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我的姐姐张爱玲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7-12-2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我的姐姐张爱玲经典读后感10篇

  《我的姐姐张爱玲》是一本由张子静 / 季季著作,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8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姐姐张爱玲》读后感(一):才女不复

  先前,关于张爱玲,我仅限于知道一些零散的轶事,比如她显赫的家世(祖父张佩纶,外曾祖父李鸿章),比如她唯一一段爱情(对胡兰成的痴情),再比如她的文学上的才华……

  如同海明威讲的那样,“一个文人的最好训练是不快乐童年”。原名张煐的张爱玲四岁时母亲便离开她,远赴欧洲留学。母亲的离开并非偶然,她厌恶吸食鸦片荒淫无度丈夫选择离开这个日渐颓靡的家。在张爱玲十八岁逃离父亲之前,她经历了父母和好又离婚,父亲再婚,父亲对她半年的监禁……他带着对父亲和这个家深深地恨意,基本上再也没回来过。宽裕的童年带给她唯一的好处可能就是良好教育吧。张爱玲早慧,九岁就寄信投稿

  她二十三岁时便名扬上海了,就如同她在《传奇》里写到的:“呵,出名要趁早呀!”去香港读书,用英文练习写作,出版小说,影评,插画等等,不管是迫于那种原因的创作,她是用她喜爱的方式生活着。

  二十四岁爱上胡兰成,二十五岁为他所伤,二十七岁离婚。张爱玲的一往情深并没有换回他们的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她一生一世一次的爱情竟如此短暂。一个天才女子嫁人同样也会受到伤害绝望之余,她三十二岁离开家国就再也没回来。

  孤傲,冷漠。她从五十二岁开始自我封闭,我始终不能体会她当时的心情。糟糕的童年经历,坎坷的感情经历,单薄的友谊……是不是只有写作支撑着她,不管是精神还是物质上的。

  世事变迁,沧海桑田,在她心中经历了怎样的变故,是后人不可知的。就像她的小说,人们总是不能单纯的看待她的作品,总是找些人或事来对号入座

  写不出溢美之词赞誉才女,我只知道,她生活的年代不复了,她的作品不复了,孤寂的天才不复了……留下的是那些孤独文字,后人又以自己理解来解读,这或许是最好的存在方式。

  《我的姐姐张爱玲》读后感(二):两样人生

  故事的开始,张佩纶正逢人生狭路口,而李鸿章却独独看中了他,竟要将年仅二十二岁的女儿李菊藕许配给张佩纶做三婚夫人,以此为幕,张爱玲人生的细枝脉络自那时就开始盘根错节。

  若是有人做了天才,另一个人注定成为无人照拂的影子,张爱玲圆了她的天才梦,而张子静则成了历史角落微乎其微尘埃,甚至在记录旧事时也落了个“贩卖”之名。他文笔本就不高超,对他姐姐更是认识不深,我们从这个书里能读出来什么呢?其实那些绯闻旧事早就是光天化日下的新闻通稿了。

  说《小团圆》中的燕山就是桑弧,应是坐实了的,故事和故事实在太对得上,而张子静却写张爱玲与桑弧之间只是编剧与导演的关系,这让人觉得,他作为张爱玲的胞弟也未免太过可怜,不仅猜不中姐姐的心事,就连真相也是雾里看花从没明白过。

  乃至张爱玲远去美国,他们之间的联系就更加少了,张爱玲与夏志清好歹还你一封信去,我一封信来,可搬家流离与人世辗转间,原本拥有血缘关系的两个人反倒更加生分,只是在最后的最后,大洋彼岸或报纸扉页上传来她的新闻,他才明白这世间零零落落唯他一人了。

  和姐姐比起来,他总显得那样没出息,连做份报纸也要去讨要文章,最后张爱玲竟是不给,他只好自己写起了《我的姐姐张爱玲》,这么写起来总归是有人看,文笔或者其他早就不中用了,张爱玲珠玉在前,他再有能耐也逃不出这天,他也只能在上海的小房子里随时代的风尘静静萎谢,只是偶尔忆起家族的前尘往事时,不禁唏嘘。

  说起小时候的事,好歹还能写写母亲,写写父亲,写写家中佣人乃至后母,而等到张爱玲逃出这个家之后的事,恐怕张子静是真的不清楚了,作家的好在于妙笔生花,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张爱玲到底有没有“冤枉”过她的父亲或者佣人却不得而知

  张子静晚景不佳,张爱玲身处异国他乡更是飘零,两个人皆无子女,一代名门血脉就此断裂。也许,在很早的时候,张爱玲的母亲就为她两个孩子一生埋下了伏笔,她督促女儿上学,尽量比男人强,告诉她自立,而作为男子的张子静则只能在父亲这种遗老的阴影下过活。

  这些年将张爱玲周边八卦史看了一个遍,这一本也是略做补充,大多数的事其实早就知晓了,有时竟觉得,我们这帮看客比张子静还知道得多哩,也不知是张爱玲的幸或不幸,当然,若不是“损”读者们的推波助澜,《小团圆》又怎会有见天日的可能呢?

  也不用讨论张爱玲的性情是否凉薄了,或者,换一种话说:“你愿意做遗世而独立的天才,还是庸碌一生的凡人?”但大多数时候,人生由不得选,天才早已是注定。

  《我的姐姐张爱玲》读后感(三):俗尘无绝色

  -_-字里行间,编者对张爱玲还是欣赏和怜爱的。

  其实我一直都不好言情作品,以为所谓言情,不过就是淫诗艳词的排列组合,煽情,骗眼泪的。对张爱玲,自然也不感兴趣。直到读到《我的天才梦》,才觉得这人了得。她谋生,亦谋爱。无论与胡兰成的倾城之恋,还是赖雅的半生缘。都让我刮目相看

  我不得不承认,情感上,我还是对她敬佩的。 读张爱玲的作品,总是零散的。零散的时间,零碎的段落。张爱玲的小说,基调是苍凉的,骨子是荒诞的。总是渗透着令人刻骨铭心的寒意。对一切,她都是批判的。对笔下的人物,她总是毫不吝啬嘲弄的笔墨。以喜剧的形式来上演的悲剧很符合我的风格胃口。

  最爱的小说,是《心经》。《心经》是一个悲剧。在一个貌似幸福人人羡慕的家庭中演绎着一幕人间真而偏执的少女许小寒爱上了自己的父亲许峰仪,并肆意地勾引她的父亲,慢慢地离间及至扼杀她父母之间的爱情。这是一场注定不能厮守在一起的不伦之恋,小寒却妄想永远守着父亲。结果呢?她的朋友段凌卿背叛自己,选择了自己的父亲,而自己的父亲呢?为了躲避这场畸恋,抛弃了她与她的母亲,唯一留给她的就只剩那伟大母爱

  《心经》真是一部心理学的上乘之作——一个青春期的少女与父母间的微妙关系——与母亲的敌对,与父亲的亲昵。这种隐含的情爱三角关系,简直可以当弗洛伊德恋父情结的经典教材!

  俗尘无绝色。然而张爱玲写的却是世俗生活,俗世中的尴尬,俗世中的荒凉。遗老遗少的生活,洋场男女世界,在她的心里留下浓郁的沉淀。 在张爱玲的小说里,她的爱情里。月光总是静静地,净净地,如诗如画,如梦如烟,柔情似水,绝世凄凉。俗尘无绝色,然而如她这般的绝色,却生于俗尘里……

  《我的姐姐张爱玲》读后感(四):雪白与粉红

  一个是平淡苍凉的白,另一个是浓艳犯冲的红。

  封面恰如这对并不亲近的姐弟俩各自的性格和人生。那些惊艳和飞扬都是姐姐的,在弟弟生活中只沾染三两片落红,不起涟漪。

  书名虽然平实亲切,这本书的内容却是客观而甚至有些疏离的。弟弟所熟悉的,是他们共有的显赫而没落的家世,而这些,正是张爱玲少女时代就尽力逃离并最终脱离的,又构成了她小说中灵感的最初来源。

  此书的另一位著者季季多年浸张爱玲的文字,曾因工作与张爱玲有文字往来,极巧的是,她恰与张子静先生同月同日生,又合力创作了这部特别角度的传记文学,对张爱玲的人生和创作都作了非常清晰的梳理。值得张迷一读。

  《我的姐姐张爱玲》读后感(五):张爱玲的弟弟

  世上的书,大抵都是为那些不凡的人写的。这本书虽然是张子静写张爱玲的,而我关注的却是张子静。为张爱玲写传的人数不胜数,而我只能从一些小说和传记的边边角角里窥探大多数人真实人生的样子

  张子静有着和张爱玲一样的显赫出生,有着比张爱玲更好看的脸蛋,但是他身体羸弱,更及不上姐姐的才华,一生平淡无奇,没有子女。相比张爱玲的大起大落这样的人生才是大多数人的真实吧。

  以技巧而论,这本书至多能给三星。张子静似乎想给姐姐写一本传记,然而姐弟之间的交流却并不多,常常要借助引用一些第三方的资料,这方面他却并不是专家。这本书真正的精华是张爱玲作为一个平凡人的喜怒哀乐,那些只有弟弟才能体察的。

  看着这本书,我仿佛看着一个深爱姐姐的弟弟,细细看着姐姐写的每一篇文字,希望从里面获得日常无法获得的与姐姐的交流,感人至深

  《我的姐姐张爱玲》读后感(六):张爱玲弟弟眼中的她

  大前天在周冲的公众号看到她写的关于张爱玲的文章,其中有提到张爱玲的弟弟张子静写的《我的姐姐张爱玲》,作为一个热心八卦又曾经喜欢过张爱玲的吃瓜群众,迅速决定看这本书。

  我对张爱玲的感觉一直还蛮复杂,记不起来是哪一天突然知道她,也许是初中在书店忽然看到她写的《童言无忌》,也许是语文课上老师对她那句旗袍上的跳蚤的引用让我产生了好奇,我真的记不起来是何时何地以怎样的心情去好奇她了。

  只记得高中时在新华书店旁边的那家小小的二手书店买了她的《传奇》,后来又陆续看了她的其他作品,到了大学还爱屋及乌的看了胡兰成的《今生今世》,也断断续续的看别人写的关于她的回忆,现代人关于她的一些猜测与臆想。

  看她的弟弟张子静这本回忆她的书的时候,我已经过了那个愤世嫉俗,情感容易外溢的年龄。所以去楼观台的路上,我一边闲闲的看书,偶尔从看书的缝隙间看看窗外的风景,心情是非常的自在舒适的。

  曾经那些不能理解的地方,也慢慢因为自己的经历结合书里的内容有所懂得了。

  人们看待事物往往无法客观,总带有一点自己私有的主观意识。那个时候我曾经切身体会的到她笔下父亲的冷漠与自私,与母亲的隔阂与愤怒,但是通过她弟弟笔下的回忆,却又有了另外一种角度,这种感觉很微妙,但是并不妨碍我对她的喜欢。反而更加加深了我对她的理解与同情

  这本《我的姐姐张爱玲》非常纪实的回忆了他们在一起时的事情,一直到张爱玲逃出她父亲家,也依然用他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和看待她。我总觉得作者张子静有点自卑,而且有点想要讨好张爱玲的粉丝的感觉。这让我突然想起小学时有天看中央台的一个节目,采访那个唱澳门回归歌曲的弟弟,问他觉得他的姐姐唱的如何,那个孩子非常不给记者面子的说,她唱的难听死了,没有我唱的好听!

  我总觉得,作者可能因为种种原因,写了一些想要讨好别人的东西,而他自己的真实感受却隐藏在这“两行之间的第三行”,以我的眼力却无法看的出来了。

  因为心里有这种感觉,所以对这本书倒是猎奇心理更多一些,理解作者的心思就少了。也许吧,名人的家属就是比较为难,对待他的拥护者你是不能放心大胆的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的,也许。

  不过书里除了写那些我已经知道的张爱玲的童年,家谱,和胡兰成的感情之外,还写了张爱玲关于写作的一些个人用功方法,这里我倒是蛮感兴趣的。

  在《早慧·发展她的天才梦》这一章,作者写道:“她说积累优美词汇和生动语言的最佳方法就是随时随地的留心人们的谈话,不管是在路上、车上、家里、学校里、办公室里,一听到后就设法记住,写在本子里,以后就成为写作时最好的原始材料。”

  以及,提高英文和中文的写作能力,很好的办法即:把自己的一篇习作由中文译成英文,再由英文译成中文。反复多次,尽量避免重复的词句,经常这样练习,中英文都会有很大的进步。

  这些方法是张爱玲和她的弟弟交流时说的,想必她一定是在香港上大学时曾经苦练过,所以后来才能有这样的成就

  不管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态目的去写的,但是这本书看起来很轻松,他虽然没有过人的才情,但是文笔读起来也趣味十足,关于张爱玲的事情写的也都挺吸引人的,哪怕只是因为张爱玲本身的缘故。

  让人觉得有点唏嘘的,是从书中他写他们那个显赫的家世,联想他的一生,生活在一个十四平米的房子里,一生没有结婚,据说是因为他的父亲抽大烟没钱给他结婚,而后他也厚道的给他的后母送了终,到了老年还想攒钱娶个老伴而不得,担心自己哪天身体不好不为人知,所以只要在家里就把门开着,这些看起来琐碎的细节却让人觉得有点心酸。

  昨天回家的路上我忽然想,人这一生,大概还是平淡生活着为最好,然后努力做一个不平凡的人,却过着平凡的生活,这大概才是真正的幸福吧?

  而张爱玲和张子静姐弟两却恰恰都没有这样的人生,想起来倒是让人觉得怪难过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我的姐姐张爱玲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