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0
盛筵必散
烟花虽然绚烂,但也别忘了盛筵必散的道理。
乌庄头交租这一章,解开了困惑我很久的谜团,宁荣两府的庞大开支,到底是靠什么来维持的。
在第五回宝玉神游太虚幻境的时候,宁荣两公曾经说过: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流传已历百年。而贾珍承袭的是三品威烈将军。说明宁荣二府都是以武功起家,帮着开国皇帝打天下,才有今日的荣华富贵。
再联系清代入关之后的圈地运动,在北京东面、南面各县大量圈地,分给王公贵族,这就是“庄子”的来源。
所以宁荣两府主要的经济来源,绝不是贾珍、贾赦、贾政微薄的官饷,而是宁荣二公立家的时候皇帝封赏的土地的年租。
但是宁国府的开支一年大似一年,每年能够交来的年租却日渐微薄,贾府子孙不肖,既不能好好做官,也没有什么仕途经济的本事,只会躺在祖宗的功劳簿上安享富贵。
当然,宁国府还不是最惨的,最惨的是荣国府。
从乌进孝的口中我们可以得知,他的兄弟管着荣国府的八九处庄子,近几年的收益还不如宁国府这边。而荣国府的开支,却因为元春当了贵妃,多了许多意外的支出,又不置一些银子产业,每年都会赔出好几千两银子来,如果元春以后再省一次亲,荣国府就要精穷了。
这段对话透露出一个很重要的讯息,元春封妃,看似风光无限,但是对于处于末世的荣国府来说,却是“黄柏木做磬锤子——外头体面里头苦!”
别的不说,就说因为元春封妃,荣国府花了多少银子:修建大观园,大观园修成之后的基本修缮费用,逢年过节要给贵妃准备贺礼,因为成为皇亲国戚多了许多往日没有的人情客礼,还有宫里的太监时不时过来打秋风,一张口就是好几百两,却从来没有还过……
荣国府外头富贵的架子虽然没倒,内囊早已接不上来了,整日拆东墙补西墙,过了这个年之后,索性连东墙都没有的拆,只能各处缩减开销,开始裁人撵人……
末世凄凉的光景越来越明显了。
87版《电视剧》特地安排湘云在元宵佳节说出这个耍猴戏的灯谜,也是别有深意。
这个谜底谁都猜不准,只有宝玉可以猜出,也预示着宝玉以后的命运也会和这个灯谜里面说的一模一样。
“溪壑分离,红尘游戏”说着是神瑛侍者带着戴着女娲补天遗落的顽石,幻形入世,成为了佩戴通灵宝玉的怡红公子。
“真何趣”就是宝玉自己写偈子中所说的“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
“名利犹虚”是指宝玉蔑视仕途经济,视名利如无物。
而“后事终难继”则隐喻宝玉最后终会悬崖撒手,弃家为僧,留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在元宵佳节,说出这样的谜语和这样的谜底,甚为不祥。
宝玉来为贾母斟酒,贾母眼见袭人不在宝玉身边,便借题发挥,表露出对袭人的不满。
贾母问袭人怎么不见?
王夫人就回答:因为袭人的妈前日没了,因为有热孝,不便前来。
我们看看贾母是怎么说的:跟主子讲究什么孝不孝的,如果她还跟着我,今天就不到我这不成?
Get到贾母话中的“精深奥义”了没有?
什么叫“跟主子讲究什么孝不孝的”?
就是说袭人是奴才,奴才对于主子来说根本就不是人,所以就算袭人的母亲死了,如果没有主子的允许,她也没有“尽孝”的权力。
袭人是因为有“服侍主子妥帖细致”的长处,才被贾母分派给宝玉的。对于贾母来说,袭人只是宝玉的丫鬟,并不是理想的姨娘人选。就贾母而言,她也不太喜欢袭人“闷葫芦”的性格。所以若是袭人一表现出服侍不周的样子,贾母就觉得,袭人没有尽到她该尽的职责。
为什么我说贾母这次不满是“借题发挥”呢?
因为贾母说这通话的时候,贾母片刻也离开不得的首席丫鬟鸳鸯也不在贾母的身边,贾母的身边只有琥珀。
后来贾母自己说漏了嘴:因为鸳鸯的母亲前儿也没了,她也有热孝,所以不在跟前,还让袭人和鸳鸯一处作伴。
看见没有,同样是母亲死了身上有热孝,对于鸳鸯,贾母就很体贴的让她在房里休息。但是对于袭人,贾母就拿出主人的款来,说奴才不应该和主子讲究什么孝不孝的,这不是“借题发挥”是什么?
宝玉一天大似一天,身边的姨娘人选也该早早定下来了,贾母这次在大庭广众之下这么明显地表明出对袭人的不满,就是告诉王夫人,她相中的姨娘人选并不是袭人。
可惜王夫人更狠,她早就停了袭人老太太房里的丫鬟月银,给她发了姨娘的月银,就只是瞒着老太太。
后来王夫人索性越过贾母,直接赶走了贾母中意的姨娘人选晴雯,再告诉贾母袭人早就被她提拔成宝玉的准姨娘了。
不得不说,就“宝玉的姨娘人选”这件事上,贾母是完完全全败给了王夫人。
在席间,宝玉出于礼节,为长辈与平辈的姐妹们斟酒。
其他人都自己喝了,唯独黛玉不喝,把酒拿到宝玉的嘴边,让宝玉替她喝了。
黛玉这次在大庭广众之下表现的与宝玉非同寻常的亲密互动,有些不谨慎。
元宵夜宴不比平时的家宴,有许多外客在场,黛玉与宝玉两人年级也大了,也不是一句小孩子不懂事可以遮掩的过去的。
所以王熙凤尽管是坚定的“宝黛党”,她还是跳出来提醒宝玉:别喝冷酒!
宝玉喝的是冷酒吗?
当然不是!
宝玉喝的酒跟斟给邢夫人、王夫人和薛姨妈的酒是一样的,是暖酒。
王熙凤这么说,是提醒宝玉,不要在外客面前与黛玉做出太亲昵的举动。
而紧接着王熙凤的提醒,贾母马上借着批驳《凤求鸾》这则书宏篇大论,开始破“陈腐旧套”。
陈腐旧套是什么?就是红楼梦开篇说的市面上泛滥的让人不忍卒读的才子佳人之书。
贾母这段话的中心思想就是:像我们这样的富贵人家,是绝不可能发生像书上说的那种“私自偷情”的丑事的。
原因有两个:
第一:大户人家的小姐都知书识礼,不可能见到一个清俊的男人,就把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一心只想着和男人私奔。
第二、大户人家服侍小姐的丫鬟奶妈一大堆,根本不可能给小姐和外面的男人单独相处的机会。
通过贾母的话,我们再回看“宝黛之恋”,的确是与当时市面上流行的《凤求鸾》一类的才子佳人小说全然不同。
黛玉和宝玉两小无猜,青梅竹马,是在长时间的共同生活中萌生的具有深厚的感情基础的爱情,而黛玉,是深切渴望这段感情可以通过明媒正娶来达到圆满的结局(与宝玉结婚)。如今黛玉父母双亡,唯一能为黛玉做主的人,就是贾母。
而贾母自己也知道,她是“两个玉儿”唯一的依靠,她要保证“两个玉儿”在正式成婚之前,不受任何“流言蜚语”的中伤。所以贾母才会在宾客满门的元宵佳宴上,特地强调:我们家的孩子都不懂这样的事情,这才是仕宦读书人家的道理。
这次的元宵佳宴,简直就是“谶语大全”,几乎每个人说的话,都预示着她们最后结局。
元妃特地遣太监送来的灯谜也不例外。
能使妖魔胆尽摧:元春的突然封妃,气势恢宏,让贾府的敌对势力因为贾府突然成为皇亲国戚而惊恐万分。
身如束帛气如雷:但是这种大家族末世的封妃,却给元春带来很大的压力。小小的身躯压着满门的荣耀,虽然气势如雷,但是依然改变不了贾府日渐衰亡的命运。
一声震的人方恐:元春封妃的背后,是这个即将衰亡的家族临死前奋力一搏的回光返照。
回首相看已化灰:但是元春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末世的贾府无法在前朝给予元春有力的政治支援,使她在孤立无援的后宫独自面对宫廷的恶斗,最后终于在恶势力的倾轧下燃尽了自身的能量,也为贾府敲响了衰亡的警钟。
王夫人就建议贾母挪到暖阁的炕上去,贾母喜欢热闹,便说:不如大家都一起挪进去,岂不暖和?
王熙凤为了让贾母更加高兴,说要行一个“春喜上眉梢”的令,击鼓传花,鼓声停了之后,红梅落到谁的手里,谁就要说一个笑话。
贾府里的人知道,王熙凤最会说笑话,所以大家故意作弊,最后让红梅落到了王熙凤的手里。
谁知道王熙凤这次一反常态,常常可以用“热笑话”说的人肚子疼的她,偏偏在众人的殷切期待下,说了一个非同寻常的“冷笑话”。
她这个笑话与元春自比“炮仗”的灯谜对比起来看,简直让人毛骨悚然。
“正月过节”,影射今日贾府过的元宵佳节。
“几个人拿着房子大的炮仗往城外放”:比喻贾府虽然声势显赫,但是却没有几人真正持家。
“引着上万的人跟着去看”:外人看似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景象。
“有人性急的人把炮仗点着了,众人哄然一笑,都散了”:夜晚的热闹要散,阖家的团圆要散,眼前的富贵荣华要散,已经赫赫扬扬有百年之久的贾府,终于也要散了。
“放炮仗的人是聋子”:而所有贾府相关的人员,他们现在都听不到这曲终人散的哀曲已经奏响,只有作者知道,他借着他的生花妙笔,在这元宵佳节层层渲染,将这宴会写的奢靡风华,异常热闹,但是最后也指出,最后谁也逃不了飞鸟各投林,留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结局。
苹果IOS读者请长按小程序赞赏玲珑
这样我就可以看到大家萌萌哒头像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