扬而是各种担忧,她难道真的不会把孩子送进小教班和各种培优班么?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她在学习上一直采用的是放羊政策,这并不代表她不关心孩子的学习,相反,她是太注重孩子的学习了。所以她没有像传统的家长一样把孩子送到各种培训补习班上,她更加注重的是孩子的全面发展,这可能也和她自己本身所受到的教育熏陶有关。她太爱自己的孩子了,所以不愿意孩子成为教育考试的机器。事实证明她没错,孩子一步一步成长的更好,是对她教育方式的肯定。后来孩子突然说要出国了,她是害怕的,毕竟和丈夫离婚,唯一的女儿又要离开国外求学,她害怕。可能是她忽略了女儿在不知不觉中的成长,女儿的思想也在不停的成长甚至比她成长的更快 ,所以她跟不上了。

  女儿去国外求学以后,我们看到她在家庭教育上并不能做的太多,只是一直给予文字上言语上的引导,孩子在国外教育的熏陶下凭借着自身的优秀品质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从文学的角度上来看,并没有什么可观性,可能我们更多的注重的是从这本书所体现的教育的价值。可是在我看来,这种教育方式在现如今已经是很多家长都能够想到并且已经在做的事情了,只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谁都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考试的机器对吧 ?我们不禁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该不该送自己的孩子出国学习?或者说我们该不该从池莉的教育方式里取到一些可以用的方法来用到自己的孩子身上?我无法做绝对的评论,毕竟,首先,我们的绝大多数家长可能并不具备像池莉一样的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我们大多数家长并没有在孩子小的时候给予孩子高品质的家庭教育,我们更多的可能就是让孩子注重成绩,上各种培训班。试想如果你的孩子已经成为一个完完全全的书呆子,就算你把他送到国外,他也是不能适应的吧,毕竟很多国外的教育比国内更为严格,他们的考试制度甚至可以说是变态。当然,现在又有一个问题了,国外学习这么变态,为什么还有很多人把孩子送到国外留学?这个问题的答案我想在这里我们也会有很多思考。

  那么从一本关于母爱的书来看我们又能看到什么价值呢?《立》这本书讲的可能在某些方面不如《目送》,总觉得《目送》读到的母爱更深沉一些,可能是因为龙应台并不只是记录安德烈的成长过程,更多的是自己关于孩子的一些思考和对孩子没有说出的爱,藏在心底的往往更让人觉得深沉。《立》中给人感觉更多的是母亲对孩子如此优秀的骄傲感,从她很多描述中都能清楚地感受到。

  总之,不管这本书是不是在向我们炫耀自己成功的教育方式,我想说的都是,这是一本不仅让人思考母亲教育方式的书,还是一本可以让我们思考这个孩子为什么会走向成功的一本书,并不局限于她的家庭教育好。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立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