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DJ00123987)——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数百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点击标题下蓝字“洞见”免费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作者:洞见Lambkin
你努力取悦世界,想让所有人满意,可到头来不仅丢失了自己,也没有获得世界的肯定。
♬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洞见主播Jessie朗读音频
01
而松子,自小就得不到重视。
7岁那年,松子和父亲去看马戏团表演。
父亲板着脸,松子就学小丑做鬼脸,没想到逗乐了父亲。
父亲久违的笑容,让松子尝到了被关注的甜头。
乍喜之下,松子更是反复做鬼脸,惹得父亲哈哈大笑。
父亲的笑容,让松子坚信:只有让别人开心,才能获得关注。
接下来的二十年余年里,她总是习惯性做鬼脸来博父亲开心,活在父亲一个个上扬的嘴角中。
成年后的松子不辨别是非善恶,只为取悦为他人而活。
流落到浴室卖艺求生,以为终于安稳,后被骗取全部财产;
出狱后遇到真爱,最后还是被抛弃……
为了自己求而不得的父爱,为了讨好身边的每一个人,为了让自己在意的人重视自己,松子的一生都在竭力抓住每一个给予她哪怕一丝丝爱的人,却次次被命运辜负。
松子对爱绝望,逐渐变成一个精神不太正常的肥老太婆,最后因教导夜不归宿的小混混而在河堤上被乱棍打死。
无论走到哪,遇到谁,让别人多开心,一个没有自我的人,其命运只有被嫌弃。
一个从来不正视自己内心需求、没有独立人格的人,再怎么取悦他人也不会获得外界给予的爱和认可。
02
家庭主妇瑞秋在工作、家庭、朋友中面面俱到,甚至可以打几个小时的电话来帮小侄女疏解婚姻问题。
所有人都称赞她是最靠谱、最贴心的人,遇到事情都来找她吐槽。
可谁也不知道,瑞秋夜里时常失眠,必须依靠药物和心理医生的开导才能活下去。
巴巴内尔说,大多数习惯取悦于他人的人,对拒绝和敌意有着根深蒂固的畏惧和焦虑,从小就学习如何尽力避免拒绝他人引起敌意,因此戴上友善的面具。
只考虑他人而忽略自己,对他人友善至这种程度,已经不再是值得赞美的善良性格,而是一种病理状态,称之为“取悦病”。
一味取悦的人,过不好这一生。
半夜接到学生的电话,呜咽着说自己活得很绝望,撑不下去了。
他说:“我活得像个演员。”和生活中所有人的互动,都是在演戏。
无论面对谁,他都不由自主地想去迎合对方,想方设法地让自己变得有趣,想让别人满意,想得到别人的认同……
甚至连日常对话,学生都要提前想好“台词”,看别人脸色讲话。
可现实生活不是剧本,越发病态的取悦心理,让他忘了真实的自己到底是什么样子,不知道该如何继续过未完的人生。
平日里微笑和善的人,心里浸着一片沼泽,没有人知道他快要被吞噬窒息。
03
最悲哀的事情,是把自己灿烂的人生,耗费在对被别人的“取悦”中。
如果你生活中挑双袜子都要考虑别人喜不喜欢,那么你往后几十年的人生也就只配得上为别人而活;
如果你职场上连自我介绍都要逢人就变,那么注定你的工作不会有多大成就,迟早会被别人替代;
如果你感情上跟保姆一样照顾对方的饮食起居,那么这段感情终究会导致心理失衡,不会有好结果。
不要靠着“取悦”别人来活着,你最需要取悦的,是你自己。听从内心的声音,做你想做真正想做的事情。
毕竟,当你都忽视自己,谁还能看重你?
04
说实话,作为一个心理辅导老师,我接触过的大多数孩子都太想取悦父母,为了父母开心而学习。
“我们知道考试重要,但也知道一次考试不代表什么,怎么孩子就这么大压力呢?“
“我没有要求过孩子一定要考多少名,多少分啊?他压力哪儿来的呢?“
家长们不知道,这种压力,来自于父亲的脸色,母亲的叹息。
有一个初二的小女孩告诉我:“只要我考好了, 我就是家里的国宝。只要考差了,我在家里连话都不敢说,就怕爸妈骂我。“
孩子的世界很小,父母在他们的世界里就是全部。
爸爸妈妈开心,孩子就会微笑,爸爸妈妈难过,孩子就想让他们微笑。
明明自己喜欢小溪,也会说自己向往大海,不过想让爸爸夸一句,我儿抱负远大。
即使自己喜欢动漫,也愿意去学水墨国画,不过想让妈妈多点笑,给一个么么哒。
虽然自己已经很困,也会打起精神多看书,不过想要对得起父母,不负所有付出。
可是,发自内心的快乐,到底是什么样,他们知道吗?而他们的自我,又丢在哪里,还能找得回来吗?
别让你的开心,成为孩子的意义;他自己的目标,才是真正努力的动力。
▽
谁也不知道,孩子天真灿烂的笑脸下,藏着的是真实的自己,还是虚伪的取悦。
如果努力不是为了自己,不如直接告诉他,不必为了这个世界扭曲自己。
就像毕淑敏说的:“要以自己的真实面目示人,没有必要取悦他人,没有必要委屈自己。”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请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洞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