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纸牌的秘密》是一本由(挪)乔斯坦·贾德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3.00元,页数:32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纸牌的秘密》读后感(一):哲学入门 -- 很适合小朋友阅读
有趣好玩的
故事,算是哲学入门。
哲学就源于
一句话:“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
可是要问出这一句话,并一直敲问
自己这句话,并不容易。
首先,要保持一种好奇心,一颗
赤子之心。人,常常把
生命活成
生活,把稀奇看到平常。
习惯是一种很可怕的东西,渐渐地
敏感的心变得迟钝麻木,什么都
习以为常,从此你就不懂问正确的问题了。
有时候我也会怀疑,是不是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会怀着好奇的心,是不是每个
孩子都会觉得自己是一个特别的人,是不是每个人的心里都真的还藏着一个小丑。如果你有,你很
幸运。
永远都应该看到并深刻地
感觉到,自己是特别的存在。这种特别与你的
社会地位,
能力或者
财富完全无关,是一种
与生俱来的财富。这样才能保持自主
思考的能力,免于
随波逐流,以至于
失去问问题的能力。
书里的
小男孩很幸运,是因为他有一个不一样的
父亲。因为特殊的
家庭环境,让他们的父子关系跟我们传统的
中国父子不一样,更像一对共患难的
朋友 —— 而且他的父亲也是一个小丑。 我觉得家庭对孩子的
成长真的很重要。不一定要一个传统
意义上的
完美家庭,
父母亲和睦之类的。 但是一定要有相当开放的
思想,允许孩子问问题,甚至指导孩子问问题。
小丑的特别不在于他的身形,不在于他的穿着或者出轨的言谈,在于他的思想和
精神。作者特别重视思维的力量,思维可以衍生万物,只有思维可以永远
青春不老;可是除了小丑,
芸芸众生都不再
会思考。
小岛上的侏儒从来不会问那个最基本的问题,而彩虹汽水也麻木了他们的神经,让每一次真相浮现的时候,他们只会
逃避。那
现实生活中,人类的彩虹汽水是什么呢?什么蒙蔽了我们探索真相的眼睛? 是财富,是物质,是
享受,是充满
诱惑的
大千世界。
人类真的很奇怪,对真正重要的东西
视若无睹,视之如平常;但对虚无的东西却兴趣万分,苦苦追寻。
此书里没有提供什么哲学问题的答案,或者寻求答案的方法和路径。但已经做到了很好的哲学启蒙作用,启发人去开始去思考,去问
人生最基本的问题;再加上精彩离奇的故事结构,很适合小朋友阅读。
《纸牌的秘密》读后感(二):乱七八糟不关书的感想
今天早上的时候看完。躺在被窝里有很多话想写。忙忙碌碌大扫除了一个上午却全部忘记了。
以前我一直想。看见一样东西产生的
感悟什么的。即使我不用心记它也依旧是我的。只要我现在想到过。以后也一定可以的。但我忽略了灵感之类的不是技能值。
如今的回头看每个时期不同模样脾性的自己也觉得
面目全非。。看小学时候的
日记也会感叹,唔,自己真厉害。
4岁的我是我。8岁的我是我。18岁的我是我。
但是现在的我其实是叠加起来的我把。
好的坏的。
善良或者恶毒。
你说我坏说我
自私。可我10岁之前也是
天真善良。也曾为小动物的死去默默
伤心。
这是什么原因呢。
很多人恋人的
分手理由都说。你变了。
你是爱着许下诺言那一刻的我还是你
幻想中的我。
高中的时候在字典下面看到一行诡辩轮,欠债的人狡辩说。欠你债的人是昨日的我。今日的我已经不是昨日的我。不应当为昨日我的还债。
那时候一边觉得荒谬一边觉得欠债人非常的厉害。
我总是会莫名的崇拜。不分好坏。
书里最让我在意的是那个
孤独的小丑牌。小丑一个人一定非常
寂寞。忍住诱惑不去喝
世界上最美妙的彩虹汽水。一个人守着一个大秘密。一个人清醒的活着。
这本书与苏菲的世界相比更像一个完整的故事。拿着小圆面包书和放大镜的小
男孩。家族的诅咒。。陌生的星球。
迷失了自己的红心幺。
每天像是冒险一样的活着的
爸爸。
唉。完。
《纸牌的秘密》读后感(三):世界好像一场魔术表演
1
小男孩汉斯与父亲一起,去希腊寻找失去自我的妈妈,路上受到指引,得到一本小圆面包书,小书给他带来一个神奇的世界,随着谜底被揭开,汉斯发现书中的老水手和自己有着血脉关系。
这本书我很喜欢,刚开始是从别人那借,书店从来没找到过,万能的电商兴起后,终于买了来。
《纸牌的秘密》中,采用了故事中的故事写法。其中有一小段故事,讲一位水手遇海难被冲到小岛上,身上只有一副纸牌,他每天与之相伴,然后纸牌变成了人形,小岛也莫名面积变大,植被变得茂盛丰富起来,形成了世外桃源。
纸牌幻化成的人称老水手主公,因为,是他的意念孕育出了他们。他们在魔幻岛安居乐业,日复一日做着重复的工作,穿着同一件衣服,容颜从不改变。他们似乎都很浑噩,喝太多的彩虹汽水。彩虹汽水喝一点人会变得脑袋清澈,内心清明。而喝多了,就会蒙敝人的心智,变得混沌。只有小丑牌不喝,所以小丑看透一切。某天,老水手去世,那些人全部又变回纸牌,花鸟虫鱼也剧烈缩小,最终隐去,魔幻岛消失,小丑逃了出去。
这个故事读了后也会想到,对啊,说不定我们整个人类世界也是某个神喻幻化出来的呢。他用自己的意念创造了我们。
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这是哲学亘古不变命题。
而读完这本书,更多的却是引起我对宿命论观点的思考。
2
长这么大,才看到蚕的整个孵化过程,从针尖大的小点孵出来,到慢慢长成大蚕,做茧成丝,羽化成蛾,再产籽,供来年春天繁殖。接着个体死亡,完成一生使命,无欲无求。
了解到这种生物的生命复始,很不喜欢作茧自缚这个成语,蚕作茧吐丝是它今生使命,哪是故意陷入囹圄。春蚕到死丝方尽。它来到世间短短几个月,生命的意义就是为了吐丝。
这一系列过程不需要谁去引导,没有人统一规划训练,它们的使命感与生俱来,自然而然循环,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更感觉大自然万事万物的神奇与神秘。
3
了解越少越会无知无畏,见识多了繁芜的自然,越懂得,人要控制自我的欲望,适应自然万物循环的规律。人有谦卑心,敬畏心,才能控制言行举止,不会肆无忌惮,天地无视。
人越活越老,某些时候会相信命运,认为是冥冥之中注定。因为对很多事情的无能无力,再没力量改变一些龃龉,对自身的渺小生出无力感觉。
看过一个故事:一个仆人,到巴格达的市场去赶集,在那里,看见死神朝他装鬼脸,他吓得魂不附体,赶返家中,求主人赐他一匹马,往麦加方向逃去。
主人看见仆人向麦加飞驰,实在不服气,亲自到市场去,见到死神,问他,‘你为何吓唬我的仆人?’
死神回答,‘我没有吓唬他,我只是做了个诧异的反应—他怎么会在巴格达出现?因为今夜,他与我在麦加有约。’
听完这个故事,是不是汗毛都竖起来了。
4
西方的祭司文化神秘莫测,有着悠久的历史,很多神奇力量科学上并不能解释。
还有古时的星象星宿也是门玄妙精深的学问,至此还无肯定地说那是迷信。或许每个人都是浩瀚星空中的一颗星,有自己的星座位置,生命消逝时,那颗星即坠落下去。当落下一颗流星时,就有一颗灵魂去见上帝。
是不是对应怎样的星星,就决定此生拥有怎样的生命轨迹。
5
霍金博士曾经说过,‘可以肯定地说,外星人绝对存在’。这颗聪慧无比,博大精深的脑袋如此断言,他之前很多的研究成果现在都已被证实。他拥有的头颅似乎藏着整个浩瀚宇宙那包罗万象的版图。
现在科学技术并未高超到能够完全解释一切自然现象,有很多神秘的未被探知到的领域。很多古老的消逝的文明现在仍无法被合理解释,例如在几千年前科学技术很落后的情况下,能够制造出高超的作品,这些作品的精细程度,汇集现在所有能工巧匠都无法达到。
那是不是有另一种可能性。宇宙中确实存在更高度的文明。
越活越觉得对自然万物要保持敬畏之心,不管是生命的个体还是人类社会,这样方可更长远走下去。
说不定地球上的芸芸众生,像魔幻岛被幻化出来一样,是被一股更强大的力量,更高级的生灵在操纵着,每个人的生命轨迹都是无法改变的。这是看这本小说最大的感受。是对‘每个人都是上帝手中的棋子’最好的说明,看完令人沉思,接着无边寒意起。
这本书有很多道理渗不透,后面还会重复看。
《纸牌的秘密》读后感(四):一场关于哲学的旅行
闲来无事,想起之前一直打算拜读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的成名作《苏菲的世界》,可是去了图书馆两次,也都没能如愿,仅有两本藏书都被借走,只要
退而求其次,借了他的一本据说是与《苏菲的世界》
姐妹篇的《纸牌的秘密》。零零星星花了大概一周的
时间,终于读完。内心没有过分的起伏,究其缘由,一方面是自己作为工科生,哲学功底也仅限于中学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和之后的中国化结晶,所以对于这里哲学读物,难免一时无法理解;另一方面是因为自己对于国外作
品读得少,对于欧洲人的行文方式一时无法适应。
作为哲学领域的
门外汉,虽然我有相当长的时间对哲学这一学科充满了好奇,但始终没能接受这方面系统的
教育,之前有下载了一个关于讲解康德认识论的视频,看了不到10分钟就和周公约会了,实在是对不起那一百多兆的网络流量。《苏菲的世界》被很多权威机构评为了必读书,另外我也很好奇,这是怎样的一本书,能使这位挪威作家奠定了全球十大作家的地位。
《纸牌的秘密》作为关于哲学的一次旅行,很可惜我对书中描写的“哲学
风景”并没有来电,好几次在阅读过程中进入梦乡,虽然最终读到了
结局,但只是好像看了一本童话书一样,并没有让我对“我是谁,我来自哪里”这样一个哲学性质的问题有一个比较痛彻的理解。我想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大概源于我长久以来接受“共产党性”的教育模式。我好像真的无法接受“意识决定论”的说法,我无法相信,我只是由某个“魔法师”的意识幻化出来的一张“纸牌”。
是的,我相信“
天生我材必有用”,但是这个有用是在我对自我
价值的
思索中由我总结出来的,而不是由某个超自然的意识决定的。我相信命运,比如我相信人生而不平等,我相信“命中八尺,难求一丈”的
无可奈何。不过,对于“人生是一场纸牌游戏”的说法,我保留意见。
不过,书中有一则关于“家族诅咒”的故事,还是很
引人入胜的,就是说,人在不经意之间,是会犯下无可饶恕的罪责的,因为人常常会是“眼明心盲”,很多事情都是在发生过后才会知道对错,而这个时候事情已经无法挽回。这大概也是命运的另外一种解释吧。
另外,书中有一段主人公和其父亲关于“时间”的对话,我也印象深刻。其中,有一段是这样说的:“‘时间’不会过去,‘时间’也不会滴答响。过去的是我们人类,滴答响的是我们戴的手表。就像日出日落亘古不变,‘时间’穿透整个历史,悄悄地、无情地一步一步吞食人类的生命。她摧毁
伟大的文明、腐蚀古代的遗迹、吞咽一代又一代的人类。这就是‘时间的无情威力’。它不断地咀嚼啃噬,而我们人类正好被夹在它的上下颚之间。”读这段的时候,我想到自己好像现在就在一种叫做“时间”的
庞然大物嘴里,无可奈何地被它上下牙齿来回咀嚼。
文章提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是因主张无神论和言论
自由,而被诬陷引诱青年、亵渎神圣,最后被判处服毒自杀。可怜的苏格拉底,不过我想,如果他现在要是生活在现在的中国,就算是不判处死刑,至少也要被政府封杀吧,想想他真的像极了纸牌的小丑角色。
最后,以“丑角游戏”中的黑桃K的一句话结束我这次的关于哲学的小旅行“看透命运的人必须承受命运的折磨”。
《纸牌的秘密》读后感(五):纸牌的秘密
每个人心里都活着一个小丑。
—《纸牌的秘密》
♠ 黑桃牌
自从
我喜欢上哲学,整个人都不好了。
大三上学期,我忘记是从哪本书开始,接触到哲学。
那段时间我变得孤僻寡言,人际关系陷入僵局,因为当
好朋友问我买衣服的款式和颜色时,我的脑海里思考的全是生与死的问题,实在无力回答这种买红色还是买粉红色的问题……
而我自己面对这样的自己又异常
痛苦,因为找不到答案,又无法控制自己停止思考,真是三观俱毁,
六亲不认,食古不化,
千夫所指,
万念俱灰。那段时间我一边准备繁重的考试一边在哲学里思想混沌不堪,我把那段时间称为“走夜路的日子”。
我不知道这段孤身前行的夜路何时才会结束,唯有加快脚步。直到今天,我依然走在哲学的夜路里,只是那些先人们在他们的夜路上留下的智慧,就像夜空里的星星,虽然没有自我顿悟时那种明亮,但也足够支撑我走完这段没有终点的夜路了。
比较幸运的是,在我孤立无援的时候,遇见了我哲学上的小伙伴~
她不仅仅是我哲学上的小伙伴还是我追星路上的小伴侣,刚开始我们有同一个偶像,一起去北京上海看演唱会音乐节,再后来有同一个哲学信仰,以壮游的姿态远走游荡吃喝玩乐。
所以说,三观一致,真的很重要,不仅是寻找朋友更是寻找伴侣的重要指标。小细节可以不同,但大方向一定要一致。
她推荐我看了很多书,渐渐让我扫除蒙在世界上的尘埃,重新审视和认识这个熟悉又陌生的世界。
♣ 梅花牌
据说《纸牌的秘密》是儿童启蒙书籍,很显然,我输在了起跑线上= =
这本书的姊妹篇就是大名鼎鼎的《苏菲的世界》。
《苏菲的世界》是把哲学的编年体大纲浅显的告诉我们。
《纸牌的秘密》则是告诉我们:
①保持好奇心
②当你对世界绝望时,参看第①条
简简单单的五个字“保持好奇心”,真的是知易行难。书中保持好奇心的就是小丑牌。我们每个人一生下来就是小丑,提问出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问题“我从哪里来?”
只是我们的父母千篇一律伪科学的告诉我们:你从垃圾箱里捡来…
至此扼杀了我们对世界的思考和探究。
在时间和岁月的抚摩下,丑角的面目一点一点地变得模糊不清,而曾经敏锐的好奇心也逐渐被生活的世俗取代,变得愚钝不堪。当我们的心灵被逼仄的生活一点一点侵蚀得面目全非时,我们哪里还有力气去寻找一个看起来无关紧要的丑角呢?
就这样凑合活着吧!成为一张梅花幺或者黑桃3也不错~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有什么要紧呢?
因为小丑是孤独的,而孤独的人是可耻的,是脱离人群的,而人类是群居的物种。所以我们大多忽略或抛弃了我们心中的那个小丑,因为我们害怕孤独,害怕远离人群。
就像我“走夜路的时候”,人际关系前所未有的陷入僵局。我们视太多的事情为理所当然,也以为太多的烦心琐事(比如买红色还是买粉红色…)就是生活的全部。
我们选择背向真相,因为太多的人把假象当作真相,而不愿意尝试去探索和相信真实的真相;也有太多知道真相的人被当作疯子神经异教徒,从而成为孤独并可耻的那一个。
比如我的偶像:老苏和老叔。
我很想知道当苏格拉底在希腊的大街小巷中穿行讲演其他人不屑一顾时,当叔本华的书籍出版没有任何人关注时,他们是否感到了人类生命的荒芜。
♦ 方片牌
哲学并不是装逼的学问而是低到尘埃里的知识。
中国教育最大的败笔就是把哲学搞成了马克思主义,这就好比把一匹骏马说成了一头骡子。
PS:我爱马克思主义~我是党员~= =
因为中国教育没有给学生建立系统的哲学体系,所以当我们面对哲学时根本不知道原来这就是哲学。
比如:周公梦蝶,实质是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究竟能不能确切地区分真实和虚幻。
我们硬是把人家当成了解梦达人,周公解梦又没有科学依据还不如看看弗洛伊德。
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表达了世间万物相互关联、平衡相对、彼此依存的哲理。我们却一直把这首诗当成了情书,当然它不仅仅是情诗更是一种深思。
再比如王小波,《一只特立独行的猪》,那只猪就是小丑牌。
我最近才开始接触王小波,不觉得讨厌,觉得他很真实,起码说实话。
哲学就是一个助产婆,需要被接生出来的,实际上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那个孩子。
♥ 红心牌
尽管有时候我们会觉得自己渺小琐碎,但是,切莫忘了,我们每个人的肌肤下面都隐藏着一小块黄金:曾经,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是一个洁净无尘、心如明镜的赤子。
小时候不知道赤子之心是什么,以为精忠报国就是赤子之心,因为俺伟大中国的国旗就是红色滴= =!
也许赤子之心就是纯真和好奇心,保持本我,认同本我,珍惜本我。
自我意识的醒悟就是哲学之门打开的缝隙。
成为侏儒还是小丑,就看你是否愿意打开这扇门了。
是像侏儒一样对这个程式化的世界习以为常,整日钟情于工作和生活,丝毫不思考那些看似深奥却又很实际的哲学命题,浑浑噩噩,度过余生,还是成为数不多的“丑角”,愿意游离于社会群体之外,过一种在众人眼中疯癫的、不可理解的生活,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小丑牌
突然想到塔罗牌的第一张牌是「0」愚人。看似一无所知,实际上大智若愚。愚人代表迈向知识、和平和解放的第一步。
愚者是一个不受世俗规范约束的人,所以这张牌代表了自我。它暗示你虽然活在尘世中,但仍然有一颗纯洁的相信梦想的童心,为了心中的梦甘愿去面对凶险的未来。这张牌告诉你只要你还有梦想,就要去努力把它变成现实,冒险又算得了什么?
小丑不仅是那些把自己名字刻在历史的石柱上的哲学家们,还有对周遭一切充满好奇的孩子们和孩子般的人们。他们看得太多,也看得太深。书中写到“看透命运的人必将承受命运的折磨”,这种折磨,即来自他们对谜底的震惊,更来自众人对谜底的无视。
我依旧走在这条乌漆墨黑的夜路之上,虽然恐惧和孤独时常袭来,但我还是想走到夜路的尽头,看看最后等待我的究竟是什么东西。
可能是我心中的小丑又在作祟了吧~
《纸牌的秘密》读后感(六):纸牌里的秘密
纸牌的秘密
作为苏菲的世界的姐妹篇,纸牌的秘密少了明显的说教,故事性强了不少,妙趣横生,引人入胜。
纸牌的秘密讲的是小男孩汉斯•••汤玛斯的揭秘之旅。汉斯与父亲从挪威出发,穿越整个欧洲大陆,前往希腊找寻离家多年
迷失自我的
母亲。途中,汉斯得到一本神奇的小圆面包书,书中说的是一个水手遭遇海难流落到一个奇异的岛后,他把玩的一副纸牌幻化成为鲜活的人物的故事。而汉斯必须解开两百多年前的沉船之谜,才能知道母亲失踪之谜。故事中加入故事,融寓言与家族史于一炉。
纸牌的秘密本身也采用纸牌的形式,分为五十二章,每一章代表一张纸牌,虚实交错,纸牌中的丑角牌扮演尤其重要的角色。环环相扣,直到故事结尾,整幅洗过的牌才完整地显现出来。这就像一个在你面前表演魔术的魔术师,精心安排一个让人捉摸不透的把戏,直到散场时才告诉你其中的奥秘。更奇妙的是书中通过纸牌构建起的世界,充满爱心的善良红桃,冷酷肃穆的冰冷黑桃,敏感细腻的柔弱方块,迟钝敦厚的朴实梅花,还有一个不属于任何一种的小丑牌。把他们的性格延伸扩散出去,不就是所有人的性格吗?最令人惊讶的是书中用纸牌计算日历的奇特方法。按照黑桃,梅花,方块,红桃的次序,每一张牌代表一星期,那么四乘七就能得到三百六十四,再加上独立出来的小丑牌,刚好是三百六十五天。完美的历法,隐藏在纸牌中的不为人知的历法,这不也是纸牌的秘密吗?
纸牌的秘密为的就是唤醒人们,让人们真正睁开眼睛好好审视一下我们这个世界。我们这个世界究竟是从何而来?我们究竟是谁?我们是不是像红桃,黑桃,方块,梅花一样已经被世上的杂尘迷住了双眼,看不清甚至不想了解最直接而最重要的问题?而纸牌的秘密就像那张丑角牌,永远扣问我们的心灵,让我们保持清醒。我们这个世界是不是也像那个奇幻的岛一样是从别人脑海里幻化出来的?那么那个人是谁?如果是演变成的,那么最初的那个点又在哪儿?我们是柏拉图所说,是理想国的模型塑造出来的个体吗?还是由一个一个原子组成的不同个体?我们是否有宿命?如果有,那么又是谁给我们制造了这样的命运?如果没有,我们的人生路途又该如何走下去?是不是一切事物都是可以认识的?还是总有些东西藏在我们视野之外的地方?窗外聚聚散散的浮云,院子里高高生长的枣树,田野中杂乱躺着的金黄稻子,偶尔停在牛背上休憩的麻雀,马路上悠闲抽着旱烟的老汉,还有站在窗前看着这一切的我,这一切是那么令人惊讶。如果我没有打开这扇窗,那么这些就不会成为我眼前的风景。如果我开的是另外一扇窗,那么展现在我面前的会是天地。如果我晚一些开这扇窗,那么我看到的也许不是刚才那一番宁静的景象。刚才这一切就这样发生了,很神奇,不是吗?在世上,相遇不一定相知,相知不一定相爱,相爱不一定牵手,牵手不一定能忍受,忍受不一定能白头到老,可能会有形形色色的干扰打破其中的任何一环。但爷爷奶奶却完成了所有,很神奇,不是吗?我们常常觉得马戏,外星人很不可思议,却忘了我们人本身的神奇。这些神奇,这些疑问能得到解答吗?如果我们人脑能认识一切复杂的谜团,那么人脑能认识人脑本身吗?如果人脑简单到人可以认识,那么人是不是也愚笨到不能认识本身?
纸牌的秘密让我对实与虚有了新的看法。什么是实?什么是虚?实与虚只是人对某种事物真实度的看法。很多时候,我们认为真的东西未必真,我们认为假的东西也未必假。独立与我们认识之外的客观存在不会自己显现自己的存在。这也大概是为什么宗教狂热者那么执着于宗教的原因了,如果心灵深处的存在才是真实的,那为什么要纠结于外在的虚幻呢?以前看过一个笑话,说的是一个无神论的宇航员和一个基督教的外科医生聊天。宇航员说,我在天上没有看到上帝。医生反驳说,我剖开脑袋的时候也没有看到思想。站在不同的虚实高度上看事物,得出的也许会是完全不同的结论。我们常常说,跟着感觉走。我感觉今天不舒服,我感觉今天会下雨,我感觉这件衣服很漂亮。这个感觉其实是经验。经验只是一种从个人体验中凝练出来的,会因人而异。我认为好吃的苹果,会有人认为不好吃。我觉得漂亮的衣服,其他人觉得不好看。那么这个苹果本身到底好不好吃,这件衣服本身是漂亮还是不漂亮,这个虚实又该有谁判断呢?
纸牌的秘密还是一部关于家庭的书。从祖母高龄寻找德国人祖父,到父亲横跨欧洲大陆寻找母亲家庭永远是没一个家庭成员割舍不下的系在心头的线。每个人的个性不同,由此可以导致争吵,可以造成冲突,但家毕竟还是家。人总是事前看不透,但走错了还有个家让你回头,累了困了倦了还有个家让你歇会。哪怕你走远了,不回头了,不眷恋了,还有一些人在挂念你千方百计包容你,理解你,愿意为你的错误赎罪的人一定是亲人;肯在你无路可走时给你庇护,肯给你蚌病成珠机会的一定是家。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也会有一千个纸牌的秘密。打开这本书,属于你自己的秘密就开始昭示了。
《纸牌的秘密》读后感(七):披着哲学外衣的奇幻小说?
《纸牌的秘密》 前一阵百事加身想找一本轻松愉悦的书换换脑子,无意中看到这本以前被推荐过的书,打开时看到分类是哲学顿时有了些排斥,害怕看到冗长又无趣的大道理。在手头暂时没有其他书的情况下准备随手翻翻,结果一发不可收拾。这分明是一本披着哲学外衣的奇幻小说啊,当然很多人可能刚好相反,认为这是披着奇幻小说书皮的哲学书,但是原谅我抱着娱乐的态度去阅读这本书,我却也获得了独属于我的乐趣。 这本书环环相套,像是印度教里首尾相扣的蛇,虽然以父亲找妻子儿子找母亲为主线,但却中间穿插着上几代人的神奇故事,看似不相关的事件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让你在谜团中探索,在真相大白后惊叹。 此书不负哲学经典的名声,父子间不经意的小对话与观点也让人觉得有趣机智内涵深厚。所以在过去这一段时间里,我最推荐的就是这本书。
《纸牌的秘密》读后感(八):我是谁?我从哪里来?
之前是参加文学社活动的时候,一个深爱王小波的学长推荐给我的这本书,从我买下它到真正静下心来读他已经过去了三个年头。
正如它的推荐语那样,这是一本启智益神的哲学启蒙书。
故事中套着故事,故事里又连着故事,我开始以为每一张牌都是一个小故事,后来才发现,这只是一个故事。不过这故事里,通过父子之间哲学般的对话,通过小丑侏儒的话语,揭示一个又一个哲学的深刻问题。
于是我终于开始有一点点理解哲学,并且意识到它的美。
哲学不是形而上学的高大上,却也不是日常节奏中的视若罔闻。
那些令人玩味,让人意味深长的话语,值得再多读几遍。
“人们一旦对‘超自然’产生兴趣,就会变得盲目。他们再也看不到宇宙间最神奇奥妙的现象——地球的存在本身。”
“孩提时代,我们有能力体验周遭的世界,然后,随着年岁的增长,我们队这个世界逐渐习以为常。长大,就是沉醉在感官经验中。”
“人类真是可悲,竟然会对那么神奇美妙的人生,逐渐习以为常。长大后,突然有一天我们把“生存”这件事视为当然,不再去想它,直到我们准备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 ”
所以说,要时常保持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与敬畏,时常保持对这个人生的思辨与希望。去做你想做的事情吧。
突然就想读苏格拉底了。
————————请叫我一个理科生执着的分界线————————
【方块2……每一张扑克牌都有自己的星期和月份…… 】
这一章节中叙述的扑克牌历法让我陷入了混乱,求大神点拨。
如文字所说,一张牌代表7天,52张数字扑克牌代表了52×7=364天,则剩下的那一天为丑角日。这我懂。
但是为什么每4年有两个丑角日?
每两个丑角日之间为什么有4年的间隔?
那“方片年”+“梅花年”+“红桃年”+“黑桃年”连续后不就少了4天?若算上闰年,不就少了5天?补足两个丑角日就少了3天啊,若丑角日仅为一天,一天过去后又将是一个排期,那岂不补足的只有1天,则每4年少4天?
后面说52年为一纪元,从方块幺年,方块2年往后计算,那么不就和前面说的第一年为“方片年”,第二年为“梅花年”这种说法冲突了么?
每年13个月,从幺月到K月,那这是不带花色的,文中出现了很多次的黑桃K月不就是个bug么?
这种天数的不对应,前后的不对应,已经让我好几天睡不着觉了。。。求破。。。。
《纸牌的秘密》读后感(九):不是所有的轮回都是哲学
图片发自简书App
这本书是一个叫做《书单来了》的微信公众号推荐的。作者乔斯坦贾德还写过另外一本著名的哲学启蒙类书籍《苏菲的世界》。然而《纸牌的秘密》读下来,却没有给我哲学启蒙的感觉,一定是我打开的方式不对。
小说总的架构,就是主人公在跟着爸爸找妈妈的路上,神奇地捡到一本刻在面包上的书,于是本书随后的绝大部分篇幅,就是在讲那本面包书里面的故事。而面包书里面的故事,又是作者在讲述他遇到了一个神奇的人,那个人跟他讲的故事。然后一层一层地嵌套,最后发现这几个人,包括主人公,是一个家族宿命的轮回。他们的关系,分别是孙子,爷爷,爷爷的爷爷,爷爷的爷爷的爷爷,等等。多少年来,他们传承一份事业,守住一个秘密,也经历着相似的命运。
书里面的故事很精彩,作者布了很大一个局,在有限的篇幅里面塑造了很多个角色,尤其把扑克牌的53张牌都赋以生命。在把故事里的一些意象元素叙述完之后,进入高潮部分,53张扑克牌和两个人类一起开会,掀开了故事的一切。像是奏鸣曲般,从平铺直叙,舒缓清晰,到节奏加快,悬念迭生,最终迎来一个轰轰烈烈的高潮。从讲故事的层面来看,这部作品是优秀的。另外,作者还用了两条故事线的形式,一方面是主人公跟着爸爸找妈妈,同时主人公在看书,书里面的故事同步展开,两条故事线相互呼应。所以我想,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话剧本子。
可是,说到“哲学启蒙”,说到所谓的“人生的本质”、“自我与家族”、“真实与虚幻”,则未免帽子太大了些。除了小说本身的构思出发点,关于轮回与宿命之外,大量的关于哲学的元素都是通过主人公父亲之口说出来的。比如下面这段:
“汉斯汤玛士,时间不会过去,时间也不会滴答响。过去的是我们人类,滴答响的是我们戴着的手表。就像日出日落那样亘古不变,时间穿透整个历史,悄悄地、无情地一步一步蚕食人类的生命。”“就那么短短一瞬间,我们成为芸芸众生的一分子。我们忙着在地球上过日子,把它当作宇宙中唯一实在的东西。你刚才不是看见,一群蚂蚁在雅典高城上爬来爬去?可是这一切早晚会消失啊。它消失后,立刻就会被另一群人类和虫蚁取代,因为永远有新的一群在排队等候空位……宇宙间最复杂/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人,只不过被我们当做糟粕、垃圾一样对待”。
如此暴力的灌输,让我不禁怀疑作者是提前准备好了一堆“哲学性的观点”,然后在故事中见缝插针地强塞进去。之所以我说这是“哲学性的观点”,是因为这些观点只是有哲学意味,并不就是哲学。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这是哲学的经典问题。如果回答是我是我们家族的一员,我为传承而来,我为守护而去,这不叫哲学。
哲学的本质是思考,也许这是作者的用意,通过一个奇妙的故事去启发小朋友们思考。但是我不确定像前面所引述的这种暴力式的灌输能给小朋友带来多大的思考。也许是翻译的原因,也许是我已不属于这个年纪。
嗯,应该是我已过了读这本书的年纪。这才是作者想要告诉我的,最大的哲理。
《纸牌的秘密》读后感(十):《纸牌的秘密》
当初和这本书曾有一面之缘,却因故擦身而过,几个月後想读入门的哲学书籍,上网搜寻有关《苏菲的世界》作者其他作品(之前读过觉得不错)再次连结起与它的緣分。 整本书以「纸牌」串起所有情节,其中以拟人化的方式细腻描写每张纸牌所处的角色,并适当表达了它们情绪的高底起伏,让人意犹未尽,沉浸在其中,当中以拼图的方式拼凑出未来的预言,似乎也暗示着主角的未来。 以一个小男孩和爸爸一同去寻找迷失在时尚圈的妈妈为旅程的起点,然而在旅程的途中穿插小矮人等童话元素,在虚与实的交织下,让我渐渐迷失在其中,也让我了解原来看似毫不相关的两个世界其实有很深的关联。 全书最吸引人的地方是男孩在旅行的过程中,意外获得藏在小圆面包中的迷你小书,而它必须不能让他人知道它的存在。 因此小男孩总是趁着夜深人静的夜晚或一大清晨来阅读。 故事总在最精采的地方被打断,让人不舍得放下它,深怕错过了哪些时刻而懊恼不已。 而它独特的地方在于书中还有一本书,旅行中还有一场场冒险,而此刻你不再是个局外人,而是故事中的小男孩。然而最后的结局出乎意料,一切嘎然而止,也令人惋惜不已。 当中我最喜爱的角色是牌中的小丑书中有一句话是这么诠释它:小丑之所以可以看清一切真相,是因为它不被责任及义务所困住。 (一副扑克牌中只有小丑牌没有任何意义) 我不禁思考有多少时候我能置身于事外,看清一切真相,而不是被假象所迷惑?也羡慕着小丑的自由,不被压力责任所牵制。 它是本我认为值得推荐的好书,在人生不同阶段能有不同感触,而书中的每个細節都值得我一再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