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知尊严为何物
我所见的这件事大抵发生在我刚刚毕业的时候吧,这时回想起来,心里也未能平复。
那是因为要找工作,所以连着两日都会去人才中心。我其实对在人才中心举行招聘的单位往往是不大满意的,优质的单位都不会出现在这里,往往有人削尖了脑袋自己送上门去。我因此对这种集会也没有多大兴趣,总是匆匆地来,悻悻地去。
当日我似乎也是准备离去的,却因为听见前台的争吵声又驻足下来。如今只记得那是一个男子,穿着黑衣,身形瘦而高,不断抱怨着。似乎因为填错了用来登记个人信息的表格,希望前台再发一张给自己。那前台的女人很是“尽责”,把表格看得比自己生命还重要,不但冷冷拒绝,还嘲讽了一番,大致是指责男子笨手笨脚。男子自然也不愿意,批评女人服务态度恶劣等等。这时从旁处又走来一个男人,挂着胸牌,向抱怨的男子嚷道:“你来找工作,还牛什么牛?”
最后的结果我不知道,因为我听了那“胸牌”男人的话顿觉得不舒服,其他人似乎和我一样的感受,都很快的离开了。
在“胸牌”男人之流的思想中,找工作的人大抵没有尊严,应该低三下四,比别人低一等,埋着头才是。
我至今都很讶异,中国人的尊严,在自己同胞面前竟也这般不值钱。
这大概是孔夫子的过错,儒家的桎梏像锁链捆绑了中国人千年,捆得久了,就算解开,也变得手脚僵硬,四肢麻木。中国人的奴性一半给了自己人,一半用来招待外国人。在旧中国,老百姓倘若见了稍稍有些身份的人,膝盖便不由自主软了下去。儒家对中国伦理的构建,既有好的一面,却也养成了畸形的人格价值观。人们无所谓平等,无所谓尊严,对有权势的人的尊重,一定要用那“扑通”一声才足以表达。
这“扑通”声响了千年,现时虽然静默了,名义上搞起了民主,却不过把下跪挪至到上身来。遇到领导,依旧点头哈腰。而且这不平等价值观是自小就灌输的。比如某校学生大雨中做操,视察领导打伞观看,而就连伞竟也不是领导亲自举着——看来在中国只要做了官就会失去自理能力。“雨中做操”这出闹剧是变相的尊严衍生出官僚主义,在中国,尊严只是上层人的特权。学生冒雨迎合领导的形式主义,校方居然还声称“下狗屎也要做”,可见尊严这词在中国是多么陌生。没有尊严,没有平等,也就没有民主。
眼见中国的教育自小就在磨灭尊严,如今忆起那“胸牌”男人最后的话,也就不觉奇怪了。
二、“和谐”只对外人语
有人曾将中国文化归纳为一个“和”字。“一团和气”、“和谐”、“和美”,中国人讲究用“和”去接纳万物。“和”代表了一种宽广的胸怀,一种气度,一种团结的精神,然而中国人往往嘴里念着“和谐”,却又屡次上演着“窝里横”的大戏,这真是有意思。
确乎是自这些年开始,中国人更频繁地提出要建立和谐社会,但颇为可悲的是,这口号打古时就有,叫喊到现在,丝毫未见收效。中国人太爱搞内部斗争,封建社会的“和谐”思想,其实也是建立在一整套窒息的伦理体系上,三从四德,三纲五常,古人为了达到“和”,用各种违背人性的教条作为规范,这样的和谐,只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罢了。 www.WENZHANGba.com
到了今天,人们简直连做做样子都不愿了。社会上充斥各种假冒伪劣,更可怕的是那些剧毒食品,历史上的鸦片战争,英国人没能害死我们,今天有些中国人却接过大英帝国的“重担”,帮着他们作孽。“和谐”这词早不知被扔在何处。但我又听说中国的特产运至国外,都是让洋人竖起大拇指的,中国人宁愿把“和谐”送到国门之外,也不肯分自己同胞一些,当真怪哉!
由此可见中国人所说的“和谐”是胳膊肘朝外拐的,儒家所言的“仁爱”,并非一种博爱,是分了等级的,其实这在无形中弱化了人们的“大爱”,更消解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感。放在当下利欲熏心的时代,这“和谐”反成了潘多拉的盒子,难以收拾。而国人又好面子,脸面在中国的重要性简直次于性命,于是“有朋自远方来”代代传诵,“远方”也被无限延长了距离,一直到国门外去。
讨好外国人,这又是奴性在作祟,“和谐社会”若一直摆脱不了奴才的嘴脸,只能是痴人说梦,永远无法实现。
三、信仰究竟在哪里?
我是很早就想说的:我们现在尤为可悲的,是中国人早已没了信仰。
话到此处必定有人提起马列主义,提起共产党。但那只是政治信仰,一个国家的社会伦理构架、国民的素质、以及国家的发展所需要的是文化信仰,是精神信仰。这在中国,如今是缺失的。
没有信仰的民族,是可怕的。
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占据着重要的统治地位,虽有弊端,但的确很大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人们的基本道德观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虽然这一度给中国带来恶劣的影响,给鲁迅先生笔下的狂人看出了“吃人”二字。但不可否认,它亦左右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它是我们一直以来坚守的信仰。
1919年,陈独秀等人的新文化运动,使得这种道德观逐渐消亡。当时的学者批旧批孔,有当时的必要性,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使得中国开始迈入民主社会。再到后来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商品大潮的涌入和资本主义与传统文化的碰撞,让我们的道德观念开始出现了瓦解与滑坡。
直到现在,危机已然加重。社会风气江河日下,拜金主义盛行,贪污已司空见惯,就连许多学生的价值观也在悄然扭曲。究其根本,人们已经彻底没了信仰,如今更多的人只信钱,更多的人把“利益”二字赤裸裸刻在脑门上。这些危机,不是马克思主义可以拯救的,也不是入了党就可根除的,是道德层面出了差池,文化信仰惨遭蹂躏。
因此,我们的政府才会提出要建设精神文明社会,才提出“八荣八耻”,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的修复,首先即可弥补人与人之间的裂痕,继而增强社会凝聚力,民族才可于死地而后生。
但我对这修复也不知是否该怀有希望,前不久办公室的女老师向大家抱怨:她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述了一篇文章,题曰《三袋米的故事》。大致是说一个贫困生的母亲为了帮助儿子完成学业,按照学校的规定,每个家长每月向学校食堂交一袋米,母亲便瞒着儿子去要饭。这样一篇文章,学生在课堂上竟都质疑故事的真实性,有的甚至嘲笑文中母亲的贫穷。我听了不禁打个冷战,因为这些可怕的畸形的嘲笑。
道德的大殿,从底层就开始毁坏。
我们的民族,分明透着就死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