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家的儿女》是一本由未夕著作,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39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乔家的儿女》读后感(一):《乔家的儿女》一个时代之下的生活之味
尽管自己喜欢看书,但是总感觉当代的作品很容易走入某些不知名的俗套之中。类似的穿越,类似的玄幻,类似的回忆录等等。当然啦,在诸多的作品中,总会时不时地脱颖而出某些极具特色的经典作品。有些以情感人,有些颇有深度,有些耐人回味,有些触发共鸣。
《乔家的儿女》这本书无疑是我近期所读到的一本非常值得让人收藏的现代小说作品。总体而言,此书的内容定位首先就是给人一种非常贴近生活,贴近现实的感觉。于是乎,书外的读者便会在读与品,想与忆的交叉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沉陷于作者所塑造的故事情节之中。从我个人角度而言,看这本书更像是在读我父辈们的故事。1977年到2008年这个时间期限其实再为不过地相近了。很多的剧情恰似就是我周边父辈们曾经的经历;很多的场合恰似就曾经也发生在我的身边。80年的人读这样的小说,同样也是一种品味未曾经历的过去。尽管没有经历,却多少有着某些的感觉;尽管没有度过,却多少有着某些的感叹。这都是那一时代的生活之味;这都是那一时代给予我们的感慨。
故事的内容围绕着乔家的儿女展开。其实说明确了更是以这个虚构中的家庭为代表而展开的相关详情。一成、二强、三丽、四美、七七,乔家的五个孩子伴随着成长,伴随着生活的磨砺,伴随着时代的变迁,他们也在娓娓道来他们这个年代的生长之事。原本成长自是好事,但是生活本身就是充满着沟沟坎坎。他们经历了丧母,他们也经历了坏人,他们也经历了领养,他们也经历了病痛------所有的一切便如此多面性却更是全方位地展示和凸显出一个最为立体,饱满的人物个性和生活感悟。最为朴实无华的文字之下却是有着最为让人感叹和回味的人生味道。在书中的亲情其实包容着太多的内容。有父母之情,有兄妹之情,有兄弟之情-----正如书中的比喻一般。兄妹五人像一棵大树的枝干,向着不同方向成长,却始终紧密相连,彼此支持。原因何在呢?关键还是在于人世间最为质朴的一种情感维系。那就是家;那就是亲情。
读着如此的一本作品,我很是感叹那个时代的生活无奈。却又有着几多的感慨。很是羡慕如此的大家庭。不同的时代孕育着不同的家庭结构。当年的大家庭演变到了现如今的独生子女户家庭。这是一个时代的变迁,但是这里面永远保持不变的是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们。虽然没有经历那个年代,但是读着如此的作品却也让我了解到当年父辈们的生活经历。而在《乔家的儿女》以书中,作者及其地道地传神地表现出了那个时代大家庭的风貌。从我个人的角度而言,我觉得这本书实在是写的太为真实和感人了。因为小说内容的真,让故事表现得更为神,让内容的内涵展现得更为透彻。
《乔家的儿女》读后感(二):同树同根,日开夜合
连着几个晚上,焐在被子里看完了这本《乔家的儿女》。
而在冬天的夜里,捧着这样厚厚一本书,怀里揣着热水袋。
被书里的情节带着,心里一会暖一会冷的颠簸着。
实在是一种很久违的幸福了。
因为它确实比预期中好看很多。
原本看了介绍,怀疑会是一部洒狗血的所谓亲情大戏
没想到作者却叙述的很克制。
这书让我不断想起去年看过一部日本电影《无人知晓》。
同样是四个孩子,几近孤儿,拉扯着长大的故事。
心酸,肯定是很多很多的。
但《乔家的儿女》却没有把焦点放在痛苦上,它的调子更明亮一些
而这个故事,也更加的体己。
从七十年代一路写到2010,是所有中国人共同的一段岁月。
其中的生活琐细,家常里短.
这四个孩子,同我们经受着一样的细细打磨
所以很多感受根本不必细述,只要一个暗示,就能让前尘往事历历在目。
比如,冬天煤炉上细长的铁管,绵绵的白烟,炉上贴着两块烤红薯。
比如,麻将桌上巴巴想要两毛钱去买冰棍的小孩。
那些日子,就像白醋写在心上的字,微微一酸就过去了,记不得了。
这本书却像一根蜡烛,缓缓的烤着,让这些字又轻轻浮现在心头。
而是那个傻乎乎的二强。
长大了做体力活,闷着头哼哧哼哧的送邮包。
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爱起来却那么吓人。
那个人是他的师傅,比他大十几岁,厂里的“一枝花”。
她的丈夫打她,他就护着她。
他盯着她的眼睛直直的说,我稀罕你。
他们在黑暗中看电影,手偷偷的牵在一起。
除此以外,什么也没有做。
可是,就算是这样,也还是被发现了。
她的丈夫打折了他两根肋骨,让他被单位开除。
揪掉她一把头发,把她带回了乡下。
从此之后,天各一方。
好多年以后,他结婚了,又碰到她,在卖菜。
她已经是五十多岁的人了,苍老贫穷,不敢认他。
他却还是那样直直的看进她的眼睛,说,我稀罕你。
后来,又是各种乱七八糟,最后他们终于在一起。
这是一个被冠以母子恋、婚外情等等难堪字眼的爱情。
这就是傻瓜乔二强的爱情。
这本书的动人,绝不仅仅是为了讲一个让人心酸的故事。
它想要召唤回的一个词,是责任。
它显得那么沉重,古板,让人讨厌。
但在这本书里,它是每个孩子生存下去的动力,扶持着彼此。
然而这牺牲的本身,现在看来,却是一种更大的幸福。
责任,在这里就是爱本身。
爱。不是肆无忌惮的跟随感觉来去如风。
爱。是恒久忍耐。
年少轻狂时,我曾看不起这样的人
我认为他们只是一群世俗法则的庸俗维护者。
而现在,我渐渐的懂了,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个最重的东西。
有些人心里最重的,不是理想,不是爱情,而是亲人。
但无论那最重的是什么,我们都不必去相互抬高,或相互鄙薄。
每一个人,只要无愧于心,就可以各自朝圣,各安天命。
然后,我注意到龙应台写在这书后的一段话:
兄弟,不是永不交叉的铁轨,倒像是一株雨树上的枝叶。
虽然隔开三十尺,但是同树同根,日开夜合。
看同一场雨直直落地,与树雨同老,挺好的。
《乔家的儿女》读后感(三):你是我兄弟
这是一本很难得的好文了,无论是语言还是故事,都是一个极其丰满而极富血肉的形象。
读完《乔家的儿女》后,现在正在读王小妮的《上课记》,其中有一句话感觉深以为然——“我们不要好词好句”——这似乎是正在学习写作的孩子们无法理解难以认同的一句话,可是,我所看过的真正的好文章,真正能够触动人心的东西,真的不是那些“通感”的美轮美奂到你甚至无法理解的如薄雾一般的文字——那种飘渺虚幻,真的会让你有一种如临仙境一般的不真实感,但读过就是读过了,你的心里没能为它留下一点儿什么。反而是那种质朴得近乎土气的文字,平易得近乎就是自己的故事才真的会在你合上书页后还在恋恋不舍,心里还一直在为里面的人或愉悦或唏嘘。
《乔家的儿女》就是这样一个用着最为质朴的语言写出的最为平实却又恰好打在我的心上的故事。
它写了乔家的五个儿女:一成、二强、三丽、四美、七七;这和已经拍成电视剧的某几部作品一样,是写兄弟姐妹相互依存彼此取暖的故事,可是,因为作者未夕有着十分强大的故事构建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所以读起来丝毫不觉因为故事框架老套而心生厌烦,反而因为书中所表达出来的对生活熟知而自然而然出现的充满烟火味道的场景而倍感亲切和感动。
未夕的人物刻画水平甚为高超,这兄妹五人各有各的脾性,没有谁顽劣到不可救药,也没有谁是那种毫无瑕疵的完人,他们各有各的好,各有各的差,性格的成长或者是转变都有着其自然而然的方向,因为交代的详细而且毫无牵强,所以他们仿佛就是你的邻家,就是生活在自己周围的那些平平凡凡的人们。
乔一成是本书中无可替代的主角,因为自十二岁母亲因为生七七去世后,整个家就是由他在艰难而努力地维系,他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如父长兄的形象,为了三个弟弟妹妹,他少年而不得不老成,从小到大为这个家有着操不完的心,而自己的生活却因为肩上的担子和大小形成的性格和想法满目疮痍。
二强、三丽、四美也各有各的脾性,或木讷、或泼辣、或坚忍,但也各有其可爱之处,这也才是真实鲜活的生活。
七七的成长则跟另一个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那个家庭的故事就是另外一个线索了,而这个线索上的各个人物又是一个新的可爱的篇章。
好在整个故事虽然苦多过甜,但最后还是有着希望的,就像故事的最后一句——“起来开窗”。
《乔家的儿女》读后感(四):指尖划过,似水流年。
参加活动收到这书是12月,至今方来写书评,确实是拖欠作业良久了。
但因为12月实在是太忙。工作以及考试,占用了我每一分每一秒的空闲时间。书就一直摆在我床头,没有打开。
好容易过年了,可是我又病了。
连续几天,我发着烧,咳嗽着,盖着三床棉被抱着两个热水袋发汗。
在被窝里,陆陆续续的看完了《乔家的儿女》。
脑子烧的有点糊涂,有的时候会不知道读到了哪里。不过作者的写作是缓慢的,像一张泛黄的清明上河图,一点点地铺开,人间百态。
说实话,书比我预期中要好多了。
看腻了中央台那些所谓的亲情大戏。实在是被诸如像《蜗居》般“反应80后生活现状”的脑残作品吓着了。生怕这本书也是如是。还好,没有狗血的剧情,没有过分的煽情,没有扭曲的价值观。这,在这样的时代,已经相当的难能可贵了。
这无疑让我对这本书好感倍增。
看来60-70后的生活,要比我们80后正常了许多。
生活在南京巷子里的人家,四个,哦,不是,五个兄弟姐妹,小小的年纪没了妈,有个爸,确只知赌钱的废物。一路磕磕碰碰,走得坎坎坷坷。
说实话,乔家的各个孩子,我并没有特别的偏爱。
一成,二强,三丽,四美,七七,只是身边随处能见的人物。但是,从他们身上,那么容易看到自己。看到身边的人,这,或许正是这本书的成功之处。
平实,朴素,熨帖着生活,娓娓道来。
已经很久没有感受过这样的文风了。
有些像沈从文的《边城》,淡淡地讲述着一个平凡的故事,或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平凡之中的不平凡,用云淡风轻的声音讲述着惊涛骇浪。70年代到2010年,中国的社会有几多风雨,几多变迁,有人成功了,有人失败了。有人先成功后失败,有人先失败后成功。跌宕起伏,便是人生。
我们这一代人,作为独生子女政策的产物,已经没有兄弟姐妹了。
有的时候,会很想要个乔一成这样的哥哥,就像四美说的,我知道哥你从小就不疼我,但是,我也知道你总在我身后。
亲情,对于那一代人来说,显得更为浓烈。相互扶持,相互依靠,有口角,也有温情。
那个年代,过年的一晚饺子还是奢望。
那个年代,还知道人言可畏。
那个年代,人们还愿扛起责任二字。
或许因为我一直是个伤感的怀旧派吧。总容易发写九斤老太的言语,感叹一下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这本书就像涓涓的细流,轻轻带我回顾过往的岁月。有些,是我曾经历的,有些,是在我出生之前的,属于我父母的时代。
很多时候,我们都忘了,我们的父母,也曾年轻过,也曾像我们一样的奋斗,爱,受伤,最终,将生活赋予平淡。
或许,平淡,才是生活的意义。
多少年后,我们回头,看时光从指尖划过,似水流年。
沉淀下来的,又会是什么?
《乔家的儿女》读后感(五):生活的长镜头
在如今这样的年代,写亲情的小说似乎并不多见,随着阅读主力的年轻化,也许越来越少的人能够理解兄弟姊妹间的感情,所以还是很敬佩作者选择了这样一个体裁。
从内容上看它似乎更像一部影视剧本,人物众多,特色鲜明,矛盾连绵,爱痛交缠。不过更吸引我的是它的文字,朴素凝练,并无做作之嫌。尤其是前半段,很多充满了生活化气息的比喻,妥帖又生动,隐约透露着迟子建的风格。相比之下,后半段似乎着重于情节叙述,文字上的斟酌便被忽略了。
本书的人物众多,且采用第三人称的方式,需要不断变化角度去讲述每个角色的经历,难得的是作者把这种变换做得自然顺畅,不露痕迹。
此外,故事里的情绪隐忍含蓄,无论爱情,亲情,都很贴合人物的性格。个人感觉最成功的塑造是不成器的老爹乔祖望,他自私势利,毫无责任感,实在令人厌弃,不过正因为缺点鲜明,他在某些细节里流露出的细微善意反而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令人印象深刻。或许也因为有了这样一个父亲,乔家的儿女才会彼此扶持,相依为命,手足之情才会成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依靠,那些在无奈和不如意中争取来的幸福才显得如此珍贵。
查理卓别林说:用特写镜头看生活,生活是一出悲剧,但用长镜头看生活,它就是出喜剧。这本书也一样,尽管它描绘了乔家儿女经历的种种不幸,但它始终充满着一种动人的温暖,这便是生活总能带给人希望的原因吧。
《乔家的儿女》读后感(六):乔家风雨,时代印记
其实之前并没有接触过未夕的作品,在网上了解到未夕居然发表过不少耽美小说,还没看《乔家的儿女》前,就很好奇这位耽美作家将会怎样在这部作品中呈现市井人家的悲欢离合。当翻完小说的最后一页时,留在心里的是一份暖暖的感动。
小说讲述的是五兄弟姐妹在各种逆境中磕磕碰碰地长大的故事。未夕将这一家五个孩子的形象塑造得活灵活现,性格鲜明,有血有肉,少年老成的一成(老大),憨厚朴实的二强(老二),坚强懂事的三丽(老三),敢爱敢恨的四美(老四),怯懦善良的七七(老五)。这部小说是以乔一成为核心人物将整个故事铺垫展开出去,还有一条小支线围绕着自小照顾七七的齐唯民。而这个故事是从1977年开始讲起,此时的乔一成才十二岁,母亲在生下七七后不久便离世了。读着这个故事,可以隐约看到了父母他们那一辈成长的经历,现在的我们只能从老旧的资料上看到那些年的时间印记。跟随着故事中人物的悲喜,为他们无法割舍的亲情而感动,也为他们分分合合的爱情而感慨。
对于我来说,这部小说最大的看点就是亲情的互动。母亲早逝,父亲无能,照顾这个家的重担便落在十二岁的乔一成肩上,他在努力规划着自己的人生时,还要为弟弟妹妹操心,不得不在一夜间长大,稳重沉闷,甚至有些阴郁。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责任”二字,这也是逐渐被如今的浮躁社会所遗忘抛弃的。长兄如父的乔一成是乔家的灵魂人物,将性格迥异的五个孩子凝聚在一起,如果没有了他,我想乔家最终会分崩离析。无论前面的风雨有多猛烈,他们始终一起去面对,直至大家的生活里出现越来越来的曙光。而其中的七七从小就跟着表哥齐唯民一起长大,不管他长得有多大,在齐唯民的眼中,他始终是那个总怯生生躲在自己背后的的弟弟,舍不得。无论是四兄妹的相濡以沫,还是七七和齐唯民的亲如兄弟,都让自己这个局外人感到欣慰和温馨。
而故事中的爱情,有欣羡,有无奈,有惋惜,有释然。乔一成跟叶小朗的分道扬镳,跟齐文岸的擦肩而过,跟项南方的破镜重圆,二强对师傅马素芹那份经年不变的执着,三丽和王一丁的不离不弃。只是没想到对感情最豁达的却是年少时对爱情充满了幻想和期待的四美,她曾经发誓要嫁给英俊的王子,终究如愿嫁给了戚成钢,然而他的一次次不忠却不断给自己带来伤害,四美愿意与他共患难、同生死,却不愿再去缝补他们那段破烂不堪的爱情,在陪着戚成钢度过生死劫后毅然选择离婚,因为她年少的爱情早已死去。
故事情节极其普通,即使波澜起伏的转折在作者朴实的文笔下也会变得淡淡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生老病死,这些都是生活中姓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了,然而未夕却能巧妙地将它们拼凑成了一部反映时代变迁的文字电影,能勾起无尽的回忆,在阅读过程中,脑海中不时浮现着各种平常却能扣人心扉的场景,读完后仍意犹未尽。
《乔家的儿女》读后感(七):凡人凡事
曾经看过作者的《烟花易冷》,被故事主人公悲剧性的人生打动过,伤感过。《乔家的儿女》明知不是自己偏爱的言情书,依然选择它进行阅读,是相信作者对平凡人物的刻画能力,或许,适当换换口味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乔家的儿女》诚如书名一样,说的是乔家五兄妹的故事。或许可以说是六、七十年代出生的那一代普通老百姓家生活的缩影。全书体现的一种在生活上的挣扎与亲情的依靠。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因当时特定的政策环境,都是兄弟姐妹成群,物质贫乏,但人口众多。父母忙着赚钱,家中的孩子是大的拉扯小的,任意放养。作者笔下的乔家儿女,正是处于这种环境中,更何况因乔七七的出世,导致母亲难产死亡,最大的乔一成年仅12岁,下面是呈阶梯分布的弟妹与嗷嗷待哺的新生七七。乔父是出了名的自私加烂赌。老婆的离世,并没有让他增加一点责任心,将最小的七七送掉之后,全家的重任就这样落在了年仅12岁的乔一成身上。
全文是以一种平缓的方式向我们讲述这几兄妹的成长故事,让人心酸。看似一部细细流水账,但总能吸引人一页页的翻下去,因为我们不知,在第几页的时候又会有什么末知的命运在等待着他们,改变着他们。时代的改革与变迁无时不刻影响着他们的人生,唯一不变的,就是乔一成那大爱如山的兄长情。没有人愿意过早的成长起来,在应该享受父母之爱时,却不得不操心着弟妹的衣食住行。弟妹们争气也好,不争气也好,都是他的责任,这对他而言是一种悲壮的无奈,在弟妹们眼中,他的威信是绝对大于那无能的父亲。作者并没有将乔一成塑造成高大全,他是极其真实的。自私狭隘也随处可见,他也很多次力图冲出这牢笼,摆脱这命运,特别是对乔七七的冷漠让人寒心,对这个不足月就被送出的可怜弟弟,他缺乏一种该有的血缘亲情,甚至怀疑过他并非自己的亲弟弟。我们可以谅解的是,是理想屈服于生存的艰难、是快乐屈服于生活的压抑、对未来的无望足以磨灭掉任何方式的博爱之情,应该是没有剩余的感情了,对乔一成而言,能让现有的四个弟妹成长下去,才是他要关注的事。
相比而言,我很震惊齐唯民对七七的感情,对于这个被抱养来的弟弟,当年同是12岁的齐唯民却表现出了更加深厚的感情,如果说乔一成对弟妹的养护是出于一种无奈中的选择,齐唯民对七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温情。如果没有齐唯民,七七能否顺利长大还是个末知数。他对七七的保护以及为他所做出的牺牲令人落泪,从小被父母兄弟姐妹抛弃的七七能遇上齐唯民这样的哥哥是不幸中的大幸了。齐唯民的完美与善良影响着七七的成长,不管这个孩子是否能够成长为一个有本事的人,但一定是一个善良的人。
凡人凡事,让我们在本书中见证着、回味着乔家儿女们曾经逝去的岁月,那永不磨灭的亲情。
《乔家的儿女》读后感(八):日子
日子
读至《乔家的儿女》最后一行字“起来开窗”,掩卷而思,我自觉地就想起了这个题目:日子。这就是俺们老百姓过的日子啊,平淡无奇却也充满磕磕拌拌。乔一成和他至亲至爱的弟弟妹妹们的日子,何尝不是我们这些小小百姓生活的缩影,柴米油盐,喜怒哀乐,仿佛就在昨天就在眼前。
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无论贫贵富贱,都要一天一天地生活,谁人不多一分,谁人不少一秒。当然,身份的不同,每个人过的日子也各有不同,本山大叔和丹丹姐在小品里曾经忽悠过倪萍姨的《日子》,那是一个曾经的大主持人大演员大女人的日子,虽然也是数天论秒地往前过,毕竟与我们百姓有不同,不同之处就在于她的日子有光环笼罩有世人关注。撂下《日子》,我们普通百姓也就不再去比照去感慨。
可是,读完《乔家的儿女》,我们却不能一下子放下。小学教师出身籍籍无闻起了一个很奇特笔名的作者未夕,用独特的视角用浓厚生活气息的笔触,给我们描述了乔家五个儿女从1977年到2008年31年间伴随这个国家的变化所走过的日子。故事的背景虽然设定在南京,却好象发生在我们身边,没在地域界限。因为,我们每一个人似乎都走过这个过程。兄弟姐妹血浓于水,靠着父母传下来的血脉,相互关心,在顺心与矛盾中相扶着走向美好的生活。
未夕特别着笔塑造着乔一成这个人物,作为乔家的长子,在母亲生下最小的弟弟七七而去世、父亲终于沉迷于赌博而置家庭子女不顾的情况下,毅然承担起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这个南方男子没有伟岸的身躯,却有一颗善良刚毅的心灵。作人,他有自己的原则;作长兄,他有大哥样儿。作爱人,他却不太成功。并且,在处理与最小的弟弟七七的关系上,他却做得十分不好。他竟然怀疑七七是母亲与姨夫的私生子,因此一直对这个长相奇美却生性懦弱的弟弟另眼相看。直到父亲去世时看到父亲年少时的照片,才释然了自己的怀疑。好在,作者最终用七七的一只活肾融合了与乔一成的关系,兄弟俩躺在医院的病房里用“起来开窗”这个颇有寓意的动作,彻底弥合了兄弟间的隔阂。
往前的日子,永远是美好的。
作为女性作者,未夕笔触细腻,颇有生活气息。不足之处是故事太过平淡,没有太大的冲突与跌宕。另外,人物处理太过侧重于乔家的儿女,与其相关的人物处理太过模糊甚至一笔带过不提,如与七七生活息息相关的齐唯民的另两个弟弟妹妹,如与四美颇有关系的戚成钢,如一丁的病,都没有做一个交待。
1977—2008,或许,作者故意为我们留着一个悬念待续?
《乔家的儿女》读后感(九):一座古城,一段往事
这是很朴实的一本书。正如它的书名“乔家的儿女”昭示的那样,写的是乔家五个儿女的故事,从1977到2008。一个普通家庭磕磕碰碰、几个孩子日渐成长的过程,发生在每一个时代。而1977-2008这个时间段,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三十年,有着数不尽的历史变迁。未夕的笔触很平淡,娓娓道来,一幕一幕熟悉或陌生的情景,却无比真实,让人忍不住怀疑,这样一个故事,是不是真有其人其事?这个小家庭的变迁,每一个细节都细致入微,每一个孩子的个性都如此鲜活,每一年,都有着与时代相吻合的记忆。从恢复高考到非典,从物质贫乏的年代到衣食无忧。这一个小家庭所经历的这一切,似乎也是千千万万普通中国人的生活情景。
故事的开篇就是悲喜两重天——乔家最小的孩子乔七七的降生和他母亲的死亡。这样的一个事件让这个家庭的生活从此发生改变。十二岁的乔一成再也不是受到母亲偏爱的长子,他失去了最爱的母亲,失去了温柔的庇护,失去了头顶的一片天。此后的人生里,他自己变成了弟弟妹妹的一片天,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这个家庭所有的重担。生活的艰难让这个孩子过早地成熟,过早地洞悉了世事,过早地了解到了父亲的不争气,甚至过早地学会了用冷漠的眼神来看这个世界、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平心而论,乔一成不是一个多么完美的人,他身上有洗不掉的小市民气息。当然,他并不以此为耻,也不认为必须洗掉这种印记。被生活逼迫出来的坚强、吝啬、小心翼翼,是深入骨血的,无法远离。他偶尔也会自私,累极了的时候,也会颓然地想放弃总是给他带来麻烦的弟弟妹妹。可是,他终究还是无法自私到底,没法不去理会这些与他血脉相连的小麻烦。是了,就是这四个字:血脉相连。这是中华民族从古到今都重视的东西。乔一成让人觉得熟悉,或许就在于他身上那种挥之不去的传统中国男人的气质——或许粗粝,却让人觉得心安。他坚强地成长,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强大、更有能力,不离不弃地保护着他的弟弟妹妹们。
在这个故事里,日子是不紧不慢地过着,仿佛永远也望不到头,却也有种细水长流的温暖在里头。一大家子人,有磕磕碰碰,有各种不顺心的事情,却也有着相互依偎的温暖,有无法替代的亲情。就如同在故事的最后领悟到的那样:所谓亲兄弟热姊妹啊,就是说,生命中有些痛苦,他们相互给予,却又相互治愈。读者在这个故事里总能看到身边人的影子,甚至是自己的影子。未夕将每一个人物都刻画得鲜活,他们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都符合各自的人物性格。
除了乔一成之外,他的表哥齐唯民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个人物。实际上,他是有些理想化了的。与同岁的乔一成不同,他从小衣食无忧,性格温和,为人正直,连成绩都是让人仰望的好。最让人动容的是他对乔七七的爱,这是一种单纯用亲情已经无法定义的感情。乔七七不是他的亲弟弟,他却视如己出,仿佛乔七七是他的一根肋骨,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他的爱情顺风顺水,遇见了一个和他一样善良,美丽大方、温柔、性格爽朗的女孩子常征,婚姻于他而言是水到渠成。或许也不全是,他是在为乔七七奔走的时候遇见的常征。这或许也是老天爷对好人的一种馈赠吧!然而,这样的一个好人却让人觉得不那么真实。在我们的生活中,齐唯民这样几乎是十全十美的男人太少见,更多的是乔一成,是被生活磨砺出的冷硬与坚强。
在乔一成的意识里,他觉得,弟妹是麻烦、是累赘。但是,当他们需要他的时候,他每次都会义无返顾地冲上前,为他们遮风挡雨。甚至到了最后,当他被诊断出肾病,觉得时日无多的时候,他也只是平静地将自己的一切安排好,把所有的财产留给弟妹,却不告诉他们自己得病的事实,准备一个人面对所有的灾难。他一直都在给予,从没有想过回报和索取。或许,潜意识里他已经将付出当成了自己的天性,不奢求一分一毫的回报。老实说,最打动我的是故事的这个部分。这里平静,却残酷。我们看到这个男人所有的高尚品格,也看到他骨子里所有的自卑与对这个世界的不信任。那样的成长环境让他变得冷漠,他的性格其实是有很多缺陷的。生活教会了他忍耐,也剥夺了他的单纯。他会爱,却不懂得如何表达爱。他理解别人,却不敢信任。所幸最后仍然是那样一个其乐融融的结局。虽然乔家的每个儿女仍有着各自的不如意,可是,相濡以沫、同心协力,总是会让日子过得更容易些。
乔二强是个有些特殊的人物。他和乔一成不同,他从小笨头笨脑,有股傻乎乎的劲儿。我开始担忧他有可能会堕落、走上歧路。可是,有乔一成这样一个尽职尽责的大哥在,他终究还是没有走错路,而是平平淡淡地过着一个不怎么有能力的普通男人的生活。唯一的变数是他的师傅——马素芹。爱情这个东西,的确无法用言语来定义,无法预测、无可防备。二强的爱情就这样义无返顾地发生了,没有丝毫退让的余地。年龄在爱情面前显得苍白。谁在乎呢?比他大十四岁又怎样,结过婚生过孩子又怎样?对二强来说,爱上了就是爱上了。他一生所有的智慧与坚持都在这里。他爱并坚持着,这份执着让人感动。
如果没有小时候的那场灾难,三丽或许会成为和乔一成一样的人,读很多书,找一份体面的工作,再嫁一个有能力的男人,幸福此生。可是,那场灾难改变了她,九岁那年被一个肮脏的老男人猥亵,让她性格大变,从此走上了不一样的人生。其实也没什么不好。在这样的家庭里,若三丽是个太优秀的女孩子,就注定要承受更多的责任和压力。普通平凡的三丽遇见了平凡人王一丁。他们相爱、相互理解、相互依偎,是齐唯民口中的“一对幸福的小蚂蚁”。或者,如乔一成所说,他们是这个家庭里唯一正常的爱情。她的生活中也会遇到婆媳争吵、柴米油盐的小烦恼,可是夫妻同心,其利断金。只要他们彼此相爱,再大的难题都不是难题。
乔家的另一个女儿乔四美又是完全不同的样子。她从小就是个笨姑娘,和二强一样不让人省心。她贪嘴、贪玩,不爱学习,甚至爱慕虚荣。她是活在梦幻里的女孩子,总以为生活就像琼瑶的小说,有高大英俊的白马王子让她遇见,待他如公主。她傻里傻气,可是,唯一不缺乏的就是勇气。当她遇见她以为的白马王子戚成钢时,她义无返顾地沦陷了,一厢情愿地以为他们彼此两情相悦。于是,她在和戚成钢通信半年之后,独自一人坐上火车去西藏见他,甚至稀里糊涂地结了婚。这样的行为放到现在来看都是需要勇气的,这勇气太不理智,却也不免让人觉得钦佩。如果生活是琼瑶小说,那么,这对小情人就该从此相亲相爱地生活下去、甜甜蜜蜜、浪漫无边。可惜生活永远比小说残酷,四美注定要为她稀里糊涂的婚姻付出代价。她的戚成钢,并不是个好丈夫,婚后三番两次地出轨,让她心力交瘁,却仍不愿意放弃。然而,一场非典改变了她。她拼着生命危险去照顾戚成钢,然后,又毅然决定离婚。我不知道是究竟是什么让她彻悟,可我知道,人生总有一些时候,霎那间醍醐灌顶,想通一些困扰自己的事情。四美终究还是没有一辈子活在少女的幻想中。
剩下的最后一个孩子,乔七七。这个一出生就夺走母亲生命的孩子,始终是乔一成心中的一根刺。而关于乔七七身份的种种猜测,都让他觉得难堪。说到底,他不愿意破坏母亲在自己心目中的形象,不愿意相信母亲会和姨夫有私情,可他又暗暗地信了,所以,他选择远离乔七七,对这个孩子不闻不问。照顾乔七七长大的是齐唯民,乔七七心中的阿哥是齐唯民。乔一成和乔七七仿佛是陌生人,客气而疏离。其他的弟弟妹妹遇上了麻烦事,乔一成会第一个冲上去。可对乔七七,他放任自流,近乎冷漠的疏离。可谁又能想到,最后当他病重之时,唯一能救他的是乔七七。父亲去世的时候翻出的旧照片早已让他明了了乔七七的身份——这是他的亲弟弟,可是他却误会了30年。
这个故事从乔七七的出生开始。从那时起,乔一成就被迫承担起了一个家庭的重担。故事的结尾,是乔一成和乔七七彻底解开心结。打开窗,幸福就进来了。乔家的故事还可以很长,可是,停在这个地方,三十年的喜怒哀乐仿佛在病床前演了个遍,从开始到结束,有种不算圆满的完整。
未夕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故事,发生在南京这座古城,历经三十年的变迁。三十年的往事都在书里,也在我们的记忆中。它动人,因为它真实。无论是关于这座城市的细节描写,还是市井人家的家长里短,都是栩栩如生的画面。我期待着在电视里看到这个故事。我想,这一定值得人等待。
《乔家的儿女》读后感(十):七〇后编年史
“马素芹给他一块糖蒜,叫他去去嘴里的臭味。”
看到书中这一句时,我忍不住笑了,这是典型的郭德纲式的调侃,没想到会在这本书中遇到。
这本《乔家的儿女》以南京为背景,讲述了乔家五个子女从1977到2008三十余年的人生历程。乔家老大乔一成12岁起失去母亲,面对从吊儿郎当的父亲和三个弟弟妹妹(还有一个小弟在二姨家),独自撑起家庭重担,承担起养育弟弟妹妹的责任。三十年间,世态变迁悲欢离合,让家里每个人的命运都几起几落, 成为这一时期千万家庭的缩影。作为一个70后,我对书中提到的每一处细节都感同身受,那贴有彩色塑料片的黑白电视机、手抄本《少女的心》、翁美玲自杀、费翔热、出国潮、《大话西游》等等所有那期间符号性的人与事,都勾起我对往事的无尽回忆。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我经常会不自觉地跟随书中人物回到过去,让思绪穿梭于故事与回忆之间,孰真孰假,连我自己都有些恍惚。只有在合上书的一刹那,才慨叹时光飞逝与人生的无奈,再无其它想法,相信读过本书的生于60、70年代的读者也会有同样感觉。
《乔家的儿女》是一部接近编年体式的小说,大体以时间为线索,将三十年社会发展变迁作为背景,以乔家五个孩子的人生故事相互穿插而成。这些年来,以家庭变化反映社会变革的文艺作品很多,其中一些非常受市场追捧,较久的如《渴望》、《孽债》,近期有《金婚》,《金婚》还拍了续集,其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其实不要说文艺作品,我们周围任何一个家庭在这几十年里所发生的事不用改编都可以写成一本精彩的故事,原因就在于近几十年社会的剧烈变革。人们常说一滴水能反射出整个世界,那么这个社会中的每一个家庭也同样能反映出社会的变迁,乔家的故事正是这众多家庭中的一分子。
选择这样的题材进行创作是很聪明的,因为总会有固定的那么一群人成为受众。《渴望》《孽债》《金婚》的观众都是40、50后,如今他们已渐渐老去。当60、70后开始成为电视机前的主要人群时,这部作品的出现正当其时。只要是那个时代的人,就总会被那些年那些事所触动,女人会被勾出两滴眼泪,男人会生出一阵唏嘘,这很正常,因为谁的心里都有那么一块软肉。
凡事有利就有弊,当选择了这样讨巧的题材之后,也会产生新的难题,那就是对素材的取舍。对作者而言,以30年为时间轴对5个主要人物进行创作,遇到的困难往往不是素材太少而是太多。处理得不好容易把它变成一部流水账,因此怎样让它成为一部真正的小说而不是一部编年史是对作者的一个考验。不过我们的作者很聪明,她选择了一条比较好走的路,那就是把故事写的像传奇一样,如同古代的章回小说。作者在每一小节的结尾都留下一个扣子(或叫关子),每每在最紧张最热闹处突然停顿,让读者如同书场的听众在说书人的扣子面前欲罢不能,就算真的是流水账你也走不成了。作者把这种手法在全书各处运用得游刃有余,可见其写作经验之老道。这种经验要么出自网络直播,要么用于平媒连载,总之是随心所欲玩弄读者于股掌之上(无贬意),应该算是门功夫。
除了上面所说的章回小说的写法,书中还有一点非常值得称道之处,那就是事件之间巧妙的衔接。三十年的事情分成十章来写,每三年写成一章,每章还分七小节,三年的故事写在七小节里按说是够的。可是主要人物有乔家五个子女,加上乔老头、二姨家的阿哥共7个人,即使只按5个人计算每人每年只发生一件事,三年也有15件,这样每小节势必要有两个以上的事件,因此事件与事件之间的衔接就显得非常重要。接得好浑然天成锦上添花,接得不好显得生硬会影响整体效果。在这方面作者处理得简洁明快,往往只是一两句话就把转折交待完成,非常难得。试举一例:
(以上为二强的事件)
……小茉走远了,二强回到家,捧了大碗,那一碗面条早就冰冰凉了。(此处为转折)
乔老头子如今也只吃得上一碗冷饭了。
…………
(以下为乔老头事件)
两个本来毫无关联的事件,经过作者的处理,既不显突兀又非常巧妙,其手法有点像影视剧中的蒙太奇。类似的手法在全书中比比皆是,显示了作者把握文字的能力。
据说这本书已经售出了影视剧的版权,那么可以期待不久的将来大家就会在电视上看到这部作品了。整体而言,我个人觉得本书的故事更适合成为一部剧本,那才是它能真正发光的地方。全书中对话无一处引号(其实书里是有引号的,不过只用于专有名词,如猫名“半截子”),也使这部小说更像剧本,但这也可能正是作者的写作特色。不过不管怎么说,小说也好剧本也罢,故事吸引人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