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讲个笑话,你可别哭啊》是一本由囧叔著作,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0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讲个笑话,你可别哭啊》读后感(一):休闲娱乐,博君一笑,笑中有泪
看了作者的简介,再留意了一下书的文风,确实不太像是一个互联网人写的书,虽然字里行间,作者都想营造一种轻松娱乐的气氛,但还是能够感受到人生无奈,这样的人生感悟,确实有别于其他敲代码的小伙伴。可能是因为同行的关系,我也把他收录到我的书单里面,刚好就在去台湾的旅途中,把这本书看完。
作者把几个小故事,用了轻松的语言,简单地勾勒出一条完整的线索。刻意营造的休闲的气氛,确实有做到了,起码我在看的时候还是能够会心一笑。看完之后还是有感叹。人生恍如梦,每一个在路途上经历的人儿,背后都有自己的故事。不要去小看身边任何一个人,因为他们都有闪光点和辛酸史,是我们不曾感受的。
这应该就是读完这本书之后我的最大感受。
《我讲个笑话,你可别哭啊》读后感(二):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语与人无二三。
知道这本书,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阅读这本书,也纯粹是抱着一种打发时间的心态,知道“囧叔”便是从这本书开始。
一个产品经理身边的小江湖,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惊涛骇浪。他用词简单实用,书写的平淡无奇,却看的我内心翻江倒海。
从看到题目的那一刻,我就在想这应该不是一个讲笑话的书,果然,不出所料,很多故事结束之后,很久,我都说不出一句话,甚至一个词。
刚刚翻看了一下豆瓣的评论,有褒有贬,毕竟,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每个人看世界的眼睛是不同的。
正如囧叔在后记中提到的:讲这些可笑又可悲的事情,并非我的本心。只是人生不如意,十常八九,要将身边的真人真事,悲剧是躲不开的。我把悲剧当笑话讲,是希望读到的人不那么沉重(可是为什么,我觉得这种方式更加让人心情沉重呢?),而不是要讥笑谁的意思。
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语与人无二三。
《我讲个笑话,你可别哭啊》读后感(三):鸡肋
这本书断断续续读了三分之一,便一直留在我的Kindle里,一直不想去读,但也还没下定决心删掉,真真是成了鸡肋。
是不是北京人个个都是段子手?几件芝麻蒜皮的生活琐事也能写得快赶上武侠小说一般,刚开始的确是被唬的一愣一愣的,心想哇这种高考作文凑字数一般不怕没话写的强大技能要跟作者学起来,但再往下看,突然就索然无味了。这让我想起前不久看过的吉米·哈里的《万物既伟大又渺小》,同样是写生活琐事,怎么后者的文字就能让我看得津津有味。恕我愚钝,我努力想了想,唯一的答案就在“真诚”二字。
于是我终于删了它。不过我把一本快餐读物和一部经历了将近半个世纪时间考验并仍将继续流传下去的作品做比较,是我不厚道了。
《我讲个笑话,你可别哭啊》读后感(四):好叔、好书
如果把这本书作为时下的出书标准,那么我们选好书出来这件事便容易的多了。
某次梁晓声老师访谈前跟他聊天时谈起,想让现在的年轻人看书越来越难,随便什么人出本书倒是容易多了。你现在只要有两三万,就能出本书,出书这事情对于很多人来讲好像是换手机买个新电视房子重新装修一遍,是个容易实现的短期目标了。就如郭德纲所讲,厨子司机都来说相声了。当然什么都能出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会讲故事的人太少了。
所以如果让我用两个字来评价此书和此叔,我会用难得。难得,在这个浮夸的年代,还有这么会讲故事的人,还有人会用最温存的方式表达最澎湃的人生。比如,书中提到的花四宝和会打苍蝇的上官阿姨,还有那一生只做一次炒饼的公主,你总觉得这些人里面蕴含了某种感情,我是极其不愿意用热爱生活这样的字眼来形容此叔的,太俗。我总觉得,如果你能像这位作者去观察和琢磨,你会活得很有趣。生活本就有趣,你去组成去掌控去体会,它无需你热爱。
不过要说整本书我最喜欢的,是《爷爷的塔吊》,这是我看哭了的一篇。文章特别像是这位囧叔是你的老朋友,跟你窝在舒服的沙发上聊闲天,但是随着娓娓道来的叙述,爷爷的样子就浮现在眼前了。文章的最后,作者写到,梦中他透过铁门看见爷爷还是小时候的样子,戴一副琥珀色边框的眼镜,手指贴满白色的橡皮膏,干活时嘴唇总是抿得很紧。他想喊爷爷,却发不出声音,爷爷却看不见他,只管低头干活,这便是逝去之人。这一小段让我想起了朱自清的背影。我一直到3张的年纪才明白,逝去之人在脑中记忆的样子,或许会比他在时更清晰,每一个小细节都看得到,然而不同的是你再无法跟他对话,哪怕是一个字。
能用最平缓的文字表达最深沉的情感是本书的最大亮点,如果用作者的方式来看作者的书,应该是从头到尾一气读完,笑是微微的笑,哭是默默的哭,末了,把书一合,仿佛悟了人生似的轻轻一笑,说一句,这劳什子还真有点意思。
《我讲个笑话,你可别哭啊》读后感(五):一个善于观察生活的人
喜欢书中的人物:作文评语会写“不正经”的语文老师,会做星座仪、大吊车的爷爷,养兔子的辞职码农。
记录的是小人物的生活:不再跑步的中庸片警,以拍苍蝇为特长的首钢退休工人,抓阄抓死的餐馆端面刘五洲,
关于笑:确实能发现每个人笑完表情很快恢复,有时候会刻意延长自己笑容留在脸上的时间,为的是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档案馆那里,说的那段真的是很man,一大段不喘气字正腔圆义正严辞说下来。
关于养兔子那段,实在忍不住算了比账,说一只卖价不高,估计小于10元,几十只兔子包括公兔,就算50只母兔,能连续不断的生但要有可持续发展观,所以算每两个月一窝,一窝七八只的话,算50只小兔/每只大兔一年产量,则每年2500只,一年2万5,实在跟码农收入没法儿比了。
一些比较有意思的话:
吃素若能成佛,牛羊皆可成仙。郭德纲微博里的话。联想到那句褒贬是买主,喝彩是闲人。人叫人千声不语,货叫人点首自来。
天下不如意,恒十居七八,故有当断不断。“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语人无二三”
《我讲个笑话,你可别哭啊》读后感(六):总有一天,囧叔会给我签名的!
我是这本书的策划编辑,如今是囧叔的经纪人。之所以会在这里公布这两重身份,全因为很久以前,我便是囧叔的粉丝。但在这里,我要讲的不是一个励志故事。
我要讲的是,一名从粉丝蜕变成经纪人的人眼中的囧叔。就当是给曾经的我一些福利吧^_^
早在囧叔写“档案师太”的时候,我就已经断定他一定不是一个胖子。所以,当大家浩浩荡荡的认为他是一个油油的胖子的时候,我觉得一定是我错了。不过,不管什么时候,我都认为“打苍蝇的上官阿姨”一定是一位穿着大花连衣裙的油油的胖子。因为上官阿姨的形象实在是太像一个饱满的汉堡了,于是,作为一枚吃货,我会开始幻想,如果囧叔是一种食物,那会是什么呢?
我想,一定是吉事果吧。就是那种把薯条放大好多倍然后淋上巧克力酱并且必须蘸着冰激凌吃的玩意儿。
然后,我就在囧叔办公楼的车库里见到了他。在我有限的见识里,每一个车库都一定是在地底,于是干燥、灰暗极其适合拍恐怖片、鬼片、刑侦片……
我们见面的车库也不例外。因为见面之前并未做互相传递照片这种三俗的事情,于是,我傻傻地站在电梯口。虽然我已经很竭力地让自己不要这么傻,但从此我就开始顶着傻傻的帽子穿梭于豆瓣名人之间。
真的,不是我傻,明明是囧叔你们太机智了好吗!
也不知道等了多久,从电梯里走出来的有高跟怪阿姨,红唇少女,烧饼一样的大叔……后来我都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走错了地方的时候,有一个穿着也许只是像皮夹克的长袖衬衣的瘦削男子风一样走出了电梯。那时候我正低着头数蚂蚁,抬头看了他一眼,见他并没有四处张望,于是我继续低头。可是,居然是他对我说:“走啊!”
咦,你怎么知道是我!
而且,吉事果怎么可以这么帅……
于是我语无伦次的扯东扯西,大概意思大概就是,哎呀,你怎么能长这样啊。但是你应该长什么样子,其实我没有想过……
然后,我就坐在囧叔的车上盯着他右手的檀木珠子听他讲梁清散、杜边生、科幻世界……
然后,囧叔就点了几个很随便的菜。
然后,囧叔就不停地说啊说啊说啊说,我只要偶尔附和几句就好了。
当我以为囧叔会一直这么说下去的时候,他看看手表,就好像相声演员看看剧场的大钟,告诉观众今日演出完毕,请下次再来一样告诉我今日就到这里吧。
于是……我总是在最后才会跟囧叔说正事。
以至于后来见面囧叔宣告结束的时候会问我:亚末,你还有没有事儿没说?
而我总会说:没有呀,真的没有。
囧叔说:可是你每次都会在回家之后再告诉我你有忘了的事情。
但是,囧粉们啊,纵然我是一名脑残,他也没有嫌弃我。为了配合我的低智商,还会跟我讲他跟囧嫂之间的恩爱段子来确认我是否听懂了他前面的说话。
我说了这么久,想说的只是,囧叔是一个多么果断机智并且温柔的人。
第一次见面吃饭是他请的客,我保持着我的傻逼风范在他掏完钱的饭桌上问他:你跟我签经纪合同好吗,所以这段饭我请好了。然后回家之后脑子被门夹到了告诉他好后悔没有打包剩菜给我家的猫吃……
一般人在跟我第一次见面的时候碰到这种情况大概会觉得我有问题然后就再也不要跟我交往了吧。
还有一次,我要囧叔签一个协议,于是跟他说:你不是有车吗,要不你来找我,我打印好了你签个字就好了。谁让我没车的!
于是,他就真的开车过来了……
后来,每当我想起这件事情就觉得好惊悚,我一定是会因为这些问题而失掉经纪人资格的好么!
因为囧叔说过,以后你不什么不懂的问题就来问我吧。于是大到营销策略小到西红柿鸡蛋要不要放糖,我都会问他。而他也知无不言,有时兴起还会给我讲一些趣事。问题是,他几乎无所不知。
所以,囧叔一定担得起良师益友这四个字。
总想把这一篇写得有趣一些,厚重一些,配得起囧叔一些,可是话到喉头总噎在心间。就像我把这本书递给囧叔叫他给我签名的时候,他对我说别闹,我特想跳起来反驳但是却不知道要说什么一样。
有幸在豆瓣上看到一个帖子,内有这么几句话:
叔必须事业有成,家庭幸福,精致生活,英俊五官,腹肌六块,一米八多,重要的是,从不勾搭因为人家不说话就有姑娘贴近~
长得丑,赵本山能叫叔吗?
没身材,郭德纲能叫叔吗?
长得帅有身材可是不够180勉强能算吗?算你麻痹郭敬明也特么30了能叫叔?
高、帅、渊博、哪怕不写书也在原本的行业拥有社会地位、拥有幸福的家庭……
这样的囧叔,当然是叔。
高帅是父母赠予他的财富,可其他都是他自己努力得来的。只是他从不语重心长和心灵鸡汤。
囧叔为什么可以成为叔?他的文字里一定会有答案。
而我想,总有一天,囧叔一定会给我签名的!
一直到以上,都是一名粉丝对囧叔的爱。
------------------------------------------------------------------------------------
那么,囧叔在经纪人眼里是怎样的存在呢?
这是一名不麻烦的作者。
书名改了好几次,最初其实是《我给你讲个笑话,你可别哭啊》,后来变成《散步时遇见神的可能性》,第一个因为人称太多所以被毙掉。第二个因为内含神字于是也被毙掉。最终才有了这一本书名。每一次改书名,囧叔都会说:行,我没意见。
本书的某些文章其实并不完整,总会有些精彩的但是不符合国际规定的字句会被卡擦掉。我本人有幸读过更为精彩的版本,允许大家羡慕嫉妒恨。面对这些,囧叔并未矫情于不动篇幅,但我以为他至少也会责怪我几句,但他是说:这比预期好多了。
这是一名负责任的作者。
极少有作者会在交稿之前做好校对工作,这一点任何从事编辑的人都应当深有体会。多的是作者连标题都懒得给你弄出来,更别提什么首行缩进了。有时候行距和字体都是乱七八糟,错字连篇、病句满幅也是见怪不怪的事情。可囧叔交给我的每一篇稿子都是自行校对过的,以至于专门负责校对的老师都不敢交稿,问之为何,答曰:实在找不出错处。
一本书在付诸印刷之前一定会有至少三审三较,我们这本经过的校次更多。每一次囧叔都会细细查看,并将改稿编辑因自身知识储备不足而改错的部分一一纠正过来。某些可改可不改的地方,也会长篇幅的写出自己的缘由,但前面说过,他并不是麻烦的人,所以他只是陈述自己的意见,但是尊重编辑的决定。
这是一名懂配合的作者。
一本书免不了总会做些营销与宣传,每一次活动他都积极配合,甚至会为此花费大量的经历撰文与推广。于是,诚如各位看官所见,囧叔的豆瓣最近关于他的新书的事情也占了一些分量。
我们还会有一些私底下的讨论,囧叔本身的工作已然很忙,有时候还要教导我一些经验,在探讨具体事项之时,也会出谋献策倾尽全力,全然不会摆出一副“我只管写书就好,卖书不是你们自己的事儿吗”的姿态。
囧叔的优点还有很多,不可一一说尽。就如同他的这本书,可从任何一页读起一般,他也是一个可以从任何一个方面来说的真实人物。且好处总是略要多些。
最后,囧叔是一名难得的有情怀的作家。流行有许多因素,但只有情怀能够长久。
想必,总有一天囧叔会明白我想要签名的心情。
《我讲个笑话,你可别哭啊》读后感(七):谁家过年不吃顿饺子
看了评论才去买了书来看的。正巧是工作超级忙的时期,需要一点轻松愉快的东西来调剂一下。或者也可以不愉快,但是一定要轻松。要是一句话看完了还得再看一遍才知道写的是什么,或者再看一遍也不知道写的是啥,那就太累了。
或者有人会说我矫情。真要是工作超级忙的话,就没时间看这些有的没的了,还能有工夫看这个,八成也没有多忙。我觉得这其实全看个人状态。有时候两三点下班回家,沾枕头就能睡过去。有时候同样是两三点回家,还是惦记着刷刷微博,看看废话,看看别人的生活是啥样的,怎么我就活成了这么个不死不活不好不坏的样子。
嗯。以上这些都是絮叨。看了一本絮叨的书,人也不自觉的变得絮叨了。
个人觉得囧叔年少的时候一定看过古龙先生的书,而且八成还没少看。絮叨的劲儿有点像。总是会扯一些旁边的花花草草再来说正经的。不过其实我也很久没看古龙先生的书了,也记不清古龙先生的文风是不是真的这样,只是我记忆里是这个样子的。
这本书里的人物都很有特点,有俗套的也有不俗套的,最喜欢炒饼公主。整本书都好像是有一个人在你对面,生龙活虎的给你讲故事。但是炒饼公主不一样,她像是真有这么个人,就站在你面前,带着那种大人看小孩子的眼神,还有那么一丝丝的不屑。
做客户服务的工作久了,刁蛮的客户见过,不开窍的下属也见过。最享受的就是你带着狂风暴雨而来,我伸出一掌,柔柔地把你打回去。我猜想炒饼公主保不齐就是这种心态,看你在那折腾,其实我心里门清,就看着你玩而已。那个词儿叫什么?好整以暇?差不多就是那么个意思。意会吧。
好久没写评论了,其实这个也不算是评论。就是今天忽然累了,懒得加班,闲的心情好,自个儿跟自个儿聊会天。
别问我为什么起这题目,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忽然想起这句话了。一天吃两顿饺子,还不能用一关于饺子的俗语当题目么难道?
《我讲个笑话,你可别哭啊》读后感(八):我笑了,你呢
看这本书最早是在微信上推荐的好书,看了三四个故事,每个故事都让我印象深刻。后来刚好同事想买书,让我推荐些书,我非常猥琐地推荐了几本我想看的又舍不得花钱买的书---现在的我买书没有以前那么大方了,现在除非是必须反复翻看的书,除了自己花钱买没有更便宜的电子版时才会去买纸质书---这本书就在其中。然后就把同事新买的书借来了,利用上班时间偷偷地快速地翻完了。看书的时候经常被书中的某一句话乐了,但因为是在上班时间,都忍着在。
囧叔的每一篇都是独立的故事,关于人的故事,书里的人有的人已经在不世,有的人进了监狱,有的人还在闪耀的或者猥琐的活着。每个故事的主角都有那么点特色,让你记住书中的人,让你想象着现实中他们会是什么样子。
书中反复提到好人和坏人的概念。还在上学年纪的时候,看个电影、电视剧、小说提到某个人物都会问,是好的还是坏的。但是现在不会这么问了,因为即使是被塑造成的好人又时也会被我们鄙视,即使是被定位为坏人也会有善良不得已的时候。每个人都是复杂体---不是永远的好人或者坏人---也要看你用什么标准去判断,即常说的眼光、角度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们都长大了,以前还会怀疑写人性的书中的观点,以为曾经自己鄙视的行为绝对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但是当自己身处这个社会中时,自己竟就成为这样一个复杂,不能预料的自己。反正社会就是这样,关键的还是让自己快乐,如果这些故事在别人看来是个悲剧,但是我还是愿意把它看做是一个个让人忍不住笑的细节构成的好故事。
《我讲个笑话,你可别哭啊》读后感(九):专注评书30年
(1)
在认识囧叔之前,我就在豆瓣上知道他,经常在广播里看到他插科打诨。也许是因为“囧叔”这个名字的缘故,我凭空构建出一个形象:三十多岁白白胖胖的贫嘴无聊中年男人,眉飞色舞,油腔滑调(且慢!我是在说几年后的自己吗?!)。很显然,我并不喜欢这一形象,因而并未在豆瓣上与他搭讪结交。
直到某次饭局,出现了一位身形消瘦,英气逼人的高帅富。杜边生老师向我介绍:“这位就是囧叔。”我大吃一惊:“你居然不是个胖子!”面前这位高帅富不动声色:“你不是第一个这样想的人。”
初窥囧叔风采,着实令人心折:他风趣健谈,然而语调平和。亲切随和,然而举止沉静。与这样过人的风度气质相比,他英俊的相貌几乎都不是最重要的了。这样一个男人,居然已经结婚多年,最近甚至当了爸爸,正在阅读本文的女友邻可以关闭网页干点别的去了。
回到豆瓣,关注了囧叔,再看他日常那些插科打诨,再也不觉生厌,反而觉得机智可爱。也是从那时开始,我才留心阅读他每篇新发的豆瓣日记,一次次为其才华倾倒。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正确的人设是多么关键啊!
(2)
在《我讲个笑话,你可别哭啊》这本书里,囧叔一如既往以屌丝自居,字里行间许多自嘲自讽。明明是个高帅富却这般放低身段,是要逼我等真·屌丝低到尘埃里去吗?写到这里,我突然理解了书名。事情大概是这样的:
囧叔:我讲个笑话,你可别哭啊。
我:你讲。
囧叔:我是屌丝。
我:……%>_<%
(3)
囧叔在前言里愤愤的说,总有人读完他的文章,问:“你写的都是真的吗?”——读完这本书,想到他在前言里的愤怒,我不由得心虚。因为……我也好想问:“你写的这些不是编的吧?”
这也不能怪我。因为囧叔这本书里的许多篇目,讲述的都是奇人异事。奇人异事谁都遇到过一些,然而在囧叔笔下,奇人太奇,异事过异,且接二连三。读时瞠目结舌煞是过瘾,读完难免狐疑:“你写的都是真的吗?”
囧叔在前言中愤愤的解释,他写的都是真的,或者至少是半真的。加点夸张渲染,也不过是艺术需要,其人其事总的来说依然是真的……看到他这样恼怒,我不由想到当年拜访合肥吕X冰老师的经历:
我看到吕老师满房间都是书,少说数千册,不由得脱口而出:“这些书你都看过吗?”
吕老师斜了我一眼:“你好歹也是个读书人,居然问出这种问题!”
如今面对囧叔这本书,“你写的都是真的吗?”这个问题甫一闪念,我就迅速斥责自己:“你好歹也是个(有志于)码字的人,居然问出这种问题!”
(4)
其实至今为止,我和囧叔依然交往不多,对他了解不深。下面这些话是不久前杜边生老师对我说的(大意):“这些年来,我眼睁睁看着囧叔越写越好。你若把他的豆瓣日记从头到尾翻一遍,会明显看出一个写作者是如何一点点成长起来的。最初他的文章,题材庞杂,文笔也未见纯熟。而如今,他已经形成了自己鲜明、纯熟的风格,俨然是要成名成家。而这个成长过程,又绝非自然而然,这些年来他被各路编辑追杀,一边叫苦不迭一边赶稿不辍,也是付出了极大的努力。”
囧叔自己也在前言中说,这本书里的文章,有些是现货,有些是存稿。他自己看几年前的存稿,觉得很是脸红,然而还是硬着头皮放到书里。——书中哪些部分是存稿我并不知道,但确实觉得部分篇目水准有较大差异。我甚至有信心能从中把存稿部分大概齐挑拣出来。
如前文所述,我多少也是个(有志于)码字的人。自知水平有限,十分渴求进步。年轻的时候,因为起点过低,进步倒也容易,每年看去年的文章,都觉得不如今年。然而年岁渐长,这种“我又长高了呢”的感觉越来越罕见。想到自己年近而立,不由惶恐:多少码字的前辈,到了这个年龄,水平基本上也就稳定了。难道我也要在现在这么低的水平上稳定下来了吗?未来几十年我都要反复写这种水平的文章了吗?可是我还完全不满足啊怎么办!
所以,当杜边生老师向我报告了囧叔的先进事迹之后,我倍受鼓舞。囧叔大我4岁,仅从年龄上看,可以是我对自己未来预期的良好参照。囧叔能通过不懈努力,在四年之中大有长进,我未必就不能在四年之后远超现在。即便材质不及,至少努力可以效仿。
(5)
囧叔颇有杂学,尤其浸淫于传统曲艺,“专注评书30年”。这一点在他的文章中有明显表现:他笔下的那些精彩场景,无不令人身临其境,现场感极强。有些奇人异事,明明是转述,被他一写,仿佛亲眼所见一般。这和传统曲艺又有什么关系呢?简单的说:囧叔的文章不仅能“看”,而且能“读”。当我阅读这些鲜活生动的描写时,仿佛听到单田芳、田连元在耳边叨逼叨。
倘有行家里手来具体分析,必定不止这么一句话。我既然不是什么行家里手,也只能尽力描摹一二:囧叔善于用说书人的方式讲故事,叙述极有耐心,娓娓道来,缓缓铺陈,必得吊足读者胃口。切入正题之后,笔法依然张弛有度,一时急切,一时徐缓,时不时留个扣子,节奏感绝佳。写到高潮处,心理、环境、各色人等的即时反映,无不照顾周到,令人几欲像金圣叹评《水浒》那样批一句:“百忙之中不忘路人甲!”当囧叔以数件事情写一个人的时候,安排亦极有匠心,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仿佛金庸笔下长江三叠浪的功夫。囧叔甚至像《三言两拍》那样,讲一个大故事之前,先讲一个有着类似主题的小故事作为铺垫,这一点他自己也忍不住在文中点明了。
写了这么多,也不知说清楚没有。反正就是那句话:读起来像单田芳、田连元在叨逼叨。
既然如此,或许真不妨取其中数篇,当作话本,录个音呢?
(6)
囧叔的文章,既有技法娴熟的一面,也有漫无边际的时候。他在前言中自嘲这种脚踩西瓜皮的写法是“意识流”。我觉得自己能理解把文章写成这样的原因:写作者当时未必不知道自己已经离题太远,但话到了嘴边,为了一时爽快,也就不管劳什子行文章法了。每当如此小小放肆时,只怕还带有报复语文老师的快意。漫无边际不要紧,只要笔力hold得住:东扯西拉要扯得好看,扯完了还能兜回来。囧叔能够做到这一点。纵然对文章整体略有损害,却也别有一番情趣。
大概就是因为扯淡太多,这本书的宣传文案将其堂而皇之定性为“吐槽集”。此举在我看来更多是噱头,或许有助于宣传,却并非真相。所谓“吐槽”,纯是宣泄,以犀利畅快为能。而囧叔这本书再怎么扯淡,其整体文风始终还是含蓄温和,对人间世怀有同情悲悯。
(7)
读囧叔这本书,你会怀疑这个人终日游手好闲,究竟在干些什么。三教九流,贩夫走卒,他无不搭讪。去面馆吃几顿面,回来能写两篇服务员和刷碗工。去咖啡馆喝个咖啡,能一边目视笔记本做专注状,一边竖着耳朵偷听邻桌说话。古有蒲松龄请人喝茶换故事,今有囧叔自饮咖啡偷故事。
也许正是这样的处处留心,才让他见识到更多的奇人异事。当我读他的书,我读到的是当代蒲松龄,是人文关怀的冯梦龙,是用笔不用嘴的单田芳。专注评书30年的囧叔,当然不仅仅从评书中学到了讲故事的技巧。他对身边的人和事怀有好奇,更饱含同情。前文对书名的解读,自然是开玩笑。我个人对书名真正的理解是:讲着笑话让人哭,正是古往今来说书人的传统之一。
这当然也是文学的传统之一。
《我讲个笑话,你可别哭啊》读后感(十):这本书值得读
写书评的时候,我还没有把书看全了,只看到了兔儿爷那里。好久没有那么轻松又那么快速地看一本讲人生的书了,很讶异的同时也学到了很多。之前没有听说过囧叔其人,这本书算是跟他打了个照面。看到后来,竟然有一种在读冯骥才先生的《俗世奇人》的感觉。这话并不是在夸大,书里的故事都是在写【我】遇到的人,以及那些人经历的事情,却很少有视角的限制,从中可以看出囧叔在自序里的那段引用蒲松龄的句子到底是一件很有智慧的事情。
一开始会选择买这本书,就是因为这本书的书名,看似很没有逻辑的一句话,细细想来却意味悠长,不自觉地就买来了,多亏买的值。我很反感的是那些在宣传里讲得天花乱坠,结果翻开来看却坚持不到第四页的书,有种深深的上当受骗了的感觉。不过囧叔看来是个实在人,他没有跟我任何的失望,他用一种来自北方的类似粗砾一般的语言,写了这些感动人心的细腻的故事,粗看下来,作者的语言五大三粗,带有拉家常一般的诙谐,然而细细读之后,才会觉得其中包含着的细腻的人情味,难以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