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万用之物:盐的故事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1-04-18 03:37:1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万用之物:盐的故事读后感摘抄

  《万用之物:盐的故事》是一本由[美]马克·科尔兰斯基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5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万用之物:盐的故事》读后感(一):故事节点

  1.一旦发生战争,中国各代封建王朝都会垄断盐来集聚财富。 2.罗马帝国也是通过操纵盐的价格来获得军费。每扩张一处,首先占领盐场。 3.禁欲者不吃盐,因为盐文化认为,盐会产生性欲。 4.威尼斯的崛起就是靠买卖盐的。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就在盐上。 5.唐末起义的黄巢,元末起义的朱元璋、张士诚、陈友谅都是私盐贩子。 6.法国18世纪末,每年约有民众3000人因抗拒盐税而死。引发后来的攻占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爆发。 7.拿破仑远征俄国撤退时,众多士兵缺盐而死。 8.美国南北战争,北方军队获胜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切断了南北军队的盐供给。 9.印度甘地突破英国殖民政府的禁令,到海边捞水凝盐。这个动作被视为印度独立运动和甘地非暴力斗争的重要节点。

  《万用之物:盐的故事》读后感(二):《万用之物:盐的故事》——马克·科尔兰斯基

  盐,就如同空气一样是我们每天都不可或缺的,但是又非常容易被我们所忽视。事情上,不管是个人的成长,还是国家的发展,或者是世界战争的历程,盐都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首先,盐是人体必不可少的一个成分,缺盐很容易患病和免疫力下降,并且盐也是日常饮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调味品,无盐很容易食之无味,令人感觉缺点啥。 其次,盐税曾经是每个国家最重要的财政收入之一,以古代中国为例,每一个朝代的政府都是禁止私盐贩卖的,盐的生产和售卖都是政府一手经办,并从中收税。 最后,历史上很多战争也离不开盐的参与,譬如,拿破仑征战俄罗斯时士兵们因为缺盐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免疫力;美国南北战争中北方军队能获胜,除了奴隶制的废除外,北方军队可以控制海盐的生产和售卖也是一大因素;印度圣雄甘地的非暴力抵抗运动中,海盐事件是其中影响很深远的一次。

  《万用之物:盐的故事》读后感(三):盐的历史

  《万用之物:盐的故事》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很廉价,让你任意拿你也不会多要。一样是空气,不管你多贪婪你可怜的肺活量暴露了你的空气承载量。一样是盐,你可以吃尽天下美味可是这玩意给你多吃你也不要。 盐作为调味品是味道的核心,俗话说好厨子一把盐。盐作为防腐剂和尸体有关,当然了很多腌制的食物也是用这个原理制作的。盐作为权利,那就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兴衰历史。盐是个神奇的物质,每一粒盐里都透彻出一个故事,每一粒盐融入食物里都是无比的鲜美,每一粒盐里折射出来都是人类的智慧。因为所有的生命都源自大海,距离动物首度出现在陆地上地球已经四亿年了,但是我们的身体还没有完全脱离大海,我们的神经系统借由分布于身体组织中的带电钠离子来传递信息,健康的血液与水合作用都需要保持特定浓度的盐分。身体对盐分的管理一旦紊乱,丧失平衡,那么,我们会首先感到口渴,紧接着肌肉松弛,然后就是大脑萎缩,严重的还会让小命呜呼哀哉。平日里,盐的量少时,会刺激咸味的感受;过量的时候,则会刺激枯萎和酸味受体。默默的盐就是那么不起眼的存在着,淡淡的主宰者人类的小命,因为整个世界都对盐上瘾了。

  《万用之物:盐的故事》读后感(四):我为什么给她一星

  这本书的装帧属于那种拿在手里颇让人心动的类型,封面手感细腻柔和,内页白净密实,加上出版社是中信,我感觉应该会是一本很不错的通俗类社科书。 在三联初见时,她和该丛书“文明的进程”中的其他分册摆在一起——她们分别关注的有鳕鱼、酶、石油,等等。这类型的钩沉图书,写得好的不多,但此书的选题是我感兴趣的“盐”(自贡的自流井一直是我身为四川人的骄傲)。封底的推荐语也是一片赞誉,便毫不犹豫地拿下。

  张宇燕教授的代序写得非常精彩。从容、克制而悲悯,阐述了看待历史的新角度。一路读来都想把字句来加圈。但对本书本身的内容着墨不多。

  原书的前言是人类民俗中与盐有关的内容的罗列,有点枯燥,但看在是前言的份上,不予计较。

  到了正文,我拼尽全力,也只看了一章半。我受不了这翻译了。我不想评价,我只是受不了了。

  翻目录,有译者后记,打开快速浏览。前两天看的《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译者在译后记里详细回顾了原作者生平,对这本书的构成和特点进行了深入解读,对自己的翻译心得也进行了汇报。虽然我没能看完那本书,但我知道这只是因为我和她气场不合,而非书本身不好。

  然而本书的译者没有讲太多作者、译作这些内容,从译后记中甚至可以推断本书是由多人辅助翻译的。多人助译也没有什么不行,前段时间看的《近代天皇史观的形成》,译者就坦率说明有其他人参与翻译,并列出了各自翻译的章节,还表示已经尽量去统一不同译者的风格,如有力所不逮影响阅读体验还请多多包涵。这种实事求是,尊重读者的态度首先就应当褒扬。

  然而本书译者什么也没说。失望之余,我看到落款是“夏业良,2004年”,心想12年前的译作,说不定本次是新版,按理说应当做一些修订,有一些译文水平明显不足之处,也可以改正一下的。时隔12年再版居然不修订,也不再写再版序,有点诡异。

  我上网搜了“夏业良”这个名字,发现他已经在2014年被北京大学解聘,再看学生评价,其对教学态度敷衍水平有限;临出国前,还向西方售卖自己受迫害的形象。印象顿时跌入谷底。此前阅读时挥之不去的违和感终于寻到了源头。

  而强行策划出版此书的中信出版社,也应当反省。且不说译者的人品与学术有重大瑕疵,此书翻译水平之差远未到达出版及格线,而且再版书仅换换形式包装不对内容做最基本的修订和升级——这是明目张胆的浪费,我都听见纸张和墨水在哭泣。

  因此,给出1星。

  《万用之物:盐的故事》读后感(五):盐乃万用之物

  人在世,喝过多少液体

  茶、可乐、酸奶、咖啡、拉菲、二锅头、巴黎之花

  或苦或甜或刺激或舒适

  你什么时候把白水喝出咸味

  要么你把酱油倒进去了

  要么你把眼泪滴进去了

  盐,注定要融化的,也许是用眼泪的方式。

  “细小却无暇”,用来形容盐,再恰当不过。作为生活中常见的调味品,我们却极少去关注这种白色颗粒有着怎样久远而独特的历史

  从这本书里,我们可以了解到盐从开采、晾晒到运输、贸易的过程,盐是如何影响国家税收,如何造成走私犯罪,甚至引发集团或国家之间的竞争乃至战争。

  本书作者马克•科尔兰斯基以细小而常见的盐为切入点,大量人物故事如画卷般铺展开来,让一段段生动的历史有了些与众不同的“味道”。

  盐!盐!盐!受日本地震海啸所导致的核电泄漏影响,一场食盐“抢购潮”近日在全国蔓延开来。

  大多数中国人对此种由于担忧而引发的抢购潮或许并不陌生。比如,“非典”期间的抢醋大战、流感肆虐时的板蓝根争夺战等。

  我印象最深的是非典时期的“抢盐大战”。“非典型肺炎”流言的延续,有人认为非典型肺炎与缺“碘”有关,因此市民才抢购加碘盐。最早出现米盐抢购的城市都在广州的周围,包括肇庆、清远、江门、佛山、东莞、深圳。谣言经不起推敲,却一度引起波动. 在高度信息化的社会里,在各种信息传播工具面前,一旦出现突发事件,要避免引起社会恐慌,只有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政府迅速通过主流媒体向社会公布实情并加以正确引导。只要做到公开透明,老百姓绝对是信任政府的。对于“非典型肺炎”和抢购盐米这两件事,她认为,两件事处理手法不同,所导致的社会反应也完全不同。

  “谣言作为天灾变人祸的导火索,危害极大。”有分析者担忧,“抢盐大战”哄抬了物价,加剧了稳定CPI的难度,一场小风波也可能引发可怕的“蝴蝶效应”。

  “柴米油盐事虽小,却关乎民众生活和社会稳定。”国内民间智库安邦咨询公司资深分析师陈业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单就食盐这一类商品而言,就算其价格大涨,也并不足以显著拉升CPI。但是,食盐作为一种基本的生活物资,如果其正常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可能会引发各种不满情绪,从而不利于社会稳定,必须下大力气解决抢购问题。“谣言止于智者,更止于‘治者’。”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侯东阳指出,谣言与灾难并行,防止谣言的扩散及其危害也是政府救灾的重要任务之一。

  盐“细小却无暇”,乃万用之物。

  《万用之物:盐的故事》读后感(六):穿越时空,解密盐的前世今生

  很难想象,在日常生活中再寻常不过的一种调味料竟然能成为一本书的绝对主角,直到有一天,在马克·科尔兰斯的笔下,这种白色颗粒才焕发出无可比拟的生命力,进而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

  众所周知,盐,这一与我们的生活结下不解之缘的食品,总是静静躺在厨房中某个不起眼的角落里。尽管现代制盐业已总结出盐的一万四千多种用途,但很少有人知道,“对于古希伯来人以及现代犹太人来说,盐是上帝与以色列缔结盟约的永恒象征”;“印度军队用盐起誓,表示他们对英国军队的忠诚”;“在海地,人们认为打破符咒,使举止怪异者恢复正常的唯一方法就是利用盐的魔力”……

  《万用之物:盐的故事》是《文明的进程》系列丛书的第三册,它以盐为线索,从公元前写到当代,涉及日常饮食、风俗习惯、贸易运输到税收政策乃至战争,不一而足,可谓包罗万象,丰富详实。在书中,既没有学术性极强的长篇大论,又没有教条的、刻板的知识输出,每一部分、每一段落都自然而然地流于笔尖,这也是本书最为有趣的地方。

  本书将历史上诸多因盐而产生的食物、城市、港口、战争、国家等故事与传说,作者将一段段生动的历史诉说出与众不同的味道,娓娓道来、精彩纷呈。饶有趣味的是,读者可以从书中了解到盐从开采、晾晒到运输、贸易的过程。

  盐是调味品,他是我们每日身体所必需,它更在世界各地的文化风俗中被赋予了很多意义,对人类历史有着重大影响。盐是那么廉价,又是那么容易获得,以至于我们文明的现代人似乎已经忘记:从人类文明开始直到大约一千年前,盐都是人类历史上搜寻频率最高的一种商品。盐成为最早进行交易的国际商品之一,正是由于它的必要性和独特性,“不可避免地成为第一个由国家垄断的产业”。既然盐为战争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持,为了争夺盐而开战也就变得顺理成章了。从拿破仑到林肯,他们都证明了一个朴素的道理:战争中,没有盐的一方必将陷入绝望的境地,并最终以失败告终。

  每个与盐有关的故事都是那么生动而有趣,即使你用零散的时间做碎片化阅读,也能享受一个个独立故事所带来的乐趣。从远古至今,从陆地跃至大洋彼岸,本书用妙趣横生的文字带领读者穿越时空,让每个读者仿佛置身于历史的节点,如身临其境般观览每一个故事发展的始末。

  品读全书不难看出,从某种程度上说,盐的发现和使用过程就是人类的文明史,盐的力量看似无足轻重,实则无处不在。

  《万用之物:盐的故事》读后感(七):《万用之物:盐的故事》书评

  今天介绍的这本书叫做《万用之物:盐的故事》。本书讲述了生活中最常见的调味品——盐,如何影响了人类历史的进程。

  这本书的作者叫马克·科尔兰斯基,是美国知名的历史作家,他的专长是从一个看似寻常的话题入手,层层剥茧,最后揭示其背后复杂而深刻的历史。

  下面我们就来说说本书的两个重点内容:盐是人类生活和文化中,不可替代的必需品以及盐是如何影响了北美洲的政治格局的。

盐是人类生活和文化中,不可替代的必需品

  食盐中的“钠”元素是维持生命的必需品。“纳”是传递神经信号的介质,如果身体缺钠,人会感到头晕目眩;而如果体内没有钠,心脏就会停止跳动。但问题是,人体本身不能产生 钠 这种元素,只能通过进食来补充,这就是我们每天都要吃盐的原因之一。

  盐不仅是生存的必需品,在古代,它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用途,就是保存食物。古人用盐去腌制肉类和蔬菜。从保存食物的角度来说,盐就像是古代的冰箱或者说是防腐剂。

  除了保存食物,盐还可以调味。世界各地的人们在盐的使用上,发挥了无穷的创意,比如中国的酱油,韩国的泡菜、欧洲的火腿等等。

  因为盐在古人的生活中,非常重要,这种重要性也投射到了社会生活、文化风俗等很多方面。比如,古代人认为,盐和性、生育密切相关。如果两个年轻人坠入爱河,古罗马人会说这两个年轻人“坠入盐国”了。在德国,人们会把盐撒在新娘的鞋子上。

  除了和性有关,盐还被古人赋予了宗教的意义。在埃及,制作木乃伊的过程中,盐是必不可少的元素,因此盐成了长寿甚至永生的象征。

  同时,又因为盐可以避免腐化,又成了驱邪的工具。在传统的日本戏院,每一次演出之前,都要在舞台上撒一圈盐,来驱赶所谓的恶灵。

  除了宗教、习俗等方面,盐还有一个深远的影响就是推动技术进步。天然气就是在开采盐的过程中被意外发现的。我国四川的自贡一直是井矿盐的主产地,因为地质构造的原因,地下的盐 经常和天然气相生相伴,因此,自贡也成了世界上最早开发和利用天然气的地方。

  因此盐在在人类生活和文化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盐是如何影响了北美洲的政治格局的?

  小小的盐,怎么会有这么大的能量呢?先说下历史背景。说到美洲的殖民历史,16世纪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称霸的时代,后来这两个国家盛极而衰,英国成了新的海上霸主,在17世纪初,英国开始在北美建立殖民地,法国、荷兰差不多同时跟进。

  说到殖民掠夺,我们可能首先想到的是黄金和白银或者种植一些经济作物来获利,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经济效益很高的资源,就是渔业。

  提到鱼,我们觉得它只是一道菜,但是在几百年前,特别是在欧洲,鱼是人们生存的必需品,是一种主食。欧洲人发明了很多保存鱼的方法,比如腌制、烟熏和干烤,但是这些方法都必须用到一样东西,那就是盐。

  17世纪初,英国、法国、荷兰纷纷去北美大陆建立殖民地,他们发现,美洲西海岸的渔业资源非常丰富,而产盐的地方却很少,于是,盐就成了他们争夺的对象。

  差不多同一时期,英国本土有一个叫“柴郡”的地方,被发现有丰富的盐矿,把这些盐运到美国的成本,甚至比在美国造盐还便宜。所以,当时北美地区主要是从英国进口盐。保证了盐的供给,欧洲殖民者才把北美的渔业变成真金白银。

  但是,随着北美的经济发展、政治上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美国爆发独立战争。英国不仅切断了食盐的供给,还派军队摧毁了殖民地的重要盐场。

  为了打破英国的封锁,北美制定了一些鼓励盐业的政策。在美国独立后的几十年里,盐的短缺只能说是逐渐缓解,但并没有彻底解决。到了19世纪60年代,美国内战期间,盐又成了南北两方争夺的战略物资。在美国内战之后,随着西部开发,越来越多的盐矿被发现,美国才逐渐摆脱了盐的困扰。

  现在,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产盐国,也是最大的用盐国。其实,美国盐业资源是很丰富的,只是二三百年前,没有被发现而已。

  在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中,盐都扮演了不可忽视的角色。这也是本书的一个亮点,从一个很多人没有想过的角度,也就是从盐的角度,去看待人类历史。

  好了,今天这本书就讲到这里,我们下本书再会。

  《万用之物:盐的故事》读后感(八):翻书记03:一粒盐的刺激性旅行

  amp;万用之物——盐的故事/(美)马克·科尔兰斯基/著 夏业良/译 中信出版201701版

  1

  马克·科尔兰斯基很善于跟踪著名食材的流变进行写作。在《一条改变历史的鱼:鳕鱼往事》中,他讲述了鳕鱼“部落”的迁徙历史,其中涉及到的北欧渔业的兴衰、气候变化导致的洋流改变(或者相反),以及鳕鱼们做出的令人惊讶的反应,颇能开人心智。至少,当一条产自挪威的深海鳕鱼,被厨师们端上亚洲腹地某个城市酒店的餐桌时,你要知道,眼前这盘看似鲜嫩可口的佳肴,一生充满了坎坷的传奇。

  同样的手法在《万用之物——盐的故事》中得到了不折不扣的体现——这是科尔兰斯基的狡黠之处——由加泰罗尼亚的一块盐石切入,从中国四川到埃及尼罗河,从奥地利迪恩堡到罗马帝国,从德意志哈布斯堡到英格兰利物浦,马克·科尔兰斯基讲述了盐的悲欢。

  2

  许多被时间沉淀的物质,都能在历史的深处发出喃喃自语。所以,这个世界的善听者,了解更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即便周遭沉寂无声,即便周遭喧嚣如一百万匹战马奔腾。马克·科尔兰斯基无疑是鳕鱼或盐粒家族的善听者。这可能与他早年的厨师经历有关。当鳕鱼或盐粒的声音足够大时,他所做的无非是描摹一粒盐的刺激性旅行。

  在时间的印记里,细小的盐,当然不是宇宙中可有可无的尘沙。它们在时间的延宕之中凛然沉静,与铁与铜,与煤块与石油,与枯木与败叶,与被糟践污染仍被争夺的水源,一起变得冷峻坚硬。

  体察一粒盐的旅行,不会让人生出时间向好的感叹。因为事涉生存。因为事涉生存,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历史的各种形而上的意义开始积聚与附丽。然后,不言而喻地指向了战争。

  细小的盐粒,因为晶莹而具有美学的意义。但和朴实而丑陋的生存主义相比,美学算个蛋?

  3

  与某些事物一样,一粒盐在旅行中也展示了困惑。

  第一个困惑来自“公众之盐”。我不太喜欢这一意义上的“盐"。如果罗马史确如马克·科尔兰斯基所说,是一部拥有特权的贵族与被剥夺公民权利的庶民之间进行持久斗争的历史的话,“公众之盐”无非是贵族们对于占有的态度上的让渡。哦呵,这个话题不宜继续深入。

  第二个困惑来自《盐铁论》中的”盐“。显然,我对这一意义的“盐”也有情感上的抵触。当国家主义被辩论与争议时,自然资源在某种意义上就成了权力形态的玩偶,或者,生存资源在某种意义上就成了意识形态的恩赐。这种可能一旦生发,结果大约就与民生福祉相去万里。

  还是说一下地理上的盐。

  中国四川。小城自贡。可以从深井中提取的盐。盐是怎么找到那种与水与新鲜的蔬菜不可或离的依附的?是的泡菜。被禁锢的岁月。中国人为什么会从根性上喜欢这种坛子里的浸泡以及看起来面目全非的性状改变?被禁锢的岁月。多么深刻又酸楚的回味。

  意大利。古代意义上的罗马。帝国将士们开疆拓土,更多只是为了扩展盐场的版图。他们在陶罐中煮沸海盐,然后再把陶罐打碎。这一点和远在东方的中国人多么不同。

  文明在苏醒的一刹那,就以差异性存在。

  4

  在地理意义上,盐粒们似乎是自动团结起来的,它们静默地连成一片,成为井、成为矿、成为湖、成为海。

  盐当然是那种很执拗的物质,具有执拗而不盲从的品格。如果有什么让它改变性味,我想,应该是糖。糖在外观和内涵上,具有和盐相互补益的特质。君子和而不同。或者,糖干脆就是盐的白粉知己。以相互温存而遁形,或以相互毒杀而消融。

  历史上的人群流变,与盐粒的迁徙何其相似。大概也正因为如此,一些吸收盐类而拒绝糖分的灵魂才能够堪破世事。可能,这正是他们能够成为世间传说的奥秘。

  圣雄甘地。“穿着乞丐衣衫的伟大灵魂”。1930年,为抗议触及印度所有种姓生活的英国暴政,与78名追随者徒步240英里来到古吉拉特的丹迪海边。

  “他迈着纤细的腿,小心探索到海滩,到达有着厚厚盐壳的地点。然后,弯下腰挖起了一大块儿盐,从而违犯了英国盐法。”

  “万岁,解救者!”一名朝圣者这样呼喊。

  ——只有我知道,在甘地们俯下身子的一刹那,盐也完成了自身的解救。

  《万用之物:盐的故事》读后感(九):隐藏在食物之下的人类文明史:残酷与温情并存,欲望与进化共生

  

全球范围的疫情影响尚在持续,乌云不知何时散去。但无论如何,还是有很多手段保障人们的健康。

但14世纪的人们则不幸得多。那场由欧洲起,迅速席卷全球的可怕瘟疫“黑死病”,令人束手无策。它带走了2亿人的生命,并持续影响世界几百年之久。 当时,欧洲很多城市和村庄中遭遇到了毁灭性打击,杳无人迹的“鬼城”、“荒村”比比皆是。但科利乌尔渔村却是例外,这个法国南部的小镇竟无一例感染患者。

后来,人们发现,带渔村逃过一劫的“功臣”竟然是“盐”。当地盛产凤尾鱼等各种鱼类,为便于储存,就用盐来腌渍、制成咸鱼。而大量盐腌咸鱼,使这里的人们对细菌病毒免疫,奇迹般成为幸存者。 盐曾是防腐剂,曾是防疫神器。也曾是士兵的薪水,贵族桌上的奢饰品。现在,盐仍是我们生活中的必须品。

《万物之用,盐的故事》讲述了历史上关于盐的种种真实故事。盐的故事,其实就是人类的故事。

在人类文明的进化历史中,盐曾无比珍贵。珍贵到成为划分阶级的标准,珍贵到引起无数杀戮和争端。经贸、政权更迭、战争等等,都围着“盐”发生。

“盐”这个现在常被人忽视的调味品,无数次成为人类历史的关键先生。

作者马克 ·科尔兰斯基,很擅长将食物与历史进行融合。姊妹篇《一条改变世界的鱼:鳕鱼往事》为他带来了詹姆斯·比尔德食品写作奖。而这次的主角换成了盐,一种对人类来说更重要的食物。

以盐为线索,串联起历史。以盐为视窗,透视人类文明的阴与阳。历史是见识世界的捷径,饮食是感知世界的方法。当二者合二为一,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真实细化的人类文明史

《盐的故事》书写了一部人类文明的发生发展史。盐既是外壳,也是线索,历史和文化则是内核。作者以冷峻的笔触和耐心的叙事节奏,将读者带入一个神奇而充满神秘感的世界。

尼罗河畔的古埃及文明和地中海文明,令人神往。而在这些远古文明中,有着木乃伊、青鱼、奶酪和火腿等等,一些充满象征意味和文化底蕴的事物。这些事物的共性是,都与盐有关,也都与历史发展有关。

透过这些物品,折射出盐所具有的防腐性能。而防腐性能,具有“永恒”的象征意义。人类争夺盐、争夺盐腌食品,本质上是在追求不磨灭的永恒。而这或许源于人类自身所带有的强烈不安全感。

细碎繁杂的事物接连冲击眼球。仔细思考,背后仿佛有无数根隐形丝线,将它们串联起来,结成一张大网。网住了历史,也网住了读者的心。

《盐的故事》书写的人类故事,是真实且充满细节的。在一颗颗盐粒子的缓缓流淌中,我看到了历史。制盐、晒盐,用盐腌渍物品的技术越来越先进,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利益争夺和血腥杀戮。但另一方面,人类也渐渐从软弱变坚强,从迷信向科学转化。

外国人写中国,东西文化的奇妙化学反应

作为一个西方的作者,马克·科尔兰斯基却对中国历史文明的发展有着浓厚而出奇的兴致。在“麻辣”一章中,作者将源自中国四川的这种独特口味,与中国历史演变作结合,得出相当有趣的化学反应。

带着西方人独有的视角,以及敏锐的触觉,马克为东方文明作下新颖而精准的注脚。而对于一个中国读者来说,这样的东方文明进程,则变得熟悉又陌生。 东方和西方古老的国家,尽管跨洋千万里,但奇迹般地有那么多相似的地方。在遥远的东西半球,它们默契地走在相同的轨迹上。

1260年,中国的忽必烈王朝和中世纪的威尼斯是最好的对比。威尼斯的兴盛离不开对盐的重视,威尼斯人通过“规制盐的贸易”来控制市场。与此同时,忽必烈王朝也牢牢握着盐业的控制权。

“国家的税收归于皇帝”,两个国家不约而同地从盐的交易中获取了巨大的利益,而这种利益也正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发展中所不可或缺的根基。

地球的两侧,距离如此遥远。但东西方的文化进程,却有着奇妙的相似之处,殊途同归。而无论是古时候,还是现在,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从未停止。

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是忽必烈王朝和威尼斯进行文化交流的关键人物。作为威尼斯最大的家族,波罗家族掌握着威尼斯的命脉——盐务。而波罗家族的其中一员马可波罗,在他记录东方之旅的《马可波罗游记》当中,数次提到了忽必烈王朝的盐务情况。

威尼斯对盐的掌控是否从中得到灵感,我们不得而知。但《盐的故事》这样的横向引申,无疑是好的,一个宏观历史框架就这样在脑海中建立起来。 血腥的斗争史里,也有一点温情 本书所描绘的人类文明进化史,是一个充满残酷和血腥的斗争史。 书中提到了罗马取代凯尔特人拿到盐的控制权,并成为统一国家的历史。在这段欧洲人类文明进化旅程中,映入眼帘的首先是残忍。“凯尔特人走投无路时,甚至争论过是否要吃掉那些年长的非战斗人员”。

不能战,即死。这是何等的残忍,又是何等的残酷。而更残酷的是,这符合优胜劣汰的人类进化论法则,是历史进程中无可避免的一环。 没有任何铺垫,就这么将血腥和残酷原生态地呈现出来。不是在渲染血腥,也不是要人们恐惧。而是鼓励直面历史,直面赤裸裸的真相。

在客观之外,如果说还带有某种情感的话,那一定是历史的悲凉、无奈之感。“假如凯尔特人获胜,一个统一的凯尔特国家就会形成”。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弱肉强食的世界里写下的只有成王败寇。

凯尔特人输给了罗马人,他们就甚至于连讲述自己历史的资格都没有。“对于一个民族来说,由他们的敌人向后代描述其历史是一种悲惨的命运。”而这种糟糕的命运凯尔特人只能接受。

尽管历史的车轮无法阻挡,凯尔特人也没有被历史铭记。但它的某些痕迹至今仍顽强地留存了下来。“凯尔特人盐矿成为罗马财富的一部分,凯尔特人用盐腌的火腿成为罗马人食物的一部分。”

罗马人承袭了凯尔特人的财富和文明,凯尔特人也成为了罗马王朝的奠基者。如果说,在人类的文明进化史中,残酷血腥的争斗是不可避免的。那么,一脉相承也许就是一点点温情的调味品。

欲望支配下的利益争夺

正如看到金银珠宝就眼睛放光一样,人们对盐的渴望不亚于对珠宝的渴求。从前,盐甚至比珠宝还要珍贵。盐是唯一能够保存食物令食物不变质的东西,不只如此,盐的及其腌渍物的贸易为人类带来了无穷无尽的财富。当时,欧洲有一句流行的俗语,“谁控制了盐,谁就将拥有权利”。全书所叙述的政权崛起与更迭,也的确论证了这一句话。

“中欧的盐”被“哈布斯堡王朝所控制”,因此他们成为了10世纪横跨整个中欧的统治者。14世纪,“帕尔玛城接管了怕洛维奇诺家族的31口盐水井”,与此同时,他们也取代了洛维奇诺家族,成为整个地区新的控制者。

唯其珍贵,就暴露出人类本性当中的劣根性。本书用一定的篇幅表现了盐的交易当中,人类因欲望而生的贪婪和犯罪,以及在欲望支配下的利益争夺。

中世纪,人们可以在盐腌制的咸鱼当中获得巨大利益,因为人们对咸鱼的需求正如对盐的渴望一样强烈。“那些看起来呈红色并且成熟的鱼,应当是极度美味的,”市场对优质咸鱼的需求刺激了无良商人们的欲望,他们将“红色颜料涂抹鱼身以使其看起来像外观好看的上等鱼”。这种颜料当然是对人体有害的,但对利益的原始欲望让他们忘记了良心为何物。

这让我联想到今天的一些不法商人,为牟取利益枉顾他人生命安全。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让很多人至今谈奶色变,2011年的“瘦肉精”事件让猪无辜成了“嫌疑犯”。“地沟油”、“皮革奶”以及塑化剂超标等事件令食品安全问题雪上加霜。“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更是数不胜数。 这些行为令人厌恶,但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有其必然性。贪欲不灭,恶行不死。用法律法规约束的确是可行之法,但也许教化人心才是根本。 另一段利益争夺的故事,围绕着神秘的百慕大。 18世纪的百慕大,是“凶残的掠夺者”的天堂。连“黑奴们都学会了如何公开和私下地进行偷窃。”这源于海盐贸易的巨大利益。船长带领奴隶们完成了见不得人的海上之旅,用“满舱的海盐”换得利益,心满意足。 因欲望而生贪心,因欲望而犯罪,因欲望而无休止的你争我夺,这是人类社会几千年来都走不脱的桎梏。

欲望是利益争夺的原始动力,但它同样也是推动历史进程的源动力。美州的建立和发展,就离不开百慕大盐产的争夺。那些偸盗者,用盗得的盐,进行最原始的财富累积。并用这些财富,建立起一个庞大的王国。而另一方面,美洲对自产盐的渴望,也推动了反殖民和独立。 只要人类存在一天,就少不了争斗和欲望,这已成了亘古不变的真理,但人类的文明也就在这些争斗和欲望中慢慢进化。 寻觅人类历史的踪迹,感受神秘而古老的文化带给我们的情感冲击,一幅生动的画卷就这样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最终,合上眼睑,留给我们的是一个可无限思考的海洋。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万用之物:盐的故事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