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王路:聊聊习气
日期:2018-02-23 作者:王路 阅读:

王路:聊聊习气

  1、

  在家过春节,每次有亲戚来,饭桌上吃饭,我爸都会讽刺嘲笑我,说我这也不会,那也不懂,又笨又懒。我一个人平常不太做饭,我爸就说我不会做饭。我也不常买衣服,他就说我连买衣服都不会,缺乏最基本的生活能力

  其实,并不是我爸对我有什么意见,只是他习惯了这样说话——在亲戚朋友面前,取笑调侃自家人博大家一乐,已经成为他跟别人相处交流方式年轻时候,在朋友面前取笑我妈;退休了,又在亲戚面前取笑我;取笑自己人已经成为他调剂饭局的滑剂,成了自我感觉谦虚幽默的“交流之道”。

  他和经常见面的战友吃饭,倒不常这样,因为他们之间不缺话题。但当面对一年见不了一面的亲戚,除了问问近况,其实没有多少可以聊。为了避免陷入冷场的寡淡和沉默尴尬,就只剩下两种办法:一是来来回回劝人喝酒,在劝酒拒酒中把时间消磨过去;一是揶揄取笑自家人,为饭桌制造出谈笑风生的佐料。

  有时候,他们也谈论不在场的人,大家共同的朋友。通常谈论的并不是什么好事,好事毕竟没有糗事谈起来有意思

  虽然我爸很小就会背“静坐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但是用不上。闲谈的时候,如果不臧否人物,不议论是非,就像只有菜没有酒,味道不够的。

  不仅我爸这样。我们这里很多人都这样。我舅舅我家,坐下就讲他儿子的糗事,讲两句就哈哈大笑。他儿子还在上小学,听到马上跑过来捂住他的嘴,可还是挡不住他讲。他女儿已经参加工作了,糗事仍然会被他拿到饭桌上说,甚至来来回回说。

  他们眉飞色舞谈论的事情,未必真的有意思,未必对生活有裨益,更未必令被谈论者高兴。只是,他们没有力量面对生活平淡无奇,他们惧怕“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相处,惧怕给人留下待客不周的印象,惧怕别人发觉自己不善言辞,哪怕真的不善言辞,也要努力去掩饰,要笨拙地添些并不高明的佐料,就像厨艺不佳的师傅,会拼命往菜里放油放辣放孜然。

  2、

  有个小实验:把几十个节拍器放在一块木板上,让它们依次打起节拍,摆动起来,起初是混乱无序的,有的向左,有的向右,过了一段时间声音渐渐趋于统一,到最后,所有节拍器整齐划一,像阅兵的方阵。

  为什么呢?因为它们放在同一块木板上。每个节拍器振动,产生波,叠加起来,让木板也振动。木板的振动又反过来影响每个节拍器。每个个体行为,汇总起来,制造出大趋势。和趋势相应的个体行为,得到强化和鼓励;不相应的,受到抑制和阻碍。最终,个体都被“环境”同化了。

  在酒桌上调侃取笑家人,往往不会带来好效果。但也不能简单地说,“这种行为很糟糕”,或者“不应该这样”。就像不能简单地对种了一辈子地的农民说,你怎么连打字都不会。他们所处的环境,始终是这样。他们从小到大见过的交流,始终是这样的交流。不让他说这些话,他就开不了口了。

  从佛教的观点看,每一个节拍器,是“身”,节拍器下面的木板,是“土”。一个人生活在一片土地上,如果自身行为跟所处土地上的绝大多数人不一致,就会受到种种阻力。

  三十岁不结婚,在北京上海,问题就不大;在乡下农村,问题就很大,就有很大阻力,因为在那个世界,放眼望去,只有很悲惨人才这样,这叫“打光棍”,叫“找不到对象”。始终生活在小地方的人,很难不把“大龄单身”跟“悲惨”划上等号。他们所见所知的世界,就是这样。他们如果有什么行为和周围人不一致,必然受到种种压力。压力迫使每个小节拍器,非按照大趋势行动不可。但大趋势到底是对还是不对,到底通向哪里,他们是没有数的。

  很多削尖脑袋、竭尽毕生积蓄,把子女送到大城市或者国外的父母,看不到陌生世界与自己想象格格不入。他们想要更好的生活,但他们的习惯注定令他们无法离开脚下的土壤

  一个渴望品质生活的人,碰到亲戚来家里,哪怕亲戚在生病吃药,照样要灌他酒;上到八九十岁的老人,下到三四岁的小孩,都要弄点酒给他们“尝尝”;肺有问题的客人,也照样一支烟接一支烟地敬——他们认为这是“基本的礼貌”和待客之道。他们不知道正是这样的习惯,让自己注定与高品质的生活无缘,注定不可能生活在更好的世界,更好的土壤上。

  佛教把“身”叫做“正报”,“土”叫做“依报”。一个人之所以生活在一片土壤,不是凭空来的,也不是凭运气,凭的是他先天后天的种种习气和这片土壤相应。如果不相应,他即便一时在这里,迟早也会走,迟早要到跟自己相应的环境里去。至于到哪里,凭的不是想象,不是欲望,而是种种行为。

  我曾经跟一位在县城负责处理酒驾的公务员吃饭,他向大家传授怎样酒驾不会被逮住,他说:抓酒驾的一般是便衣在饭店门口蹲点,如果你喝了酒,不要出来就去开车,你先到外面走一圈,半小时后,装作从外面来开车的样子。他那样干过好几次,从来没被抓。他说的津津有味洋洋自得。他嘴上说不愿意待在小县城,但他的行为,和小县城的氛围特别相应的。

  3、

  一个人做什么事情,其实不是他在做,是他的习气在做。就像敬酒的时候,一个人拉着你的手,拍着你的肩膀,跟你说一大堆话,这些话其实不是他说的,是他的习气说的。换另一个人在这样的饭局上,这样拉着你的手,拍着你的肩膀,同样的话也会脱口而出。虽然人不一样,脸不一样,但话的成分没有区别

  我们做的很多事情,甚至一切事情,都是习气的驱使。我爷爷在世时,有次快不行了,送去医院。那天夜里,两个亲戚来看他,爷爷问起一位癌症晚期的老人,那位老人在爷爷住院前两天已经过世了。别人告诉他时,他立刻把手伸进中山装的口袋,要掏钱随礼。别人想:这老头自己都马上不行了,还要给人家随礼。

  爷爷住院时,看到输液的瓶子,再三念叨,说回头不要扔,不要让护士拿走,要带回家洗洗用,挺好的瓶子。一个人在生命即将终了的时刻,在乎的居然不是大事,而是几毛钱的瓶子。

  我因此想到严监生。严监生临终前,看到两根灯草,恐怕费油,闭不了眼,伸出两根手指示意。

  以我对佛教的理解,像严监生这样的人,也可以是菩萨示现。其实多烧一根灯草,少烧一根灯草,对他自己来说,都没有什么意义。他的生命马上就要终了,钱纵然省下来,也都是给别人省的。但他还是要这样做。是他的习气让他这样。如果不这样,他就不舒服。有些人希望钱尽可能花在自己身上,生前花不了,死后也要通过丧事花掉。但你看严监生,他省下自己的钱给别人。

  菩萨示现成严监生的样子,也是示现成我们凡夫的样子。严监生是在习气的驱役下做出种种事情,我们也是如此。严监生的习气,像一面镜子,鉴照出我们自己的习气,我们也像严监生一样,牢牢执取自己对万事万物的理解,把那看作世界的真相

  林奕含小说《房思琪的失恋乐园》里,房思琪偶然装作不经意的样子,对她妈妈说,学校有个女同学老师好上了。她妈妈说了一句话,大意是不知羞耻。她从此对妈妈绝望了。

  这让我想到一个故事。美国二战后,父母都急切渴望孩子回家。有个士兵在回家前,给父母写了一封信,说他想带一个战友回家,那个战友双腿断了,不能走路,只能坐轮椅,他希望战友跟自己全家人一起生活,过一辈子。父母回信说,我们很爱你的战友,但这样毕竟不太方便,我们欢迎他到家里做客,住一阵子,但一辈子不太现实,你有你的未来,也要结婚生子。后来,士兵没有回来,他自杀了。父母才知道,他说的双腿断了的人,不是战友,是他自己。

  这就是因为误解产生的悲剧。如果士兵直接告诉父母,断了双腿的是自己,父母愿意照顾他一辈子。房思琪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说那是别人的事,她的话里虽然包含真相,却也包含偏离真相的误导。天下有几个妈妈能聪明到马上想到女儿可能说的是自己?有几个妈妈能悲悯到对别人的女儿也如同对自己的女儿一样在乎?房思琪说的是受到老师性侵犯的女生,她妈妈想到的是故意勾引诱惑老师的女生。在不能告知别人详情和细节的时候,期待别人对自己有绝对同情与理解,要求是有一点高的。我们往往对亲密的人有很高要求,却看不到有些要求的不切实际

  如果一个家长,在毕生所受的教育中,连一个会说普通话的老师都没有碰到过,期待这样的家长懂得性教育,能够很好地引导孩子,是有点奢侈的。他们所居的“土”,没有理由成就那样的“身”。他们自身,从来不曾拥有我们拥有的时代条件,看见我们所居的世界。

  看见一个节拍器做出种种摆动的时候,也需要看见它脚下的木板。听一个人讲出一句话,不要以为那句话就是他讲的,不要以为那句话就是真的,就代表他的意见和态度,更不要以为那句话就代表他对你的看法。那句话只代表他的习惯。甚至,连他的习惯都不能代表,只代表他所居住的土壤上的风气。而这风气,又是由千千万万人在长久造作中熏染而成的。

  有个父亲曾经开玩笑,在女儿要上大学的时候,对妹妹说:咱家的保姆要走了,以后就没人给咱们做饭了。他可能觉得这句话很幽默,但他没有能力预见,也许几十年后,他老了,躺在病床上没人照顾的时候,女儿都不会回来看他一眼。而这样的结果,很大程度上是拜他当初一句玩笑话所赐。当他痛骂女儿不孝的时候,他认为这不孝是真的,是凿实的,但仍然觉得自己当年口中说出的“保姆要走了”是假的,是玩笑。而女儿却反过来,觉得父亲说过的“保姆要走了”的话是真的,自己的不孝是假的,是没有选择余地的。

  因为众生业力的种种差别,每个人见到的都是不一样的世界,所居的都是不一样的土壤。并不是你住朝阳区,我也住朝阳区,我们就生活在同样的土壤上。我曾听有个孩子对他妈说,“历史无压力”,他的意思是历史考试很简单,没有难度,但他妈听不懂,连问了三遍。

  如果牢牢执持自己所见的世界,以为那就是真实,牢牢执持别人对自己的每一句评价,每一种回应,以为那就是真实,误会不可避免,悲剧就会肇始。菩萨畏因,就是畏这些。畏一个人眼中的真实,在另一个人眼中是虚假;而一个人眼中的虚假,在另一个人眼中是真实。

  菩萨眼中,只有善是真实。除了善,更没有别的真实。唯有滋益自他的慈悲心、止息烦恼清净心,是真实的。只有认定真实唯此一种,其他皆是虚幻才能不受种种秽恶习气的熏染,随所居之土而成就其清净庄严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王路:聊聊习气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