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高盛帝国(上)》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3-20 11:11: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高盛帝国(上)》读后感10篇

  《高盛帝国(上)》是一本由[美] 查尔斯·埃利斯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31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高盛帝国(上)》读后感(一):这是一本讲故事的书

这是一本讲故事的书。但其实故事也没有讲得那么好。像小说的体裁,但是叙事又缺乏逻辑,看起来费劲,特别是如果对金融行业不是那么熟悉的话。本想了解一下什么事PARTERNERSHIP,毕竟这是英文原版的题目,但书中叙述甚少,对投行的管理机制可借鉴的东西非常少。
里面讲了很多高盛CEO,风云人物,但估计读过一遍大部分都忘记了。对温伯格的印象最深,源于他小学未毕业,在高盛的第一份工作是清洁工,为人直率有勇气,爱搞恶作剧,成为罗斯福的经济顾问,福特的挚友,培养了一大批后来的CEO,尤其对他简朴节约的个性特点记忆较深——给自己的客人擦皮鞋并将小费收入囊中。
跟之前读资本之王,讲黑石的成长史联系起来,有一些共同的感受。套用大家都熟悉的名言:伟大的企业都是相似的;失败的企业各有各的问题。这些相似之处可能在于(对于金融投资公司而言):有独特魅力的领导者,如施瓦兹曼的谨慎独断;温伯格的幽默直率;客户至上的经营理念,竭尽所能为客户创造价值,保护客户利益;敏锐的行业洞察力,以及面对风险的谨慎态度;在政、商圈极广的人脉和信誉资源。

  《高盛帝国(上)》读后感(三):高盛帝国

花了两天的时间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书,高盛给我最深的印象是他极具侵略的竞争力,正如里面的同行给高盛的评价“高盛不仅自己要赢,还要其他人输。”团队协作是高盛给我的第二个印象,部门内的合作,部门之间的合作。共同的努力赢得成功。特别是部门与部门之间亲密的配合给我的感触。伟大的公司都有它的伟大之处,伟大的公司都有卓越的领导人。小公司以创新获得市场,大公司需要创新保持领先。高盛永不停息的脚步,给对手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创新不是突然而来的好点子,他需要不断的改进,改进,获得创新,他需要日积月累,他需要远见的规划。高盛一次又一次的在的改进自己的业务。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总是想起德鲁克先生的话,他的真知灼见总是在高盛的身上得到体现。德鲁克先生是我人生的导师,他总是用它朴实无华的,独到的见解指引着我前进。

  《高盛帝国(上)》读后感(四):高盛的几任CEO

1、西德尼.温伯格
作为家族企业,温伯格是第一位非家族的CEO。作为犹太人,温伯格虽未经受过高等教育,但是有犹太人独特的精明,16岁的温伯格就在华尔街帮助储户在挤兑风波中排队赚钱。一次5美元。在一次送货中,温伯格认识了高盛的创始人保罗萨克斯,保罗萨克斯很赏识温伯格,并安排他去布朗商学院深造。后来进入高盛为高盛服务。
在温伯格接手高盛的时候,高盛已经由盛转衰,卡钦斯的一味冒进,让高盛交易公司负债累累。从而连累了高盛母公司。温伯格需要将一家在谷底的公司重新走向辉煌。
温伯格很有个人魅力,在二战前后,他为罗斯福工作,并发现了从政为企业带来的好处。在为战时生产委员会挑选人才的时候,温伯格选了全国大型企业中最精锐的人员,安排他们的工作。而这些年轻人日后都大部分都担任了这些企业的CEO。从而也为温伯格奠定了广大的人脉的资源。
和福特新任总裁亨利福特二世的交情,使得温伯格有机会帮助福特从私有家族企业转型为上市公司。并发行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股票。从此高盛重回华尔街一流的投行。
温伯格独断专行,却富有个人魅力。喜欢搞恶作剧,和权贵开玩笑。和好友卡伯特之间的恶作剧战争硝烟不断。有一次,温伯格甚至制作了一批妓院的广告,把卡伯特的家庭电话印在上面,广为发放,以至于每天晚上卡伯特都得接听嫖客的电话。
2、利维
利维则是靠个人的努力和精明将高盛成为一家高效的公司,利维是个工作狂,有时候会在一个小时之内接待10个客户,同时还要处理电话。每天要参加2个晚宴。同时兼任21家大型公司的董事。他对于人和数字有着惊人的记忆力,一旦遇到状况总能想起来打电话向谁求助。利维并不是一个有远见的人,在他看来,投行瞬息万变,能考虑到下午要发生的事就已经是远见了。利维最终幸福的因心脏病发死在办公桌上。
3、两个约翰
约翰.温伯格和约翰.怀特黑德,一个热情,一个严肃。一个擅长交际交往,一个擅长精确计算。在利维去世后,谁成为接班人,是个难题。而这个难题最后的解决方案竟然是两人同时成为公司的最高级领导。不是互相分管一块,而是所有的重大事件共同决定。这完全取决于两个的友谊和互相信任。当意见有分歧时,一般都是如果其中一个人的意愿更强烈,就以谁的意见为准。两人的沟通非常频繁,以至于两个人办公室之间的地毯都磨烂了(有点夸张,但是书上是这么说的。)
4、鲍勃鲁宾和费里德曼
约翰.温伯格指定的接班人是鲍勃鲁宾和费里德曼。或许在现在这样的社会,一个人再强大也不可能掌控高盛这样的公司,具有深厚友谊并且性格各异的两个人的共同领导,才能使得组织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点有点像《环太平洋》中的两个驾驶模式哦。
费里德曼擅长通过具体数据掌握所有证据,而鲁宾则主要关注统领全局的观点。遇到问题费里德曼喜欢研究数据,而鲁宾则召开会议邀请大家发表观点。费里德曼坚持原则,而鲁宾会做妥协。两个深厚的友谊确保这样的联席CEO制度能够执行下去。
5、乔恩.科尔津
唯一在书中评价负面的CEO。鲍勃鲁宾从政后,就一直是费里德曼执掌公司。随着健康状况的恶化,费里德曼决定退休,给公司选择下一个接班人的时间只有很短的时间。乔恩.科尔津是高盛最大的部门固定收益部门的负责人。科尔津并不具备绝对优势胜任CEO,但是至少能让大多数人接受。费里德曼其实希望汉克.保尔森能和科尔津一起执掌大权,但是两个互相看不上,所以最终汉克.保尔森只是副主席。
科尔津上任后,最大的目标就是IPO上市。而上市困难重重,因为上市主要满足现在的合伙人的利益,会损害未来合伙人的动力。所以第一次内部表决,IPO未能通过。科尔津并未放弃,还是积极的筹备和说服合伙人。然后世事难料,俄罗斯债券危机后,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出现巨额亏损。只能靠银行联盟来拯救。每个银行和投行需要投资2.5亿。后来追加到3亿。科尔津未征得执行委员会的同意就追加了5000万,触犯了众怒。科尔津为人随意,做事风格特立独行,不尊重执行委员会。最终执行委员会一致决定免去科尔津CEO职务,为了减少影响,科尔津在公司上市一周后辞职。后来花了6000元美元竞选成功了新泽西州的议员,并随后当选为州长。
6、汉克.保尔森
和乔恩.科尔津截然相反,汉克.保尔森为人严谨,注重实效,非常果断,高度自律。为人也非常开放,能够倾听别人的想法。对待客户非常真诚,汉克.保尔森经常会出于对客户公司自身利益的考虑而呼吁他们采取行动。汉克.保尔森通过完成高盛IPO实施了从私有到公有的平稳过渡,进一步发展了国际业务。担任CEO八年后辞职,转而担任小布什政府的财政部长。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高盛帝国(上)》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