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变老》是一本由张悦然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1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鲤·变老》读后感(一):都在变老,有人在乎,有人不在乎
张悦然的卷首语很棒,这也是我买这本书的理由,周嘉宁的文章也很棒,这也是我看这本书的安慰。
其他作者的感觉,都在未曾深刻体会的时候就已将年轮转过那一圈了。所以或者是我看晚了,或者是我早已不再拿年龄或者青春的失落当回事。草草的翻完了这本书。
很有当年读《萌芽》的感觉,那种彷徨、失落、叛逆、颓废扑面而来。字如其人,每篇文章都能看到背后的作者的年纪和岁月增长带来的痕迹,相当的挣扎。当走入人生的30年代后,我发现上述这一切都变得像不真实的存在了。现在我很积极很乐观,很想变老,至少不用再当办公室的影帝影后(影印的小弟和小妹),岁月静静的沉淀反正让我不想再退回去,年少时的无助和自闭想起来都后怕,张慌失措永远都有巨大的不安全感,连背景都是灰色的。所以现在看这本书也是别样的心情,只能草草翻完,做一个了结和告别。
我喜欢现在,更从容一些,很多东西都不再在乎,轻装上阵,不是变老,是成长,有温和的喜悦相伴,再无挣扎。
《鲤·变老》读后感(二):都开始走向变老。
《鲤 变老》给了很多的深省,这是《鲤》系列以来我最热衷的一本。时间在手心中流过,不知不觉,开始对时间的匆匆流过有感染。
从什么时候开始,对于花钱,不那么谨慎,对于爱情,不那么上心,反倒是对家人,有了多于从前的关怀,慢慢的开始放低姿态,开始接受曾经发誓都不能接受的事情。不愿意逛街,不喜欢聚会,身边的挚友也只有在失意的时候陪伴左右。
格外的珍惜时间,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做事的时间不够,学习的时间不够,甚至连休息的时间也不够,有浅浅的焦虑,总是希望事情可以做到更好。生活开始过的不那么散漫,愿意去追求生活中的细节,每一个角落都打扫的一尘不染,我知道,这是我在逐渐的走向老去,不再那样执着的义无反顾,开始尊重生活,尊重应有的自我。
是的,老去已经开始了。
———————————————All Notes—————————————
变老大概就是一种对自己的放弃。不断放弃自尊,变得面目全非,却毫无愧色,仍能自圆其说。渐渐漫溢出边界,直至失去了人本应当有的轮廓。
与朋友谈起那样的人,皆慨叹,假如自己变成那样,真是生不如死。如此感慨,或许因为我们还不够老,老到某个时候,对自己就会宽容,无论变成什么样,都可以接纳。(P1)
夹在末日与末日之间的,是一段被拧得滴水不剩的青春。(2)
这儿的人老得有些快,许多人早早就老了,然后用非常漫长的时间在仿佛永无止境的老境里等待死亡。这种漫长的等待消磨人的生命力,变成一种恶性循环。造成一种错觉,人在真正老去以后,就会剃短短的头发,穿灰色的棉袄,性别难分地躺在养老院的床上。(4)
人生中有些负面的东西必然是痛苦的,每个人都是孤独地走向死亡。很多事情最终都只剩下你自己独自面对而已。(41)——所以至少要做到对自己坦诚。做想做的事,见想见的人。
父母是隔在我们跟死亡之间的帘子。只要当你的父母去世了,这个帘子被揭开,你才能直接看到死亡到底是什么。(42)
“我觉得人生应该分成两种:可怕的和悲惨的。——诸如绝症、盲人抑或残疾人的人生都是可怕的。而悲惨的,则是我们剩下所有人。”(45)——只想说,“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
去爱荷华之前,有一位年长的作家朋友与我分享了他在那里的经历,末了说,还是年轻的时候去比较好。他的意思是,年轻的时候,心是敞开的,对于所看到的一切都能宽容接受,并因此改变了自己。
年轻的我怀着这样的憧憬到了那里,最终却发现,或许已经是太晚了。(89)
我想到自己年迈的祖父母和已经逐渐迈入老年的父母,觉得自己这些年,都自由而任性得过分了。我们跟人世和死亡之间,因为隔着他们,才从未感觉到压力和危险。(94)
Remark:<卷首语>+<就算不能永远年轻>+<说不出对未来的感觉>+<漫长>+<葬礼>
百货公司门前永远是各种名牌香水的格斗场。角落里的一位老婆婆 势单力薄的提着一篮玉兰花和这些昂贵的香味们做斗争。她已经那么老,让我想起了同样年迈的外婆——牙齿已经剥落完 剩下干瘪的嘴唇附在牙床上。她的口齿非常不清晰,她为了留住我这位顾客,尽可能的用肢体语言来完成这桩生意。也许是这种莫名的亲切感,我买下了一枚玉兰花,把身上的零钱都给了她。爱并不只是占有,而是一种温柔的同情心。
花与人不同,四季便是一生。
不如我讲一个故事给你们听:有一个女孩,喜欢上了自己的老师。她捏着书包坐在捷运上哭,有人问她,你为什么哭?你要去哪里?女孩说,我要长大,我要去未来。
这是很多年之前我的一个朋友讲给我听的,说完故事之后,她对我说:“你就是那个女孩。”
那时候多么年轻,多么天真,以为一切无法完成的心愿,只要长大之后就一定可以实现。一定可以。25岁时再得到5岁那年想要的洋娃娃,那又有什么意义?
今天下午去买了书。淋了雨,穿着绿色的人字拖吧唧吧唧的走在书架下。意外的找到了2005年第一版第一次的《水仙已乘鲤鱼去》。我在同行人难以理解的眼神下,手舞足蹈的向她阐述我几年来的藏书癖。她问我:“为什么一定要买第一版第一次的书?”一瞬间,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她。这么多年来,环境在改变,习惯在改变,但是有些东西却始终不会改变。我喜欢混淆时间的感觉,我喜欢从前。
我突然想起一个男孩,我想写一写他。我不愿提及他,我怕他一旦被我写下来,那么他就会被文字掳走,不再属于我。也许我一早就想向别人谈谈他,好让他从我的心里走出来,那他便不再是一个需要我辛苦独守的秘密。那時候 他还会背着画板陪我去大排挡吃宵夜。喝醉了酒之后举着脏兮兮的画笔,说要用这支笔左右天下。就是这样一个男孩,现在却已经在学开车了。他对我说,现在每天握方向盘的时间比握画笔还要久。
他还告诉我 他乖乖的遵从了父母的安排,去了一间跟画画毫无关系的财务公司做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他还笑得坏坏的跟我說:“虽然不能再画画了,但公司有很多美女哎~ 搞不好我未来的老婆就在里面喔~”我突然有一点难过。我不知道他这样说是在安慰自己 还是在安慰我。
很久很久以前 我的心里住着一个艺术家 落魄却有才华。后来 他死掉了。
你不觉得这是一件很神奇的事吗?时间像是氧化剂一样慢慢侵蚀掉一些次要的东西,雕琢出另一个你。也许每个人心中都至少有两个人。一个负责穿着铠甲跟人生做抗争 这样另一个才可以保其天真 潜心一志的完成自己能做的事。变老并不只是一种肉体的衰竭,更是另一个自己的死亡。
用惯微博之后,书写范畴总是被圈禁在140字之内。写得非常零碎,像一个年迈者的絮叨。
《鲤·变老》读后感(五):很多事情最终只剩下你自己独自面对
读了很多本鲤,这本《变老》终于让我落下泪来,它出乎我意料的好,纯净而感伤。
之前,周嘉宁发邮件给我,说下期主题是变老,并请我做一个问卷。一开始听到这个选题,我还表现得有些急躁,说了一些能不能不要这么文艺、能否多些热血之类的义正词严的话。庆幸的是,她们有自己的主张,并且不曾动摇。这个年代,坚持是极珍贵的品质,杂志也一样。 相对生,老去或者死亡从来就不是轻松的话题,能面对已是不易,能轻松谈起更是难得。参得清万千命盘,悟不透一线生死,似乎历来如此。毕竟死神真要落在自己身上,便不见了从容优雅。如何面对这些,在这本书里,有两篇文章道出了相同的态度,我自己极为喜欢,一是孙甘露先生和程亮的对话,另一则是周嘉宁的记事体短篇随笔《漫长》。 这篇名为《身体里无生命的一部分》的对话,是本书的精神之文,孙甘露和程亮二人就话题开了头,便各自散开,偶有呼应,但不密切,这样散淡格式饶有趣味。你会发现每段话都有意思,尤其是孙甘露先生的语句,极耐人寻味。就像他说的,每个人都是孤独地走向死亡,对于病患者而言,没有人能够真正从心里慰藉到他,都是他自己在承受,很多事情最终都只剩下你自己独自面对而已。在年少轻狂者的人眼里,这等言论或许是故作沧桑,然在孙甘露说的“将老未老”的年纪,他所经历的岁月足以撩人。他说,当所有人都在某个特殊的时间段里经历着共同的事情时,就真的没有什么再值得哀婉的了。 这些句子在已过三十的人眼里,就有了魔力。就像年轻的时候,爱看故事,真老了就看看结局,尤其是那些凝聚着生命思索的句子。“很多事情最终都只剩下你自己独自面对而已,”这句话让我动容,尤其是生老病死,唯有自己可以依靠。不由得想起最近经历的事情。 今年五月份劳动节前夕,一个亲戚身体不适,当地医院检查怀疑是淋巴瘤,建议来上海确诊。隔壁床另外两位很快被确诊为癌症,接受化疗。亲戚心理几乎要崩溃,每做项检查都寻思最坏的结果,甚至都说出了,“如果还有三个月的生命,我就选择回家。”医生也时不时地带来坏消息,做穿刺,第一次穿刺结果有阴性也有阳性,说是结果不乐观,建议做第二次穿刺。亲戚忍不住便问,要是第二次穿刺结果还是不乐观,怎么办?医生说,如果穿出来是癌细胞,那就是晚期癌症,但如果不是,那就不是什么大问题。然而此时的病人风声鹤唳,心里之脆弱,哪里还顾得上如果,只以为凶多吉少,又吓得半死。我在边上,陡然间觉得生死之间距离真近,也就一指间。第二天,医生又跑来说,第二次穿刺排除了癌细胞,拟珍为炎症,建议出院回家修养。不过24小时,过山车般,几乎让人窒息,真有鬼门关前走一样,捡回来一条命。 这件事儿的经历,让我在看这本书里谈到的死亡,这样的事情只有患者一个人独自面对,没有谁能分担半点,所有的安慰都无用,所有的慰问都是形式。就像你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你也无法真正安慰一个身患癌症的病人。一切的一切,只有自己独自承担。 另一篇看来抓人心的是周嘉宁的《漫长》,写奶奶去世前的事情,开篇第一句“现在想来,我奶奶用了近乎二十年的时间来接受死亡”,就让挑起了我的阅读期望。如果仅仅叙说奶奶的故事,或许有些单调,因为加入了作者自己的情感和面对死亡的态度——每次面对亲人的死亡,都会采用假装不知道的回避态度,蒙蔽了所有的感伤,和那些应该掉下来的眼泪。文章由此变得极具张力,情绪饱满而不腻,关于奶奶生前的生活细节有富有戏剧性,真是泪中带笑。 直至最后奶奶过世时,她不在身边,听着电话里家人告知的消息,习惯性假装,依旧大声说话,依旧喝酒,然后终于摒不住了大哭起来。作者联想起来,奶奶和我是一样的人,孤独怎样吞噬她,日后也会怎样吞噬我,只是难以想象的是如何在二十年里独自等待死亡的慢慢来临,二十年,真的太漫长了。不善于表达情感的不止作者,还有许许多多的别人,表达方式的越来越多,并没有让我们变得善于表达情感,尤其是对家里亲人的感情。这篇文章的动人之处,还是在于孤独,两代人间流转的孤独,代沟再大,死亡这件事没有不平等。 至于其他的小说和作品,各有各的好,各有各的特点,我自己最有感触的就是这两篇,他们之间有种相通的东西,就是孤独地独自面对,一如孙甘露先生所言—— 很多事情,最终,只剩下你自己,独自面对。
这就是变老的全部秘密。
《鲤·变老》读后感(六):还没有热恋已相恋
还没有热恋已相恋
在买《变老》的同时还买了一本《最好的时光》。因为之前的一本给了别人。
在采摘果实的时候,大概都会发现那些因为营养不良而萎缩干瘪的果子。它们并不会被食用,甚至也不会被多看一眼。就被扔到了土壤里,被雨水冲刷,阳光曝晒,直到腐烂。
它们没有像其他鲜红的果实,享有应该的成熟和收获。在这之前,就已经开始变老。
最近看完的《炽焰燃烧》中,最震撼的便是《上山路》。贾里德最后坐在后座上,等待飞机起飞。
像是被最终扔掉的果子,在刚刚生长时,就已经衰老,逼近死亡。
而现在的我们,会不会正像《说不出对未来的感觉》中的描述,因为时代的快速变化,提前透支了热情和想象。在混乱无序的日常中,最后筋疲力尽。
对,变老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筋疲力尽。
像是在最初听到《北欧是我们的死亡终站》一样,即使也会在期待,但我们或许早就做好了去接受这样结局的准备。
而另外的人,用着固执和天真抵抗着承认。它们是特立独行的人。怀揣别样的梦。在看似顺其自然的不标榜中,标榜着自己的独特,并且引以为傲。这样的人大概是不会变老的,即使岁月侵蚀它们的皮肤,摧残他们的身形,他们还是朝气蓬勃,因为他们的梦想就没有变老。
我想要在变老之前,把自己变干。
能够变得安静,庄严。并且可以有能力坚持它。
看《漫长》的时候,顺便就翻开《光斑》再看了一次。
时间经过之后,其实也并不是觉得太过漫长。
应该是从《荷尔蒙》之后,对《鲤》的印象就变得模模糊糊。
总是在发行时就赶快买到手,然后在看完某个人写的东西之后就放在一旁。
好像已经缺少看完一部电影,一本小说的力气。
希望不要变老得太快。
《鲤·变老》读后感(七):80后的变老
其实刚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被封面的一句话给震撼了一下,不知道有没有人有和我类似的感觉。 封面的那句话是“不要相信30岁以上的人”。看到这句话我的第一个反应是,这玩意难道不是像“成功是百分之一的天赋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那句名言一样,还有个后半句,然后名言的意思就会来个峰回路转,来个一百八十度大拐弯。然而结果是失望的,这是一句嘻皮士的宣言。序言里头说《革命之路》这小说就是这句话的脚注,遂看了革命之路的简介和评论,这完全是一个妥协与不妥协者结合的悲剧。在搜《革命之路》的时候看到一句话 , “如果一个人想要做一件真正忠于自己内心的事情,那么往往只能一个人独自去做。” 真的挺好,觉得很对。所以我不是很愿意去相信这样的悲剧是一种必然,三十而立,怎么就又变成了一种浑浑噩噩。就算这句宣言是对的,我也不想去相信,也不想有共鸣,就让它变成一个我找不到笑点的冷笑话吧,60年代已经成为过去, 我周围明明有很多拥有梦想的人,我愿意去相信他们这一辈子都还有梦。
细细的品这本书,突然发现书里头的一些作者,一些采访的人都将要达到这个年龄。也就是说80后在现在或多或少的要去面临是否向生活妥协的这种处境?体会了一下,恩, 把书评名字改成80后的变老好了, 我觉得这本书至少有一部分在说这个事情, 不管是对于这本书的一部分作者,或者是这本书的一大部分读者来说。你可能正在变老, 至于你要不要变老, 其实还是你说了算。
其实《鲤》这个系列我最喜欢的部分是 序言和访谈, 还有散文。 这本书的这些部分的水准依然也很高, 特别是舒国治的采访。 “从未见过如此精致的游手好闲” , 我一看到这个标题我就很舒服,舒国治说 “我觉得变不变老,是不需要先去忧虑的”,这句话真的是说到心坎里头去了。就像死亡一样, 也许有一天它就那么突然的到来了, 在此之前,做自己想做的吧, 也就像<说不出对未来的感觉> 里头说的,80后们其实还可以成长,没有必要对未来感到不安。
lt;手腕内侧的时间>,这篇也挺有意思的,介绍一个小说《一种终结的感觉》。 “存在主观的时间,也存在客观的时间,那种戴在手腕内侧的时间,脉搏就在那儿不远处跳动。而这个人的时间,真正的时间,是由你与记忆的关系来衡量的“ 。 让我来mark一下,这句真好。这篇文章让我想起 大友克洋的《老人z》(http://baike.baidu.com/view/331116.htm) ,这种联系应该是文章最后一句吧。“而唯有感情,以及对于感情的记忆。。。也就是当我们年华老去之时的唯一安慰” 。
关于变老,还想推荐大家看一篇《老人z》的影评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199704/” 是我觉得非常不错的评论。 希望到了未来的某一天,突然发现自己变老了,这时没有遗憾,可以安稳的舒服的重温自己拥有的美好, 这样,就足够了。
《鲤·变老》读后感(八):荒凉就是那么一瞬间的事情
“老”,到底是时间轴上的一段,还是一种境界?
我算是很怕老的那一种人,一看到那些步履蹒跚表意不清的老者内心总是一阵哆嗦,恨不得活够一定年限趁早死掉,机体的衰老对我来说实在是不能忍受的事情。但是偶尔在影像里面看见一些老人,把回忆的阀门刚刚打开,各种各样的故事就能流泻出来,那种毫不费力把人生梳理的能力,那种把人生中各个时期打包的行李一件件拆开的神奇,实在让我羡慕不已。尤其在写小说设定情节时,我对于这些自然养成的故事家们简直是嫉妒到红眼,恨不得把他们的经历都据为己有,谁都别妄想染指。
这样看来,恐怕我是属于只愿把变老当做一种内心境界的人吧。就好像《本杰明巴顿奇事》里面的布拉德皮特,处在逆生长的过程之中,年轻的躯体下却是一颗衰老的心。
衰老除了对于过去与现在的影响,默音在小说《犹在梦中》则创造出了另一种衰老辐射的区域——未来。小说中的蒲苗拥有着预知未来的能力。于是她可以迅速地过完她的一生——就在这种层层嵌套的预知中。但是在这个衰老的过程之中,蒲苗又可以随时选择将人生滑向另外一个轨迹,对,就好像《NEXT》中的尼古拉斯凯奇,这真是一种绝妙的变老方式,随时随地可以变更,朝着你想去的方向老去,如小说最后的蒲苗,毅然选择了左边去迎接那个举着相机的男人。
在这本书中有一篇文章始终想提却有些顾忌,那就是荞麦的《葬礼》,因为那些繁琐的仪式就在不久前在我生活中真真切切地发生过,每读一个字句就会在脑海中投影出当时的片段。我见证了我爷爷从癌症晚期开始内心与身体迅速地衰败,在那之前他还是一个能跑世博想学摩托每天玩电脑到废寝忘食的老顽童,可是似乎只是几夜时间他的“过去”与“未来”之间就划下了一道界限,清楚地告诉他“你回不去了。” 就是这么残酷,衰老这种事情,是没有转圜的余地的,尤其是内心的枯败,就好像肆意生长的野草,荒凉就是那么一瞬间的事情。
《鲤·变老》读后感(九):没有一种变老是属于你的
鲤编辑部在开篇中说:“变老是最没有美感的事。”然而对于一些人,情况恰好相反。
最近看了伍迪艾伦的《遭遇陌生人》,读了btr写伍迪的文后,开始对这个70多岁的老人好奇起来,一年一部新片,而且保持着不错的质量,绝对是我的偶像。同时我想起另一个导演,阿莫多瓦,比伍迪大一旬多,却同样是个精力充沛的老头,不过最新的《吾栖之肤》总觉得故事有点牵强。
两人有诸多相似处,比如一个偏爱变老的题材,一个偏爱变性的题材,与两位合作的演员也有很多交叠,比如变老后的安东尼奥•班德拉斯,愈加符合我的口味了,与当初出演《欲望法则》时相比,少了夸张的动作,年轻时的激情也不再像是坐月子的女人的乳房,所有的个性都一并收敛成愈发迷人的魅力了,每一个动过都能把分寸掌握的恰到好处,又似乎向观众隐藏了什么。另一个被众多男人作为性幻想对象的佩妮洛普•克鲁兹,再次出现在伍迪的新片《爱在罗马》里,这个马上迎来四十岁的女人身材依旧可以让众多男人在荧幕前勃起。她的美是连我这种基佬看后也想试图意淫一番的那种。
比起伍迪的随心变老,Madonna则表现的像个精力充沛的愤青,虽然两人差了20多岁,据说,当时《大侦探福尔摩斯》的导演盖里奇和Madonna离婚的原因之一是受不了Madonna总去健身。很显然,麦奶奶不愿意承认变老这个事实,频繁的健身,大幅度的舞蹈动作,学生装,以及新专首单中自称“Girl”的傲慢,Madonna无处不在与年龄抗衡,不得不说,我从没见过Madonna的身材走过型。这种老的状态真是让人羡慕,但是多数人做不到,于是我们用“人应该在特定的年龄做特定的事”来自我安慰。
变老最可怕的是孤身一人,我一直在担心Madonna如此频繁的更换年轻男友,最后会不会孤独而死,在这方面,伍迪给了我信心,至今已持续15年的婚姻对象是一个比他小35岁的女人,虽然前两次婚姻都很失败。不过对于一个普通大众,最悲惨的变老莫过于《漫长》中周嘉宁的奶奶了。现实中最常见的是一位老人逝去后不久另一位也追随而去。可是二十年,真的太漫长了,虽然在电影里常被一句“XX年后”的字幕省略,这其中一分一秒的孤独和痛苦的体验却无人知晓。
我见过最不正经的变老,同村的一个守寡的穷老头,每个月都透支退休金,每每遇到男孩和女孩就开下流的玩笑,每天喝的醉醺醺,家里有一堆毛片,酒和肉不断,虽然夏天屋里住满了苍蝇,似乎生活的很开心,后来突然死在家中,死前没有任何征兆,也不知道是否有过一段痛苦和回光返照,神秘的就像他的那股嚣张的不正经,虽然这种人的生活是卡佛在小说中极度讽刺的对象,我还是有点佩服的。
在调查问卷中,我试着问自己,和被调查的80后们大部分重合,这是当今80后们的普遍心态吗?我知道,按照如今的生活方式,我的变老不可能像麦当娜那样身材完美,也不太可能像伍迪和阿莫多瓦那样执着于一个疑问的探索,我既没有克鲁兹般吸引性对象的长相,也没有班德拉斯般成熟的魅力,我对变老充满了疑问和恐惧,希望和绝望,我想最糟糕的变老或许还可以用不正经和浑浑噩噩的度日来逃避,只是到那时我是否有足够的勇气面对人们的嘲笑?
《爱荷华日记》中悦然初到守寡的女人的老屋里时这样写道:“屋子里氲着闷闷的潮雾,像是有个人在暗中叹气… …墙壁上挂着各种脸相的面具…挂了几十年,早已挂的慈眉善目。但我总疑心它们到了夜晚就会忽然翻脸,变得狰狞起来。”我想这样守着离去的爱人的变老是我可以接受的最糟糕的变老了,也是仅次于和爱人一起变老最浪漫的变老了。
在小说《你知道的那些事儿》中珍妮丝提到:“正视未来总比缅怀往昔要好。”我想珍妮丝是绝对世俗的,可是仔细想一想,这句话对于变老是多么的残忍?
《变老》封面中的于佩尔固然美,神情中却也露出了一丝悲切。
附:《一个人的老后----<一个Gay的独白>》(题目源于日本作家上野千鹤子的《一个人的老后》)
此文是最初看到变老的选题时心里首先想到的感受。
时光的流逝是很哀切的事--------《鲤•写信》
你知道的,老这个字比你预先保守的设想还要早的来到你的面前,就像每次都坚信会长久的爱情,它们带走了你身体全部的热量。
以你的处境,你没有资格像大多数人一样在年轻的时候计划足够长远的目标,因为“老”这个字太可怕了,它让你掉进无尽的深渊,你看不见陆地,却在重力加速,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等待着随时碎尸万段。
你有没有想过,在这个宣称民主、法制、和平的国家里你得到了什么?那些漂亮的演讲说辞永远撼动不了你的心,你甚至连用纳税人的钱建造的政府大楼都不能参观,你唯一可以永远拥有的是渐渐变皱的肉体,和永远没有归宿的感情。
现实不屑于理会你乐观还是悲观,那些教人励志的畅销书籍除了让这个社会更加猖狂外一无用处。
所以你始终是一个人,静静的等待着时间拿走你身上的一切,让你变得悲伤,郁郁寡欢,失去信仰,也许每个特殊的日子你都会一个人自言自语,喝得醉醺醺,并大哭一场,那时没人愿意和你交谈。你住的房子会整天的拉着窗帘,家里的摆设长时间没有打扫,你甚至都忘记了相框里的那个人是谁,然而这些都不算什么,最可悲的是,你连爱的能力都丧失了。
亲爱的,当你老了以后你会像你年轻时扬言的那样,在你忍受不了自己的“老”时自杀吗?我想你不会的,“老”本身已经剥夺了你的一切,自杀也是需要激情的。
你早该意识到了,从今往后,你所努力的一切不过是为了在你老后回忆那些曾经还算美好的日子,并讲给别人听,假如还有人愿意听的话。
《鲤·变老》读后感(十):我回頭的瞬間你早已跑走
密斯張小姐的的書用一個老女人作為封面。
但她肯定是美麗的。還不夠。不然引發不了銷量的上漲。
這是第十三本,從為《嫉妒》寫下書評的前後算起,09年到12年間,變老的速度與字句同株,拔節而起,再順勢而亡。猶大會在晚餐前默念,你怎麼還不去死。我的主。
可是我們都沒有停止腳步,或者心跳。你依舊在發新書,我依舊在閱讀。充其量被釘死在生活之上。
“鯉”這個詞有靈性。我深刻記得你關於名字的記述。關於鯉魚跳過悅城的夢境。那個風車輪轉,香氣繚繞的廟。它就在我的家鄉隔壁。我父親信奉龍母娘娘,每年會到這個小城祈福許願。我只有很小很小的時候跟去過一次,像一場盛大的遊園會,他的戰友接待我們,家中有個同齡的小女孩,我們不需要認識就可以玩樂起來,穿著裙子在廟宇里流竄,賣風車的街道很擠,五光十色,那時的風車用那種塑膠亮片紙,我覺得沒有更漂亮的顏色可以運用,只能供奉給神明。回程因為玩太累,在車上昏睡,車窗飄過的煙與光,像夢境。這種斷片的記憶,每個人都有,發黃到疲軟,但也不會潰爛,只是被擠壓,被更多的記憶所擠壓。你找不到時會慌張,以為那就叫遺忘。而變老的恐怖之處有,生理機能開始退化的時候,腦袋里的盒子就會被清空,強行清空,像家中的舊報紙捆綁成扎,再低價售出。
肉身對抗不住,靈魂也未必凜然。因為這過程攜帶著太多自尊。藥物與痛楚未必是最可怕的招數。身體不聽使喚的時候,會終於明瞭那些寫著堅強、勇敢、執著的名詞都會變得黯淡無光,無能為力變得強壯起來,在你面前拉開戲臺,眼睜睜地看,看自己出醜的每一個畫面,等到你自己也能發笑。
我不用翻看數年前的相冊也可以知道自己的皮囊到底穿松了多少。我在某個深夜想到關於遺書的問題時才覺得衰老早已把我俘虜綁架,我從不覺得它力量如此之大,直到那一刻,我張大了嘴巴。發現自己再也不會在末日之前寄一封給未來的信件時,落款成為,退成歷史的日期。
而我想像,抵抗變老的妥當方法,應該是與之建起愉快的勾當。我崇拜你的鬢角與鬍渣,說一些嬉皮讚美的話,讓魚尾紋也開花。你終於知道自己不再是那個自己時,並且毫不畏懼,我想,那是另一種進化,並不可怕,而變老,也會優雅退場。
同樣 那些時光
我回頭時你早已跑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