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变老》是一本由张悦然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1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鲤·变老》读后感(一):对死亡的态度
母亲对我说过的话总是很多的,近年来总是发生幡然醒悟这样的事,也许是因为成长的关系吧。
死亡这件事对我来说一直都是我从未不会花费时间去思考的事,即使我最爱的导演伍迪艾伦,他电影核心总是围绕着对变老和死亡的思索,但我还是相信人类永远坚信“体验大于结论”的原则活着。程亮说,马克尔斯有一个比方,说父母隔在我们跟死亡之间的帘子。只有当你的父母去世了,这个帘子被揭开,你才能直接看到死亡到底是什么。所以,我在想,外婆的过早离世其实对母亲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对于我没有体验过的事情,我总是很难感同身受。直到这次看书才突然回忆起母亲对我说,她没有感受过多少母爱,每每看见别人的母亲无私关爱自己的小孩时她总是格外羡慕。她辍学在医院照顾生病的外婆,看着外婆最后抗争不过恶魔而死去无疑是件残忍的事。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母亲对母爱的渴望。也许正是因为经历了她自己母亲死亡的事,她的人生观变了,对于死亡,似乎看的很释然。母亲不是一个高学历的人,甚至有时候她经常因为我无心的一句“你不懂”而生气,她觉得人生很大的遗憾就是没有上过大学,所以对于我考上大学这件简单的事她觉得算是她人生值得记录的一件大事。其实她不知道,她的人生态度屡屡让我折服。我原不解,当我面对同学父亲突然死亡的消息时我哭的和泪人似的,我看着奶奶因为变老而满脸沟壑时啜泣哭诉时,她总是一副很淡定的表情告诉我,生老病死是人之常事,每一个人都要经历和感受,我们有一天也会这样。现在突然觉得她的隐忍和宽容,对待死亡的态度,无非是来自这样的修炼,或许正是因为缺乏母爱所以她给了我满满的母爱。
就算如今,我仍然不会对死亡充满好奇,生命就是父母恩赐给我们的体验,我只知道死后我什么也带不走,但是只有我自己明白我的人生到底过的怎么样,或许对于必然发生在自己身上不好的事情,我们的心里承受能力远大于发生在自己爱的人身上,又有多少人可以忍受失去的痛苦,思念的寂寞,回忆的残酷呢?想想书里说的确实,这就是生活赐予我们的,生命和死亡,成长和失去,性和情谊,悲欢和离合,这都是我们终将要体验的一部分,如果从来没有经历过这些的事情,那才是值得悲伤的事情。
《鲤·变老》读后感(二):活着就是变老的过程
我觉得,当我们还能肆意谈论变老,死亡这样的话题的时候,说明我们还没有真正对这些事情感到畏惧。
《鲤·变老》这一本相对于前几本是比较沉重的话题了,我看完这本发现,说到老,就会自然而然地说到死亡,好像这其中有着某种隐秘幽暗的联系,是你摆脱不了的。回望一下鲤系列,孤独、嫉妒、谎言、逃避、上瘾,这一系列相对阴暗的话题终究还是敌不过这本变老。因为老,这个话题涵盖的范围太大了,大到可以包括之前那些种种状态。虽然变老也是人的一种状态,但可怕的是,只要你活着你就在变老,只不过在你年轻的时候它有个好听的名字,叫成长。殊途同归罢了。
这本变老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个是感觉不到自己变老,或者说即便是年龄上的生理上变老了但是内心还是保留着一份童真,一颗年轻的心;一个是漫长的变老的过程,这一部分大概是最贴切这本杂志的宗旨的部分;最后一个便是死亡了,那种给老蒙上了一层暮年的气息的死亡,是心身俱有的死亡。
先说第一部分,就是张怡微采访的舒国治和btr写的伍迪艾伦。
生活对于舒国治的了解应该就是《理想的下午》,那个封套上印着台湾文艺青年人手一本的书。说实话,那本书我没读完,不是因为不好读而是我痛恨那本书里面传达出来的态度,那种悠闲的晃荡的态度。老实说,那是因为我做不到,我总是想要干些什么,做什么事情都带有某个明确的目的,所以常常忘了品尝那其中的乐趣,很显然,舒国治不是。就像他在采访中说的一样,他就是太闲了想要到处走走看看不带有目的的去看看。在现在这样的社会里如此质朴的想法还有多少呢?我对于他在采访里说的几句话印象特别深刻,“我是到了40岁,还是把高中生活无限期地延长”;“我觉得变老不变老,不是先要去忧虑的”。对,就是因为这样的心态太才能活得这么自在吧,即便岁月在他脸上留下的痕迹让他看起来不可能是高中生了,可是怕什么呢?一个好的心态可能比物质上的,容貌上的,那些虚有其表的东西要珍贵的多。只是,话虽如此,很多人还是做不到。
对于文艺青年来说,伍迪艾伦应该是耳熟能详的了,他的剧本,小说还有电影应该都是文艺范儿们的喜爱之物。只可惜我没看过他的电影只读过他《门萨的娼妓》里面几篇有意思的小说,以及耳闻过一些他的事迹,比如不领奥斯卡奖富有幽默气息总是调侃自己以及那个圈子,不知道为什么就觉得这个人格外有魅力。他结过三次婚,最后和妻子的养女在一起。就像他说的“心要它想要的东西。那些东西没有逻辑可言。”所以即便七十几岁了还是那么肆意的活着,和舒国治的悠闲晃荡不同的是,伍迪艾伦甚至是有点放荡,戏谑地生活着。能在六十岁的时候说出“我人生的三分之一就这样结束了”的人应该少的可怜。
第二部分,就是最为贴切主题的那一部分。周嘉宁的《漫长》写的是自己的奶奶,名字取得好棒,因为不管年轻是否变老真的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与杜拉斯那个在十六岁的某个瞬间就变老的说法我更倾向于人的变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虽然人在意识到自己变老只是一瞬间的事情。我真喜欢看周嘉宁写的文章,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一种自我的姿态,迷人而且动人。她的文章有她的影子,不像有的人说某个作者的参与感太强破坏了文章的美感,周嘉宁的参与感让我觉得动容,真实。
曹寇的这篇文章让我觉得非常的惊艳,虽然篇幅很短,也没花很多的笔墨再说故事上,但是应对这个主题非常贴切。他用回忆和现实两条线的叙述,朱白一边想着自己的生活一边回忆李瑞强的某些事情,很强烈地就会让你发现人在年轻和老了以后不同的状态,这种转变是可怕的。年轻总是热烈而变老总是落寞。曹寇的厉害之处就在于落寞地参杂着热烈,五味杂陈地体会着人变老的滋味。
张悦然的《爱荷华日记》和朱利安·巴恩斯的《你知道的那些事儿》给我的感觉很相似,因为在张悦然的那篇文章里写到了两个都失去丈夫的女作者,朱利安这篇里写的就是两个失去丈夫的女人之间的一些对话。其实除了这点相似也就没什么相似的了,只是失去丈夫的女人身上都有一种冷清寡淡幽暗的气质,或许没了丈夫会加速衰老,她们总是没日没夜地生活在自己幻象里,就像朱利安里面的那两个人互相都怕伤害对方而不揭穿真相,或许她们都知道真相,只是没有那个力气再去揭穿,那么就靠着这些念想活下去吧。
第三部分便是和死亡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衰老了。荞麦的《葬礼》,站在一个还算外人的立场去看待这样一场葬礼,或许这样要比亲人看的更真切,更客观也更冷清一点,我始终觉得那是一种格格不入的疏离感,想要融入进去又不得,然后变得有些厌恶烦躁。我觉得这或许不是真的厌恶烦躁, 只是人在面临死亡这样大的命题下,什么都做不了又时刻被一种压抑的气氛笼罩着而滋生出这样的一种情绪。《相伴》写到了母亲的死去,写到了父亲的暮气,写到了父亲与那只狗儿之间的点点滴滴。
路内的《驼一个女孩去莫镇》和默音的《犹在梦中》我不知道该如何归类。但我喜欢路内的叙述,特别流畅。和我读他的《少年巴比伦》一样,一泻千里看着真痛苦。我记得路内以前在微博上说,这篇被拒了然后终于被鲤刊登了出来。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被拒绝,因为这篇小说很好,至少很好看,人物丰满,叙述流畅,最后路小路追上那个女孩说送她回家的情节又特温情,怎么就不好了呢?好吧,我承认我抵抗不了那些个温情的东西。
梁实秋曾经说过,当你开始回忆的时候你就老了。所以啊回望一下你过往的岁月吧,你似乎总是在回忆不是吗?那就对了,因为就像我之前说过的,只要你活着你就在变老。别觉得变老是多么可怕的事,你看看伍迪艾伦,看看舒国治,或者你会喜欢你变老时候的况味也说不定。别被封面上那句话骗了,谁知道写那句话的人是不是超过三十岁了呢?
百货公司门前永远是各种名牌香水的格斗场。角落里的一位老婆婆 势单力薄的提着一篮玉兰花和这些昂贵的香味们做斗争。她已经那么老,让我想起了同样年迈的外婆——牙齿已经剥落完 剩下干瘪的嘴唇附在牙床上。她的口齿非常不清晰,她为了留住我这位顾客,尽可能的用肢体语言来完成这桩生意。也许是这种莫名的亲切感,我买下了一枚玉兰花,把身上的零钱都给了她。爱并不只是占有,而是一种温柔的同情心。
花与人不同,四季便是一生。
不如我讲一个故事给你们听:有一个女孩,喜欢上了自己的老师。她捏着书包坐在捷运上哭,有人问她,你为什么哭?你要去哪里?女孩说,我要长大,我要去未来。
这是很多年之前我的一个朋友讲给我听的,说完故事之后,她对我说:“你就是那个女孩。”
那时候多么年轻,多么天真,以为一切无法完成的心愿,只要长大之后就一定可以实现。一定可以。25岁时再得到5岁那年想要的洋娃娃,那又有什么意义?
今天下午去买了书。淋了雨,穿着绿色的人字拖吧唧吧唧的走在书架下。意外的找到了2005年第一版第一次的《水仙已乘鲤鱼去》。我在同行人难以理解的眼神下,手舞足蹈的向她阐述我几年来的藏书癖。她问我:“为什么一定要买第一版第一次的书?”一瞬间,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她。这么多年来,环境在改变,习惯在改变,但是有些东西却始终不会改变。我喜欢混淆时间的感觉,我喜欢从前。
我突然想起一个男孩,我想写一写他。我不愿提及他,我怕他一旦被我写下来,那么他就会被文字掳走,不再属于我。也许我一早就想向别人谈谈他,好让他从我的心里走出来,那他便不再是一个需要我辛苦独守的秘密。那時候 他还会背着画板陪我去大排挡吃宵夜。喝醉了酒之后举着脏兮兮的画笔,说要用这支笔左右天下。就是这样一个男孩,现在却已经在学开车了。他对我说,现在每天握方向盘的时间比握画笔还要久。
他还告诉我 他乖乖的遵从了父母的安排,去了一间跟画画毫无关系的财务公司做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他还笑得坏坏的跟我說:“虽然不能再画画了,但公司有很多美女哎~ 搞不好我未来的老婆就在里面喔~”我突然有一点难过。我不知道他这样说是在安慰自己 还是在安慰我。
很久很久以前 我的心里住着一个艺术家 落魄却有才华。后来 他死掉了。
你不觉得这是一件很神奇的事吗?时间像是氧化剂一样慢慢侵蚀掉一些次要的东西,雕琢出另一个你。也许每个人心中都至少有两个人。一个负责穿着铠甲跟人生做抗争 这样另一个才可以保其天真 潜心一志的完成自己能做的事。变老并不只是一种肉体的衰竭,更是另一个自己的死亡。
用惯微博之后,书写范畴总是被圈禁在140字之内。写得非常零碎,像一个年迈者的絮叨。
《鲤·变老》读后感(四):变老的插曲
真的太有趣了一定要记下来。
我是鲤系列的忠实读者,从第一本开始至今,就会在上市的第一时间购入。但为这书在电脑上敲字却是第一次。因为这一本“变老”有个很有趣的小插曲。
我是典型急性子中的典型。从得知变老即将上市的消息起就随时刷新当当和卓越,另外还有京东。有一天,京东可以购买了,我上午火速下单,下午就送到了,而且京东的快递人员永远给人一种单枪匹马奔波致死不后悔的感觉。每次送货都会打电话叫人下楼,因为他们只有一个人,不可能连车带其他货一起搬运至每一个送货点。“变老”的那一天我急匆匆拿了书就走,太着急看没有开包装检查。等回到办公桌打开袋子一看,书的封面都撕烂了,而且还皱巴巴的,我当时就想一定不会是编辑部为了迎合这期主题而故意设计的这皱纹。傻眼之后我在想怎么办呢,我很着急读它,但又有“洁癖”,正考虑该怎么办,突然翻到最后一页上面写着一个电话号码。
有任何质量问题请拨打021-********。我知道书的最后通常都会有这些信息,但我从没有拨打过这种电话。因为我是很怕麻烦的人,一般书有些小折角或小洞什么的,都想想算了也就将就下了了,但这一次实在太严重了,我就试着拨打了那个电话。
“喂~~~”女人的声音。
“您好,我刚才买了变老,但书的封面是烂的,该怎么办呢?是不是可以退回印刷厂换什么的?”
“你哪里啊?”
“我是深圳的一名读者,我刚刚买的变老,打开一看就是烂的”
“什么电脑?我们这里不卖电脑呀。我这里是会计部啊”
“……”我想想,算了,说声谢谢,挂了电话。
接电话的女人把变老听成了电脑。而问题在于我天真地以为,那个电话是专属鲤系列书籍的一个印刷质量售后办公室之类的电话。挂上电话我沉默了一会儿,在心里觉得自己变老了。
后来我将那本书退掉了, 重新在亚马逊上买了一本。这下总算可以安心地爱不释手地阅读它了。现在它在我的枕边。这个故事告诉我以后买书再着急也要开袋检查。
《鲤·变老》读后感(五):还没有热恋已相恋
还没有热恋已相恋
在买《变老》的同时还买了一本《最好的时光》。因为之前的一本给了别人。
在采摘果实的时候,大概都会发现那些因为营养不良而萎缩干瘪的果子。它们并不会被食用,甚至也不会被多看一眼。就被扔到了土壤里,被雨水冲刷,阳光曝晒,直到腐烂。
它们没有像其他鲜红的果实,享有应该的成熟和收获。在这之前,就已经开始变老。
原因种种,半推半就。醒来时才发现时间已久。
最近看完的《炽焰燃烧》中,最震撼的便是《上山路》。贾里德最后坐在后座上,等待飞机起飞。
像是被最终扔掉的果子,在刚刚生长时,就已经衰老,逼近死亡。
而现在的我们,会不会正像《说不出对未来的感觉》中的描述,因为时代的快速变化,提前透支了热情和想象。在混乱无序的日常中,最后筋疲力尽。
对,变老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筋疲力尽。
像是在最初听到《北欧是我们的死亡终站》一样,即使也会在期待,但我们或许早就做好了去接受这样结局的准备。
而另外的人,用着固执和天真抵抗着承认。它们是特立独行的人。怀揣别样的梦。在看似顺其自然的不标榜中,标榜着自己的独特,并且引以为傲。这样的人大概是不会变老的,即使岁月侵蚀它们的皮肤,摧残他们的身形,他们还是朝气蓬勃,因为他们的梦想就没有变老。
我想要在变老之前,把自己变干。
能够变得安静,庄严。并且可以有能力坚持它。
看《漫长》的时候,顺便就翻开《光斑》再看了一次。
时间经过之后,其实也并不是觉得太过漫长。
应该是从《荷尔蒙》之后,对《鲤》的印象就变得模模糊糊。
总是在发行时就赶快买到手,然后在看完某个人写的东西之后就放在一旁。
好像已经缺少看完一部电影,一本小说的力气。
希望不要变老得太快。
《鲤·变老》读后感(六):荒凉就是那么一瞬间的事情
“老”,到底是时间轴上的一段,还是一种境界?
我算是很怕老的那一种人,一看到那些步履蹒跚表意不清的老者内心总是一阵哆嗦,恨不得活够一定年限趁早死掉,机体的衰老对我来说实在是不能忍受的事情。但是偶尔在影像里面看见一些老人,把回忆的阀门刚刚打开,各种各样的故事就能流泻出来,那种毫不费力把人生梳理的能力,那种把人生中各个时期打包的行李一件件拆开的神奇,实在让我羡慕不已。尤其在写小说设定情节时,我对于这些自然养成的故事家们简直是嫉妒到红眼,恨不得把他们的经历都据为己有,谁都别妄想染指。
这样看来,恐怕我是属于只愿把变老当做一种内心境界的人吧。就好像《本杰明巴顿奇事》里面的布拉德皮特,处在逆生长的过程之中,年轻的躯体下却是一颗衰老的心。
衰老除了对于过去与现在的影响,默音在小说《犹在梦中》则创造出了另一种衰老辐射的区域——未来。小说中的蒲苗拥有着预知未来的能力。于是她可以迅速地过完她的一生——就在这种层层嵌套的预知中。但是在这个衰老的过程之中,蒲苗又可以随时选择将人生滑向另外一个轨迹,对,就好像《NEXT》中的尼古拉斯凯奇,这真是一种绝妙的变老方式,随时随地可以变更,朝着你想去的方向老去,如小说最后的蒲苗,毅然选择了左边去迎接那个举着相机的男人。
在这本书中有一篇文章始终想提却有些顾忌,那就是荞麦的《葬礼》,因为那些繁琐的仪式就在不久前在我生活中真真切切地发生过,每读一个字句就会在脑海中投影出当时的片段。我见证了我爷爷从癌症晚期开始内心与身体迅速地衰败,在那之前他还是一个能跑世博想学摩托每天玩电脑到废寝忘食的老顽童,可是似乎只是几夜时间他的“过去”与“未来”之间就划下了一道界限,清楚地告诉他“你回不去了。” 就是这么残酷,衰老这种事情,是没有转圜的余地的,尤其是内心的枯败,就好像肆意生长的野草,荒凉就是那么一瞬间的事情。
《鲤·变老》读后感(七):在围困中变老
在我的印象里,干休所养老院之类的地方与精神病院无异,它们都像是把人分门别类的归置到一起,筑起围栏,圈起铁网,把人封在里面。从此与外界隔绝。
但这么说,好像不太准确,严格来讲,干休所可能是一个独特的所在。它虽然拥满上了年纪的人群,但并不限制自由,没有恶劣的环境,糟糕的饮食,也并有整天拉长脸的护理人员。它像一个收纳盒,把变老的人捆在一起。可是,当我慢慢从一个文文静静的小朋友长成一个满世界跑的野小子时,我终于对它生出抗拒。它就像是一场围困,像一片广阔的陆地,渐渐被海水吞没,只剩下一棵供以纳凉的椰子树。它变成了一个孤岛。岛上的居民影影绰绰,乌压压聚在椰子树下七嘴八舌家长里短,情形堪比一众嚼舌的村妇。
在密集的场所,变老可能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中国人向来处于种种微妙的关系中,盘根错节不止适用于官场,也适合日常生活。我们年轻的时候,为了精美的玩具要看父母的脸色;上学的时候,怕被老师骂还要看老师的脸色;考试时,为了能瞥见同桌的几道题目还要看同学的脸色;长大了,还要看社会的脸色,要看老婆孩子的脸色。似乎我们并不那么热衷自我的事情(自私是另外一回事),我们的眼睛总盯着别人。上高中时,好心的物理老师叮嘱我们,“你们的眼睛别总盯着你们班里的同学,也别怕与别人分享你的学习心得,谁谁谁这次成绩比你高了,谁谁谁熬夜做了N多卷子,谁谁谁用了什么秘密的练习册。别那么在意。你要知道,你是在跟全国的高考生竞争,你们现在要和班里,校里的同学一致对外!”底下众人纷纷点头,引以为是,扭过脸来就因为嫉妒同桌的物理高分而红了眼睛,像一只只鼓胀的青蛙。
爷爷奶奶所在的干休所,之前曾经闹了很大的事情,派出所报社纷纷前来。而事情起始的原因非常简单,就是院子里的舞蹈队每天上午九点至九点半的舞蹈练习时间所放的音乐。院子里的一些人以扰民为由叫来了警察,之后又写密名信,其中一人又动用自己在报社的关系,写了新闻稿发在当地很有影响的报纸上。弄的满城风雨。我不得不怀疑一些老年人的心理,扰民,打扰休息或者都是借口,这样一个时间段并不影响早睡早起的老年人的作息。那真正的原因是什么,我想恐怕是嫉妒,嫉妒像在密闭的坛子里发酵,最后终于炸开了。而可怕的事情还有,接下来的几日,那些造谣告密者居然被找了出来。我并不知道详情怎样,也不知道院子里的老年人们是如何围攻这五个生事者的,但结果是,这几个老人相继患病去世,像中了诅咒。甚至我爷爷都气急败坏的咒骂他们,一个一个都得死,下一个就该叉叉了。
可能中国的变老就是这样,自己该做的都做完了,子女长大,自己领一份退休金,衣食倒也无忧,就是时间无法打发,就要操心别的事情来。可是那些操心也是假的,谁谁谁生病了,大家结伴同去,谁谁谁吃不下饭,结伴同去;谁谁谁家里的孩子要离婚,结伴同去。当面的时候,劝说你放宽心,会好的。等结伴离开,又纷纷像是捡了笑话一样,嘲笑你不会保养,身体不行,教子无方,自作自受。所以很多人生病是要隐瞒的,一边笑着说我去买菜,一边忍着痛上医院做检查。甚至都不敢叫儿女过来,因为那些眼睛实在盯的紧,稍不注意,又是一场舆论漩涡。在这样特定环境的变老中谈平静的生活,简直是奢侈。我也曾疑心,张爱玲要不是去了美国,大概不会写《小团圆》。只有那样孤立的环境,才能将视线从密集人群中拉出来,投向自己的内心。
相较之下,我的奶奶似乎是最与世无争的人。她过的很疏离,不像爷爷喜欢在人群里,她永远离人群有一定距离,永远微笑,永远听着你的话,看着你的眼睛,即使她耳聋到根本听不见你讲话。在我的记忆里,她一直就是两种样子。一种夹在我的百科全书里,是她年轻时候的美人模样,刚刚结婚,也没有我父亲,她站在微微卷边儿的纸里,脸上被画了淡淡的妆,红唇,周身莹莹的草绿打底,都是照相馆的人描在黑白相纸上的;另一种,就是现在,眼角耷拉,脸上的皮肉松松垮垮,皱纹甚至攻占到了耳垂儿。隐约还能见当年的轮廓,可还是不可抑制的佝偻起来了。我很喜欢抚着奶奶的胳膊,那部分的皮肉丢丢荡荡,像摁在沾湿的一团棉花上。我不怀好意的笑,奶奶也瞪着我,也笑。
一直以来,奶奶的家的相簿,被束在高高的壁橱里。小时候我搬来一只长腿凳子,胳膊只能抵到壁橱下方的沿子。而现在,我站在同样的凳子上,终于能看到柜子的全部秘密,甚至能将胳膊伸进那幽暗的空间里。壁橱里弥漫着那种恼人的气味,就是书本在密闭的空间里呆久了的那种,腐朽的味道。相簿被推挤在柜橱的最里面,被一摞摞的卫生知识、马克思全集以及毛泽东选集遮挡着,我将它们一一拣出,递给在下面守候的奶奶。我翻看了照片,才知道奶奶三十几岁时的样子。那时候,她已经在头发后面绾了发髻,只穿素色的衣服,一副贤良淑德的样子,跟现在甚至没什么差别。原来,她早早的就把自己的青春终结了,也把那些美掩藏了起来。
奶奶只是在给我看以前的老照片时,才跟我说些她的想法,她以前的事情。她老了,很寂寞,有时候她看着电视机拨到几乎最小的音量,突然转过来对我说,哎,你说老了有什么意思,就是等死。我就安慰她大家都这样吗。她就不做声了,看着屏幕,她的听力退化的厉害,这么小的音量她根本听不见,可是她坚持拨到这样的音量,怕吵到别人。我很心疼她,总是要她调大。她拍拍我的腿,你奶奶这辈子最担心别人。我走到哪,他们都说我与世无争。其实啊,我就是怕他们说闲话,所以逃避了一辈子。我到这才似乎恍然明白,奶奶疏离了一辈子,却终究还是居住在这嘈杂的人群里,她的眼睛也是那很多人中的一双。
《鲤·变老》读后感(八):What's the point?
一個閨蜜整理房間,找出幾張大學時候的畫。她微信說那時候畫的真好啊,現在都畫不出來了。我也曾翻出過唸書時候寫的文章,滿紙都是青春,對現實不甚了解卻充斥著獨特荒誕和迷茫的青春。讀完我也想,現在都寫不出來了。
古人傷仲永,至少仲永盛開過。而我們,還沒來得及讓別人看見自己的好,就要枯萎了。
第一次害怕老去,是發現好幾年過去,夢想還只是夢想。愈發害怕老去,是發現夢想漸漸的,連有都不能再有了。
變老大概真是一種放棄,不再熱血,不再掙扎。
我始終記得GA裡某一季最後一集,Mer掉進水里。她企圖浮上水面過,她說,then I thought. what's the point?
What's the point?
人生,會不會只有十幾年是青春的.剩下的時間裡,我們都是個老人.
《鲤·变老》读后感(九):《鲤•变老》:以怎样的姿态老去?
2013我将踏入“2+”的最后一年,赶赴“3+”的路途,
传说中的“末日”未末,后末日时代也不见得脱胎换骨,虽然我们那么希冀着。
死亡是个必然结果,由生开始;变老是个必然结果,由生开始。
读书时,背井离乡,回家时忽见爸妈褶皱的脸庞和新生白发,心总会为之一颤,
常以为变老是的缓慢过程,需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完成,
其实,变老只是瞬间的事情,并且清晰可见。
现在,回家的频率比从前多了,但还是不忍去发现那些痕迹。
有时候,特希望自己永远不要长大,
这样,他们就永远不会老去。
一个女人,走在生命的弦上,最害怕的不是死亡,而是变老,
尤其是如果老得比别人快。
有一段长期熬夜的时间,特不愿意照镜子,因为乍一看那并非昨天的自己。
在家吃饭的时候,老妈有时候会很认真的看着我笑,
然后制止:少笑点,都有皱纹了。想你二十一二岁的时候,那时候皮肤多好。
我也心领神会其中的含义。
奶奶平生不爱拍照,也一辈子没去过相馆,
当她看到隔壁阿婆挂在墙上的那张遗像后,她回家就说自己死后肯定不留照片,
她大概不愿意让子孙看到她苍老的样子。
后来她的那张照片,是所有亲人劝说未果后,让教会里的阿公阿婆众人劝说才有的。
现在姨妈也是如此,出去玩的时候她总是刻意闪躲防止被拍,
总说老了不好看。
《鲤》系列和《读库》系列是一直保持着有阅读和收藏欲望的两套杂志书。
对于《鲤》系列,不是追着看,而是所有收藏在书单里,
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去选择一个主题去阅读,购买后即删除。
从《孤独》、《嫉妒》、《暧昧》、《荷尔蒙》到《变老》,
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心态去面对自己,有时甚至是说服。
《据说,从未见过如此精致的游手好闲》,最羡慕向往舒国治的生命方式;
印象最深的小说是《犹如梦中》,《身体里无生命的一部分》对话很耐人寻味;
还有那些为之心动,愿意去收藏的只言片语。
你看到了一些主张,它们跟你的心发生了一点碰撞,你愿意记下一些,
对于你看这本书这件事来说,就有意义,
然后你愿意去思考一些东西,怀着一种轻松释然的心情。
变老是与生俱来的命途。你无法选择变老或不变老,
但是,你可以选择以什么样的姿态老去,从未老和正在变老的现在开始。
我愿优雅快乐地变老!
《鲤·变老》读后感(十):我回頭的瞬間你早已跑走
密斯張小姐的的書用一個老女人作為封面。
但她肯定是美麗的。還不夠。不然引發不了銷量的上漲。
這是第十三本,從為《嫉妒》寫下書評的前後算起,09年到12年間,變老的速度與字句同株,拔節而起,再順勢而亡。猶大會在晚餐前默念,你怎麼還不去死。我的主。
可是我們都沒有停止腳步,或者心跳。你依舊在發新書,我依舊在閱讀。充其量被釘死在生活之上。
“鯉”這個詞有靈性。我深刻記得你關於名字的記述。關於鯉魚跳過悅城的夢境。那個風車輪轉,香氣繚繞的廟。它就在我的家鄉隔壁。我父親信奉龍母娘娘,每年會到這個小城祈福許願。我只有很小很小的時候跟去過一次,像一場盛大的遊園會,他的戰友接待我們,家中有個同齡的小女孩,我們不需要認識就可以玩樂起來,穿著裙子在廟宇里流竄,賣風車的街道很擠,五光十色,那時的風車用那種塑膠亮片紙,我覺得沒有更漂亮的顏色可以運用,只能供奉給神明。回程因為玩太累,在車上昏睡,車窗飄過的煙與光,像夢境。這種斷片的記憶,每個人都有,發黃到疲軟,但也不會潰爛,只是被擠壓,被更多的記憶所擠壓。你找不到時會慌張,以為那就叫遺忘。而變老的恐怖之處有,生理機能開始退化的時候,腦袋里的盒子就會被清空,強行清空,像家中的舊報紙捆綁成扎,再低價售出。
肉身對抗不住,靈魂也未必凜然。因為這過程攜帶著太多自尊。藥物與痛楚未必是最可怕的招數。身體不聽使喚的時候,會終於明瞭那些寫著堅強、勇敢、執著的名詞都會變得黯淡無光,無能為力變得強壯起來,在你面前拉開戲臺,眼睜睜地看,看自己出醜的每一個畫面,等到你自己也能發笑。
我不用翻看數年前的相冊也可以知道自己的皮囊到底穿松了多少。我在某個深夜想到關於遺書的問題時才覺得衰老早已把我俘虜綁架,我從不覺得它力量如此之大,直到那一刻,我張大了嘴巴。發現自己再也不會在末日之前寄一封給未來的信件時,落款成為,退成歷史的日期。
而我想像,抵抗變老的妥當方法,應該是與之建起愉快的勾當。我崇拜你的鬢角與鬍渣,說一些嬉皮讚美的話,讓魚尾紋也開花。你終於知道自己不再是那個自己時,並且毫不畏懼,我想,那是另一種進化,並不可怕,而變老,也會優雅退場。
同樣 那些時光
我回頭時你早已跑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