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那几天,我四处找了很多房子,几乎把大学城附近的小区都逛了一圈。
无意间发现,在外租房的几乎有一半以上,是为了备战考研的大四学生。
早就听说过,考研压力很大,竞争好比二次高考。很多人为了静下心备考,每天从早到晚,在图书馆、出租房两地来回穿梭。
但当我亲自接触到,这些考研的学长学姐,我才真切体会到紧迫感。
学姐是第二次考研,她说,上次考中传,差了几分,没过初试,今年再努力一把。
50平米不到的房间,采光颇差,囊括了厨房和简陋的洗手台。这一套房住了5个租户,公共卫生间。
我能感受到,她说那所大学的名字时,眼神里灰尘尽扫,充满希冀。
这句话,无论是生活中还是网络上,听到的次数数不胜数。大学这个词演化到现在,更像是进入社会最基本的资格证。
而学历又分化到高低阶门槛,985瞧不起211, 211看不上普通一本,一本又看不上二本,层层推进,没完没了。
为了摸到社会暗自制定的条框,追上前面人的脚步,很大一部分人,不分昼夜,拼了命往前跑。
02
她是今年的19级考研,跨专业考教育学。距离考研还剩不到100天,我很替她紧张。
前几天,我刷知乎看见考研有重大变革,生怕她不知道。看到有人临近考研,心态崩溃的新闻,我更担心的不得了。
我想了想,才发觉是我想得太多了。
朋友是那种头脑清楚,对目标很明确的人,她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这届考研消息,她肯定比我这个旁人知道得要早。
我曾经问过她,为什么想考教育学。
因为她是艺术生,本科学的是艺术相关的建筑专业,跟教育八竿子打不着关系。
她说,就是因为本科没有其他选择,到考研才能真正选自己喜欢的。
她的计划是考完研究生再考博士生,以后留校当大学老师,又或者读完研之后当高中老师。看到时候情况会不会有变,再详做定论。
早在大三上学期,朋友就拿到了教师资格证,在学校又是学生会主席,大二兼职之后,她再没问过家里人要生活费。
我很少佩服一个人,更何况是跟我差不多大的同龄人。但她身上的闪光点太多,自然而然地让身边人由衷欣赏。
「高考已经让我掉一层皮了,再考研,我可能会疯。」
其实,他们一开始就没有做好全身心考研的准备。放弃考研,也在他们的考虑范畴之内。
当断则断,也不失为亡羊补牢。
抓紧为数不多的时间,还可以去实习,去学技能,找真正适合自己的方向。
03
早就听说过,学校里有一间考研自习室。因为学校面积不大,自习室仅此一间,还是空教室改造而成的。
那天中午,我和梦诗找了很久,才在众合堂里找到这间自习室。第一眼看到这个场景,用震惊来形容我的心情不为过。
梦诗惊得嘴张开老大,我也愣了七八秒才缓过来。
自习室里很安静,比图书馆更静,我和梦诗踮着脚在里面找了一圈,没有找到一处空位置。这间自习室挨着图书馆很近,附近的走廊凳上,树底下,随处可见同学在背专业书。
想考研的动机有很多种。
有因为不喜欢自己的大学专业,想通过考研换专业;有因为大学专业太冷门,本科直接毕业不好找高薪工作,不如继续深造。
还有的是抱着很纯粹的想法,不喜欢大学的这座城市,想去别的地方看看,去发展机会更多的大城市,那儿前景更宏观。
每一种想法都在考研人脑海里纠缠成藤蔓,而对未来的憧憬,是最大的源动力。
大学四年,究竟该不该考研?
我想说,答案只有一个。
遵从你内心真正的想法,去做你自己想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