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III》是一本由摩尔著作,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6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少有人走的路III》读后感(一):读这本书需要对神话的热情
读这本书是两年多以前了,最近选了这本书做读书会的书籍,我亲身见证了用神话照见自己的过程,太多的共时性伴随着读书会的开展了,目前分享到《嫉妒与羡慕:滋养心灵的毒药》这一章,是第三期,共时性地我看了一个电影,却是这一章神话原型希波吕托斯的重演。
约定读书会日期的前两晚去看了上海艺术电影联盟国产片系列展映之3月特映谢飞导演的《本命年》,第二天再重看《嫉妒与羡慕:滋养心灵的毒药》只能被这个共时性震得傻了。
《本命年》是描述了80年代时候青年李慧泉刑满释放,爱上了一个咖啡厅驻唱的歌手,不屑于与他认为的坏人同流合污,最后死在冷的雪地里。看完所有人都感觉李惠泉真是纯真得一塌糊涂。看豆瓣上有人一句话评论“传奇的八十年代最后一场经典,孤独的男人,空气里飘的都是荷尔蒙的味道”。所有人都能看出来他的需要,矛盾的却也绝不意外的是,他却拒绝了一个女人的在床上的挑逗,那掀起被子,正义凛然地说,“别给我来这套!”我相信我们文化一定是大为褒扬,即使是我也希望我的男友是这样的人吧。
希腊有个神话故事《希波吕托斯》说的是年轻的希波吕托斯全心信奉贞洁的狩猎女神阿耳忒弥斯,对生活中的性与爱不屑一顾,让爱神阿弗洛狄忒十分不满,最终希波吕托斯被自己的马群践踏而死。ThomasMoore说,“希波吕托斯之所以排斥和憎恨异性,是因为他不肯敞开心胸,接纳另一个世界—一个与他所喜爱和欣赏的生活完全不同的世界。最终,他那孤傲的一神主义害死了他。他太贞洁,太单纯,以至于意识不到心灵的种种不同需求之间的矛盾。”
看了这两段,有没有让你像我一样惊奇?这个神话故事在80年代上演在李惠泉的身上,同样也继续在上演着。“或许我们就像希波吕托斯,全心全意奉行自己认为绝对正确的原则,结果在不知不觉中忽视了心灵其他方面的需求。”
“希波吕托斯这个名字的意思是“脱缰之马”。他的骏马—精神力量的代表,脱离了缰绳和藩篱的控制。它们很美丽,但也很危险。有时,我们会在某些人身上看见这种希波吕托斯式的骏马精神,他们狂热地投身于某种信仰或事业之中,其动机和献身的对象十分崇高,而他们的投入程度也堪称楷模。然而,这种单一的追求,有时也流露出阴暗的一面—无视不同价值观,甚至带有虐待狂的倾向。”
更神奇的是,我昨晚梦见了我骑着一匹马,被另外一匹马咬到了手指。内在世界真是奥秘无穷的另一个世界,它与外在的世界互相映照,如果你也惊讶于神话世界仍然如此活跃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或者你的日常生活太枯燥乏味那不妨来读这本书,联结一个丰富的神话世界其实也就是我们的内心世界,那里心灵各种神祗的战争从来未曾结束。
《少有人走的路III》读后感(二):会想再看一遍
读《少有人走的路:心灵地图》的这一周,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内心最平静的一段日子。也许是因为,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才能听见被忽视了很久的内心的声音。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起,自己变得这么浮躁,表现出如书中所说的“心灵沦丧”的种种症候。可能是因为,太注意自身以外的世界,忘记了自己脚下的路该怎么走。也有可能是对某些东西的渴望太急切,太强烈,使自己没有静下来的时间去沉淀,去积累。“关怀心灵”,在看这本书之前,我从未有过这个概念,只听过“心理疗法”,感觉似乎无论什么事情,出了问题,就一定要找到解决的办法,总想寻求最直接的途径。“关怀心灵”,听起来就觉得很艺术,也确实是一种艺术,就像书中所说,并不是要根除那些困扰我们的问题,而是给予心灵适度的照料,换个角度看问题,“摆脱不切实际的妄想,逃离完美主义的桎梏”,从而达到自我认识和自我接受。自己这么浮躁,其实是心灵出了问题,之前也意识到了,但是在寻找解决方法的时候,仍然是一种很急切的思想,或者说,是很急功近利,希望通过一句话、一本书、一个事件,就让自己的心态彻底转变,殊不知,内心的强大,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关怀心灵”,更像是一个让自己慢下来的过程,“以艺术家的敏感,精心雕琢生命的方方面面”,这么艺术的活,真的不确定自己能做好,不过,尽力为之吧。看书的时候,感悟到的另外一点是,要学会自我接受,现在自己出现的种种问题,其实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自己做不到自我接纳,不喜欢现在的自己,所以各种不自信,各种过分在意别人的眼光,各种迷茫,既然不喜欢不接纳,那就做些改变,至少朝着自己喜欢的那个样子前进,而不是我认为的别人的眼中的那个样子,哪怕走得很慢,步子很难看,也都接受:这是我的路。另外,这一周的宁静,真的感觉到,让自己静下来的最好方式,就是阅读,当觉得现在的自己什么都干不了的时候,还是读书吧,是时候沉下来看点东西了。
《少有人走的路III》读后感(三):心灵之花的灌溉
这本和前两本区别在于更多的把心理学和神学神话揉和在了一起。这个作者写的内容虽然没有那么多案例,但里面有些片段还是挺喜欢的:
1.希腊神话中的牛头人身怪物米偌陶,居住在迷宫的中央,嗜食血肉,却有一个美丽的名字,阿斯忒里翁,意思是星辰。每当我面对眼含泪水的患者,聆听他遭遇的种种痛苦时,我总是会想起这个故事。在他心中骚动的是一头野兽,但也是代表心灵本性的星辰。我们必须以崇敬的态度看待他的苦痛,这样,当我们对野兽流露出恐惧和愤怒时,才不会忘记星辰的存在。
2,当初为了逃避家庭生活的”污染”,他不惜让自己的心灵变得贫瘠。
3.我们遇到的心里问题和麻烦,大多是由爱而起,这绝不是偶然。遇到麻烦时,我们不妨提醒自己,爱情并不只是一种人际关系,更是心灵活动。爱情带来的失望,哪怕是背叛和别离,尽管在生活中是悲剧,对心灵却是滋养。心灵一半存在于时间中,一半存在于永恒。当我们因时间中的那一半心灵而感到沮丧时,不妨想想永恒的那一半。
4.从心灵的角度来看,有时我们需要抑制好奇与怀疑,将某些东西在远处埋藏起来,信任我们心灵的伴侣,让见不得天日的事情永远保持秘密。
力量并不一定要在行动中显露出来,努里贝完全可以采用强制性的手段,揭开妻子的秘密,但他选择了尊重她的隐私,从而保留了他自己的力量。其实,我们在保护他人力量的同时,也保护了我们自己的力量。
5.抑郁的情绪是由罗马神话中的农神萨杜恩司司掌的,而长期处于忧郁情绪中的人,则被称为萨杜恩之子。
7.理智喜欢了解,心灵则喜欢惊奇。理智是外向的,追求对一切事物的认知;心灵则是内向的,追求潜藏在事物深处的奥秘。
8.信仰是精神给予心灵的馈赠。心灵的信仰绝不会死守教条,因为怀疑是信仰的阴影,只有包容了怀疑,信仰才算得上完整。我们若无法容忍信仰中的不确定成分,就会走极端,要么自以为高人一等,要么对辜负我们的人嗤之以鼻;要么转向怀疑论的态度,拒绝信任任何事物。如果我们拒绝接纳信仰的反面,它就会离我们而去,并在我们的观念中表现出来:这样的人不能相信。或者我很信任这个人,没想到他完全不值得信任。把信仰单一化,只承认它积极的一面,必然会引发我们对他人和人生的怀疑。
《少有人走的路III》读后感(四):家庭和童年的神话解读部分
父亲的形象代表的意义:生活中需要的保护、指导、信心、知识和智慧,使得生命有所依托。
来源:从失去的先人哪里汲取知识,从他们身上寻找智慧和道德感,继承他们创建和传承的文化。
生命中深层次的“父亲”的形象,根植于我们自己内心中,为我们提供一种权威感,让我们觉得自己是声生命中的主宰。
如果缺少父亲的指引和权威,我们就会失去控制,找不到生活的方向。
来源:经受生命中的阴暗幽深,从死亡走向新生。
只有在经历过阴暗与危险之后,我们才算长大成人,我们完全可以在这种“成年仪式”的考验中存活下来。任何真正的入门仪式,都是从死亡走向新生。就像珀尔塞福涅从冥府归来,就像大地重新长出五谷果实——从心灵的深渊回归到生生不息、丰饶充实的人生。
母性形象的缺失:无法真正成长、无法面对死亡。
孩子的形象代表的意义:无法控制的情感、愚蠢疯狂的愿望,以及各种形势的软弱无能。
人永远有幼小、软弱、无知、不成熟——永远无法成熟——的一面。
成长与进步不应当是唯一的信条。
《少有人走的路III》读后感(五):一部让我接受真实自我的书
这是一本我完全兴奋的看完,又标上笔记的书。如果他对你没有帮助,那恭喜你,因为你没有书中所说的自恋,嫉妒,羡慕这些特质,而且生活很有情趣。
一直以来我认为生活很无聊,没有什么能够让我提起兴趣,也没有什么能够让我兴奋,难过,哭泣。我好像一具没有灵魂的肉体,干枯的活在世界里,和别人格格不入,也记不住生活中发生的事,当朋友向我讲起他生活中的趣事,我会惊讶的发现,为什么他会记住那么多无聊的事,还说的有声有色,我很不解。
我和他们不同,就像生病的人觉得自己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生病的人,我也觉得只有自己觉得生活无趣。 可当我读到那个自恋的男孩——纳西索斯,觉得他和我很像,自恋的人有一种特质,他们既不脚踏实地(土),思维也不清楚(气),心中更没有激情(火),他们像水 ,水没有形态,也没有稳固的身份,沉浸在幻想的世界里。
在故事一开始就有一位先知泰瑞西斯预言他的命运,只要他不认识自己,他就能活到老。故事的结局是他走到了一汪水潭,看到了自己的倒影,被那个俊俏的少年迷住了,他爱上了那个少年,却不知道那就是自己,
他想和水中的自己结合,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他体会到了痛苦的滋味,那种被被拒绝的滋味,最后哀伤让他元气大伤,他终于醒悟,自己爱的就是自己,后来他的肉体化作一朵花心金黄,花瓣雪白的水仙花。只有让过去的自己死去,才能拥有全新的自己,只有认识自己,爱上自己,才能消除自恋和冷漠。
现在的社会发展的很快,人们承受了买房买车等各种生活压力,在巨大的压力下,追求物质的享受变得理所当然,这就导致心灵受到漠视,从而使道德沦丧,不少人感慨人心不古,世风日下,不禁让我们发问现在的社会怎么了?
心灵缺少关怀,会导致一系列问题,我们的生活还是生活吗,生活中缺少了神秘,缺少了惊喜,缺少了想象力,生活变得无趣,是谁把我们生活变成这样子,是我们自己。如果我们能够理解自己的心灵,关怀心灵,就像爱一个陌生人,心灵才会重新散发光彩。
当然作者这本书大部分写的都是关于希腊神话,通过对神话的解读,加上自己对疾病的理解,进行分析,虽然有点浪漫主义,依然有很大的价值,因为他给我提供了一个另一个角度看待世界,看待自己和生活。
《少有人走的路III》读后感(六):照顾好自己,呵护好世界
这是《少有人走的路》系列书籍的最后一本书,这本书并不是原作者写的。换了一本书,有人说他们是一脉相承。原谅我的无知。没有看出来。本书的作者一直在强调心灵培养的重要性。简单摘几句话说一下自己的看法吧,不过翻译的实在不敢恭维。
一、 关怀心灵。作者提出,所谓的关怀心灵,就是重点在于看待日常生活中的态度和对幸福的追求。这点观点,类似于佛家所讲的修行。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在日常生活中做自己。不苛求,淡定,舒适而且恬静的度过每一天。做好每一件事,就是修行,就是对心灵的最好的关怀。
二、 在日常生活中关怀心灵。作者列举了家庭的童年,让我看到了,健全及有爱的童年是一个人必备的优良基础,成熟的人会重视任何新的生活方式,也珍惜自己的每一个过往的经历。至于里面所讲的神话和爱情。有些读不懂。不过关于爱情是我们童年家庭的记忆以及受原生家庭的影响,我倒是深表同意。爱情表示着之前生活的一种彻底终结。
三、 书中有一些观点和斯科特•派克的观点还是很像的。比如,接纳这一观点。不管是嫉妒还是羡慕,不管是抑郁还是疾病。作者通通认为是生命给予我们的馈赠。嫉妒是为了让我们学会无私,抑郁是为了我们学会深邃,而疾病则是为了让我们学会接受死亡和虚弱。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的成长。
四、 最后,关怀世界的心灵。就是一句话,万物有灵。照顾好自己,呵护好世界。和世界的一切一起成长。任何意象都具有丰富多层次的内涵,值得我们不断的发掘。我们每一天都生活在奥秘中,每一天都在追求真理。让自己过得更加的舒适和完美,让心灵更加的轻盈。
《少有人走的路III》读后感(七):《少有人走的路3》
《少有人走的路3》
一而再、再而三、三而竭,好书看到第三部也有点心理疲劳了吧,说不上是作者疲劳还是读者疲劳。总是找不到前两本的感觉了。可能是因为第三本里面采用了很多古希腊神话故事,而这些故事离我们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看到成串的希腊人名,就成为了阅读的障碍,也或许读到第三本,心理的预期就已经走低,而打不起精神了吧。
也许很多作家在未成为作家的时候,都想过千万不要写续集,千万不要写那种打动不了作者的书。但是一旦成为了作家,可能都有点身不由己,有时候是出版社的约稿,有时候是读者的热情,有时候是朋友的鼓励,一时间就容易失去自我,一冲动就有了续集,并且再续集。
这也怨不得作者,作家是靠版税生活的,但是出第一本的时候,作者一般都未必很知名,很少有人能先知先觉的知道能火起来,所以在版税上往往并不高,这样损失当然要通过续集,和再续集来弥补。
所以只要书非常精彩,也就可以心安理得的为续集,在续集买单。并且也期待着更精彩的作品出现。
《少有人走的路III》读后感(八):向人们展示自己心灵是最强大的力量
316苏格拉底
派克的治疗方法不是否定消除病人的消极思想。而是想尽一切办法让你接受,从而承认自己的消极——它是政策的,心灵完整所必须的。再从中探索产生这种消极心态的根源。甚至接受,并借着这种消极的力量完成别人所不能完成的事情。整书的内容和作者的治疗方法有些相似。心灵地图用大量的文字,篇幅向我们讲述嫉妒心,羡慕心,精神分裂症,精神官能症,消极性人格依赖,抑郁等产生的根源。作者在写这些的角度也是从完整人格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到接纳了解自己。让我们观察自己的心灵,宽容自己,让心胸变得更宽广,让心灵变的强大。
(书中第316页)心灵是强有力的,也是具有爆发性的。在情感最为强烈的时刻,心灵就是一支枪,一门大炮,拥有巨大的威力。作者还特别用一段的文字说明苏格拉底和耶稣用善与爱教导世人最终却被处死是因为他们的心灵拥有强大的,令人不安的力量,这种力量在他们的言行中都显现出来。尽管没有抢,他们仍然对当权者构成了威胁,因为时间最强大的力量,莫过于向人民展示他们的心灵。
心灵生活永远存在着阴影,而心灵力量的一部分,正是来自它的阴影特质,在阴影日渐加深的时候,我们必须放弃虚假苍白的纯真,才能触碰我们的心灵,过上有深度的生活。
《少有人走的路III》读后感(九):关怀心灵
去年看的这本书。
书的英文名是CARE OF THE SOUL,作者Thomas Moore。和1、2集作者非同一人,出版社很“有才”地把3本书并在一起出版,致使很多人直呼上当。
个人觉得这本很不错,内容丰富。简单的说,关怀心灵就是讲究生活的艺术。家里还有一本他写的《享受每日生活》(The Re-enchantment of Everyday Life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
另外《少有人走的路》1、2两集,1997年的时候远方出版社有出过,当时的译名叫《心灵地图》和《与心灵对话》。 上个世纪读的,也觉得不错,译者是张定绮。
《少有人走的路III》读后感(十):这是第四本吧
看了前三本,心灵成熟之路,勇敢地面对谎言,与心灵对话,感觉不错,很真实的剖析感,解决了很多困惑,就差这第四本没看了。
面对问题才能解决问题,这几本书其实说的大道理就那么几句,先要有勇气去面对,有力量和愿景去分析,最后能把它实践下去。另一方面就是人需要不断改变,其实很多书都写了这些道理,比如课文里面的病万变,药亦万变,不师古人之成法。与这几本书里的改变自己,调整心灵地图是一样的。不过精简的古文看起来容易,心理医生的实践经验却更容易触动人心,希望这里面的内容可以解决更多人问题,避免更多的悲剧。
另外书里说的一类型的人,说是很多事情感觉很熟悉,经历过,还能猜出来后果,书里说是记忆遗传,我不赞同,因为很多事物都是父母生我时候根本不存在的东西,不知道读者里面有多少这样的人。每次这样的时候感觉很惶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