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语姐写的关于我的一篇文章,她曾是我老板,加上合作项目,我们前后共事近3年。能得到她的认可,我特别开心,也分享给大家。
小米说
一直说要写写杨小米同学。
她作为典型“海漂”,从一个单身女生到结婚嫁人,从无产阶级到有产阶级,从孑身一人客居在人生地不熟的上海到空中飞人四方结友人,从做助理到自己独立创业成为拥有五十万粉的公众号大V(公众号:遇见小mi)。
她的一切变化仅仅用了不到三年时间,可以说这速度也是绝无仅有的。
我作为一个见证者,通过对我眼中的她的总结和描述,希望给同样的年轻人以信心和启发。
因为太熟悉了,一时间不知道从什么地方说起。就从我初次见她开始吧。
四年前,那时候我刚从MBA毕业,实在不想找工作了,就琢磨着利用自己所长开一家咨询公司,不过业务还没签下来,心里没底。就想着先张罗业务,同时物色一名助理,有生意了就要有帮手啊。
有一次和另一位创业的朋友聊起来,他问我有什么要求?我说,也没什么,爱读书就行。那位朋友就把杨小米的微信推给我,并告诉我,他俩是校友,是学心理学专业的。我一听学心理学的,便有些好感。
我在微信上问了问杨小米:在做什么?平时看些什么书?最近在看什么?等等。
具体她怎么回答的我已记不大清楚了,总之没什么深刻印象,就感觉比较学生气,说话也有点小心。那时候我有笔业务快要谈成了,但还没定。
这期间有空我们就见个面,先初步了解一下咨询业务怎么做,然后我又给她推荐了几本书让她看。
第一次见她时,姑娘人长得瘦瘦小小的,戴一幅黑框眼镜,说话声音比较轻,笑得很腼腆,像高中女生。
我说,你颠覆了我对山东姑娘的印象,难道不应该是人高马大的样子吗?她只是笑。
很快我第一笔业务签下来,她也正式成为我第二位员工。第一位员工呢,是我自己。我们没有办公室,她为了配合工作,主动把之前的房子退了,搬到我隔壁一个小区住,她家客厅便成了我们的办公室。
这样我们几乎天天在一起。有业务就做业务,没事就一起看书,聊天,写文章,一起做梦,想着什么时候可以搬到一间正式的办公室里。
然后安慰自己,反正现在的工作都需要到客户现场做调研,没有办公室也行。后来我们去过软件园办公,还去图书馆办公,总之没啥钱却过得挺开心。
现在想想,她心挺大的。那时候谁找工作不想找家大点的公司啊?后来我问过她这个问题,她说也没多想,觉得有兴趣就来了。
期间,她谈恋爱了,男友是她同乡,在华为工作,工作很忙。她对此很高兴,我问过她为什么?她解释说,“这样我忙的时候,他就不会对我有意见了。”
年轻人么,谈恋爱难免会有些矛盾什么的,但她不会带任何情绪到工作上。这一点,我觉得一般姑娘确实很难做到。
再后来两人顺利结婚买房,这是去年的事。也许两人对事业的态度和追求便是彼此共同语言的重要基石。
我们一起做了几个项目,共事了近3年,也真的搬到了新办公室。
再后来,她专心做自己的公号,进步突飞猛进,成绩斐然。她一直劝说我要写公号文章,要坚持写。我依然时断时续地写着,她便一次次证明给我看,坚持的结果是什么。
还常转载我的文章,或写到我。直到去年,我才下定决心好好写。今天我能持续创作,第一个应该感谢的就是她。
说着这儿,我不得不说,她人缘儿极好。
杨小米来上海时除了那位同学,她几乎对这个城市的所有都是完全陌生的。但如今才不过2、3年,她的人脉关系已经超出我一个数量级。
一方面,或许我自己太宅的缘故;另一方面,她在人际关系方面绝对是有天赋的。
随着第一笔业务开始,公司咨询业务多起来。我们接了一家高端月子会所的品牌营销咨询,我就派她去客户会所里整理业务流程。
她二话没说,一呆就是40多天,还在那里住过一星期,为的是可以观察整个会所里的真实情况,取得一手材料。
不过,很快小米就和会所里几十号人打成一片。有一次她带了一大堆粽子给我,我很好奇问谁送的?她说,是一个做护理的姐姐回老家带给她的。
好吧,我挺佩服她这点,就算工作她也能把人家聊成朋友。
我曾多次建议杨小米开设一门关于人际关系的课程。她觉得人际关系方面没什么好讲的,或者说讲了别人也未必学得来。因为自己并没用什么技巧,如果说有什么经验的话,那就是真诚+做实事儿。
那我就从我自己的观察说起,她有一个隐形人际交往原则:绝对不让和她打交道的朋友吃亏。她总是主动帮助别人,包括前面所说的让我坚持写公号,介绍圈内的资源给我。
当然,她帮助的不止我一个人,所以朋友特别多。讲个小细节,即便是她帮别人做宣传,她也会提前试用产品,了解产品及品牌的相关情况,根据自己公号调性调整文案。
发布后还会跟踪结果,反思问题做总结以便下次做得更好,还会给客户提改进建议。因为这种负责任的态度,所以主动找她的资源就越来越多。
很多人总说由于自己没钱没人没资源,所以没法成功。可能忘记每个人还可以用人品、用真诚、用做事儿去对接资源和人脉啊。当眼里只看到别人有,而你没有的东西时,就真实地活在处处不如人的失败感觉中。
还有一个故事,就是前两年在上海常有些线下的创业人聚会的沙龙,她便场场去参加,主动帮主办人免费做会议内容记录和整理。因此,没多久她就成了圈子里的“名人”,因此也认识了不少朋友。
在人际关系方面,她可能是我见过最不偷懒的人。即便现在,大家网络沟通多方便啊,但她除了网络沟通以外,重要的朋友都会自己飞去见面的,无论对方在北京还是广州。
她的真诚,总能让和她打交道的人感受的到。
当然,她还有个特点就是绝不容忍耍小聪明的人占她便宜。即便再好的朋友,事儿没做好,她也会毫不留情地指出来。碰上故意想占便宜的那种,她更是理直气壮地争回自己的利益。
有个前同事欠我几千块钱,好几年了,每次小米都问我,“姐姐,找他要钱了吗?干嘛不催他还钱啊?你是在帮他,他却有钱不还,这样的人不值得交往!”
说了这么多,发现总结的都是她人际关系方面的特长。其实,她的个性还有很多面,大致归纳以下几个方面:
把事情做好
就是对自己负责
那时候我带她去采访好多行业内的人,最麻烦的就是回来整理录音,听读的软件还没出来,所以需要自己再重听,边听边打,2个小时的采访往往需要至少4个小时整理。
不管回来多晚,她都会最迟第二天交给我。所以,她做事效率一直很高。
她也是那种做事自己肯动脑筋的人。有一次参加展会,我们商量着怎么能够拉更多业内人入群?她说,“我想办法吧。”
后来,她建了个群,把二维码打印出来,标上“参会群”,然后传给周围的人,很快就建了一个近百人的群。
公司陆续来来走走过几位同事,和他们相比,杨小米是那种自带动力的人。有些人则是给多少钱做多少事,而她的动机源自于通过把事情做好成就自己。
她曾提到,“我希望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可以体现在自己的简历上。”
当付出努力成为一个人的习惯,那工作的意义已经不是该做什么,而是通过做好每一件事,来成就优秀的自己。
杨小米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特别爱问,刨根问底的问。所见所闻,不但好奇还喜欢打听各种八卦。
她对八卦过耳不忘,曾笑说自己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娱记”。
有时候会问到别人难堪,她便知道问到底线了。当然,更多的时候是因为很多人其实喜欢表达自己,生活中缺少一个像她这样的倾听者,所以她总是收获满满。
做咨询那时,每次一起碰工作进度时,她讲完工作就开始讲各种八卦见闻。
我说,“这些和工作有关系吗?”
她说,“没什么关系。不过,这些员工也会和我八卦以前待过的会所里的各种事,包括为什么离开,以前公司哪里让她认为不合理等等。这些也许有帮助。”
我不得不承认,这确实是她自己的独特学习方式。
我知道有人会从看电视中学习新知,有人从看书中了解世界,有人则从八卦中汲取营养。不管什么途径,关键是成为那个有心人。
听说杨小米今年要出书了,按理说靠写字吃饭的人,写作方面应该不会差吧。嗯,我在这里揭她个短儿:她刚开始写文案时,写得很糟糕。无论是结构还是逻辑还是文法,问题都很多。
我让她改,改一遍又一遍,加上她自己改的,有时候真的改上十几遍。我们还组建过一段时间写作比赛,3个月每天写一篇文章。
最后,只有她坚持下来。现在,她的文章内容和质量,和她的起点相比,已是今非昔比了,文章真的写得有质有量。
基于她的个案,彻底改变了我的一个认知:写作这件事,虽有天分因素,但真的可以靠努力和大量练习可以做好的。其中的要点便是坚持和大量练习。
起点低并不可怕,怕的是进步慢,或者因为差距大干脆停止不前了。
最后,根据杨小米的故事,关于如何快速获得成功,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至少有三点启发:
一、每个人都有很多资源,看看你忽视了哪些?想一想怎么用好它们?
二、一个人对成就和价值感的追求才是真正的成功动机。
三、很多人的成功往往想走捷径,想通过“少努力或不努力的方式”实现“一步登天”。而上帝恰恰青睐“笨”人,那些肯下笨功夫的人。
不走弯路,才是一条真正的捷径,你的人生没有半点浪费。因为即便这次不成功,总也会为下一次成功做好准备。机会来了,这样的人,迟早会抓住的。
此外对于总喜欢感慨别人机遇好的人来说,想一想,即便天上真有掉“馅饼”的时候,可你的手在哪里呢?更别说和那些已经准备好盆子的人相比了。
这个世界,缺的不是机会、资源、人脉,缺的恰恰是肯下笨功夫的有心人。
- END -
关于作者
王语华
长按上方二维码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