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红楼共读 | 从秦可卿的药方能够看出什么
日期:2018-01-24 作者:暜航 阅读:

红楼共读 | 从秦可卿的药方能够看出什么

  编者按

  自1月15日至31日,将围绕共读主题“红楼梦与中医 ”,每周两次推送讲师暜航的原创文章,也请书友们有选择性地集中阅读有关章节,以配合共读主题的进行。               ——千江月

  《红楼梦》是古典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同时也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文学著作,包含了服装、诗词、书画、戏曲、民俗、谜语等传统文化内容,除此之外,书中还融会了相当多的中医与养生常识。

  究其原因,是源于医道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医根植于传统文化,并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精髓。故而,文人通晓医学是古代的普遍现象,例如思想家朱熹,就常引用医理论问题;再如著名诗人陆游,本人也会开方看病,并撰成《陆氏续集验方》一书。

  曹雪芹本人博学多才,在中医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相传他曾在西山两白旗附近给村民看病,也留下了很多美好传说故事。正因此,在著书过程中,曹公便浑然天成地将自己的诊治经验融入到《红楼梦》中,这也就不足为奇了。

  正因对传统医学有着深入了解,曹公在《红楼梦》中提到了很多的药剂,甚至还别开生面地载入了一张药方。书中提到大量药物,如林黛玉用的人参养荣丸、香薷饮解暑汤,贾母送给刘姥姥梅花点舌丹,王熙凤用的调经养荣丸等等。虽然《红楼梦》是一部小说,但书中的这些药并不是杜撰,都是实际存在的,有着古籍出处。更可贵的是很多药现在依然在用,有的去药店可以买到成药。

  而有的人不懂中医,试图从谐音的角度解释,显然是缺乏合理性的。虽然书中的人名、地名多有谐音的寓意,但那皆是出于作者的杜撰,并非实际存在的名称;但药名不同,除了冷香丸之外,大都是实际存在的药名,不同于杜撰的名称,很难说在指实的同时,还有谐音的隐寓。

  文人通医,往往会把医理带入到文学作品中,其实四大名著,除《红楼梦》外,其他三部也或多或少地融入了一些有关医道的内容。这也要求我们,为了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需要了解一些传统的中医常识,以免引起各种误解。

  我们不妨举一个实例。提起《红楼梦》中的药名,大家最熟悉的可能就是林黛玉用的人参养荣丸。书中说,“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不足之症是指身体虚弱引起的症状。脾胃虚弱的,叫做中气不足;气血虚弱的,叫做正气不足。而人参养荣丸由人参、黄芪等十二味药组成,出自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人参养荣丸温补气血,用于治疗心脾不足、气血两亏等病症,整体而言,是适合于林黛玉体质的。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小说毕竟只是文学创作,书中的人物形象,虽然丰满,但在体质与病情方面,并不同于现实生活中患者,不宜盲目地套用一些现代的或生活中的经验来否定书中的内容。比如说,有人认为林黛玉用人参养荣丸是吃错了药,乍看似乎是惊人之语,实际上是把林黛玉的病情错误地当成了痨病。这是受了一些流俗的观点影响,得出的结论自然也就经不起推敲。

  同时,历史发展过程中,诸多的医治经验、方法都是在不断进步的。因此曹公作为清代的写作者,也是不可能跨越时代的。他笔下的诊病用药反映出当时流行的观念,而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更不可能完全超越那个时代的影响。

  还是拿人参养荣丸来说,总体而言是适合林黛玉服用的。但林黛玉有些虚不受补,人参一味药就显得略重了些。但林黛玉一直在服用,几乎日日不停;不但她在用,贾府中的很多人都用过人参这味药,比如秦可卿、王熙凤、贾母都用过,甚至连贾瑞都被医生开了独参汤的方子,只是命薄没能吃上,另外,贾府还曾经把人参作为礼品送给别人去配药。可见人参用的频繁,成为《红楼梦》中提到次数最多的一味药材。

  人参是补益的名贵药材,而贾府用的频繁,与明清两朝时一种普遍的医疗观念有关——皇室、贵族地位尊贵,治病的大夫责任重大,中医的泄法、催吐等治疗方法,是轻易不敢给皇室或达官贵人用的。因为一旦他们认为这种方法加重了自己的病情,大夫难免要担责任,轻则影响到前程,重则可能搭上身家性命。在这种情况下,医生不敢轻易用猛药,那么用什么方法是最稳妥的呢?自然就是追求平和补益,而温补首推人参。因为人参比较珍贵,大户人家很推崇,特别是满洲兴起的东北地区又盛产人参,这更加促成了清代非常推崇人参的习惯

  因此,《红楼梦》中的成药、药方,总体而言都偏重于温补,且喜用人参,与这种观念是分不开的,但实际上,盲目温补并不一定有利于健康。后来,到了道光时期皇帝更是一纸诏书废掉了太医院中的针灸治疗方法,愈加片面地依赖温补的汤药与成剂。清代上层社会对温补的偏爱可见一斑

  这种观念影响深远,到当代,仍是值得我们反思的。但对于受其影响的《红楼梦》,则不宜苛责。比如说胡庸医给晴雯开的枳实、麻黄,是否真的算是“虎狼药”,也是有争议的。其实,枳实消积滞,但猛烈,能够破气;麻黄是发散的药,需要视病情审慎使用,同时也要参考体质或年龄情况。我们只能说,书中把枳实、麻黄作为虎狼药,是体现出那个时代的用药特点——面对富贵人家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子,作为御医的太医王济仁,或许真的不敢用这两味药。只是这并不影响当代对这几味药的使用。

  在偏重温补的时代特征影响下,除了人参,书中还提到了一些补益的药材。例如,提到次数位居第二的是茯苓,甚至以茯苓霜的名目出现在了回目中。白茯苓是茯苓中功效最多的一部分,也最为名贵。一般说的茯苓,即是指白茯苓。白茯苓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功效,其药效相对平和,既可作为药物,也可以作为保健性的食品,相传慈禧就喜欢吃茯苓饼这款点心。

  再次之,书中提到多次的,便是地黄与当归。熟地黄有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的功效,第二十八回中贾宝玉提到的八珍益母丸、左归丸、右归丸、麦味地黄丸等几味药,都有地黄的成分。而当归也是温补的药材,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的功效。

  书中提到最多的这四味药也常搭配使用。例如当归、川芎、白芍、熟地可以搭配成“四物汤”,是中医补血养血的经典药方,被称作妇科第一汤。而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可以配伍为“四君子汤”,有益气健脾的功效。

  中药配伍讲究加方与减方。若把四物汤与四君子汤合并在一起,叫做“八珍汤”,能够气血双补。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方,就构成了书中秦可卿服用的“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可见,这个药方同样也受着清代温补用药的影响,甚至把书中提到次数最多的几味常用的补益性药材都用上了。

  同时,从这个方子中,还能够看出清代上层社会用药的另外两大特点。

  一是注重产地,例如“云苓”,就是指云南出产的白茯苓,质地与效果最好;而“建莲子”是福建出产的莲子。之所以在方子中要突出产地,就是为了强调产地的正宗与药材的地道。

  二是注重炮制,当归身要酒洗,延胡索要酒炒,阿胶也要蛤粉炒,都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药效。这体现出富贵人家用药的特点,炮制方法上极其精细。

  这个方子从运用药材的角度可以看出丰富的内容,若从药效上说,根据脉案来看是对症的,但显得比较平。日常生活中也有不少人用四物汤、四君子汤或八珍汤保养身体,看起来这实在不像是一个救治重病的方子。

  这里往往有两种说法

  书中张友士说:“依我看来,这病尚有三分治得。吃了我的药看,若是夜里睡的着觉,那时又添了二分拿手了。”附加一个条件,才是五分可治,说明秦可卿的病情已经很重了。

  因此,一种可能是张友士知道秦可卿已经不行了,委婉地开了一个平和的方子,只是表示尽力而已。还有一种可能是,对于重病患者,轻易用猛药恰恰可能适得其反,要先用平和的药进行调养,若有效果,待到气血恢复一些,再用猛药除根。但到底能否有效,也难有把握,要视病人的身体状况与病情发展而定。秦可卿接下来的用药情况书中没有明说,在此列出两种可能,供读者见仁见智

  曹公在文学名著《红楼梦》中,渗透了丰富的中医理念以及与药材方剂有关的知识,这也让我们重新认识到,中医是祖先智慧的结晶、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当代应当予以正视、珍惜与传承的文化瑰宝。

  作者简介

  暜航,作家、《红楼梦》研究学者国学研究者。

  致力于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推广工作。在《红楼梦》研究方面,以文本解读见长,结合古典小说笔法特色与相关历史文化内容,细致探究《红楼梦》的深层次内涵。多次受文化机构媒体邀请,通过讲座、访谈等形式,推广红楼文化。曾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交通广播频道邀请,讲解民俗、古典建筑园林文化等内容;2017年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华之声频道,受邀开设专栏,讲解《红楼梦》中的茶、书画、养生等雅文化专题。

  图片网络

  文图版权归原作者

  本平台致力于推广普及《红楼梦》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红楼共读 | 从秦可卿的药方能够看出什么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