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正如符合严格教学定义的圆形只存在于理念层面,世间却无一圆形真正完美一样;你若凭你喜欢的类型寻找,也终将一无所得;即使找到,有一天也必将发现他原来不是理想中的那个人。因为理想的类型,顾名思义,在理想的世界里面。 ----《我执》
2、与其去远方投靠并不存在的自由,不如就地发觉热爱的小说、音乐和小妹妹的笑容。 ----《常识》
3、中国人好谈政治,往往不自觉地把自己放在政府的位置,常常以当局的利益及视角为“大局”,乃至于诡异地忘却自身,居然很乐于牺牲自己的权益去配合“大局”,十分地无私。中国文人更有当国师的传统欲望,尤其容易养成这种不把自我当回事的“大局观”,有时还不限于策论,更要主动充当政府发言人,替官抚民。因为按照自己的学术良心与知识修养说真话,乃是一切知识分子都该共同享有共同认定的根本品格。 ----《常识》
4、「人给丢在这个世界之上,但他并不是赤裸裸地掉了下来。在多数的情况底下,他首先生在一个家庭之中,在一间屋子里面。这个家,这间屋子为他界定了最早的形上思考基础,屋子里面是“内在”,屋子外头自然就是“外在”。内外之别不只是空间的区别、形象的区别,它还是我们所有思维活动的根本隐喻。人一生下来,首先学会的一组对立就是这内与外的差异。」 ----《我执》
5、我不认为想得很清看得很透就特别痛苦,对人际关系看得很透,了解到虚伪、懦弱、卑鄙,不会因此就更恨那些人,相反可能会更宽容,更自在,这是一种大智慧大情怀。幸福感对一般人来讲是很依赖于别人怎么对待他,而如果能做到不依赖这个外在,内心很稳定,就不会被忽然而至的东西影响。
6、很多人都在抱怨,这个时代已经没有人去读书了,我不那么认为。
7、戴锦华教授曾评论王小波写的性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性,绝不只是描写政权或社会怎么样压抑了人的性爱自由和恋爱自由,他是把性关系写成一种权力关系。 ----《我读》
8、“与其选择一个富翁,不如选择这样一个书店的店员,或许不是很有钱,但是你想象一下,在那样的环境下,他们会点一根烟,有一个水壶的水正在烧着,准备煮咖啡,你会看到他正在优雅地跟客人谈论着最近进了哪一本狄更斯的绝版好书。” ----《我读》
9、美国人之所以热衷于在厨房用餐甚至休闲,是否正是一种返古的现象呢?他们比谁都更早体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丛林的严酷与冷漠,也因此比哪一个国家都更早体会到厨房原始意义的重要。不在家的时候,每一个人的行程都是孤立的,都是被工作和学习占满的;在家的时候,大家才能聚在有火的地方,物质上与感情上同时感受家庭的温暖。 ----《味道·第一宗罪》
10、他和那个时代的许多日本文人一样,一方面非常尊崇中国古典文化,另一方面则慨叹中国的衰落沉沦。他说:“对晚近的中国人来说,喝茶不过是喝个味道,与任何特定的人生理念并无关联。”因为“长久以来的苦难,已经夺走了他们探索生命意义的热情”,所以虽然中国人的茶仍然散发香气,却“再也不见唐时的浪漫或宋时的礼仪了”。言下之意,反倒是日本继承了真正的华夏文化;他们就连制茶的方式也和宋朝一样是抹茶。“礼失而求诸野”,这也是今天不少中国人去过日本之后的感受。他们会认同冈仓天心的想法,觉得唐宋的建筑、礼仪乃至于一切传说中的高尚品味,全都保留在日本那里了。尽管他们会嫌茶道太过仪式化,也许还有点做作;可是茶室中的摆设与气氛却不断提醒他们:这才是真正的中国,古代的中国。 ----《味道·第一宗罪》
11、越是没有具体的祖国生存经历,他们的感情就越是纯净和强烈。因为爱过本来就是一种用不着长眼睛的热情。 ----《关键词》
12、这已经不只是一个只做蚯蚓的文人,还是一个做蚯蚓的父亲,一个蚯蚓般的常人,在土里左右翻动,思量别人未必尽知的心事。 ----《弱水三千》
13、什么叫小吃?顾名思义,就是一小碗一小碟呈上来,分量不大,几口吃完,点心一类的吃食。不应远图,不需慎重准备就餐前的心情,甚至也不该专门为了几家小吃店规划专门的行程。它是那种住家附近随处可见的邻舍聚脚地,早晨让人在上班前一边看报一边吃,下午让家长接了放学的孩子来此小啖两款点心。它也是你路过一道巷口,见炊烟从转角处升起,凑近一瞧,路边原来开了几张小桌,三两食客悠悠漫谈的所在。 ----《味道·第一宗罪》
14、你根本不曾寄望瓶子有被开启的一天,那是一段不想被人接受的信息。写瓶中信的人不是敢于下注的赌徒,而是认命的作者,最纯粹的作者。 ----《我执》
15、你所见到的,只不过是自己的想象;你以为是自己的,只不过是种偶然。握得越紧越是徒然。此之谓我执。 ----《我执》
16、但是你也可以换个角度去看这条食物链的关系,它们其实没有死,它们只是成了我的一部分,而我活着,这一切食物,这一切生物,都在我的体内与我共同存活下去。直到有一天,尘归尘,土归土,我的肉身也将变成大地的一部分,变成其他生物的食物,其他微生物,植物与动物的生命养料。自然如是循环,生与死的秘密,俱在普通的一顿饭里。 ----《味道·人民公社》
17、奢华和教养的分界点在哪里?一个向外—求胜。一个向内—求安。无时无刻不在和他人相比,自然就倾慕奢华。无时无刻不在要求自己进步,自然就有了教养。一一梁文道 ----《遍地的奢华与奇缺的教养》
18、爱情是盔甲上的纹饰,车头的标志,夸张的陈列人前。 ----《点歌》
19、「;两具面孔,同一首级。永远寻找爱情的人并不渴求爱情。他总不满足,那是当然的,世上根本没有他想要的答案,也没有能够止住他渴欲的圣泉。他爱上一个人,然后伤害了别人或者伤害了自己,再随着环境给定的路线去寻找下一个人。他想在每一个人身上印证自己的孤独,在每一次恋情里细细品味寂寞的感觉。」 ----《我执》
20、我们是为失去而焦虑吗?不,根据心理分析,焦虑的产生是因为失去了与欲望对象的距离。焦虑是因为太过深爱,在失去的时候便把自我和欲望对象融为一体。 ----《我执》
21、中国这个地方是个特别欢迎宣传、蛊惑宣传的地方,大家也特别容易中蛊惑宣传的毒,所以,大家要好好小心,这是王小波十年前给大家的警告。 ----《我读》
22、回忆,无论如何都是伤感的。如果回忆是痛苦的往事,那么我们就等于再次经历痛苦;如果回忆是甜美欢快的过去,那么我们就不免慨叹其失落与不可复回。 ----《我执》
23、小时候,我们台湾男孩称赞一个女孩的方法有三种。第一种是说他“很美”;假如她不美,我们则说她“很有气质”;万一她不只不美而且还没有气质的话,那么我们就说她“很爱国”了。 ----《关键词》
24、耶稣教导门徒,人不只靠食物而活,还要依靠上帝的言语。泰瑞辛的难民则在没有食物的时候,借着谈论食物活下去。一个家庭最美好的记忆无不围绕着饭桌,例如新成员的诞生,女儿的出嫁与过年时的团聚。一个民族的生命也都保留在他们代代相传的食物里面,在他们选择的材料,也在他们的烹调过程。因此泰瑞辛难民不只是用回忆来慰止饥渴,而且是在捍卫他们的家庭、他们的族人、他们的文化以及曾经拥有过的正常生活。到了最后,纳粹终于摧毁米娜的身体,但是毁不了她对女儿与孙子的爱,和这份埋藏在食物里的尊严。 ----《味道·人民公社》
25、在这一小段抽离出来的绝对空白里面,你什么都不想,它也没有任何意蕴。所以比起一幅山水里的留白、音乐之中的休止、诗句之中的间断,它要纯粹得多虚无得多。 ----《我执》
26、我们能发现言语与食物的一项重大差别了,那就是言语能够拿来遮掩真相,编造谎言;食物则不然,好吃与否,分明判然。所以你应该相信厨师多于作家,因为作家骗你可以骗上一辈子,而厨师就其本质而言是说不了谎的。就算厨师说谎,那也是言语的责任,他做的食物仍然是诚实的,诚实到就像一面镜子,完全照穿他华丽腔调下的空虚与苍白。 ----《味道·第一宗罪》
27、就说江苏一带,上海城隍庙、南京夫子庙、苏州玄妙观,这些地名几乎等同某种小吃的流派了,过去要找地道好小吃,非去这些庙前的空间不可。我还说得苏州玄妙观前面的“观前路”,什么五香排骨、酱螺蛳、鸭血汤、玫瑰糕、梅花糕、酒酿饼……这一路吃下来,你就知道什么叫做苏州的“香甜软糯”了。可惜时代变了,那一带的地价太高,小吃做不住,反而开了麦当劳。 ----《味道·第一宗罪》
28、菜谱往往没有机密可言,谁都能学谁都能卖。尽管有些独门配方是店主或大厨保有一生的秘学,非我族人一概不传;可是大家依然相信好厨师靠的不只是锁在保险箱里的神奇配方,更是临灶的经验与存乎一心的直觉“手势”。因此有自信的厨师向来不怕徒弟满师之后起飞脚,四处挂着老师的名号卖艺,说不定他还会因为自己的作品遍地开花而感到自豪呢。 ----《味道·第一宗罪》
29、编撰日本人歧视中国人的传说,也可以看成是种自信心的欠缺。似乎得不到预期中的彻底道歉、真诚拥抱,我们就永远无法停止这种近乎自虐的荒谬行为。从中日两国的复杂历史看来,这种自虐的心理尚算正常。但是为什么要捏造姚明不爱祖国的故事?又为什么偏偏要选在这国难当前的时刻呢?能不能说它表达了我们对暴发名流的偏见,总是觉得他们会瞧不起草根百姓,于是希望他们用上很大的力气去表现自己不忘本的良心呢? ----《常识》
30、或曰,其人犹如焰火,必以瓶供,远观其盛放如花,至于熄灭,不可触碰,不得直视。如是我闻,却屡屡犯禁,破瓶取火。乃退肤削骨,肉成泥,血化烟,遍体焚尽。方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咄!无非一具臭皮囊。善哉。 ----《我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