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曰食色性也,孔子也曾说过“饮食男女 人之大欲”,而袁枚将这两件事作为毕生的追求。
他曾这样形容自己:“袁子好味,好色,好葺屋,好游,好友,好花竹泉石,好圭璋彝尊、名人字画,又好书……”
“而好味及好色”排在前两位,可见在其心中的地位了。
美食大v
-
有这样一件趣事充分体现了袁枚 “资深吃货”的属性:传闻袁枚去朋友家做客时对方为了震住他,特意用独门秘方做了一盘色香味俱全的豆腐。
袁枚独自霸占一盘豆腐后还意犹未尽,于是向朋友请教它的制作方法。对方本来随口玩笑说,如果袁枚作三个辑,就告诉他秘方。谁知道袁枚一点都不带犹豫的立刻恭恭敬敬的做了三个揖,遂成功拿到秘方。
要知道袁枚可是因为不耐烦官场上的繁文缛节便辞官,对比之下他对美食的痴迷真是到了极致:不为功名利禄折腰,甘为豆腐作三辑。
作为资深吃货的袁枚,更是用一本《随园食单》奠定了其美食届的大v地位:在这本书中袁枚详细的记录了14世纪至18世纪400年间流行的326种南北菜肴饭点。
在书中连一枚小小的茶叶蛋,它的制作方法都是极为讲究的:“鸡蛋百个,用盐一两,粗茶叶煮,两支线香为度……”
曾有大厨煮了32个茶叶蛋做实验,最后发现按照《随园食单》的4个小时煮出来的茶叶蛋效果最好:卤汁渗透蛋黄,美味异常。
在后世文人食客心中,这本书更是备受推崇。汪曾祺,梁实秋,蔡澜这些大家所熟知的文人吃客在谈及美食时都要提及《随园食单》。
梁实秋认为《随园食单》“文字雅洁生动,个人读之不仅馋涎欲滴,而且逸兴遄飞”。汪曾祺也说:“中国谈饮食的书写得较好的,我以为还得数《随园食单》。而蔡澜则直接“忽发奇想,要求镛记甘老板为其重现清朝才子袁枚《随园食单》中的佳肴”。
好色之徒
-
袁枚一生风流多情,一共娶了十几个妾。但他对女性的好感,并不仅仅只是自己的妻妾。他曾有一句出名的结论:“伪名儒不如真名妓”,自己也是身体力行捍卫这个观点。
袁枚有一印章刻着“唐人钱塘苏小是乡亲”的句子,曾将加盖这一印章的诗集赠送给某位一品官员。谁知道对方看到之后极为恼火,抱怨完袁枚之后还斥骂道“苏小小为贱人”。
倾慕苏小小的袁枚立刻辛辣回击:“在今天看来,你自然官至一品,苏小乃贱人。恐怕百年之后,人们只知有苏小,而不知有你了。”
在袁枚看来,人之好味好色是上苍赐予的本能,不该受到限制和压抑。在神怪小说《子不语》中,他通过一个小和尚与老和尚的故事生动形象的表达了这一观点。
《沙弥思老虎》:
五台山某禅师,收一沙弥,年甫三岁。
后十余年,禅师同弟子下山。
沙弥见牛马鸡犬,皆不识也。
师因指而告之曰:
“此牛也,可以耕田。此马也,可以骑……
沙弥惊问:“此又是何物?”
师虑其动心,正色告之曰:
“此名老虎,人近之者,必遭咬死,尸骨无存。”
晚间上山,师问:
“汝今日在山下所见之物,可有心上思想他的否?”
曰:“一切物都不想,
只想那吃人的老虎,心上总觉舍他不得。”
这个诙谐幽默的小故事后来更是被人改编为歌曲——《女人是老虎》:“山下的女人是老虎,遇见了千万要躲开”。
好色、好味者,无过于袁枚
-
袁枚一生遵循自己的人生准则,实践着自己的生活理想。将世人眼中“最不务正业”的两件事,偏偏做到让人仰望,受人尊崇的地步。
他是世人尊称的“随园先生”,也是后世口中褒贬不一的“文化怪杰”,他是天才,也是浪子。
好味的他,遍集天下美食名点集成《随园食单》,自问世以来,这部书长期被公认为厨者的经典,英,法,日等大语种均有译本。
好色的他,在随园开设私塾广受女弟子。培育出不少出名的女诗人如席佩兰,严蕊珠,金纤纤等。当然,袁枚好色的性格,也受到过许多大家的批评,比如史学家章学诚就说过他是“人渣”,不过,如果考虑到当时合法合理的一夫多妻、纳妾等行为,袁枚的行为也并没有“犯规”的地方。
就像袁枚自己说的:“‘道统’二字,是腐儒习气语,古圣无此言,亦从无以此二字公然自任者……道者,乃空虚无形之物,曰某传统、某受统,谁见其荷于肩而担于背欤?”
·今日互动·
---
关于袁枚,你还知道什么有趣的事?
欢迎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