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玲珑品评《红楼梦》31:探春理家
日期:2017-09-09 作者:玲珑 阅读:

玲珑品评《红楼梦》31:探春理家

NO°/31

玲珑品评《红楼梦》

探春

探春的处事哲学是:先法,后理,最后才轮到一个情字。

元宵佳节之后,贾府马上出了第一件大事,凤姐流产,而且流的是个已经成型的男胎。

这既有平时凤姐理家太多操劳过度的缘故,也是因为她过于争强好胜,怀了孕不好好养胎,乃至胎儿过早流产。

对于这个孩子的逝去,凤姐是十分痛惜的,她亦有些后悔,平时把权力看的太重,反而在子嗣上面,一直没有为贾琏留一个男丁。正房多年无所出,其实对于凤姐来说,并不算一件好事。

王夫人体贴凤姐,让她休息一个月。将凤姐理家的权力,给了李纨、探春和宝钗,命三人共同理家。

从这里可以看出,王夫人选择理家的人选有一条“硬规则”:一定要是自己人才放心。

王熙凤虽然是邢夫人的媳妇,但她是王夫人的内侄女,是自己人。

李纨是王夫人亲生儿子贾珠的寡媳,自然是自己人。

探春虽然是赵姨娘生的,但是她的心一直是偏向王夫人的,也是自己人。

只是宝钗这个理家的人选,有些微妙。

宝钗不是贾家人,她是薛家未出阁的大姑娘,在贾家只是暂住,让薛宝钗协同贾府的媳妇和小姐共同治理家事,其实于礼法不合。但是王夫人就执意这么做了,可见王夫人对于“金玉良缘”的执着。她这是把薛宝钗当做备选的宝二奶奶来培养,好借此机会让她先熟悉家务呢。

对于新上任的三位“镇山太岁”,荣国府的管家娘子们心里其实是不服的。

本来嘛,凤姐当初之所以可以镇压的住这帮人,不仅因为她极其精明能干,而且凤姐有手腕,有谋略,又心狠手辣,恩威并施才把这帮难缠的人弹压下去。

如今李纨是个慈善人,而且是一个寡妇,探春又是一个没出阁的腼腆小姐,宝钗甚至不是贾府的正经主子,所以这些管家娘子心里存了怠慢之心,就等着这三人理家的时候有谁不小心出了错,她们就可以刁奴压主,不服管教,还会编出很多笑话到处流传取笑主子。

赵姨娘的兄弟赵国基死了该给多少赏银,就是吴新登媳妇给探春出的难题。

本来这件事根本不难办,像贾府这样的人家,什么人死了给多少赏银都是有旧例的,吴新登媳妇只要把这些旧例找出来供探春参考就可以了。但她偏偏装糊涂,只是回报说赵国基死了,就不吭一声,等着毫无理家经验的奶奶太太拿主意。

对于这件事,其实探春心里有杆秤的,只是她尊重李纨,让李纨先拿主意。

谁知李纨不知道里面的关窍,说袭人的母亲死了赏银四十两,所以也要赏给赵姨娘四十两。

这其实就办错了。

贾府赏奴才,有“家里”的和“外头”的区别。

“家里”的就是家生奴才,比如赵姨娘。

“外头”的就是外面买来的奴才,比如袭人。

所以按照旧例,袭人死了母亲可以赏四十两,但是赵姨娘死了哥哥,只能赏二十两。

探春早就知道这样的差别,她等着吴新登媳妇向她报告的时候提这件事,谁知吴新登媳妇对于这么重要的事竟然只字不提,探春才开始发难的。

吴新登媳妇此时还不知探春的厉害,还狡辩说:赏多少谁还敢争不成?

这话在探春耳中听来糊涂至极:家里有规矩你不遵守,就凭上位者一句话?今天高兴了赏一百两,明天不高兴一文不赏。这个家岂不是乱了套了?

吴新登媳妇是办事老练的管家娘子,断断不会如此糊涂。

如今这样表现,只有一个解释:她根本看不起李纨和探春,不相信她们能管好这个家,所以故意设个圈套,好让李纨和探春自己跳下去。

所以探春才绵里藏针地讽刺吴新登媳妇:你这样办事的老人,怎么回事不查清楚就来难我们。在凤姐面前你也敢现查吗?是不是欺负我脾气好,不会像凤姐那样责罚你?

为何吴新登媳妇会单单选这件事来刁难探春?

因为赵姨娘是探春的亲生母亲,一般人碰上这种血缘与法理之间二选一的选择题,都会犹豫的。但是吴新登媳妇看轻了探春,或是说她根本就不了解探春,探春的处事哲学是:先法,后理,最后才轮到一个情字。何况,她与赵姨娘之间根本就没有什么“母女之情”,有的只是血缘与生俱来的天然“魔咒”。

不过,这里赵姨娘的想法也非常有趣。

在她的思维方式中,人的体面,是靠着主子赏银的高低来维持的。

袭人的妈死了,赏银比她多二十两,所以就比她有体面。

为了这区区二十两银子,赵姨娘就能不顾亲生女儿尴尬的处境,硬是逼着探春徇私情,非要多给她二十两银子。

但是这件事在探春看来,是一道单选题,她从来没有考虑过,就因为赵姨娘是她亲生的母亲,就可以凌驾在祖宗家法之上,就可以利用血缘关系,任意动用公家的财产。

探春说的很清楚,我并不敢“犯法违理”。

“法”就是宗法制度,“理”就是礼教规矩,“法理”在前,哪里有我徇私的地方?

就我们现代人而言,看见这一段,很容易觉得探春冷酷无情或是趋炎附势。

但是就当时的社会现实而言,冷酷无情的,只怕是赵姨娘。

赵姨娘说:你不当家,我也不来问你。

按照赵姨娘的逻辑,探春是她的亲生女儿,需要顾念“母女之情”。

但是赵姨娘在提出这种徇私的要求的时候,顾念过探春是她的亲生女儿吗?

赵姨娘平时对探春不顾不问,单等探春理家有了权力之后,就想着利用她与探春的血缘关系捞好处,这让探春怎么能不寒心呢?

所以当赵姨娘说“你舅舅死了”的时候,探春就斩钉截铁地驳斥赵姨娘:谁是我舅舅?

因为按照当时的宗法制度,赵姨娘只是贾政的妾,赵姨娘的哥哥,对于探春来说,都是奴仆,而不是什么长辈。所以赵国基死了,探春是不用吊丧的。而探春在“礼法”上的舅舅,应该是嫡母王夫人的哥哥王子腾。

对于探春来说,无论她是正出还是庶出,她都姓贾,她就是贾府的正经小姐。

探春并非自卑自己的出身,她坦然承认自己是庶出的,但是她无法容忍的是,赵姨娘一直利用“庶出”的这个血缘魔咒,逼着探春不顾法理徇私情,实在有违她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凤姐特地让平儿传话,说要给赵姨娘添银子这段,分明是凤姐对探春的试探。

凤姐想知道探春到底有多少才能,是否能够担负起这理家的重担。

因为如果凤姐碰到赵姨娘这事,肯定是和探春现在一样公事公办,根本不可能法外开恩。

凤姐现在遣平儿求情,就是想知道探春是真的铁面无私,还是心里其实有“徇私”的意思,只是却不下脸上的面子,所以想等一个台阶下。

平儿就是来给探春送“台阶”来的。

没想到,探春一口回绝了凤姐的建议,并且探春马上就目光敏锐地看出凤姐其实这样建议不安好心。

第一:赵国基就是一普通的仆人,对于贾府来说并没有特别的功劳,所以不应该特殊照顾。

第二: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如果凤姐现在管家,她要怎么赏赐赵国基是她自己的事,反正做好做歹都是她兜着,但是凤姐在养病,探春在管家。凤姐说好话,探春破规矩,有人情是凤姐领着,有了错却是探春背着。

探春觉得:你家奶奶是不是把我当冤大头看待呀?我有那么笨吗?要添等她病好了自己添去,反正我不添。

平儿真是一个非常冰雪聪明的丫鬟,眼见探春为了这件事动了大怒,更有迁怒王熙凤的意思,她便改变策略,不以平常的方式对待探春,而是用一种更为柔软,更为谦卑的态度,来化解凤姐与探春之间的嫌隙。

首先:她痛斥在探春洗脸的时候回禀事情的管家娘子,说她们没眼色,藐视探春。二奶奶跟前,你也这么没眼色来着?言下之意就是,你们别犯糊涂了,探春现在是管家的人,你们要像对待二奶奶一样对待她,不能藐视她。

平儿这么做,其实就是在帮探春立威,探春听了,脸色才算缓和下来。

接着平儿又说:二奶奶本来就事多,保不住有疏漏,这两年姑娘冷眼看着,如果有该添减的去处,姑娘做主添减了,一来对太太的事情有益,二来也不枉姑娘素日待我们奶奶的情意。

这话厉害在什么地方呢?

因为探春本来就有许多改革利弊的措施,若是没有平儿这几句话,倒好像是现任管理者对前任管理者挑刺似的。若是探春改革成功,岂不是越发显得凤姐无能?

但是平儿先把好话都说在前面了,她先承认凤姐的管理的确有疏漏(人无完人嘛),探春若是要做什么改革,于公对太太的事情有益,于私也是因为探春对凤姐有情,所以特地为她做一些拾遗补缺的事情。

这样无论探春怎么做,她原本与凤姐的对立关系就通过平儿的话,变成了同仇敌忾。

真是几句话可以使战火烟消云散

从凤姐和平儿的这次谈话中,我们可以得知几个重要讯息:

第一:至少在贾府,孩子正出庶出,所受到的待遇相差不大。宝玉和贾环之所有有那么大的差别待遇,是因为贾母和王夫人特别疼惜宝玉,而贾环因为自身条件太差,很少受到重视。而迎春、探春、惜春可都是按照一种标准来抚养的,如果不是作者明着告诉我们迎春和探春是庶出,惜春是正出,我们根本分辨不出来。所以说,因为探春是“庶出”就说她自卑的论调,其实是站不住脚的。探春是个格外自尊自爱又明事理的人,虽然她的母亲是妾,但她依旧是贾府公认的正牌小姐,这是谁也改变不了的事实,探春有时候表现出来对赵姨娘的厌弃,不是因为她小妾的身份,而是因为赵姨娘阴微鄙贱的个性实在上不了台面而已。

第二:至少在凤姐的心目中,黛玉肯定是会嫁给宝玉的,这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实,只是等着老太太开口,将最后的日子定下来(凤姐的意思,其实就是老太太的意思)。而黛玉和宝玉一嫁一娶的钱,竟然不需要动用官中的钱,老太太自有体己拿出来。这个“体己”指的是什么?我想这个“体己”就是林如海死后寄存在贾母那里的林黛玉的遗产,一部分作为林黛玉的嫁妆,一部分是林黛玉出嫁的费用。贾母收了这个钱,就表示她肯定会将林黛玉许配给贾宝玉,这样两家变一家,林黛玉的遗产也就名正言顺地成为贾府的财产。

这里,平儿告诉凤姐:她刚刚去传凤姐话的时候,探春正为着赵姨娘非要吵着让她徇私的事情恼怒呢,被驳了回来。

我们来看凤姐这时候若有所思眼神,她猜到了,这是探春接下来理家的一个策略,擒贼先擒王,探春要树立威信,自然要先拿王熙凤开刀,这也是为什么平儿去传话,探春会表现出大怒,并且话语中说要拿王熙凤去煞性子的原因。

因为只有把王熙凤都降服了,探春才能在那些老辣的管家娘子面前树立起绝对的威信,让她们有个畏惧,不敢轻举妄动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王熙凤作为领导者的气度与超前的眼光。

若是碰到一般心胸狭窄的人,肯定会对探春有成见。

但是就王熙凤看来,探春这么做,反而是好事。

一来贾府宿弊已深,开支又大,王熙凤虽有心省俭,但是在外怕失了体面,在内又怕家下人抱怨刻薄,王熙凤现在是骑虎难下。如果探春要当这个“出头鸟”,王熙凤正好抽身退步,将理家这个烫手山芋扔给探春。

二来兴除旧弊就是要得罪人的,探春立威只是手段,接下来要整改才是目的,王熙凤宁愿面上受些委屈,得罪人的事情就让探春去干吧。反正与公而言,肯定是对贾府有利的,至于个人的面子问题,王熙凤也无意计较那么多,她反而觉得,她可以和探春联合起来,互为臂膀。

果然,探春“兴利除弊”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把贾环和贾兰一年学里的八两银子和姐妹们每月买脂粉的二两银子全部免了。

事情是这样滴:姐妹们每月买脂粉的二两银子都是外面的买办领了去购买的东西,但是买办贪污或是收受好处,买来的都是劣质的胭脂,根本不能用。所以姐妹们只能用自己的月钱另外派了老妈妈去外面买了才使得。所以探春才说,是“钱费两起,东西又白丢一半”(二两银子都让买办给贪污去了)。如今探春将外面买办领的银子免了,贾府省了这笔开支,买办也没法贪污了。

这些重叠的费用,以凤姐的敏锐,未必看不出来。

但这是得罪买办的事情,你把银子免了,买办得不着油水,当然会抱怨当家人的刻薄。

所以凤姐才听之任之

如今探春出头一料理,正中凤姐的下怀。

然后,探春想到的第二件大事就是“开源节流”,将姐妹们所住的大观园采用个人承包责任制,让园里那些精通园艺,又本分老成的老妈妈们来承包管理,也不用向她们收租,只问她们一年之后能孝敬一些什么。

比如说:潇湘馆里面每年冒芽的竹笋,怡红院每年盛开的玫瑰,稻香村每年成熟的稻谷,以前都是自生自灭的。但是大观园里姐妹要吃的竹笋,要戴的鲜花,养的鸟雀要吃的稻谷,却要官中另外拨钱去集中购买。一边是暴殄天物,一边却是各项繁重的财政开支压的贾府喘不过气来。探春这个办法其实就是自给自足,自己园子里产的东西自己先使用起来,省下官中的开支为贾府减轻财政负担,人工都是现成的,也不用另外雇人去做,而且余下来的好处可以允许老妈妈们自己谋利,使之以权,动之以利,这才是深谙人性的管理之道。

大家仔细听,其实平儿说的这几句话,特别有道理。

大观园是什么地方?

大观园是贾府为了元妃省亲,特地盖的省亲别墅,也是因为元春的懿旨,姐妹们和宝玉才有资格入内居住的。

按照常理,这种地方应该是好好修缮守护的,怎么可以随意变成“供人取利”的世俗场所。

所以平儿这里所说的,并非为凤姐辩解,她说的就是事实。

凤姐就算想到这个“开源节流”的办法,她敢这么做吗?

她敢把娘娘赐给探春她们居住的大观园变成老妈妈的包租地吗?

当然不敢!

所以这个“开源节流”的办法,只有探春这种现今在园子里住着的千金小姐才可以提出的。

而且,平儿话说的很委婉,但是她已经透露出,其实探春想的这个办法,是有弊端的。

那就是老妈妈们一旦唯利是图,不顾人情,把承包的地方看成自己的私产,其实会妨碍到各位小姐丫鬟住在这个园子里的正当权益。比如说,春天花儿开的鲜艳,有些丫鬟就想折来赏玩,但是这块花田一旦承包出去,承包的老妈妈就断乎不许有人动的(折的都是她的钱呀!)

这样,大观园就会从一个自由自在的女儿乐园,变成女儿无法轻举妄动的世俗禁地。

总之,事情有利又有弊,凡事只要扯上一个钱字,总是要有牺牲作为代价。

当然,总体来说,探春在大观园中施行承包责任制的改革方案,是利大于弊的。

第一:大观园本来需要专人修建草木,如今包给老妈妈们,这项人工费就可以节省下来了。

第二:归钱不归到账房里面,也不问老妈妈收租,就只问她们一年可以孝敬些什么,余下的供她们自由取利,充分调动老妈妈们的劳动积极性。

第三:承包者由此得利,对管理者感恩戴德,看守园子会更尽心,探春的威望也会更高。

“大观园改革”是探春此次理家的核心策略,蠲免重叠费用是立威,将荣国府沉重的财政负担大观园变成自给自足甚至还能有富余的独立经济体是施恩,恩威并施才能体现探春“刚柔并济”的理家手腕。

曹雪芹给探春的判词,第一句就是“才自精明志自高”,探春的才能是跨域性别的“经邦济世”之才,得到曹雪芹的高度赞扬。可惜,曹雪芹在“才自精明志自高”后面,马上又加了一句“生于末世运偏消”。探春作为一个女儿身,生在已经腐朽衰败的贾府,所起的作用极其有限,大观园承包责任制虽然可以暂时缓解贾府的财政危机,但是对于贾府即将倾颓的大势,探春即使有经天纬地之才,也是无可奈何的。

苹果IOS读者请长按小程序赞赏玲珑

这样我就可以看到大家萌萌哒头像啦!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玲珑品评《红楼梦》31:探春理家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