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朋友希望我推荐社会心理学的书籍,我想了想,不可能一上来就推荐大块头给大家。
只能先推荐一两本非常有趣,非常经典的书籍,给大家做为入门,激起大家的欲望,到最后,不用我推荐和安利,大家也会自己去找书看。
经常可以看到知乎有人在讨论,不同层次的大学,对于人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好的大学可以人在不知不觉中,不断变好;而坏的大学,则会让人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消耗在应对别人的评价之中,最后,自己也跟着一起堕落。
人类经常自诩为万物之灵长,但其实,只要融入到群体之中,就会被所在的群体影响,自己做什么事情,不是出于自己喜欢,或者自己认可的,而是看到别人做了,自己也跟着去做。
毕业后,我进入到一家房地产公司上班,公司的整体氛围比较宽松,不少同事是在混日子的,大家每天聊来聊去,不是明星八卦,就是又在抖音看到了什么搞笑短视频。
按照常理说的话,我进入到这样的群体之中,也应该过着这样的生活。
根据心理学的观点,绝大部分人也喜欢按照群体,制定的规范来生活,因为自己一旦服从了,后面如果遇到什么不如意的事情,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
我之所以会沦落到今天这个样子,都怪你们,都怪整个群体!
第一种是不知道有自我;第二种是不能有自我;第三种是知道有自我,但不愿意有。
知道有自我,但不愿意有自我,是一个人之所以会跟着群体,亦步亦趋,随波逐流的深层原因。
因为自我价值的建立,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这种消耗,还需要自己一个人,忍受「孤独」和「寂寞」,一般人在面对这些选项的时候,通常都不会选它们。
而是转身,投入到群体的怀抱,群体已经帮自己,把所有的选项,都选好了,自己只要服从就行了。
我如果那时候,没有脱离所在的群体,选择写作这条道路,或许,我很有可能还在那个群体之中,不断服从它给我制定下的规范,而且还有可能会甘之若饴。
2,到更高的圈层去
既然群体对一个人的影响有这么大,那是不是意味着,每个人都应该脱离自己所在的群体,然后,一个人安安静静地过日子?
当然不是。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君子慎独」,这句话的意思是,做为一个君子,应该对独处保持警惕,因为绝大部分人在独处的时候,都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自己怎么开心,就做什么,完全丧失了对自己的自我要求。
中国的古人实在是牛,因为他们在很早的时候,就把人性给看得彻彻底底了。
如果你仔细观察的话,你会发现,在一般情况下,如果去到图书馆,自己往往也会静下心来学习,至少会少玩点手机,而一个人在家里或者宿舍的时候,就会处于浪浪浪的状态。
这是因为,人是社会性动物,你一出生,社会就给你制定好社会规范了,对于社会规范,你一般不会去问为什么,而是选择服从。
这就好比你玩游戏,你在玩之前,游戏规则就已经存在了,你想要玩,可以,乖乖服从游戏规则吧。
当然是去更高级的群体啊,一旦进入到他们所在的群体之中,你原本浑浑噩噩,不思进取的毛病,也会跟着戒掉。
因为你不戒掉,他们就会把你踢出去。
我为什么每天都这么拼,每天都在做大量的输入,每天都在写作?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所在的群体,逼着我一定要这么做,要不然,其他人就不跟我玩啦,而且,在群体中,努力,就像是空气一样。
我怎么会去质疑空气呢?
3,《狂热分子》的局限性
看完上面的文字,你可能会觉得《狂热分子》这本书非常好。
的确,我在看的时候,每看一段,就做了批注和笔记,因为作者说得实在是太好了。
但在现代社会心理学家眼里,《狂热分子》和各大书店非常畅销的《乌合之众》一样,都属于「心灵鸡汤」式的书籍。
之所以说它们是心灵鸡汤式的书籍,是因为这两本书的主要观点,大部分都是作者日常观察到的经验,所总结出来的,缺乏现代科学的「可证伪性」要求。
但我为什么还是会推荐《狂热分子》?因为我知道,如果拿「可证伪性」去要求每一位作者,我敢保证,你几乎看不到什么文章。
因为绝大部分作者,都是普通人。
他们只是把自己的所思所想,用文字给写出来而已,他们从来都没有说自己的文字,都是对的,只要对读者有启发,就已经非常足够了。
正因为我知道这些,所以,我在看文章的时候,不会对作者吹毛求疵,抱着一定要在作者的文章中,找出毛病的思维去读他的文章。
因为我知道,一旦我抱有这样的思维,就一定能找到错误,即使逻辑没有错误,一两个错别字总是会有的吧!
但这种思维,终究会把自己给害了。
我现在的做法是,只要作者提到了,我从来没有意识到的问题 ,或者给了我新的知识点,让我对生活、学习、工作有了新的感悟,我就会觉得,这个作者真好,他也真的不容易。
这是曾少最近写的干货:
你们想要的东西。
掏心窝:我如何做到每天写2000字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