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大数据的时代,互联网支撑下的电商产业经过了起步、繁华等各个阶段,现在的竞争已经过了白热化阶段,“洗牌”已经结束,十八班武艺的较量下,我的C店已经苟延残喘,不过对于各类消费者的到来,早已具备了火眼金睛。对于各种局面,也具备了基本的处理能力。
然而,芸芸众生,人们心中所考虑的方面不一样,有时候分歧还是有的。前一阵子发出去一单,快递缓慢,到了快接近顾客所在的城市,物流不动了,我提前发现了问题,与快递进行了交涉,他们答应帮我催促。
也过了没多久,顾客发现了,聊天页面上马上出现了非常具有火药味的文字:“你们的快递怎么回事?我还能不能收到?”并且附上气愤的自定义表情。看到这样的文字,虽然已经习惯,但是还是有点惊慌,就怕得罪顾客。于是,我战战兢兢地打包票:“你好,我们在催促了,放心,肯定会收到的。”不曾料到,这句话竟然点燃了顾客的火药桶:“你还有理?肯定会收到?这就是你们的服务效率?”(经典语句 www.wenzhangba.com)
戏到这个份上,我有点愤怒了,说真的,真想喷上几句,让他/她知道自己是“谁谁谁”。不过,想想万一他/她拒收了,损失的还是我,没办法,只能反思一下自己。觉得即使自己觉得做得再好,肯定有可以推敲的地方。
仔细看一下自己的聊天记录:“你好,我们在催促了,放心,肯定会收到的。”本来我的意思就是在催促,让他/她放心。结果对方以为我在推卸责任,看来,当初这样说就更好了:“你好,我们在催促了,放心,我们尽快将货物送到您手上。”
当时一开始被他的咄咄逼人搞得有点小紧张,于是出现了临时的“语无伦次”。看来,临时的反应也得考虑缜密一些,这就是社会经验吧。我一开始的回复中,缺少了过渡的元素,造成了对方理解上的偏差。原来,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点滴积累,就会学到更多有用的社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