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读后感10篇

  《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是一本由叶嘉莹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 16开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48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读后感(一):顾随给叶嘉莹的信

  1946年7月13日顾随给叶嘉莹的信:

  年来足下听不佞讲文最勤,所得亦最多。然不佞却并不希望足下能为苦水传法弟子而已。假使苦水有法可传,则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此语在不佞为非夸,而对足下亦非过誉。不佞之望于足下者,在于不佞法外,别有开发,能自建树,成为南岳下之马祖,而不愿足下成为孔门之曾参也。 然而欲达到此目的,则除取径于蟹行文字(钞者按:洋鬼子书之外文也)外,无他途也。

  1948年春叶嘉莹离开北平到南京去结婚,顾随先生写了一首《送嘉莹南下》:

  食茶已久觉芳甘,世味如禅彻底参。廿载上堂如梦呓,几人传法现优昙。

  分明已见鹏起北,衰朽难言吾道南。此际泠然御风去,日明云暗过江潭。

  《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读后感(二):感发的力量

  在 叶嘉莹的《迦陵说诗》系列中,有一个词一以贯之:感发。她认为诗歌的意义就在于感发,越是伟大诗人,越是动人的诗作,就越是包涵着感发的力量。

  那么,什么是感发呢?它是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四季轮转的美丽风景;是人事代谢,往来古今,历史纵横的几番绝唱;是细雨鱼儿,微风燕子,日常生活的别样情趣。总而言之,诗人用一颗敏感的诗心把自己感动传达出来,别人在读过他的诗句后也能产生同样的感动,甚至还可以从这种感动中生发出新的感动,感动发生,谓之感发。叶嘉莹说,这种感动永远生生不已的,可以把它叫做“感发的生命”。

  当一部作品被赋予了生命的力量,也就有了动人的理由。所以即便是千载而下世殊事异,依旧可以直指人心,那些美好的终究值得欣赏,伟大的终究值得歌颂,悲伤的终究值得唏嘘,岁月的积淀让这些情感变得更加的醇厚。也许现在的我们已经很难体会诗人当年的心绪波澜,登高凌远发出尘之想,凭吊古迹发故国之思,他们的用词和用典都会让我们感到理解起来费劲吃力,但内蕴其中的情意千百年来都是相同的。毕竟,谁能思不歌,谁能饥不食?读到屈原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时,依然可以感受到他对于理想热情执著追求,读到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时依然可以感受到他博大仁爱的胸襟。李白李贺的诗一再地冲击你对于想象的认识,柳永秦观的词则是描写爱情离别难以逾越的经典。读诗的同时是在与一个鲜活的生命对话

  孔子在论及诗经时说道:“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於鸟、兽、草、木之名。”同学们怎么不学诗呢?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孔子的意思,大抵也在于强调感发的作用。他说诗歌其实有很多很重要实际作用,因为诗歌是人与外界建立联系的桥梁,它既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感知生活,也能表达意见,启发他人。接着孔子还对儿子伯鱼说:”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与?”《周南》《召南》是诗经国风中的部分作品,不学会它就好像面正对墙而立,眼睛被墙障碍,无所见识,不能办事。最后还告诫伯鱼:“不学诗,无以言。"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过得人生是没有价值的,站在孔子的角度来看,未经感发的生命是苍白的。

  诗歌的目的就是感发生命。有人曾经问叶嘉莹,学习古典诗歌到底有什么用呢?它饥不能为食,寒不能为衣,也不能帮人找到一份好工作,为什么要学习它?叶嘉莹引用庄子的话:“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她说学习古典诗词的最大好处就是使你的心灵不死,如果一个人的心灵完全沉溺于物欲之中,对其他一切都不感兴趣,那实在是人生中第一件值得悲哀的事。

  感谢历史上那些伟大诗人留下了诗篇,用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来说,他们丰富人类对于世界的感知,深化了对于人性幽微之处的认识,远绍传统,反映当下,启迪未来。我明白为什么英国人说宁可失去印度,也不愿失去莎士比亚。问题答案可以用一句广告词来作为注脚:如果人类失去联想,世界会发生什么?

  《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读后感(三):荐书|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

  荐书|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1MTIzNDQ5Nw==&mid=503865784&idx=1&sn=2c4e501686be63fc0a8d682c893c95d7#rd

  2016-04-24 空山泥 止思

  一、汉魏六朝诗

  谈及中国古代文学,几乎无人不知“唐诗宋词元曲”,而这其中尤以唐诗为大宗。流传下来的唐诗,有作者三千六百多人,诗五万五千多首。于是有“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清新景致,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禅宗意趣,有“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的狂放不羁,也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忧国忧民……唐诗可以说是中国诗坛的珠穆朗玛峰。

  但就像一条大河,唐诗为其丰沛的中游,那么汉魏六朝诗可以说就是这条大河的源头。清人沈德潜在其《古诗源》序言中大体表达了这样的观点,也正是书名由来。

  詩至有唐為極盛。然詩之盛非詩之源也。今夫觀水者至觀海止矣。然由海而溯之。近於海為九河。其上為洚水。為孟津。又其上由積石以至崑崙之源。記曰。祭川者先河後海。重其源也。唐以前之詩。崑崙以降之水也。漢京魏氏。去風雅未遠。無異辭矣。即齊梁之綺縟。陳隋之輕豔。風標品格。未必不遜於唐。自李獻吉以唐詩振。天下靡然從風。前後七子。互相羽翼。彬彬稱盛。然其敝也。株守太過。冠裳土偶。學者咎之。由守乎唐而不能上窮其源。故分門立戶者得從而為之辭。則唐詩者宋元之上流。而古詩者又唐人之發源也。予前與樹滋陳子輯唐詩成軼。窺其盛矣。茲復溯隋陳而上。極乎黃軒。凡三百篇、楚騷而外。自郊廟樂章訖童謠里諺。無不備采。書成。得一十四卷。不敢謂已盡古詩。

  二、本书的体例

  本书是由迦陵先生讲稿整理而成。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绪论部分

  (1)论述诗歌欣赏中的“感发”,这是迦陵先生论诗的核心观点。所谓“感发”,大抵可以理解成一种心灵的共感。“摇落深知宋玉悲”,杜甫看到落叶,可以感知到千年之前宋玉看到同样情景的寂寥情绪。钟嵘在《诗品序》有言:

  若夫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

  屈原“洞庭波兮木叶下”由于传达出了凄凉情境,被称为“千古悲秋之祖”,这就是一种对于自然景物的感发。

  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於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或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或杀气雄边,塞客衣单,霜闺泪尽。或士有解出朝,一去忘反;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释其情?

  这则是对人世间的感发。“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正是杜甫对昭君出塞(汉妾辞宫)的感叹。

  (2)诗歌的形象与情意的关系

  从赋比兴说起,引入一些西方理论

  (3)诗体的演变

  从《诗经》说起,重点介绍《楚辞》,并论述“骚体”和“楚歌体”,而后写汉赋,其后为汉乐府,遂至五言诗。

  2、对汉魏六朝诗的具体论述

  (1)古诗十九首

  少年初读时对”努力加餐饭“这种诗句非常不解,但其实这十九首诗历来评价极高,被认为是“五言之冠冕”,钟嵘更称其为“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迦陵先生从基型和共相角度出发“能言人同有之情”,诠释了古诗十九首是怎样践行孔夫子所说的“温柔敦厚,是诗之教也”。

  (2)建安诗歌

  主要是三曹诗歌。钟嵘《诗品》中将曹操列为下品,而将曹植列为上品,曹丕列为中品。迦陵先生认为这种文学评论的标准时代风气相关。除曹操,她特别赞赏曹丕,认为是“微风远韵,映带人心于哀乐,非子恒其孰得哉?”认为曹植的诗歌更注重形式,而曹丕诗歌却能传达出一种微妙感受。这一时期文学也进入了自觉期,曹丕《典论·论文》中就认为: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文学开始有了其独立价值

  (3)正始诗歌

  司马氏的天下之后,社会风气为之一变。本章主要介绍了竹林七贤中阮籍和嵇康的诗歌。就诗歌本身而言,阮籍成就更高,但我更喜欢嵇康的风神。

  良马既闲,丽服有晖。

  左揽繁弱,右接忘归。

  风驰电逝,蹑景追飞。

  凌厉中原,顾盼生姿。

  (4)太康诗歌

  代表诗人有三张二陆两潘一左。这个时代是文胜于质的时代,故未曾出现大诗人。但陆机的《文赋》却写得极好。

  (5)时代风气以外的两位诗人

  傅玄与陶渊明。二人更重视内容思想的表达。此处录陶渊明的《时运》一节。

  迈迈时运,穆穆良朝。袭我春服,薄言东郊。

  山涤余霭,宇暧微霄。有风自南,翼彼新苗。

  宋儒往往津津乐道的寻“孔颜乐处”,陶渊明《时运》则浑然此境。

  (6)永嘉诗歌

  (7)元嘉诗歌,谈谢灵运的诗歌。

  三、关于本书的一些其他说明

  此书是迦陵先生演讲集,因此文风浅近,和其专著《迦陵论诗丛稿》等论文集有所不同。河北教育出版社曾出版此书,取名为《汉魏六朝诗讲录》,为《迦陵全集》系列中一本,而此本为中华书局版本,内容并无二致。

  迦陵先生最著名的应该是《唐宋词十七讲》,但对诗歌解析的精细程度其实不如此书。先生讲稿颇多,各个时代的诗歌均有论述。但其论诗的思想一以贯之,以“感发”为核心。读诗时还是要注重感同身受

  《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读后感(四):点燃心灵的火焰

  汉魏六朝是最令我头疼的朝代,原因简单——太混乱、太挑战记忆力了!可是我也知道,这个时代在中国文学的发展史上地位非常重要,因为正是从这时起,中国文学走向了觉醒,许多个文学史上的“第一”就诞生在这历史最为黑暗的几百年间;也正是这一阶段的累积,才奠定了唐代文学繁荣基础

  在这本书里,叶先生用她贯通古今的深邃、女性视角的细密、融会中西的广博,字斟句酌的严谨,对一个个作者进行鲜活、深刻的解读,对一首首作品作出丰富、翔实的解析。经过她的诠释,许多人物、许多诗句过目难忘不仅如此,先生还把诗歌发展的历史脉络、西方文艺批评的视角引入其中,令人在享受诗歌带来的审美愉悦的同时,眼界却不局限在小小的几行诗句上,而是投放到辽远的时间空间里,产生一种难以言说的沧桑之感。

  在书里,先生说“读诗可以使你的心灵不死”,说得多好!先生一生历尽坎坷女儿妻子母亲所能经历不幸她都遇到过,可是先生依然坚强、达观地传播着毕生所学,支撑她的,应该就是诗歌里那些不朽的灵魂精神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