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进勤修,时刻莫忘,极乐妙土,是心归田。
●少年时代,要有礼赞生命的感恩;青年时代,要有自觉信念的价值;壮年时代,要有活水源头的精进;老年时代,要有愉悦生活的平静。
●所谓“六项精进”指的是:1、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2、要谦虚,不要骄傲;3、要每天反省;4、活着,就要感谢;5、积善行,思利他;6、忘却感性的烦恼 ----稻盛和夫
●普贤菩萨警众偈:“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鱼少水,斯有何乐?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普贤菩萨《迷路的云》
●乐受所受时。则不知乐受。贪使之所使。不见出要道。苦受所受时。则不知苦受。瞋恚使所使。不见出要道。不苦不乐受。正觉之所说。不善观察者。终不度彼岸。比丘勤精进。正知不动转。如此一切受。慧者能觉知。觉知诸受者。现法尽诸漏。明智者命终。不堕于众数。众数既已断。永处般涅槃。
●生活就像一面多棱镜,它有不止一个镜面,相应地,也有不止一种可供观察和理解的视角。它应该不只有一种标准、一种模式、一种状态,它应该是多元的、丰富的,并且有着具有不同纵深的内涵。这也就意味着,我们看待自己和世界,看待现在和未来,看待情感和理性的时候,存在着远比我们已知的更多的可能性。 ----采铜《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退缩就是堕落,满足就是怯懦
在精进的道路上,勇猛是唯一的护法
●心不专,学业不能精进。
●其实,并不是所有偷懒行为都无益于自己的工作。如果是出于对工作的懈怠或者漫无目的地偷懒,并且最终耽误了自己的工作,受到责怪也很正常;如果是由于工作的原因,为了更好地利用自己的有限时间而偷懒,为了使自己能够更好地把精力用在合适的位置上,这样的偷懒则是有益于工作的。
作为职场人士,你是不是每天都像陀螺一样,为工作忙得不可开交,但是最后没有取得自己理想中的业绩呢?如果你正处在这样的困境,不妨先放松一下自己,学会如何更有效地“偷懒”吧! ----黄志坚《向着光明那方精进》
●人活着,基本都是在选择自己喜欢的或迫不得已的耗费时间的方式。有时我们需要认真考虑一下自己耗费时间的方式是不是有待改进,哪怕消遣娱乐,我们是否也可以让自己所选择的方式更有意义?所谓的自强不息和行胜于言,其根本都是关于时间的智慧,即在这有限的时间里,保持勇猛精进,花费大量时间提升自己,而基本不花时间瞎逼逼。试想,一个连做梦都在思考的人,他怎么可能有时间去展示所谓的自私与虚伪呢?
●修行最重要的是这几个字:知见、信、精进、定、慧。
明了空性,即空身空心空法空我空净一切,也就是理上明白没有我,事上彻底磨死我我我后,在清净心中再起心动念,随缘做好该做的事。
这是菩萨修行最根本的也是唯一成佛的正法正道,就是没有我。 ----仁德上人《仁德法语》
●枕戈待旦,秣马利兵,勇猛精进,坚志勇为。功夫永远在平时,待到优势一点点积累到不可逆转之时,便是你的时代到来之日。在这之前,你要卧薪尝胆到近乎疯子,生活就是无数场仗,随时准备打。
●我慢慢地理解,为什么“少即是多”,为什么有些知识会比另一些知识有着更强大的力量。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步形成了“临界知识”这一概念。这一概念脱胎于查理·芒格的“普世智慧”,或者应该说,芒格提到的普世智慧都属于临界知识,但是有些不那么“普世”,但仍然能够在一个专业或者较为广泛的领域中起到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同样具有临界效应。因此,我将这些规律一并纳入到“临界知识”的关注范围中。 ----成甲《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
●感悟
一切快乐,没有比祥和更为快乐;
一切享受,没有比宁静更为享受。
人可以穷,心不能穷,
心里的能源,取之不尽;
身可以残,心不能残,
心里的健康,用之不竭。
不如人处勿自叹,须知天外有天;
胜于人处勿自傲,当念人外有人。
不忧不惧、精进奋发,是祛病第一良方;
不排不拒、放下执着,是除恼第一秘诀。
勿以己之长,而显人之短;
勿因己之拙,而忘人之能。
●修行要精进地舍掉不好的习气,培养好的习惯。 ----证严法师《静思语》
●May I be strenuous, energetic and persevering !May I be patient! May I be able to bear and forbear the wrongs of others! May I ever keep a promise given!
愿我努力精进,勤奋不懈;愿我有耐心能容忍并宽恕别人的过错,愿我能信守自己立下的诺言。
●“诸比库,现在我告诉你们:诸行法皆是灭法,应以不放逸而成就!”此是如来最后的遗教。
——《长部·第16大般涅盘经》
汝等比丘,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者,是故汝等当勤精进。譬如小水长流,则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数数懈废,譬如钻火,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是名精进。——《佛遗教经》
“如河驶流,往而不返,人命如是,逝者不还。”《法句经》无常品第一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出曜论》无常品之二
“十万亿岁,勤行精进,如救头然,不得顺忍。”《佛藏经》往古品第七
“日进其道 不行放逸” - ----《菩萨璎珞经》
●“一定要找到,那个能让你的心静下来的人,从此不再剑拔弩张、左右奔突;也一定要找到,那个能让你的心精进起来的人,从此万水千山、世世生生。”
好的婚姻,不是演给别人看的,更不是成为高富帅,赢取白富美,而是,有没有一个人,可以让你做回自己。
●忍耐心,包容心,慈悲心和精进心是佛对待生活的态度。
●此等是我子,依止是世界,常行头陀事,志乐于静处,舍大众愦闹,不乐多所说。如是诸子等,学习我道法,昼夜常精进。 ----《莲华经》
●佛教讲忍辱波罗密,正是因为一切不愉快的外境,都是精进的助缘。让你感到羞辱的事情,也会促使你奋发,但在奋发中,也包含了嫉妒、好斗等不善的质素,在羞辱中,也包含了惭、愧等善的品质。越是对觉性了解,就越能洞察得精细,越明白自己应当行走在什么道路上。 ----王路
●{心没于睡眠,欠呿不欣乐,饱食心愦闹,懈怠不精勤}。该句取自{杂阿含经}第598经。
意思是:心沉迷于睡眠,欠缺卧息就不高兴,饱食后心混乱不静,懈怠不肯精进。
该句是天界的一位天子来问佛陀的问题。希望佛陀讲解,如何才能克服爱吃、爱睡的下劣心。
天子的问题常常是涉及学法的基础困难。他们因福报极大,在欲界天享受最好的五欲乐,容易沉迷,无法自制。他们有时会把人界看作比天界更善好的地方,因为佛陀只会出生在人界,而人界的苦乐也相对平衡,易于学法有所成就。
在{别译杂阿含}第175经里,佛陀回答这位天子的问题:精进舍五事。即:努力,勤奋,舍离五种感官(眼、耳、鼻、舌、身)带来的欲乐享受。 ----《杂阿含经》
●对一门学问精进,就是执着。
●菩萨摩诃萨。复行十法。悉能清净菩萨诸行。何等为十。一者悉舍一切满众生意。二者持戒清净无所毁犯。三者具足忍辱无有穷尽。四者勤修方便而不退转。五者离痴正念常定不乱。六者分别明了一切诸法。七者具足成满一切众行。八者功德尊重心如山王。九者为一切众生作清凉池。十者令一切众生同诸佛法。佛子。是为菩萨行十种法悉能清净菩萨诸行。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修行清净之行。复得十种转胜妙法。何等为十。一者他方诸佛皆悉护念。二者修习长养超胜善根。三者安住如来巧密方便。四者常乐亲近依善知识。五者安住精进修不放逸。六者分别诸法非总非别。七者安住具足无上大悲。八者观法如实出生智慧。九者能善修行巧妙方便。十者一切方便观如来力。佛子。是为菩萨十种清净转胜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