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给世界的答案》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1-04-20 00:49:1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给世界的答案》读后感摘抄

  《给世界的答案》是一本由[美] 斯蒂芬•温伯格(Steven Weinberg)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3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给世界的答案》读后感(一):读书笔记

  1,科学进步的一个基本特征是了解哪些问题具有可研究性,哪些不具备研究条件。

  洛伦兹19~20世纪之交致力于理解新发现的电子结构。但他们的努力只能是徒劳。因为量子力学在大约20年后才出现,在此之前无人能够理解电子的属性。而爱因斯坦则并不关心电子结构,而是注意到任何事物的观察依赖于观察者本身的运动,从而发展了狭义相对论。

  《给世界的答案》读后感(二):科学艰难历程的奥秘

  现代科学起源于古希腊,西欧中世纪时由阿拉伯世界传承,在十六七世纪时经由伽利略开普勒哥白尼第谷,尤其是牛顿等人的努力,正式迈向科学之门。科学,即建立一个能被验证的自洽的模型。通过亚里士多德的多层球壳理论及托勒密的本轮均轮对位点理论来看,古人在建立模型方面体现的智力高度,仍令人惊叹——它比牛顿模型更复杂。科学即简洁、概括与美,牛顿用引力(拉普拉斯以“场”来优化)理论把古代的复杂模型砸个粉碎。科学发展到今天,化学乃至生物学,都被纳入基于物理学的初步统一自然观。科学的标准模型有且只有一个。

  人的智力千万年来变化不大,但科学得以进步,关键是知识(信息)的积累,这需要靠学习、教育、交流及学术竞争得来。题外话,科学之所以在十六七世纪由牛顿等人开启,造纸和印刷应该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因为知识(信息)的交流和积累得以骤然加速了;当然,根据默顿命题,新教也很重要。

  《给世界的答案》读后感(三):给人类自己的答案

  我们身处世界一隅,感受世界的变化。随着文明的演进,科学,帮助人们解开诸多谜团和不解,使内心的混沌变得澄明,使迷途的道路变得通畅。古往今来,科学的出现使世界在科技进程当中大放光彩,科学的光辉洒满整个星空。居里夫人曾在《我的信念》中说“我认定的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在大自然地景色中,好像迷醉与神话故事一般。” 《给世界的答案》确实是这样一本图书,不用具备科学知识的储备,翻开书页就能领略近代科学一步一步发展的历程,以及人类在追求科学思维,解释世界的魅力。作者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斯蒂芬温伯格带领我们回顾古希腊到近代科学的发展道路,从神话、宗教到科学,人类在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的道路上不断前进。这不仅是一部科普的精品,也是一本科学发展的历史性著作。 从古希腊文明演进中的诗歌、数学、哲学、技术和宗教无不透露着人类的智慧,对世界本原的探索初现物理学和数学,亚里士多德的假定原则等,在科学的进步上发现问题的方法,尽管当时这些琐碎的知识或有文字记载,或零散与世间,但不可否认的是都对欧洲文明的开端和起源产生巨大影响。在古代世界,最富成果的天文学,解释天文现象的理论也富有实用性,观测星星运动的规律来指导农业种植业等,对天文星空奥秘的探索从未停止。 中世纪之后,物理学和天文学经历了革命性的变化,开始用数学方法表达客观规律,并运用实验的结果与观测结果对比验证规律。哥白尼、第谷、开普勒和伽利略用计算和观测揭示天体运动的规律,迪卡儿和培根试图为科学研究制定规则,牛顿集大成者使天空和大地在物理学中统一,对电磁学和光学做出解释,近代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深度进一步扩展,人类认识世界的脚步不断前进。 对于本书的精华除了从希腊神话、宗教中探索科学的发展历程和世纪巨人们对科学的不懈追求,在技术札记中,满满的都是干货。数学公式,数据和图形解释,数学,物理学,天文学等最为普罗大众的知识,越读书,越成长,给世界的答案,也是给人类自己的答案。

  《给世界的答案》读后感(四):来自现在的未来和历史

  史蒂芬温伯格1933年出生,1954年毕业于康奈尔大学,1979年因弱电统一理论与格拉肖和萨拉姆分享当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美国科学院院士、文学和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外籍会员,国家天文学会会员,美国哲学和科学史学会会员,美国中世纪学会会员。曾任美国军备控制和裁军机构顾问,美国防御分析研究所顾问等职。他的《广义相对论与引力论》《最初三分钟》《终极理论之梦》等书曾风行世界 。可以看出,这本书是出自于什么人之手,也注定了这本书在同类书中的地位。 如今科学发展的速度飞快,但是我们对于科学的历史所知却甚少,只有足够的了解历史,才能更好的进步。这些东西不是枯燥的,是我们需要掌握的尝试,是探索人生的有意思的过程。这本书十分全面,并且百分百的专业。这本书描写的是人类宏伟的事迹,诉说了人类是如何战胜大自然并驾驭它。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有种看三国小说的感觉,这群给人类历史做出无法磨灭的贡献的伟人们,所想所做都是那么振奋人心。让我们了解了他们那些骇人的事迹,认识了一个个生动活泼的大科学家。温伯格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轻松描绘出了广为人知的和不为人知的事,让我们爱上科学,了解科学,共同创造新鲜事物。 我个人觉得这本书应该纳入到高中的教材当中,是一本综合性很高的教科书,也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去探索其中的一些知识理论。看着本书的时候,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听袁腾飞讲历史,和看明朝那些事儿一样,有意思。里面有常识性问题,也有专业性问题,全面的解释使我们完全学会这段历史。 书中还有很多公式,虽然这些共识硬看还是能看出点头绪的,但是毕竟高考过去三年了,我也就再也不想接触这些数字了。虽然我跳过了这些,但是不带表这些不好,我只是力不从心啊。 如果说,在我高中的时候这本书是教科书中的一本,我肯定会研究得透透的,就连树种的公式都会熟记于心并加以运用,没准我将来还会从事书中的某个行业呢。但是相见恨晚,如今大局已定,我只能做一些了解,希望将来能给我的孩子科普这些知识,让他们爱上科学爱上历史。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很不错的名人名著,适合所有年龄所有行业的人阅读,它能引领我们前进,也能奠定踏实的基础,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给世界的答案》读后感(五):黑暗与曙光——科学背后的故事

  如果让我回到远古,清除掉所有关于现代科学的认知,我是否也会像原始人一样在吃饱喝足后仰望星空,那是神灵在召唤?亦或是居住着如我一般的人类…?环望四周…闭上眼,周遭一片寂静,世上的一切会让我感到惊奇?还是可怕?当我发现野火烹制出的熟食更美味,便不再恐惧火焰,有了那取火的欲望;当我发现野外更为锋利的石头和木材可以助我获得更多的猎物,便不再惊恐于地质运动,有了制造工具的想法…科学也是这样,宇宙的规律从这颗美丽的星球形成之初便默默运行着,而发现它们的动力便是人类了解这个世界并为我所用的最原始的认知渴望。

  科学最早从18世纪慢慢从宗教中独立出来,而这位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包含着几乎所有学科但却禁锢着科学这个孩子的庞大知识体系犹如一位古板而让人恐惧的母亲,她隐藏着真理,迷一样示人,不难解释晚年的牛顿深根于此,破解其中奥秘,因为百姓对此深信不疑,哲学家对此不屑一顾,却是政治家手中统治利器。虽说科学的步伐和历朝历代并无太大关系,但宗教和政治格局却深刻影响着它,无数科学家为了捍卫自己的话语牺牲着社会本应赋予它们的一切甚至于生命,而科学的火种却从未熄灭,无论朝代更迭、黑暗时代抑或是战争和平,都无法阻挡这颗科学之心了解、改造这个世界的决心。从肉眼能观察到的实体物质到借助仪器才能了解的微观世界,从微观世界再到庞大的宏观宇宙,一处处的谜团被解开,音乐、诗歌、数学、哲学与技术又与科学相辅相成,如同姐妹般互相启迪,互相发展。

  特别喜爱本书中的古希腊章节,那是一个我所向往的多元化且开明的时代,整个社会的开放程度也今当今社会羡慕不已。智慧型神学与科学并驾齐驱,百家争鸣:泰勒斯、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这些在历史中闪闪发光的名字手握缪斯女神的真理光环,人们环绕在各派学院中学习、发现、思辨。科学、哲学、天文学的相互进步,理性思考着这个世界,延伸到整个无垠宇宙。虽然那时许多科学理论在现在看来幼稚甚至可笑,可那是人们一次次发现世界的坚实脚步,没有反复的碰壁与不断论证,没有不断的推翻和重新建立,没有金字塔最底端的坚固铺设,就不会有现代科学顶端的辉煌。科学的脚步向前,世界的面目也越来越清晰,期待未来,人类的足迹将会遍及宇宙的各个角落。

  《给世界的答案》读后感(六):一部人类用物理、数学解开世界秘密的发展史

  对于物理、数学定理,我们毫不陌生。一个学龄儿童就能够轻松说出勾股定理、浮力原理、太阳地球月球运行规律。但这些规律、定理绝不是凭空而来,是经历了几千年艰苦的探索而得出来的,从而成为我们打开世界未知大门的钥匙。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伦敦皇家学会外籍会员、美国哲学学会会员、得克萨斯州大学奥斯汀分校教授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蒂芬•温伯格以其雄厚的理论基础和幽默的语气,将科学理念与人文知识相结合,编写了《给世界的答案》一书,结合诗歌、数学、哲学和宗教等方式,向我们讲述了物理学、数学、力学、光学等基础物理的发展历程,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科技进步的大门。

  本书的精彩之处在于,用生动的历史故事和人物,向我们展示、理顺了一条解答世界秘密的科学思维路径。这条路径与各个时代的文化产物,如诗歌、数学、哲学、技术、宗教等,紧密相连,相互融合,相互依存,但又彼此存在差距。

  ——以天文学研究为主线。最早的科学研究始于对超自然力量的敬畏,比如日起日落、风雨雷电,在通过神话故事予以解读的同时,科学的先贤们没有放弃对世界的理性探索,首先开始的研究就是天文学,其研究历程长达5000年以上,古人们试图通过理解天体的运行,来解释人类生活的难题和困境。因此,书中采用了大量的篇幅,对天文学的兴起、发展和壮大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展示了人类对于宇宙未知的强烈探索精神,并通过物理学的知识,对天文学进行了入门级的讲解。虽然本书中没有对中国天文学方面的探索进行阐述,但中国古代对天文学的研究也是相当的深刻,日晷、天文历、彗星记载等等,都通过系统的记录和理性的分析,对世界进行了全新的解读。即使是科学日益精进的现代,人类依然对天文学保持着浓厚的兴趣,随着高阶的弦理论、量子理论等的诞生,我们人类探索的触角不但延伸到了月球、火星,甚至开始伸向宇宙纵深。

  《给世界的答案》读后感(七):科学史的答案

  这个世界有答案吗?如果是数学家或者物理学家来回答的话,必然是引据一个个的经典,一个个的公式,如果是哲学家来回答的话,或许会反问你,你的世界是怎样的?这个问题人人都能喊出个之乎者也,但是能给出定性答案的除了数学或者物理,其他学科的答案估计没有一个边界。然而我们这个世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谜题,但和物理无法分割。

  作者是个物理学家,在答案这个问题上,他站在现代的角度来审视看待过往,书中的内容离不开科学的范畴,以天文和物理为主,讲述了泰勒斯到牛顿长达两千年的的科学征程,一步步辩证了世界的答案,随着岁月长河与知识字符的流动,科学的历程非常的艰辛,不论是东方或是西方都是如此,东方沉寂在独尊儒术的之乎者也中,西方的科学论为了宗教的婢女,文艺复兴之后,才逐渐的崛起,所幸在压制过程中,科学虽发育不良,但好歹没有消失在岁月长河之中,从命运的角度来观察,同时也是时代的发展规律的必然性。

  温伯格运用他的语言,在书中回顾了挑战前任又扣人心弦的发展历程,足记从古代的米利都出发到中世纪的巴格达和牛津,从巴拉图学院和亚历山大博物馆到沙特沙特尔教会学校和伦敦皇家。提到牛顿,让人冒入脑海的,首先是万有引力缔造者,其次是经典物理学之父,任何的新发现都是必然的一个过程,经过前期的积累打造,造成一块敲门砖,集物理理论之大成,完成经典物理学的创建工作。他的晚年与达尔文很相似,这不禁让人怀疑,科学家晚年是不是会相信上帝,两者一个破除了上帝的存在,一个破除了上帝造人传说,但共性却都是晚点相信上帝的存在。人类之所以苦苦求索,执着于解释世界,因为答案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这个世界、自己以及未来。

  温伯格把内容分成四个内容,以这四个架构来解析世界的答案,分别是:希腊物理学、希腊天文学、中世纪和科学革命,从科学史的角度推进解说,温伯格富有启发性的探索了思考世界和分析世界的方法,说明找到现代科学目的方法的艰难,并论述了对人类的认知和发展的影响,其中还穿插了公式,来助以解读。

  他将其学术和科学史的知识结合融通,研究了这个令人着迷的问题,解释世界的努力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在答案这个问题上,人类一直都在探索前进,不论是西方的柏拉图,还是东方的老子,都是这条道路上的探索者,这不是开始,也将不会是停止探索的终结。

  《给世界的答案》读后感(八):世界已然有了光明,希望我们让世界更光亮

  

世界本是一片混沌的黑暗。

然后有了泰勒斯毕达哥拉斯、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得、阿基米德、托勒密;

世界出现了一丝光亮。

然后有了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笛卡尔,惠更斯,牛顿。

世界开始迎来光明。

然后有了原子论,电磁场,相对论,量子力学,量子场论。

世界的规则逐渐显现,在人们的努力下走向统一。

科学在17世纪的巨变,世界的答案呼之欲出。这本书,追本溯源,把我们带回这段历史,又提纲挈领,引领我们去思考这个世界如何统一。

同类的书其实有不少,它并不是写的最好的,甚至都不算可读性强的。我只推荐两类人看这本书,一是准备进入物理专业学习的准大一新生,因为它的回溯在讲大学物理前的故事;二是科学史学生或工作者。

但它的启发性很强。正如我一直所想那样,

任何完成一个九年义务教育数学的初中生,就是两千年前古希腊的巅峰水平;

任何一个物理专业学好大一的新手,就掌握了牛顿的力学和微积分的思想和能力;

任何一个粒子物理的博士毕业生,就已经学会了温伯格(本书作者)提出的前沿理论;

任何一个手持iPhone6s以上的人,就已经在运用网络方面超越了乔布斯(不是)

那我们后人会了这些,应该做些什么呢?

发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站在巨人的框架上

向困难发起挑战,向某个领域的前沿发起挑战,向更深层更基本的物理原理发起挑战。

我们是错的也无所谓,证明前人是错的也没问题

因为这是看得见的,在“公共聚焦点”上的努力。

  《给世界的答案》读后感(九):【书评人俱乐部】物理学家看世界

  我们总是提到三观,这三观分别是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其中世界观,是说我们如何认识这个世界的。另外,从专业角度考虑,通常来说这是哲学家主要思考的问题。这种情势下我的思维有些定型,很少去把自然科学与对世界的认识这个问题联系起来,然而自然科学往往改变事物的存在方式。物理学家对此的看法也与哲学家们有很大的区别。比如这本《给世界的答案:发现现代科学》,作者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他看待问题的角度很是不同,就连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文本相比,蕴藏的观照性都存在很大的差异。

  本书分别四个部分,分别是:希腊物理学、希腊天文学、中世纪和科学革命。这本书着重探讨的科学家是牛顿,而我主要关注的是笛卡尔。本书作者斯蒂芬·温伯格写道:他的哲学思想在过去和现在一直备受推崇,在法国和哲学家中均享有极高声誉。这令我很是费解。对于一个声称找到了寻求可靠知识的正确方法的人,笛卡尔在关于自然界许多方面的认知存在重大错误,这让人不能无视。

  斯蒂芬·温伯格说得很有道理,如果找到了寻求可靠知识的正确方法,那么笛卡尔的所有的推论都应该是正确的。如果存在错误,就证明笛卡尔没有找到寻求可靠知识的正确方法。这个逻辑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从事实情况来看,笛卡尔的很多看法存在错误,但也存在正确性,合理性。就像作者所说,他最大的贡献是发明了一种新的数学方法。这说明关于笛卡尔找到寻求可靠知识的正确方法这个问题是有问题的,但不代表其他所有的问题都是有问题的。

  另外,本书给读者一种情理上的异样感受,这位物理学家似乎对前人的科学成果有些不通情理的认知。我们中国人喜欢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后人对前人不能求全责备,抛开祖先崇拜这种迷信权威感来说,世界是变化的,用已知的,已经证明的问题去对前人未知的问题的推论去进行否定,情理上似乎有些难以接受,当然,在逻辑上有一定的合理性,这也是比较要人警醒的部分。除了我之前提到的这套逻辑,还是类似的内容,比如说指向培根的内容。在这里我想说,用“犀利”来形容此文的风格比较贴切。

  在这里作者提到笛卡尔最著名的推断,我思故我在。我曾经顺着这个思路思维下去,倒是发现了一个问题,之后我便没有办法继续理解下去。我是这样想的: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我理解他的意思是,我在怀疑,我无法怀疑怀疑本身,正在怀疑必定有怀疑的主体。证明了主体的存在。可我再想,睡着了就没法证明我思故我在了,那么能说睡着的我是不存在的么?我至今没有想通这个问题,多数时候都是搁置着。如果有朋友通晓,还请不吝赐教。

  《给世界的答案》读后感(十):【书评人俱乐部】给世界的答案

  (首先说明一下,本文绝不能算书评,因为书是好书,怪我才疏学浅,所以我自认对于这样一本著作是绝无资格评说的,不如勉强称为“读后感”好了。)

  在未读此书之前,仅凭封面就有了好感,也不知道是哪个困素使然,将这本书在我的大脑里同“历史”相连接,等到开心的拿到书并满怀期待的翻开后,相信我的脸上瞬间冒出了一大堆的问号和惊叹号。

  老实说,其大部分内容完全不在我平时的阅读范围内,就连这本书封底上的那六个背书人物,我也只认得最后一位“伊恩-麦克尤恩”,我很喜欢读他的小说。

  在纠结了十几分钟后,我决定还是走入其中,尝试阅读我感兴趣的部分。

  首先认识一下这本书——《给世界的答案》,其内容“从古希腊到科学革命的认知历程,足迹从古代的米利都到中世纪的巴格达和牛津,从柏拉图学院和亚历山大博物馆到沙特尔教会学校和伦敦皇家学会......”,极其丰富。

  而本书的作者斯蒂芬-温伯格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当我无意中看到作者在前言中的第一句说到“我是一名物理学家,不是历史学家”时,内心是崩溃的,相较物理,我绝对更爱历史啊。

  没办法,那就随他的思路来领略一下我平常不大接触的世界吧。

  翻看目录,本书大致分为四个部分,“希腊物理学”、“希腊天文学”、“中世纪”以及“科学革命”。

  平时看到“希腊”二字,首先联想到的是“古文明”,希腊神庙,希腊的艺术,希腊的风景,希腊的神话,甚至是刚刚结束的夏季奥运会的发源地。

  但当它与“物理学”及“天文学”相连接时,我的脑袋里基本已经收讯不良了。所以我只能从小标题中寻找略微相熟的,为此我还用了晚上宝贵的阅读时间恶补了一下纪录片《宇宙时空之旅》。

  翻开“希腊天文字”读了其中一部分,除知识欠缺外有些人名倒十分熟悉,托勒密、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一一闪过,科学与宗教是对立的吗?脑袋里突然闪出了这个问题。

  当阅读进行到第三部分“中世纪”时,感觉就像漂泊在外多年回到故乡终于看到了熟悉的风景时那样感到心安,这部分果然是全书中我最看得明白也最喜欢的部分了。

  我曾经好奇中东战火为何会一直不熄的原因,为此我试着了解过他们宗教历史的脉落。

  也许有一天我会努个力把整本书啃完,在我翻282-283页时不会再眼晕退缩的时候,但现在我准备将此书送给喜欢这一类书的朋友,莫辜负一本好书。

  疯猴勿杀8.22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给世界的答案》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