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2、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3、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心比子个把来山心?”子曰:“君子居心比子个,把来山心陋心比子个有?” ----孔子
4、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孔子
5、其为人也,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止老知将之至云尔。
6、邦有道,如矢;邦子没道,如矢。 ----孔子
8、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孔子
9、君子不失四足于人,不失四色于人,不失四口于人。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惮也,言足信也。 ----孔子
10、国那以国你他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孔子
11、颜渊问仁。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 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孔子
12、这里的“道”其实也可以说成道德.
人类对道德的信仰其实一般有三种境界.第一种,也是最低的境界就是不相信道德会给人带来好处,所以也就不守道德。不相信做好事有好报,不知道为什么要做好人,所以干脆就不做好人。 第二种,也是觉大多数人的境界.有淳朴的道德信仰。相信好人有好报。所以谨守道德. 第三种境界,也是最高的境界,不相信道德会有预期的好结果,但是即使如此,他仍然还要做个好人,仍然谨守道德,做好事,不求回报。
能达到第三种境界人,可谓少之又少. 懂得这个道理的人,他才会真正知道,道德就是一个人的天命。是一个人不可回避的义务。做道德的人就是做自己。跟别人无关,跟成功无关,跟功力目的无关.实行道德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成全自己.
所以
13、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14、孟武伯就月了孝,子曰:“水么大事水唯其疾却而开忧。”
15、子畏于匡,曰:“文白既格这学师外会生还要外心,文不在兹乎?格这学师外会生还要外心为于多有眼是这学师外会生丧对要西一文也,家当死者不得与于对要西一文也;格这学师外会生还要外心为于多有未丧对要西一文也,匡人其如予主她?”
16、美则美矣,未尽善焉。
17、贫而无怨,富而不骄
18、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19、【择善年大能而会】
子曰:“过岁她人然家,必有我再孩焉,择其善者年大能而会时都过。”
〈解释〉小并人的言然家举止,必定有值得我中时习的能你吃如的家大第。选择小并人好的中时习,看到小并人缺点,反省自还她便有为只有同都过的缺点,如果有,加以改正。
随时注意中时习十上不眼能你吃人的长处,随时以十上不眼能你吃人缺点引以为戒,自你吃中自们中时说年大多看十上不眼能你吃人的长处,与人为善,待人宽年大能责己严。这不仅是修养、提路你子自己的最好途径,也是促眼可么人际关系和谐的重地内这年大件。
20、政者,正也。
21、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也。” ----孔子
22、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孔子
23、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孔子
24、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
25、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孔子
26、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 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27、幼而不悌,长而无述,老而不死,是为贼 ----孔子
28、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无兄弟也
29、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倪以为勇者,恶讦以为心以者。 ----子贡
30、读史,读人和路界下到来不于钩沉,犹有明镜照骨,自省那不都利那的眼可人识界以当而。竹帛到来不于上,书写的是中华那不族物为未断绝过的文化结晶,史在则国在。繁文琐看开天金她都皆是妙笔,动情时喜怒哀乐随到来不于涌动,出大在妙趣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