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返璞归真》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8-0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返璞归真》读后感精选10篇

  《返璞归真》是一本由C.S.路易斯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80元,页数:21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返璞归真》读后感(一):读书笔记

  我们被一步步逼到需要考虑更内在的东西——从考虑社会问题到考虑宗教问题的地步。因为最长的弯路也是最近的归途。

  基督教中有些东西,只有等你在基督教这条道路上前行了一定的路程之后才能够理解。这些东西都是纯实际的,虽然从表面看不是。它们告诉你,在旅途中遇到特定的十字路口和障碍时怎么办,一个人不到这些地方,这些指点对他完全有意义。无论何时你在基督教著作中发现了一句自己不能理解的话,不要担心,将它放到一边,将来有一天,也许几年之后,你会突然明白它的意思。你若现在就明白,也许只会对你有伤害

  1.基督徒为何行善?

  基督的生命通过三种方式传递给我们:洗礼,信仰和圣餐。但这并不是要你用这些东西代替个人效法基督的努力

  人的自然的生命来自父母,但这并不是说,人无需做任何事,生命就会自动延续。你可能疏忽大意丧失生命,也可能用自杀来强行结束生命,你必须供给生命以所需的营养,看护生命。但是要永远记住:你不是在创造生命,只是在保持从别人那里得来的生命。同样,基督徒也会失去在他里面的基督的生命,必须努力保持这一生命。活着的身体不是永远不会受伤,而是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自行恢复。同样,基督徒不是永远不会犯错,而是有能力忏悔,每次跌倒后能够振作起来,重新开始

  基督徒与其他努力行善的人不同原因即在此。后者希望,如果存在一位上帝,他们的善行能够取悦上帝,如果没有上帝,他们的善行能够博得好人的赞扬。基督徒认为,他所行的一切善都来自他里面的基督的生命,上帝不是因为我们好而爱我们,因为他爱我们,所以才使我们好。(当基督徒说基督的生命在它里面,指的不只是思想道德方面的东西。还是指基督确实通过他们做工,全体基督徒是基督借以行动的有形的身体,是他的手指,肌肉,体内的细胞。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这种新生命的传递靠得不但是信仰这类纯思维活动,还有洗礼,圣餐这类的圣体活动。)

  2.德性

  按照先哲们的分发,德性共有七种,其中四种被称为基本德性,另三种被称为神学德性。基本德性为所有文明人所认可,神学德性通常只为基督徒所知。

  四种基本德性分别是谨慎,节制,公正和坚毅

  三种神学德性是信,望,爱。

  2.1 爱

  基督教所讲的圣爱不同于喜欢或喜爱。爱(自己或他人)并不等于喜欢(自己或他人),爱的意思是希望(自己或他人)好。爱的法则是不要浪费时间去想自己是否爱邻人,只管去行动。一旦这样做,你就会发现一个天大的秘密:仿佛带着一颗爱心去行动,你很快就会爱上这个人。以善报恶,你会发现自己不那么讨厌他。

  2.2 望

  对永恒世界持续不断的盼望。

  渴望若无法满足,造物就不会生来具有这些渴望。婴儿感到饥饿,就有食物这种东西存在;小鸭想游泳,就有水这种东西存在;人有性欲,就有性这种东西存在。我若发现自己心中的一个渴望此世万事万物都无法满足,最可能的解释是:我是为了另一个世界而造。我一定要心中永保对真实故乡天堂)的渴望,一定不要泯灭这份渴望或将它弃置一边,我生活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不断地向那个故乡行进,并且帮助别人向它行进。

  2.3信

  (为何无神论者有时会认为基督教可信?为何基督徒要每日祷告,阅读宗教书籍,去教堂做礼拜?)

  人的思想除了理性,还受情绪控制。信让人在变化的情绪下仍然坚持理性曾经接受的东西,因为不论理性采取何种立场,情绪都会发生变化。情绪总会对真实的自我进行反叛,不告诉情绪何时退场,就不可能成为一名坚定的基督徒,甚至不能成为一名坚定得无神论者,你只能是一只徘徊不定的动物,你的信仰实际取决于天气和自己的消化状况。因此,人必须培养信心习惯

  如果你已经接受了基督教,每天一定要有意识地在自己的脑海中重温基督教的主要教义。这就是为什么每日祷告,阅读宗教书籍,去教堂做礼拜使基督徒生活必不可少的几部分。对已经相信的东西我们需要不断地得到提醒,无论是基督教信仰还是其他信仰都不会自动在我们的思想中存活下去,我们必须给它提供养料。

  3.基督徒的婚姻和性

  基督教的婚姻观建立在基督的教导之上,基督说丈夫妻子应该被视为一个单一的有机体。正如锁和钥匙是一个装置,小提琴和琴弦是一种乐器。人这台机器的发明者(上帝)告诉我们,它的两半——男人女人——生来就是要成对地结合在一起,这种结合不只是性方面的,而是整体的。婚姻之外的性关系质所以可恶,是因为那些沉溺其中的人试图将一种结合(性方面的)与其他方面的结合分离开来。基督教的意思是,你不应该将这种快乐孤立起来,只想得到这种快乐本身,正如你不应该只想得到品尝的快乐,却不想吞咽,消化,嚼一嚼就把食物吐掉一样

  因此,基督教教导说婚姻要维持一生一世。基督教会认为,离婚就像一场外科手术,把一个活生生的身体切开,有些决不允许离婚,认为手术太大不宜进行,有些只在极为特殊情况下才勉强允许,会承认这是万不得已铤而走险的一个补救措施。

  人们离婚是因为当他们不再相爱时,就认为这证明自己找错了对象,因而有权利更换伴侣。他们没有意识到,更换伴侣之后,新的爱情就像往日的爱情一样会失去魅力。生活的这个领域与一切其他领域一样,开始时会有一些激动,但这些激动不会持久。但只要你坚持下去,逝去的那份最初的激动都会通过一种更内在,更持久的兴趣得到补偿。更重要的是,正是那些乐意接受逝去的激动,安于这种冷静兴趣的人,才最有可能在一个全新的领域发现令人激动的事物。不再相爱为不意味着不爱,第二汇总意义上的爱不只是一种感情,还是一种深层的合一。它靠意志来维持,靠习惯有意识的增强,还靠双方从上帝那里祈求获得的恩典来巩固。   

  4.为何要宽恕别人,爱而不是恨其他人?

  我们应该恨坏人的行为,而不应该恨坏人本身。你怎么可能恨罪,却不恨这个罪人?我想到一个人,这人我一辈子都这样对待他。这个人就是我自己。不管我可能多么讨厌自己的懦弱,自负,贪婪,我仍然爱我自己,从未勉强过自己。实际上,我恨这些东西正是因为我爱自己,我才会为自己干出这些这些事而难过。所以,基督教不要求我们减少一丝对残忍,叛逆的恨,我们应该恨它们,我们谴责它们的每一个字都是必要的。但是,基督教要求我们恨它们就像恨自己身上的事一样:为那个人竟然干出了那样的事而难过,如果有可能,希望它能够以某种方式,在某个时候,某个地方得以纠正,重新做人

  5.基督教道德的核心

  基督教道德的核心是谦卑,与之相反的骄傲是最根本的罪,最大的恶。骄傲导致一切其他的罪。

  若有人想做到谦卑,他首先应意识到自己的骄傲。你若认为自己不自负,这恰恰说明你实际上非常自负。   

  6.作基督徒的目的

  三位一体的上帝:第一位格叫父,第二位格叫子,第三位格是圣灵(父与子的联合)。基督是上帝的儿子,由他所生。我们也是上帝的儿子,但我们不是由他所生,只是由他所造。我们没有灵性的生命,只有生物性的生命,我们若分享基督的生命也就会成为山腹地的儿子,将和基督一样爱父,圣灵也会驻在我们之中,才能进入三位一体的生命。基督降世为人,为的是向他人传播它具有的这种生命。每个基督徒都会成为一位小基督,作基督徒的全部目的在此,别无其他。

  祷告文一开始会说,我们在天上的父。他的意思就是,你把自己装扮成基督。基督此时此刻就在你祷告的房间里为你做工,起初他只是短暂的介入你的自我,去除你里面那个自然的老我,代之以他拥有的自我,后来介入的时间渐长,最后,若一切顺利,他会将你变成一个永远不同往昔的存在,一个全新的小基督,一个在自身范围内拥有和上帝同样的生命,分享他的力量,喜乐,知识和永恒的存在。

  《返璞归真》读后感(二):只言片语非书评

  第一章人性法里讲到人们之间的争吵,我只读了两句就无法抗拒的睡着了。梦境却比文本更有意思,恰好延续了争吵的主题。我梦到我和Kay为了某事起了争执,我赌气不说话,在书中夹了张便条给他,他则异常恼怒的在我书的空白处写上:“我不想和你理论什么,但愿你永远见不到你的亲人!”然后,我突然醒过来。

  这个梦有趣的点在于,我只记得他说的话,而我自己说了什么,写了什么根本想不起来。我顺手拿起床边的书继续阅读,关于争吵这件人类世界普遍存在的事件作者认为争吵的人心中都有共同的“自然法”,可以自然选择遵从或不遵从,对他人要求毫不松懈,自己违背的时候却代替以各种不可抗的外力作为解释。而我的梦对我的警醒恰好是——对于别人所说所做,我总是耿耿于怀,对自己的过失却视而不见

  很高兴我在睡眠的时候还能进行这么形而上的道德思考,相信推荐者——爱美丽小姐知道的话,也会对我这个异教徒的悔改之心略感欣慰

  我时常感觉,生命像是四面环绕的叹息之墙,焦急得想要从中走出,却进入另外一个密闭空间疲惫的坐下仰望苍穹,浩瀚的星空里那些数百万年前的光,美丽微弱而虚无。或许正是这样,我们才无比需要一个真实不虚的上帝端坐于苍穹之上吧。

  《返璞归真》读后感(三):新的一切

  这本书来自于高中时代好友。她是一名基督徒。两年前,她给了我这本书,一并给的还有一本圣经。我体会得到她对我的爱与希望。这里的爱,正是路易斯在书中阐述的基督徒的爱。

  妈妈在我初三时有了基督教的信仰,外婆到去世一直是一名虔诚的基督徒。我一方面,相信外婆已进入只有永恒欢乐的天堂,一方面,不能理解这种深刻地信仰的含义,从而衍生出抵抗与不解的情绪。

  书一直搁置在架上,直到最近才读到。初读时,有获得光明的感觉,就像以前读政治,看到马克思对资本定义时,那种茅塞顿开惊喜。新的世界,新的世界观在重新形成。

  路易斯此篇对我而影响有:

  1、我们活着并非无意义。我以为,短暂的一生,没有一样是永恒的,哪怕是正确高尚的思想。因此,我常常被空虚以及不能阻止这种空虚的无力感所包围,自小以来,父母长辈学校工作单位帮我树立起一种世界观。即,尽最大的努力,去获得自己想要的一切。可是,最近,却缺乏动力,并且困惑自己所追求的是否正确。路易斯告诉我,去贴近上帝,聆听他的教诲。永恒是从死亡中衍生出来的。“一粒麦子若不落在地上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粒子来。”这样一想,外婆的音容笑貌留在我们子孙心中,应该也是一种新的生命。

  2、谦卑心长存。我不否认自己是个骄傲的人。常常认为自己付出会比别人收获的更多,常常会觉得自己眼光独到,行为合适。这一切仿佛给我带来很多,又仿佛什么都没有。看书的时候,我才意识到,不要去想自己所拥有的,和所要拥有的。尽自己的努力,谦卑地低下头去生活,live my life。

  3、坚持严谨、正义、克制和坚毅的道德。学习,爱,望,信。读到信的时候,没有继续读下去。希望有一天能把书看完。

  我不是一名基督徒,不知道有一天能不能幸运的成为。萌生出在上帝手心的渴望,仍在继续。粉色的晚霞留在天际,湖水平如镜,新的夜晚和接下来新的黎明都会来临。

  《返璞归真》读后感(四):哲学神学不分家,理性教化是本真

  基督教道德和为善体系的教化经过累世先哲不断通过与逻辑学、哲学和科学促生共进的方式趋于生命力强大以及感召力惊人。但有关千年前即流传教义的通俗与精研解释和启示则似乎会经常陷入必须与时俱进现实逻辑自洽中。此外关于是否需要一个超人存在的造物主的引领和拯救,似乎只涉及形而上信仰坚定存否的问题,又严格受到不同地区长期区域性文化发展累积效应的限制。致力于意识形态的归一,恐怕理性的说教和强制的洗脑,不分高下。这或许是千人一面难以达到而个体差异更为接近事实的现实。

  作为基督徒的作者敢宣称摩西十诫中的第六条没有用处,也会给人继续增加理性的好感,虽然他实际只是通过类似训诂的方法将戒律中的“杀人”认定为“谋杀”。将上帝释义为一种戏剧甚至差不多一种舞蹈时括弧加进“你所认为我大不敬,我还要说”确实显得童言无忌般率真。无情的将主祷文第一句“我们在天上的父”坦率讲出“你把自己装扮成基督”,貌似体现有厚颜无耻实则目的在于受命令获帮助的意思,角度新颖言之有理。最后一章的三位一体教义初阶则对长期无神论浸淫的人来说则略显乏味和疏远。

  《返璞归真》读后感(五):寻找真理,你或者可以找到安慰--读《反璞归真》

  看这本书花的时间最长。一句一句看下来,还要想一想,难免读得很慢。豆瓣评分9.1--对基督教信徒来说,这本书的重要意义毋庸置疑。

  有个评论写得很好:

  你不必要信仰基督教,但你一定要有信仰。

  同学说,去国外待了几年,开始相信人不是由猴子变的。那是哪来的?造出来的啊!

  我并不是一个基督徒,从小受无神论的教育长大,政治课我向来是得A的,只是越到后来越开始怀疑自己从小相信的是不是真理?某一天突然发现自己的信仰体系全部崩溃,真的是很恐怖的事情。我大可以坚持我的红色立场,鄙视那些“封建迷信”。但是如果否定宗教,意味着否定这个地球上绝大部分人类的认知和选择。你是否真的有底气,认为自己对了,其他人都错了?

  有信仰的人至少还有畏惧,知荣辱,而无神论者经常骄傲狂妄,或者把某个个人抬高到神的位子来膜拜崇敬,如此,不是更危险?

  对于这本书,只能感慨C.S.Lewis博士确实是一位神人。当年我在看纳尼亚的小人书的时候,并不知道“最伟大的牛津人”,不仅写fantasy,不仅是文学史家和批评家,还是一位通俗基督教神学家和演说家,粉丝群年龄广泛。

  太多的感受,然而不敢说什么。网上的很多评论也只是书的摘录。确实是一本值得反复读的好书。它解答了很多信徒最初的疑问,也探讨了很多哲学,伦理学,社会学,甚至天文学的话题。对于“上帝不在时间之内”,更是让人有豁然开朗的视野。

  坐在一起读圣经,也不失为一段悠然时光。

  博客地址:http://control.blog.sina.com.cn/myblog/htmlsource/article_preview.php

  《返璞归真》读后感(六):《返璞归真》摘录(长文慎入)

  《返璞归真》摘录

  这本C•S•路易斯写的《返璞归真》(Mere Christianity),是一本面向普通大众的演讲整理而成的书。正像其书名那样,它的文风简洁而有条理,它着重于基督教一些基本而重要的东西,应该算是了解基督教相当好的一本入门书籍。这本书分成四个部分,分别是:是与非——发现宇宙意义的线索;基督徒的信念;基督徒的行为;超越人格——三位一体教义初阶。

  下面是一些摘录:

  第一部分:是与非——发现宇宙意义的线索

  《我们有理由感到不安》:

  宇宙若不由一个绝对的善来掌管,我们一切的努力最终都付诸东流。但是宇宙若由它来掌管,我们自己又每日与它为敌,明日也不可能有所改善,因而同样处于绝望的境地。没有它不行,有它也不行。上帝是唯一的安慰,也是最大的恐惧,我们最需要的东西也是我们最希望躲避的东西,他是我们唯一可能的盟友,我们又与他为敌。P48-49

  第二部分:基督徒的信念

  《两种对立的上帝观》:

  那时我不相信上帝的存在,理由是:这个宇宙看上去非常残酷、极不公正。可是这个公正与不公正的概念来自何处?一个没有直线概念的人不会说一条线弯曲。……当然我可以说,公正不公正只是我个人的看法,不必执著于此。但是这样一来,我不相信上帝的理由就坍塌了,因为这一理由正是以世界的确不公正、而非碰巧不合我意为基础。因此,就在极力证明上帝不存在,换句话说,证明整个现实毫无意义时,我发现自己必须承认,有一部分现实,即我的公正观念是完全有意义的。倘若整个世界没有任何意义,我们永远不会明白这点,就像宇宙中若没有光,因而也就没有长着眼睛的生物,我们就永远不知道宇宙黑暗一样,因为“黑”这个词没有任何意义。P56

  《进攻》:

  现实实际上往往令人无法猜透,这是我相信基督教的原因之一。基督教是一种令人无法测透的宗教,它向我们展示的宇宙若一直在我们的预料之中,我会认为基督教是人编造出来的。事实是,它不是谁都可以编造的东西,它具备了真实事物的那种奇异的曲折复杂性。让我们抛弃所有那些幼稚的哲学,那些极其简单的答案。这个问题不简单,答案也不会简单。P59

  《进攻》:

  我第一次认真读新约时大吃一惊的一件事是,新约中有大量篇幅谈到宇宙中的一种黑暗势力,一种强大的邪灵,操纵着死亡、疾病和罪。……这个世界就是一个敌占区。基督教讲述的就是那位正义的君王如何降临世间(你可以说乔装打扮着降临世间),号召大家投身一场大规模的暗中破坏行动。所以,你去教堂实际上是在暗中收听我们的朋友发来的秘密无线电报。敌人急于组织我们去教堂,原因即在此,他利用我们的自负、懒惰、学问上的自命清高来阻止我们。P63

  《令人震惊的选择》:

  上帝创造了具有自由意志的造物,这意味着造物既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有些人认为自己能够想象一个造物既自由又没有作恶的可能性,我不能够。……自由意志使恶成为可能。既然如此,上帝为什么要赋予他们自由意志?因为自由意志虽然使恶成为可能,也唯有它才可以产生值得拥有的爱、善和喜乐。一个机器人的世界,造物在其中像机器一样机械地行动的世界几乎不值得一造。上帝为他的高级造物们设计的幸福,是在极度的爱与喜悦中自由主动地与他及彼此联合,与这种极度的爱和喜悦相比,世上男女之间最销魂蚀魄的爱也不过平淡如水。人要得到这种幸福就必须自由。P65

  《完美的赎罪者》:

  我们的理性是上帝智慧的海洋中的一滴水,所以我们能够思考,同样,我们只有分享上帝的死亡,才能够真正经历死亡。上帝不变成人就不可能死,上帝不死,我们便不能分享他的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上帝偿还了我们的债务,为我们经历了他自己无需经历的痛苦。P76

  《实在的结论》:

  我在前面解释了我为什么必须相信耶稣那时是(现在仍是)上帝。他告诉门徒说新生命以这种方式传递,这似乎是一个显然的历史事实。换句话说,我的相信来自他的权威。不要被“权威”这个词吓倒。相信权威的意思是,你之所以相信某事,是因为说话者是一个你认为可以信赖的人。我们相信的事情有99%来自权威。我相信有纽约这个地方。我自己没见过纽约,也不可能通过抽象的推理证明这个地方一定存在,我之所以相信,是因为有可以信赖的人告诉了我。……我们对世界上每一起历史事件的相信都来自权威。在座的没有人见过诺曼底征服,也没有人见过西班牙无敌舰队的惨败,没有人能像数学中那样通过纯粹的逻辑证明这些事。我们相信它们确实发生,是因为这些事件的目击者留下了记录,这些记录告诉了我们,我们相信的实际上是权威。像有些讨厌宗教权威的人一样,讨厌其他权威的人也不得抱怨自己一辈子一无所知。P80(这个论证最初来自奥古斯丁)

  当基督徒说基督的生命在他里面时,他们指的不只是思想或道德方面的东西。当他们说自己“在基督里”或基督“在他们里”时,这不只是说他们思考基督或效法基督,他们指的是基督确实通过他们做工,全体基督徒是基督借以行动的有形的身体。……这解释了为什么这种新生命的传递靠的不但是信仰这类纯思维活动,还有洗礼、圣餐这类身体活动。……所以,上帝借助面包和酒这类的物质赋予我们新的生命。他发明了饮食,他喜欢物质,发明了物质。P82

  上帝会大举进攻,但是我想知道,那些要求上帝公开、直接干预世界的人,是否充分意识到上帝果真干预时是一幅怎样的情景。……上帝是将大局进攻,没错。但是,当你看到整个自然的宇宙如梦幻般消逝,某个别样的东西——你从未想过的、对有些人来说如此美丽、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如此可怕的东西——直接闯进来,谁都没有选择余地的时候,宣布自己站在上帝一方有何益处?……那已经不是选择,而是发现自己真正选择了哪一方的时候(不管你以前是否意识到了这种选择)。现在,今天,此刻,就是我们选择正确一方的机会,上帝推迟行动为的是给我们这个机会,这个机会不会永远留在那里,我们不把握它就是放弃它。P83-84

  第三部分:基督徒的行为

  《道德与精神分析》:

  人们往往把基督教道德看成是一种讨价还价,上帝说:“你若遵守这种种的规则,我就奖赏你,若不遵守,我就惩罚你。”我认为这不是对基督教道德的最佳认识,我更愿意说,每次你做选择,你都使你核心的那个部分,即做选择的那个部分发生了些微的改变。纵观整个人生,通过无数次这样的选择,你一生都在逐渐地将这个核心的东西转变为神圣或邪恶的造物,转变为与上帝、其他造物及自我和谐,或与上帝、其他造物及自我敌对交战的造物。成为前者即是进入天堂,拥有平安、喜乐、知识和力量;成为后者则意味着疯狂、恐怖、愚蠢、暴怒、无能、永远的孤独。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向前者或后者迈进。P111

  《性道德》:

  人享用食物无可羞耻,但是如果世界上有一半人以食物为人生的主要旨趣,将时间都花在观赏食物的图片、垂涎欲滴、咂嘴舔舌上,人们就要以此为耻。我不是说你我个人应该为性本能当今的状况负责。我们的祖先遗传给我们的身体在这方面就是扭曲的;我们在一个崇尚不贞洁的宣传环境中长大;有些人为了从我们身上牟利,希望能不断地煽起我们的性本能(因为鬼迷心窍的人几乎没有任何拒买力)。上帝知道我们的境况,他不会认为我们无任何困难需要克服,并以此来评判我们。真正重要的是,我们要有诚心和毅力,愿意克服这些困难。P118

  《基督徒的婚姻》:

  任何一个有理性的人都不会否认,相爱远胜于通常的耽于酒色或冷酷的自我中心。但是如前面所说,“人所能做的最危险的事就是从自己本性中任意选择一种冲动,将它作为自己应该不惜一切代价去服从的东西。”相爱是好事,但不是最好的事,有很多事不及它,但也有很多事高于它,你不能把它当作整个人生的基础。相爱是一种崇高的感情,但是它终归是感情,没有一种感情我们可以期望它永远保持在炽烈的状态,我们甚至无法期望它保持下去。知识可以永存,原则可以继续,习惯可以保持,但是感情瞬息即逝。实际上,无论人们说什么,所谓“相爱”的那种状态往往不会持续。……哪怕只在那种激情中生活五年,也没有谁能够忍受。你的工作、食欲、睡眠、友谊会变成怎样?当然,“不再相爱”未必意味着不爱。第二种意义上的爱,即有别于“相爱”的爱,不只是一种情感,还是一种深层的合一。它靠意志来维持,靠习惯来有意识地增强,(在基督徒的婚姻中)还靠双方从上帝那里祈求获得的恩典来巩固。即使在彼此不喜欢对方时,他们也能够保持对对方的这种爱,就像你即使不喜欢自己仍然爱自己一样。……相爱首先促使他们承诺忠贞,而这种默默的爱则促使他们信守诺言。婚姻的发动机靠这种爱来运转,而相爱则是启动这台发动机的火花。P128-129

  基督说一样东西不先经历死亡就不会获得真正的生命,我认为这正是他想表达的部分意思。竭力想保持那份激动毫无用处,最糟糕的事莫过于此。让那份激动逝去,让它死亡,经过那段死亡期进入随后的内在兴趣和幸福之中,你会发现自己一直生活在一个充满新的激动的世界里。如果你决意要让激动成为家常便饭,极力以人为的方式保持它,它就变得越来越平淡,越来越稀少,在余生中你会成为一个百无聊赖、大失所望的老人。正因为很少有人明白这点,所以你才会看到,很多中年男女在新的前景在他们眼前展现,新的门户在他们周围敞开时,喋喋不休地抱怨自己逝去的青春。与永无止尽地(绝望地)寻求幼年初次戏水时的感觉相比,学习游泳要有趣得多。P130

  《宽恕》:

  在我头脑最清醒的时候,我不但不认为自己是好人,还知道自己是个非常卑鄙的人,对自己做过的一些事感到恐惧和厌恶。所以,显然我有权厌恶、憎恨仇敌做的一些事。想到这点,我记起很久以前我的基督徒老师们的话:我应该恨坏人的行为,而不应该恨坏人本身。或者像他们常说的,恨罪,不恨罪人。有很长一段时间,我觉得这样的区分很可笑、毫无意义,你怎么可能恨一个人的行为而不恨这个人本身?但是,几年后我想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我一辈子都是这样对待他。这个人就是我自己。不管我可能多么讨厌自己的怯懦、自负、贪婪,我仍然爱自己,从未勉强过自己。实际上,我恨这些东西正是因为我爱这个人,正因为爱自己,我才会为自己干出这些事而难过。所以,基督教不要求我们减少一丝对残忍、叛逆的恨,我们应该恨它们,我们谴责它们的每一个字都是必要的。但是,基督教要求我们恨它们就像恨自己身上的事一样:为那个人竟然干出了那样的事感到难过,如果有可能,希望他能够以某种方式、在某个时候、某个地方得到纠正,重新做人。P136-137

  骑士的观念,即为了正义事业身负武装的基督徒观念,是基督教的一个伟大的观念。……我常常想,倘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我和以为年轻的德国士兵同时杀死对方,死后不久发现彼此又见面了,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我想我们对彼此都不会有一丝怨恨,甚至不会感到一点尴尬,只会大笑一场。……必要时我们可以杀人,但绝不可以恨人并以此为乐;必要时我们可以惩罚人,但绝不要以此为乐。换句话说,我们里面的某个东西——那种怨恨的感觉、想要报复的感觉,必须彻底摧毁。……我的意思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我们的一生中,每当这种感觉出现时,我们都必须给它一个迎头痛击。这很难做到,但并非不可能。即使在杀人、惩罚人时,对仇敌我们也应该尽量像对自己一样,真心希望他不坏,希望他在此世或彼岸可以改过自新,一句话,希望他好。这正是圣经中说的爱他的意思:希望他好,而不是喜欢他,也不是在他不好时硬说他好。P138-139

  《爱》:

  “爱”(charity)指的是“基督教意义上的爱”。这种意义上的爱不是指感情,不表示感情状态,而表示一种意愿状态,即我们天生对自己怀有,也必须学会对别人怀有的那种意愿。……爱的法则对我们来说非常简单,那就是,不要浪费时间去想自己是否“爱”邻人,只管去行动,仿佛自己真的“爱”邻人似的。一旦这样做,我们就会发现一个伟大的秘密:仿佛带着一颗爱心去行动,你很快就会爱上这个人;伤害一个你讨厌的人,你会发现自己越发讨厌他;以善报恶,你会发现自己不那么讨厌他。……无论何时我们向另一个自我行善,不为别的,只因为它是另一个自我,(像我们一样)由上帝所造,我们希望它获得属于自己的幸福,就像希望我们自己幸福一样。P150-151

  《望》:

  读一读历史你就会发现,那些对这个世界贡献最大的基督徒恰恰是那些最关注来世的基督徒。决心让罗马帝国皈依基督教的使徒们、建立起中世纪文明的那些伟人、废除奴隶贸易的英国低教会派信徒,他们之所以对这个世界产生了影响,正是因为他们一心专注天国。自大部分基督徒不再关注彼岸世界之后,基督徒对此岸世界的作用才大大地减少。旨在天国,尘世就会被“附带赠送”给你,旨在尘世,两样都会一无所得。这条规律看起来好像很奇怪,但在其他事情上我们也可以看见类似的情形。拥有健康是巨大的福分,但一旦将健康作为自己直接追求的主要目标,你就开始变成一个怪人,总怀疑自己患了什么病。只有将重心转移到其他事情,如事物、运动、工作、娱乐、空气上,你才有可能获得健康。同样,只要我们将文明作为主要的目标,我们就永远挽救不了文明。我们必须学会对其他事物有更多的渴望。P154-155

  我若发现自己心中的一个渴望此世万事万物都无法满足,最可能的解释是:我是为了另一个世界而造。尘世上没有一种快乐能满足这种渴望,并不证明宇宙是场骗局,尘世的快乐可能原本并不是要满足它,只是要激起这份渴望,暗示那个真实的东西。果真如此,一方面我必须小心,永远不要鄙视尘世的幸福,不存感恩之心;另一方面,永远不要将它们误当作那个真实的东西,我们不过是摹本、回声或影子。我一定要在心中永葆对真实的故乡的渴望(这个故乡只有在死后才能找到),一定不要泯灭这份渴望或将它弃置一边,我生活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不断地向那个故乡行进,并帮助别人向它行进。P157

  《信》:

  只要一个人仍把上帝视为考官或交易的对象,也就是说,只要他仍在考虑自己和上帝之间的要求与反要求,他就还没有与上帝建立妥当的关系。他对自己是谁、上帝是谁认识有误。只有等到他发现自己原来一无所有之后,他才会与上帝建立妥当的关系。P166-167

  用基督教的语言来说,基督要与我们分享他“儿子的名分”,让我们和他一样成为“上帝的儿子”。……在某种意义上说,基督徒的整个生命就在于接受这份丰富的馈赠。可是,要认识到自己已做的和能做的一切都算不了什么却很困难,我们更愿意上帝数算我们的好处、不计较我们的坏处。在某种意义上你还可以说,只有等我们不再努力去战胜诱惑,即承认失败时,我们才战胜了诱惑。但是,你不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就不能以正确的方式、没有正当的理由“停止努力”。在另外一种意义上说,将一切交给基督当然不意味着你停止努力,信靠他一定意味着找他吩咐的一切去做。信任一个人却不听从他的劝告,是不可思议的。因此,你若真正把自己交给了基督,就必定会努力遵从他。……你做这些事不是为了得救,而是因为基督已经开始拯救你。你不是要以自己的行动换取进入天堂,而是不由自主地以特定的方式去行动,因为天堂最初一缕依稀的曙光已经照到了你里面。P168-169

  瞧,我们现在极力弄明白的是:上帝和人在一同工作时,上帝做些什么,人有做些什么。我们极力想把二者区分开来,使二者分属不同的领域,互不相干。但是这种观点行不通,因为上帝不是那样,他既在你之外又在你之内。……即使那些极力强调善行的人也会告诉你:你需要信心;即使那些极力强调信心的人也会告诉你:要去行善。

  如果我说,基督教虽然乍一看讲的全是道德、责任、律令、罪责及德性,她会引导你继续向前,超越一切,进入一个更高的境界,我想所有基督徒都会赞同。在那个境界,我们瞥见了一个国度,其间的人们不谈论这些东西,也许只拿它们开玩笑。在那里,每个人都充满着我们所说的善,如同镜子充满亮光。但他们不称之为善,不给它冠以任何名称,也不考虑它,他们都忙于观看它的源头。在这里,信仰之路已差不多越出了我们这个世界的范围,在这个范围之外没有谁能看得更远。P170-171

  第四部分:超越人格——三位一体教义初阶(神学相关)

  《三位一体的上帝》:

  一个普普通通的基督徒屈身起到,极力想与上帝交流。身为基督徒,他知道感动他,让他祈祷的也是上帝,可以说是在他里面的上帝。但是他也知道,自己对上帝的一切真正的认识来自基督——道成肉身的上帝,基督此时就站在他的身边,帮他祈祷,为他代求。现在你明白了祈祷过程中所发生的事:上帝是他祈祷的对象——他努力要达到的目标;上帝也是在他里面推动他的力量——他的动力;上帝还是道路或桥梁,沿着它,他被推向那个目标。因此,当一个普通人祈祷时,三位一体的上帝的整个三重的生命其实都在那间普通的小卧室中运行,将他提升到更高级的生命,即我所说的Zoe,或者说灵性的生命,他被上帝带入了上帝之中,但同时仍然是他自己。P186

  认识上帝的真正合适的仪器是共同等候他的整个基督教会,基督教的团契可以说是这门科学的技术器械——实验室设备。因此,那些每隔几年就会出现、想以自己发明的简化的宗教取代基督教传统的人,实际上是在浪费时间。他们这样做,就如同一个人没有任何仪器,只有一副破旧的双筒望远镜,却想着手纠正所有真正的天文学家,但是他不可能纠正他们,两年后大家就会把他忘得一干二净,而真正的科学仍在继续。P188

  《时间与超越时间》:

  我相信,上帝不生活在任何时间系列中,他的生命与我们的不同,不是一刻接一刻地逐渐流逝。对于他,可以说,现在仍然是1920年,也已经是1960年,因为他的生命就是他自己。……你若把时间想象成一条直线,我们要沿着这条直线走下去,你就必须把上帝想象成这条直线所在的那一整页纸。我们一点一点地经过这条直线,在到达B之前必须离开A,在到达C之前必须离开B。上帝则从上方、外面或四周包围着这整条直线,看得见它的全部。P192-193

  上帝若真能预见我们的行动,我们就很难理解自己怎么可以有不做这些事的自由。但是,如果上帝是在时间直线之外、之上,我们所谓的“明天”就和“今天”一样,对于他是同样可见的,所有的日子对他而言都是“现在”。他不是“记得”你昨天做了什么,他只是看你在做这些事,因为你虽然失去了昨天,他却没有。他不是“预见”你明天做什么,他只是看你在做这些事,因为明天对于你虽然尚未到来,对他而言却已经存在那里。你从来不会认为因为上帝知道你在做什么,你此刻的行动就有什么不自由。上帝知道你明天的行动是出于同样的道德,因为他已经在明天之中,他只是在观看你。从某种意义来说,直到你做出了一项行动,上帝才会知道,但是你做出的那一刻对他就已经是“现在”。P195

  《好的感染》:

  我们也必须把子(基督)想象成自父源源不断地流溢而出,像光发自灯,思想出自大脑。他是父的自我表达,是父的必说之言,从未有一刻父不在言说。……人若离开圣经的语言,就会使用一些其他的替代语,为了阐明某个要点,暂时离开圣经的语言是对的,但是你应该永远回到圣经中来。上帝自然比我们更清楚如何来描述他自己,他知道父与子的关系最接近第一位格和第二位格之间的关系。最重要的是,他知道这是一种爱的关系,父喜悦子,子尊重父。P198

  各种人都喜欢重复基督教中的这句话:“上帝是爱”,但是他们似乎没有意识到,除非上帝至少包含两个位格,否则,“上帝是爱”这几个字便没有任何真正的意义。爱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怀有的感情,上帝若只有一个位格,创世之前他便不是爱。……基督徒相信,生生不息的爱的活动永远在上帝中进行,创造了其他的一切。

  也许基督教与一切其他宗教最大的区别在于,在基督教中,上帝不是静态的东西,甚至不是人,而是一种脉动不息的活动,一种生命,差不多是一种戏剧,差不多是一种舞蹈。

  上帝是爱,这个爱透过人,尤其透过整个基督徒群体来发挥作用,但是,这个爱的灵自永恒之中就是父与子之间运行的爱。P198-200

  自然状态下的我们不是上帝的儿子,可以说只是塑像,我们没有灵性的生命(Zoe),只有生物性的生命(Bios),这个生命迅速走向枯竭衰亡。基督教提供给我们的不外乎是:我们若让上帝按照他的旨意去行,就可以分享基督的生命。果真如此,我们分享的就不是被造的生命,而是受生的、自有永有的生命。基督是上帝的儿子,我们若分享这种生命也就会成为上帝的儿子,将和他一样爱父,圣灵也会驻在我们之中。基督降世为人,为的是通过我所谓的“好的感染”,向他人传播他拥有的这种生命。每个基督徒都会成为以为小基督,做基督徒的全部目的即在此,别无其他。P201

  基督徒的生活道路中最可怕的、几乎不可能的事是向基督交出整个自我——你的一切愿望和顾虑。……所以基督徒生活中的真正困难往往在意想不到的时刻——在每天早晨醒来的那一刹那出现,你对那一天所抱的一切的期望和愿望如洪水猛兽般袭来。每天早晨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它们统统推回去,转而聆听另一种声音,采取另一种视角,让另一个更伟大、更有力、更宁静的生命流淌进来,全天都要如此。远离一切自然的烦躁和焦虑,抛开一切虚无的东西。P222-223

  解释“你们要完全”:请你把自己想象成一座住宅,上帝进来重修这座住宅。一开始你可能明白他在做什么,他疏通下水道,修补屋顶的漏洞等等。你知道这些工作需要做,所以并不惊讶。可是不久,他就开始在房子四处敲击,让房子疼得厉害,而且好像也没有任何意义。他到底要干什么?回答是:他在建一栋与你原先想象的截然不同的房屋,在这里新建一栋副楼,在那里添加一层,再搭起几座塔楼,开辟几片院落。你原以为他要把你盖成一座漂亮的小屋,可是他在建造一座宫殿,他打算自己来住在里面。P230-231

  《好人或新人》:

  你对别人的灵魂——他们所面临的诱惑、机遇、挣扎能有什么真正的了解?在整个的创造中,你只认识一个灵魂,那时唯一一个命运掌握在你手中的灵魂。如果有一位上帝,从某种意义上说你是独自与他面对,你不能用对隔壁邻居的猜测活在书本中读到的内容来推却他。当所谓的“自然”或“真实世界”令人麻醉的迷雾消退,你一直站立在其中的现实存在显现、近在咫尺、无法回避的时候,一切的无稽之谈、道听途说还有何意义?P242

  《新人》:

  我们越让现在所谓的“自己”退居一边,让基督掌管我们,就越成为真实的自己。基督是如此地丰富,成千上万个迥然有异的“小基督”也永远不足以将他完全彰显出来。他创造了他们,就像小说家创造小说中的各种任务,他创造了所有这些迥然有异的人,原本就打算让彼此不同。从这种意义上说,我们真正的自我都在他之中,等待着我们去实现。不想要基督,只想“成为我自己”是没有用处的。我越抵制他,越想靠自己而活,就越受自己的遗传、养育、环境和自然欲望的约束。事实上,我如此骄傲地成为“我自己”的那个东西,只是众多事件的交汇处,这些事件既非由我引发,也非我能阻止;而我所谓的“自己的愿望”不过是一些欲望,这些欲望或由我自己的生理机制产生,或由他人的思想注入,甚至是魔鬼的暗中指使。……在自然状态下,我远非像自己喜欢认为的那样,是一个人,所谓的“我”大部分都很容易从别处找到解释。只有当我转向基督,接受他的人格时,我才第一次开始有了自己真正的人格。P250-251

  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努力彻底地忘记自我。……放弃自我,你就会找到真正的自我,丧失生命,你就会得到生命。每天顺服于死亡,顺服于自己的抱负、挚爱的心愿的死亡,最终顺服于整个身体的死亡,全心全意地顺服,你就会发现永恒的生命。要毫无保留,你尚未放弃的东西没有一样真正属于你,你身上尚未死去的东西没有一样能从死里复活。寻找自我,最终你只会找到仇恨、孤独、绝望、狂怒、毁灭、朽坏,但是,寻找基督,你就会找到他,还会找到附带赠送给你的一切。P251-252

  《返璞归真》读后感(七):”归途“

  从信教以来,我开始认真的读圣经,现在想来,幸运的是先读了新约,然后开始读旧约,以致自己在平常行为时多多少少有了约束,不致犯下在人看来不可挽回的过错。其实在神看来,只要是罪,都是一样的,回到读圣经,真是绕不过《创世纪》,我一方面纠结于进化论和神造万物的矛盾,另一方面,纠结于时间问题。前者我通过读进化论的书籍,从逻辑角度说进化论假说目前是对的,而罗马教皇也承认了进化论的正确。那么问题来了,网上流行的神创6000多年和进化论必有一真一假,仔细推敲前者,也是无神论者的逻辑推理,但其中将各个人的寿数叠加来计算是有问题的,那么暂且先理解进化和被造是并立的。

  而后者,时间和运动相关,那么上帝和时间哪个大。我在和教会同工交流这个问题的时候,要么劝我不要转牛角尖,要么对我说,上帝在第四日才造出时间。我很郁闷。直到我看到本书中,路易斯对超越时间的解释,这个解释虽然不完美,但够自洽。他将上帝抽离我们所在的维度,从另一个维度来解释,和《星际穿越》异曲同工。

  当然本书对我的帮助,不止这一点。重要的是,我找到了知音,我一直觉得信仰是需要经过审慎思考的,不能够盲信,凭血气信主也必将因血气而远离主。因为上述两方面的原因,我一度也离开基督教,却又兜兜转转回到教会,而帮助我回来的原因之一就是本书。其实本书我在12年就买了,却一直没看,现在想来,其实神早就将答案放在我身边,但直到我走到这个路口,他才来指引我。感谢主,一路过来的保护和陪伴。

  《圣经》也一直在我身边,思考固然重要,行动才能看到自己的缺乏,感谢主通过各种失败来教训我,我将继续去追寻你——最长的弯路也是最近的归途。

  《返璞归真》读后感(八):“这就是基督教”并不是“这才是基督教”

  返璞归真:路易斯一直在做减法,将基督教的核心表述出来。“路易斯以平信徒之身份,用极其通俗的语言,生动的类比,缜密的推理,阐述了各个时代几乎所有的基督徒都共同持守的信仰”。门厅

  《广播讲话》:

  是与非——发现宇宙意义的线索:以道德观念为基础强调道德律的存在再到道德律的背后的东西——上帝。此论证相比安瑟伦的本体论论证(更倾向于让信的人坚信)多玛斯的宇宙论论证(让理性清晰地人服软在神面前),这种论证是最合适的“向怀疑者宣扬上帝”的方法。

  基督徒的信念:泛神论,独一神论。善恶问题(一元论,二元论):没有看到一个人因为恶本身而喜欢恶。令人震惊的选择:自由意志。赎罪者:基督替死(别救我,这不公平,你有优势)信心(登陆诺曼底才宣告投降)

  《基督徒行为》:道德三部分(舰队):个体之间的公平与协调,每个个体内部的清洁与协调,人生的总体目标。 基本德行(谨慎,节制,公正,坚毅) 道德与精神分析,性道德,基督徒的婚姻,宽恕,大罪,爱,望,信。

  《超越人格》:造与生,三位一体(一维,二维,三维;祷告中看到三位一体),时间与超越时间(作者时间与书中时间),好的感染,玩具兵(你想要的只是一点变化,上帝却让你变成新人)我们来假装。新人,与旧人。

  总结:1.路易斯的通俗:只有让普通人了解才是真正明白2.路易斯真诚:不虚伪,不客套3.路易斯的缜密思辨:异议,对话,反驳。

  期待:

  1. 表达信仰:如何用最通俗最简明的语言向人介绍你的信仰。举例子,打比方。

  2.活出信仰:信仰如何与自己切身相关,与他人紧密相连。在万事万物中看到信仰的见证

  3. 思考信仰:明白高深的神学学问,思想我所信的是如何影响我的生命与思想的。

  4. 对话信仰:与神对话,与人对话。

  《返璞归真》读后感(九):读复书活笔节记

  完全抱着崇敬以及学习的心态来阅读,十分肯定基督教带来的心灵力量,很想在复活节的semester break之际看看在不同意识形态下如何思考,但言论自由,提出的观后感并非刻意挑刺,原则上永远是尊重基督教的。 关于唯物论和宗教论 觉得新鲜的是作者认为唯物论的对立面是宗教论,而非我们意识中的唯心论。为什么宗教论视自己为唯物论的对立面却不叫自己唯心论呢,毕竟唯心论才是唯物论百分百的对立面。替换掉了这个概念,其实某种程度上揭示了宗教论对唯物主义的小部分肯定。唯心论最典型的就是“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而宗教论回避了这个问题。 作者认为介于唯物论和宗教论两者之间的是“生命力论”,并探讨了“生命力论”背后究竟有无意志。“若有,这个让生命发生并趋于完美的意志就是上帝;若没有意志的东西,何能催动?何能有目标?”这个部分是我最质疑的,其实作者这里所说的“生命力论”我认为恰恰就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所以我相信物竞天择,但这里的天,并不是上帝的意志,而是适者生存,优胜劣汰。 关于宇宙的起源 书中讲到“若不是上帝在背后,如何解释宇宙的起源”,“为什么看不见宇宙的上帝,这就像你住在一栋房子里,但是看不见造房子的人,想要看见他们,只能不断的自我寻找。”关于宇宙的起源就不管是不是上帝创造,但我更相信宇宙大爆炸说,可能《时间简史》那种用数据论证的书更能说服偏理性的思维。而至于“房子”的举例,真的完全无法认同,第一,寻找的谁造了这幢房子并不是难事,终究可以找到;第二,造房子这件事的发生是一种社会行为,不是一个人独自完成的,所以是在“人”这个客观物体见证下的。另外关于“宇宙奥妙非人能测”,我相信这只是因科学技术不完善而导致的一时桎梏,毕竟自本书出版以来已经观测到不少了,难道不是吗。 关于善恶的解释 “一种是基督教的,相信世界本来是好的,却偏离了正途,不过人仍旧记得当日的世界原貌;另一种是二元论,事件事物背后都有两种平等且各自独立的力量,一为善,一为恶,世界是这两大力量无休无止的战斗场。” 我认为作者过度分离了善恶,且仅在时间线提取了一小段来论证。关于过度分离善恶:原因一,我认为我善他人恶,他人认为他善我恶,这个论点在不同立场不同价值体系下是完全有可能成立的,举个栗子,世界大战不同利益集团对于敌方的看法;原因二,善的极端会导致恶,虽然我不敢说恶的极端会激发善,物极必反的原则还是令人信服的。关于时间线的不完整性,原因在于二元论从长远来看并没有否认善恶交织的历史意义。历史总因革命而进步,政权的颠覆总会诞生不同利益集团心中的善恶双方。 因为是抱着学习的心态去阅读,所以觉得基督教的道德律还是十分可取的,这会使人与人为善,而人心又总是向善的。这种道德律告诉我们不要用自己的准则去要求别人,这点我真真真的觉得很受用,但震惊的是书中却说到:“无神论和渗了水的基督教太过幼稚,只是说给小孩子听的哲学。”此句略有打脸意味,一反友善面目,锋芒毕露,难道这不是在用自己的准则裁决别人吗?更何况用词是“幼稚”,为什么作者相信基督教就可以站在制高点俯瞰众生呢?而看到现在,我只敢说出自己不同意的观点,但却不会去judge基督教。 本书结语“你若认真地检讨自己,到头来,你所有的真是仇恨、孤单、失望、愤怒、毁坏与腐烂。但若仰望基督,你可以找到他,有了他便有了一切。”完全是一个叫无神论或者异教徒爱不起来的结语,无异于暴力执政一棍子打死了无限的可能性。我也常常反省自己,其实反省行为本身就是幸运、快乐、满足、收获。

  《返璞归真》读后感(十):脫去纏累 內醒真我

  ''尋找自我,最終你只會找到仇恨、孤獨,絕望,狂怒,毀滅,朽壞,但是,尋找基督,你就會找到他,還會找到附帶贈送給你的一切''. CSlewis 在此書中引出的種種問題,幫助人更了解人性,更是引發人更純粹的思考認識上帝。

  而如何看待自己與他人的問題上,作者否定並指出了個人主義與極權主義的問題. 只要關注自我,你便無法完全,讓上帝來掌管妳的一切,更可怕的是,驕傲就是這麼來的,毀天滅地你信不信. 而這些日日夜夜困擾著人們,潛移默化的影響著社會國家的問題,又是為什麼從未有人嚴肅思考,並呼籲人們來面對? CS对国家的責任總結得淺顯易懂,遠勝歷代各國的國家偉人都沒掌握要旨, 那就是讓家人在爐邊聊天吃飯說笑,或在後花園翻翻土種種菜,讓這樣的時間延续下去.

  另外,有些作者所做的比喻,或是假設,對比和強調,讓我覺得有些難以理解或是說,難以接受,這都是我自身經歷的有限,導致理解有限吧,換言之,也許,我們都那麼有限,只有上帝是無限的,這有限的言語,能如此詮釋那永恆無限的上帝,足見作者的勇气和真诚.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返璞归真》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