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我们的红楼梦》是一本由欧阳奋强著作,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页数:36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1987,我们的红楼梦》读后感(一):时光倒流三十年
网上有个投票,你认为哪个影视版本的红楼梦最经典?
87版红楼梦高票当选。
87版是否是最经典,不会100%通过同意,因为其他戏曲,电影电视剧版本也各具特色。但若说是程乙本之后最成功的科普,相信没有人反对。从结果而论,87红楼梦已经达到开拍的目的。而现在中小学语文学习红楼梦的章节,都会播放87版作为影像参考资料,这一版本超额完成任务。
三十年的时候在历史不长,弹指瞬间。但是人生有多少个三十年?也就两三个。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当年的大观园儿女们,如今都已步入中老年,有的已经离开这个纷扰的世界。
时隔三十年,时间验证了87版的质量。当年的演员,后来大多纷纷改行,在网上难以搜索到多少他们的信息,有没有书籍能满足八卦心理?为什么最一版本红楼流传度最高,背后有什么花絮?你对红楼梦的一切已经着迷,即使已经看过了上一个十年出版的《记忆红楼》还意犹未尽?
这本书适合你细细品读。
收到书籍,我发现包装跟其他书籍非常不同。
书本的装帧使用硬皮,精装。书的封皮也是经过精心设计,打开正面就是海报,背面就是签名,能收集这么多演员的签名一定花费不少时间。
《1987,我们的红楼梦》读后感(二):1987,你们的红楼梦——《1987,我们的红楼梦》读札
冥冥中似有安排,不少剧中人的后半生,活成了书中人的样子。黛玉往生,妙玉信佛,百花各自飘零,徒留一个“宝玉”,喋喋不休地追问着她们的故事,把回忆凑在一起,才有了这部《1987,我们的红楼梦》。《1987,我们的红楼梦》读后感(三):1987,他们的红楼梦
到2017年,87版的《红楼梦》播出已有三十年了。继演员们聚首、再聚首、举办音乐会之后,欧阳奋强这个富贵闲人又来攒事儿了。这次,他出了本书,作为三十年的纪念礼物。我不管他文笔好不好,有没有过度消费之嫌,作为一名爱好者有关《红》的周边都是想看一看的。 为啥87版的电视最终成为了经典呢。第一,顾问团强大。周岭周汝昌曹禺沈从文等学者大师赫然在列,由他们担任编剧顾问,给演员们培训讲学实在是一大幸事。 第二,演员个个都是人尖儿。绝大多数出身艺术世家、书香世家,在拍剧之前早已熟读《红楼梦》,而且还有戏剧表演经验。这就了不得。戏剧中的人物姿态、神情,一板一眼,对电视剧表演帮助太大了。从书中演员日常交流就可以看出,他们写人物小传,对人物性格特点见解之独到,心理活动揣摩之深刻,真心让人叹服。尤其读到李颉老师告诉贾琏的扮演者高亮:看到凤姐和平儿为贾琏争风吃醋时他的神情应当首先是得意的,不是只真心劝架。笔者高兴得拍了拍大腿,老戏骨真不愧是老戏骨啊,一个好演员,一定是善于观察生活、洞悉人心的。 另外,只要演员演技在线,颜值是其次的东西。小时候觉得贾宝玉长得娘、林黛玉眼睛小、探春脸盘子太大。现在看来宝玉的机灵,黛玉的娇弱忧郁,探春的英气都是演员赋予的活的灵魂,换个人再难模仿来的。 第三,王扶林一干人选角眼光毒辣。哪里是演员,他们扮上分明就是嘛。陈晓旭爱写诗,活泼可爱,聪明毒舌,活脱脱的林黛玉。张莉端庄稳重,永远(●'◡'●)笑脸迎人,符合宝钗老成的性格。东方闻樱有才气有野心,还有男儿气概,这也是探春没跑了。 第四,服化道等。书中屡屡提到邓婕因为身高矮的问题导演组迟迟未决定是否出演王熙凤,而我看电视居然始终没有发现这个问题。显然,被技术高超的摄像师用镜头处理巧妙地避开了。曲儿也美。曹公的词加上类似戏曲的唱法,总是给人凄婉荡气回肠的感觉。 其实,笔者对剧版红楼的执念很深。因为小时候看书觉得太佶屈聱牙,就看电视里的人物故事。好多好多书中没有明白的意思,我都是在电视里看出来的。神马?宝玉笑话宝钗胖黛玉居然美得在旁边偷笑是何居心,刘姥姥给贾母他们讲故事宝玉贾母听得那么认真王熙凤居然呵呵目中无人( ̄▽ ̄)"小戏子龄官儿居然敢跟公子哥儿贾蔷甩脸子耍脾气胆大包天。后来多看几遍,就都懂了。哈哈林黛玉在得意哈哈刘姥姥在瞎掰哈哈龄官儿在撒娇o(^▽^)o 演员会老,经典永远不会过时。期待下一次演员们带给我们的惊喜。套一句俗话: 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笔芯♥
《1987,我们的红楼梦》读后感(四):红楼一梦
纯叙述性的一本书 有点类似于人物传记的感觉,没有任何修饰,虽然有些失望,但毕竟欧阳老师不是专业作家,纯粹的记录再现当年剧组的风貌,是非常宝贵的有价值的资料。 一直惊叹于87版红楼梦制作之精良,看电视的时候也感叹贾府的奢靡繁华,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下,服装、建筑、道具能够令观众产生“这就是当年的贾府”的感觉,诚属不易。刚上初中就开始看原著,如今也不下五遍,当年以为太晚,现在想来还是太早,虽然半白话看着很舒服,但也只是囫囵吞枣,仅仅是重点看比较有名的片段,后来略微懂得品读诗歌了,也只记得“冷月葬花魂”等比较著名的诗篇。现在才知道,以前懒得看的服装等细节,也是倾注了很多大师的心血,甚至是门口的楹联,房间里的一幅画,荣宁街的建筑,小厮的衣服,也都经过反复推敲,使之更加贴合社会环境、人物性格。 如今成人后复看87版红楼梦,看得出所有演员的演技都无可挑剔,姑娘们的一颦一笑,公子们的举手投足,每一个都很鲜活,令我产生一种“如果换了演员,他(她)便不是他(她)”的感觉。看了这本书才明白每个人是花了多大心思在里面,不管戏份多少,都会提起十二分的精神来对待,写案头工作,人物小记,这样的敬业在如今怕是没有几个演员能做到了。 三十年后,当年的大师大多已经仙逝,当年十七八岁的小姐丫头也都已成家,电视剧的拍摄技术也有了很大的飞跃,社会瞬息万变,而不变的,是演员们对红楼梦,对红楼梦剧组的高度赞扬,以及不可否认的红楼梦带给自己的改变,他们中的大多数都靠红楼梦改变了命运,这是红楼梦带来的最现实的意义,而成为国学经典,得到全中国的推崇,则是最普世的意义,也是曹公人生的升华吧 我认为经典之所以称为经典,是因为那时,所有所有的人,都肯不求报酬俯身做学问。
《1987,我们的红楼梦》读后感(五):读完就想再看一遍原作和87版电视剧
电视剧是真的经典,书也是写得真的不好,偏官方(有些措辞就像在写公文报告一样)、流水账,叙述主语也经常混乱(可能是统稿或者电子版排版的原因),但作为红迷、87版电视剧迷还是怀揣着好奇和敬畏之心一口气读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