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有关梁文道的名言
日期:2022-04-08 03:30:56 作者:梁文道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有关梁文道的名言

  1、中国人好谈政治,往往不自觉地把自己放在政府的位置,常常以当局的利益及视角为“大局”,乃至于诡异地忘却自身,居然很乐于牺牲自己的权益去配合“大局”,十分地无私。中国文人更有当国师的传统欲望,尤其容易养成这种不把自我当回事的“大局观”,有时还不限于策论,更要主动充当政府发言人,替官抚民。因为按照自己的学术良心与知识修养说真话,乃是一切知识分子都该共同享有共同认定的根本品格。 ----《常识》

  2、财富,美貌,甚至才华,都不是外在的东西,而是一个人身上无奈的限制与枷锁。这些所谓外在的条件不只深刻地改变了穿戴它们的人,甚至还扭曲了他们的人格。 ----《我执》

  3、假如食物注定要被人吃掉,假如食物真的是一种艺术,那么我们欣赏这种艺术的唯一方式就是毁灭它。只有透过吃的动作,我们才能完整的体验食物之美,才能领会食物作为一种艺术的精髓,可是吃的动作同时也就是一种破坏,吞没与消化,食物一生的高潮在于他的死亡,不消灭食物,我们就无从欣赏食物,饮食艺术乃是一种关于毁灭和败亡的残酷的黑色艺术,最美的刹那,就是崩解朽坏的一刻。 ----《味道·味觉现象》

  4、“与其选择一个富翁,不如选择这样一个书店的店员,或许不是很有钱,但是你想象一下,在那样的环境下,他们会点一根烟,有一个水壶的水正在烧着,准备煮咖啡,你会看到他正在优雅地跟客人谈论着最近进了哪一本狄更斯的绝版好书。” ----《我读》

  5、如果说宗教是人民的精神鸦片,那么酒精便是无产阶级劳动人民的意志大麻了。 ----《味道·人民公社》

  6、每一本书的失去,都是一个世界的结束。
每一个人的藏书都是他暂时淤塞的浅滩汐湖,终有流出冲散的一天,终有回到大河海潮的一刻,本来就非我所有。那些注定没有流传价值的,就活该蒸发,回归大气。所以无意义的书,不妨尽成废纸,且还有再用的价值,堪比器官捐赠。至于我所宝爱的那几本书,这就叫做回归大海,被解放出去了,未必不可说是幸事。在我有限的见识与生命里,它们行过,行过,如此而已。 ----《失书记》

  7、当我老去,住在养老院或者看护病房,唯有记忆不变,始终存在脑海,比如说那年在挪威看到的北极光,吃到的鲸鱼肉排。体验是一次过的,却也是一辈子的;所谓难忘经验,它真能不灭,且随日月叠加抹上一层层虚构的油彩,因而更显璀璨。难怪现在会有这么多人把临终前的最后一餐当话题,他们都认为那是生命中的重大经历。已经到了快要告别人世的地步了,为什么还不能满足这小小的最后欲念? ----《味道·第一宗罪》

  8、很多人说香港太小,所以严肃的出版搞不起来,另类音乐的唱片卖得不好,剧场演出的上座率不高。其实这只是种似是而非的说法。且看人口数字,比起许多北欧国家,香港的七百万人并不算是小数目。但为甚么香港就是养不起一份可以自给自足的文化杂志,一家终年无休的爵士乐会馆呢?关键在于我们的人口虽然不少,但是大家的口味太过雷同。说到下班后的娱乐,我们第一个浮起的念头就是唱K,而且到了卡拉OK之后,大家都抢着唱同一首歌。 ----《弱水三千》

  9、我想很多人都有这种经验。你不能主动,你不能做任何事,你只能等他心血来潮问候几句的时候平淡和缓地应答,你不该成为逼迫的力量,你是一株等待季节性阵雨的沙漠植物。 ----《我执》

  10、这叫做绅士。不一定喜欢昂贵的身外物,但一定不随便花钱,朝秦暮楚。 ----《奢华与教养》

  11、十几年前,当我还在努力地写剧评的时候,常听同行赞叹纽约是个多么尊重剧评的地方,又艳羡纽约的剧评有多大的权力多高的地位。诚然,一出音乐剧或是一台话剧的生死往往就决定在剧评人的笔下。原本有机会演足一年的戏,只要《纽约时报》在它上演第三晚之后的早上把它说得一文不值,它大概就过不了第一个月了。香港的情况当然很不同,一套话剧可能在我的评论仍未见报的时候,就草草收场了。所以与其羡慕纽约剧评铁笔直断的威力,不如想想大家的底子差了多远,人家又为什么愿意信任评论。 ----《味道·第一宗罪》

  12、回忆,无论如何都是伤感的。如果回忆是痛苦的往事,那么我们就等于再次经历痛苦;如果回忆是甜美欢快的过去,那么我们就不免慨叹其失落与不可复回。 ----《我执》

  13、一个女人一定要有自己过好日子的能力,要有别人没法拿走的东西,这很重要。

  14、菜谱往往没有机密可言,谁都能学谁都能卖。尽管有些独门配方是店主或大厨保有一生的秘学,非我族人一概不传;可是大家依然相信好厨师靠的不只是锁在保险箱里的神奇配方,更是临灶的经验与存乎一心的直觉“手势”。因此有自信的厨师向来不怕徒弟满师之后起飞脚,四处挂着老师的名号卖艺,说不定他还会因为自己的作品遍地开花而感到自豪呢。 ----《味道·第一宗罪》

  15、我都知道了;这一切谎言与妄想,卑鄙与怯懦。它们就像颜料和素材,正好可以涂抹出一整座城市,以及其中无数的场景和遭遇。你所见到的,只不过是自己的想象;你以为是自己的,只不过是种偶然。握得越紧越是徒然。此之谓我执。 ----《我执》

  16、因为我没有一天不想念他。常在最意想不到的时刻,我仿佛坠入另一段时空。比如说走在没有人的街上;一辆出租车驶过,后座有一个乘客低头打着电话。比如说站在客厅里熨一件衬衫,厨房里的水壶突然呜呜作响。又比如说对着一群陌生人演讲,关于生命的种种不测,某个角落突然有一叠纸张坠地。我永远不知道是什么东西触动了开关,将我送进一阵空白之中。

然后我会开始思念他,担心他柔弱的身体会不会受不住冬天的冷风,想象他在热闹的节日里会不会格外寂寞;我为他的新工作兴奋,为他有新的朋友感到安慰。

他是魔鬼替我设计的陷阱吗?

师傅说:“不,他是你的老师,难得的老师。你要好好在他身上学懂爱,然后像思念他一样地思念其他人,像爱他一样地爱其他人。 ----《我执》

  17、”东方”是西方人发明出来的。”“西餐”就算不是中国人发明出来的东西,也是种文化碰撞的结果。在西方人那边,他们征服的地方越多,见识过的东西越是奇异,就越容易回过头来寻找自己与别人不同的特点,以及欧洲和各国之间彼此相似的地方。遇到了其他文化的食物,他们才有机会渐渐了解自己吃的western food。而在中国人这边,西餐就和“西方”一样含混。对我们的祖先来说,红须绿眼的都是鬼佬,但凡使用刀叉的都叫西餐。例如中国第一家西餐厅、原址广州沙面的太平馆,大家只知道在那里吃的是“番菜”,当年有谁计较它到底是哪个“番”呢? ----《味道·第一宗罪》

  18、时代变了,现在机遇比以前更多,但代价更高,人们变懒了,不愿意读书不愿意思考。一个人的时间用在哪里,是看得出来的。当代人不读书,根本不是有没有时间的问题,而是一个选择什么的问题。

  19、「被投掷于此世,一片虚无,人类遂开始探问存在的意义,却发现回应的只有沉默。更甚的是,我们甚至搞不清楚提问的方向,以及陈构问题的方法。于是一番挣扎得来的解答莫非皆是自己的想象。所谓人生在世的意义,其实都是假设。」 ----《我执》

  21、说到反省一个国家的心态,鲁迅数十年前写下的“阿Q”直到今天依然是最有力的象征。阿Q的故事比《伊索寓言》中的酸葡萄更可怕的地方,在于那只吃不到葡萄的狐狸只不过是说那葡萄是酸的,但可没说甜是不好的酸的才妙。然而阿Q却翻转了正常的价值,打不过人就转而夸赞自己是世上“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狐狸顶多是贬损自己得不到的东西,而阿Q则干脆把自己的可怜可悲转换成神圣光荣。 ----《常识》

  22、时事评论不只是批评时局里的种种弊端,往往还是种策论,要懂得站在政府的角度,以旁观者的清明提出可行的建言。这种文章写得多了,会渐渐习惯穿上当权者的鞋走路,稍不留神就要失去自己原有的位置与批判的距离。 中国文人更有当国师的传统欲望,尤其容易养成这种不把自我当回事的“大局观”,有时还不限于策论,更要主动充当政府发言人,替官抚民。 ----《常识》

  24、我讨厌书单,尤其是那些开给年轻人的书单。青少年已经有太多应该要上的课,应该要参加的课外活动,应该要遵守的规定和礼仪,我们为什么还要管他们看什么书呢?人生早年的最大好处就是还有浪费得起的时间,就算看书也仅可以看些师长眼中无甚意义的废物。 ----《弱水三千》

  25、和西方不太一样的地方在于我们对于很多福利问题不会要求政府解决,就没有太大的动机觉得政法需要来帮我养老。我们都相信这是家庭内部的责任,是家庭彼此照顾。但是这个东西也受到冲击,因为事实我们也经历了现代越来越多的个人化的东西,所以现在这个要依赖家庭纽带的这个观念很多时候站不住脚了,所以我们也慢慢要求政府来承担养老责任了。所以矛盾在于一方面我们传统观念家庭养老顺理成章,社会鼓励大家孝顺父母,政府也这么鼓吹。但是共产主义社会或者社会主义,另一面,它应该做到的是比西方的这种自由主义社会里面更强大的这种公益的社会福利网络。但是我们现在也没有,我们现在卡在这个地方,我们既不能靠家庭,也不能靠政府,那么靠谁呢? ----《锵锵三人行》

  26、教养不必来自家教,更不是贵族的专利,上进的绅士更看重后天的自我养成。 ----《奢华与教养》

  27、我们都觉得佛经,已经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但是我们往往很容易忘记,这样的一部分,其实它的根源是在一个,离我们相当遥远,相当陌生的国度里。 ----《一千零一夜》

  28、所以老板和领导爱读历史,运用在里头学到的权谋术数,是今天的办公室政治活像一部宫廷斗争战。由于在各个阶层各个机构的掌权者都爱历史,所以他们制造出来的世界就跟两千年前的世界本质一样。既是如此,后来者就更觉得历史果然重复,学史果然有用,“以史为鉴”成了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大家都喜欢历史,都喜欢强调过往历史和今日世界之“同”而非其异,我们就把老祖宗的经历当成了缔造未来的指标了。 ----《噪音太多》

  29、这些书在监狱这种独特的处境下会发生特别的效果。一个人,在他失意或是坐牢的时候读历史,会从历史里面读出阴谋诡计,读出一种被我叫做“监狱视角”的东西:把历史看成是一种规律,认为我只要摸懂这个规律就能东山再起,这是一种为现实服务的阅读。 ----《我读》

  30、在这一小段抽离出来的绝对空白里面,你什么都不想,它也没有任何意蕴。所以比起一幅山水里的留白、音乐之中的休止、诗句之中的间断,它要纯粹得多虚无得多。 ----《我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有关梁文道的名言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