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有趣有味儿的公号,很多读者都置顶了(点上边蓝字关注)
每一个春天,都让一棵老树再次出发
人生每一刻,都可以从头再来
文 | 丁小村
一
我翻开这本书已经很迟了,是在十六岁的时候——在学校图书室的窗口,我接过图书管理员递过来的借书卡,郑重填上我的名字。这是一本陈旧发黄的小书,抚摸之间我觉得能感受到时光的尘埃,落在黯黑的书页上。
此时,这本书问世已经32年。在1952年9月1日,美国的一家叫《生活》的杂志,用一整期的篇幅发表了一部小说:作品没有署名,他们给读者打了个哑谜——
猜猜猜,这是谁写的?
小说这样开始——
他是个独自在湾流中一条小船上钓鱼的老人,至今已去了八十四天,一条鱼也没逮住。头四十天里,有个男孩子跟他在一起。可是,过了四十天还没捉到一条鱼,孩子的父母对他说,老人如今准是十足地“倒了血霉”,这就是说,倒霉到了极点,于是孩子听从了他们的吩咐,上了另外一条船,头一个礼拜就捕到了三条好鱼。孩子看见老人每天回来时船总是空的,感到很难受,他总是走下岸去,帮老人拿卷起的钓索,或者鱼钩和鱼叉,还有绕在桅杆上的帆。帆上用面粉袋片打了些补丁,收拢后看来象是一面标志着永远失败的旗子。
二
大家都知道,这是海明威的经典作品《老人与海》,杂志出版之后被一抢而空,加印数次——作者欧内斯特·海明威在1954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这部小说成为他的代表作。
这本像童话故事一样的小书诱惑一个少年一气读下去。我当时想,我眼前有一片无边的大海,大海里必定有一条强悍的大鱼,有一条颠簸的小船,有一个皮肤黝黑骨骼强劲的老渔夫……他们的拼斗正在进行。
2011年我去三峡行走,这里有一位大名鼎鼎的老船工谭邦武,他已经80多岁了,经常和人讲述三峡的故事。一辈子穿行在险峻的峡江,搏命于江湖,在险山恶水中求生存……他有一句名言:在峡江,只有两条路,一条是死路,一条是生路。
听到这句名言我就想,这多像海明威写下的故事啊:生存中险象环生,命运从来不饶人——人生的每一刻,都可能是终结,但也可能是开始。
三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几十年政治运动中间,沈从文被冠以这样那样的名称,成为一坨旧时代的臭屎、一抹轻微的尘埃——
1980年代,沈从文终于结束了自己倒霉生涯。他去北京作协开会,已经没有几个人认得他:林斤澜在回忆录中写道,许多当红人物在会场上争各种头衔、夺主席帽子,沈从文穿着一身旧黑袄,悄悄进来,坐在最后一排,开完会悄悄离去——没有几个人看到他,也没有人在意他,虽然他在50年前已经名满天下。
有人贬他,他不入心;有人非议他,他不在意;大家都遗忘他,他也没当回事。他用一种平和淡然的态度,面对人世各种扑面而来的肮脏的尘埃——抹去浮尘,依然保持一颗赤子之心。
把每一天都当做一个从头的开始,把每一刻都当做一个新鲜的起点。
活到80岁,也依然拥有鲜活的人生。
这就是赤子之心。
四
当我读《边城》、《丈夫》、《月下小景》这些作品时,我感觉到他的单纯和美;当我读《湘行散记》、《湘西》时,我感觉到他的鲜活明净;当我读《从文家书》、《从文自传》时,我感觉到他的挚情朴素……多好的性情文字,多好的生命情怀,多好的人生品质!
也许他天生就是天上的星斗,地上的文魁——作为作家,他有资本有天地有家底,他蛮可以在50岁时就坐享其成,享受前半生的成就带来的利息,收获几十年荣誉衍生的果子。几十年来,中外各种大学,多少人靠着一位作家混生活:写传记的作家,编书的出版家,研究文学的教授和学者……
但时运不济,在高危的政治环境下,沈从文不能延长自己的文学生涯,在50年代,他被迫转行:进入博物馆,承担古文化研究;他抛弃了自己的强项,从头再来。
多少年以后,沈从文已经仙逝,我在灯下阅读先生的古文化著作,翻开第一页就被吸引住了——
我原本以为,一个作家被迫去研究古文化,而不是写诗作赋,是一件不情愿也很别扭的事。但翻开他的书,我不舍得丢弃了。
他谈玉,说陶器、漆器,他讲刺绣、服饰,辨析文物,探究风俗……把这些冷僻的专业讲得生动而鲜活,完全是一位造诣深厚的学者、一位善于传道讲学的老师、一位学问精熟的专家。
读着这些对我而言特别专业的文字,我不由不赞叹:一个人,可以做很多事,一个人,可以在任何时候从头再来。
这就是某些智者的人生秘密。
五
在十几岁之前,沈从文只读过一些私塾,这个乡下的野孩子偶然进了军队,当了文书——在东奔西走的从军途中,他翻阅军中各种书帖,习字练笔,练就了一手好书法。半生以后,他这点儿业余修炼,让他的书法不逊于书法大家。
20多岁他抛弃了故乡的一切,只身来到北京,坐着一辆马车穿街过巷,居住在陋屋,奋笔写作,在文坛博得一席之位。
这个乡下孩子的每一次从头再来,都是一次人生境遇的新冲刺。
人生本来如此,你不知道你将要到达何处,你不知道你会在什么地方停留,你也不知道你会在什么时刻终结……
但你可以在任何一个节点,从头再来——轻轻抹去过去的一切,让生活之树生长新枝、迸出闪烁的新花。
100年以后,依然有人读《老人与海》,它就像一个童话,给每一个孩子和成人心中都种下一颗种子——永远鲜活、随时萌发。
《老人与海》教给每一个孩子终生铭记的是:
不能认输,人可以毁灭,但不能屈服。
我16岁时并没理解这话,到36岁、46岁时,终于能够理解了,它随时提醒我——
每一次,你都可能面临失败,但每一刻,你都可以从头再来。
我觉得回到十几岁是很美妙的事: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在那位老人身边——此时此刻,你也在大海上,与一条强悍的大鱼拼搏。
—The End—
你被抛在命运荒滩上这一刻,也就是重新开始的一刻
(阅后请点赞!最好的支持就是将我的文章分享给其他朋友,谢谢!)
点下边的题目链接,阅读公号最新热文:◆水浒第一妙人儿
◆一树孤独的放浪形骸……
◆傲慢的中年
图文注明外全部为丁小村原创,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均不得转载
丁小村言(微信号—dxcn916)
这世界太嘈杂,因此我读书和写作
有趣、有质、有味儿:文艺的、思想的、感性的
长按上边二维码关注我,点下边“阅读原文”看前一天
▼苹果用户想赞赏就按这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