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个段子,是广大网友归纳总结出的中国人的“八大委屈”:
都不容易……
你喜欢就好,随便吧……
别管我了……
忍一忍就过去了……
别伤和气……
那好吧……
可以,没问题,再晚我也会做完……
习惯就好……
用心理学的话说就是“始终以别人的需求为中心,即便做不到,也要假装能做到”。
好到有进修机会不去给了战友,好到同事结婚,自己忍着腰疼去做一对沙发。
而就是这样一位好人,在向喜欢的人表白后,却被对方污蔑为耍流氓。
接受组织调查时,曾经得到他帮助过的人没有一个为他说话,调离文工团时,那些人也没有一个为他送行。
《都挺好》大结局有段时日了,很多网友冷静下来以后,还是感到愤愤不平:
为什么苏大强“作恶”了43集,最后3集只释放了一点点好,大家就立马原谅他了?
性格、脾气一直不好的人,突然做了一件小好事就可以完全洗白自己。
为什么老好人稍稍犯点错就没有好下场?
从“恶人”苏大强到“老好人”刘峰,我们发现坏人只需要放下屠刀就可以立地成佛,而好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也未必能成佛。
赤裸裸的现实告诫我们,做老好人不仅不快乐,还要付出很高的代价。
老好人一生都在围着别人转,虽然活着,但是自己已经“死了”。
《圆桌派》节目曾邀请过蒋方舟和徐静蕾,后来因为二人的表现还引起了一轮热议。
节目中,徐静蕾表现的独立、自信,而蒋方舟则显得自卑、拘束,小心地迎合着别人。
在嘉宾之间产生争论时,也显得不知所措,只能用自黑的方式讨好每个人。
知乎上一位网友这样描述自己:
ldquo;我人生前二十多年吃亏,就吃在太懂事了,这是我做人最大的败笔。
这个懂事,是懂别人的事,理解别人的苦处,甚至在和别人发生冲突时,也是牺牲自己的利益,顺从别人的意志。
然而,我从没有为自己做点什么,我也不懂自己。”
有时候明知对方的要求是不合理的,却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不懂得拒绝。
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取悦症”。
美国心理学家哈丽雅特·布莱克在她的《取悦症》一书中,揭示了老好人的各种症状,而且深陷其中的人,大都过得不快乐。
做老好人的代价,就是让我们不断取悦别人,却迷失了自己。
新桓结衣在电视剧《我们无法成为野兽》中的角色深海晶,是一名工作能力很强的助理。
同事上野负责一个提案,却总也做不好,深海晶便主动去帮忙,结果提案书的估价单出了问题。
但在领导来质问的时候,上野却选择了逃避,借口生病请假回家了。
最后,深海晶不得不自己重新打印估价单,背下这口黑锅。
在她身上,类似这样的“老好人”症状还有很多:
比如被邀请去参加前公司的联谊,她却屁颠屁颠主动去帮大家烤肉。
她说:“一想到别人可能因为没有得到我的帮助而被责罚,我就会内疚,都怪我害了他们,于是就马不停蹄地干起活来。”
这种内疚,是老好人们常有的“不自觉的内疚”,是一种由他人的行为导致的、本不应该产生的、不适当的内疚。
心理学家霍夫曼说,当一个人主动伤害了他人,或违反了道德准则,而产生良心上的反省,并且希望对行为负有责任的心态,这是正常的内疚。
在他们看来“拒绝帮助别人”和伤害他人没有区别,从而引发强烈的“内疚”。
这是不正常的内疚。
为了降低这种内疚感,和深海晶一样的老好人们便会努力做出更多,来弥补自己对他人造成的“伤害”。
从刘峰到深海晶,各种事实证明,做老好人并没有赢得别人的好感。
那为什么还会有人宁愿自己憋屈,也要坚持做个老好人呢?
因为在他们心里,认为拒绝别人,会让彼此关系破裂。
心理学家把这叫做“冲突避免”,在老好人心里,通常有这样一个假设:
ldquo;我拒绝别人——别人会离开,关系因此结束——我会陷入孤独、恐惧以及焦虑之中。”
日本作家太宰治在小说《人间失格》里有这么一段话,形象地描绘出老好人的心理:
我害怕一旦拒绝别人,便会在彼此心里留下永远无法愈合的裂痕。”
但实际上人与人之间是以相互了解为基础的,而了解的前提是彼此看见。
老好人因为太想取得别人的认可,而避免发生冲突,不去表达自己的意见,也因此丧失了和别人交流、被别人看到的机会。
做老好人的代价,就是我们害怕失去关系,反而毁掉了关系。
老好人付出如此大的成本,却又不快乐,归根结底,就是在面对别人的请求时,无法坦率地说出“不”字。
美国心理学家Paul Costa和Jeff McCrae,在1992年提出,不好相处的人也不是不在意人际关系。
希望您不要认为我太自以为是,或者粗鲁,根据我的经验,提高效率的方式,
是不要做任何帮助他人工作的事情,而是把所有时间都用于上帝让你做的事情,并把它做好。
但是学着像德鲁克一样勇敢地说“不”之前,我们需要做到这些努力:
第一步,甩掉内疚感。
人们在评价一个人时,更多的是根据这个人的能力以及对他人的价值,而不是因为他偶尔提供的帮助或者退让,所以不必因此而内疚。
反而要勇于扞卫自己的权利,尊重自己的需求、渴望和意愿,而不是围着别人转。
多数人对于外部世界都会有一种“负面倾向”的认知偏差,总是更多的关注一些不好的、尤其是自己导致的事情。
这对于“老好人”来说更是严重。
因此,可以通过写日记的方式,养成欣赏自己的习惯,慢慢改变自己的认知偏差。
那就是:我必须做些什么,别人才会喜欢我,如果我不做,别人就不会接纳我。
如果他做的不好,你会希望他道歉吗?
我想答案肯定是不会。
所以你无需在意别人是否喜欢,只要你给自己多一些肯定,就会发现全世界都会接纳你。
通过这些努力,相信我们都能像德鲁克大师一样,在面对别人的请求时,能够微笑又不失庄重地说出“不”字。
然后发现,那个“死掉”的自己 ,又活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