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需要“断舍离”】模式化可能是最终极的达成简洁的方法了。赖特说:“任何孤立的事物自身都毫无简洁可言。一切事物只有被恰当地置于某个有机的整体中,才可能实现这个局部自身的简洁。”因此,当我们习惯了碎片式地吸收信息,碎片式地表达信息,碎片式地做各种浅尝辄止的事情,那么我们的头脑、我们的生活就必然是繁琐、冗余和无所适从的。 ----采铜《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脚步或轻或重,或浅或深,已无关紧要。最重要的是它已出行,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默默精进。
●我们所谈论的灵魂伴侣,某种程度应该是在精神上得到自足,灵性上彼此照进,并能相互供给,点燃,精进,精神或者物质都能独立的伴侣。而非消耗,渴慕,索取,磨损彼此的人。他们是可以相互疼惜,亦可以相互扶持,温暖,流泪,喜乐同步。能担当苦难,亦可以分享艰辛,不离弃,共同寻找生命真相的旅伴。 ----马天成《恋爱心经》
●修行要精进地舍掉不好的习气,培养好的习惯。 ----证严法师《静思语》
●清除内心杂念
日精进
时精进
专注,持续……
●四双八辈,向离三界;
依佛法僧,等心布施。
与世无诤,卑下活命;
常怀惭愧,止诸放逸。
正见慧观,无常诸行;
五戒十善,守身语意。
诸法无我,亦非我所;
精进念定,离诸贪欲。
***
按:
诤,念“正”。二义,1.直说别人的过错;2.争论是非。采自{汉典}
●精进勤修,时刻莫忘,极乐妙土,是心归田。
●现在我们时时处处都在限制当中,时时处处都要去突破这些限制。真要有那么一天,我们没有任何限制,可以做自己现在很多做不到的事情,反而会羡慕起今天充满限制、很有目标的生活。立足现在,每天精进不已。 ----万维岗《一个神人的世界观》
●往生净土,固贵久修。然其所重,在乎决定不易之志愿耳。彼终身念佛,心常冀人天福报者,纵令精进,因其心愿尚恋此娑婆,何得有生极乐之望乎。固知信愿,实为吾人生西方大根据也。 ----印光法师《复智圆居士书》
●不在事业上精进,就在感情上沉浮
●独特性,就是你的核心竞争力。 ----采铜《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诸比库,现在我告诉你们:诸行法皆是灭法,应以不放逸而成就!”此是如来最后的遗教。
——《长部·第16大般涅盘经》
汝等比丘,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者,是故汝等当勤精进。譬如小水长流,则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数数懈废,譬如钻火,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是名精进。——《佛遗教经》
“如河驶流,往而不返,人命如是,逝者不还。”《法句经》无常品第一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出曜论》无常品之二
“十万亿岁,勤行精进,如救头然,不得顺忍。”《佛藏经》往古品第七
“日进其道 不行放逸” - ----《菩萨璎珞经》
●{心没于睡眠,欠呿不欣乐,饱食心愦闹,懈怠不精勤}。该句取自{杂阿含经}第598经。
意思是:心沉迷于睡眠,欠缺卧息就不高兴,饱食后心混乱不静,懈怠不肯精进。
该句是天界的一位天子来问佛陀的问题。希望佛陀讲解,如何才能克服爱吃、爱睡的下劣心。
天子的问题常常是涉及学法的基础困难。他们因福报极大,在欲界天享受最好的五欲乐,容易沉迷,无法自制。他们有时会把人界看作比天界更善好的地方,因为佛陀只会出生在人界,而人界的苦乐也相对平衡,易于学法有所成就。
在{别译杂阿含}第175经里,佛陀回答这位天子的问题:精进舍五事。即:努力,勤奋,舍离五种感官(眼、耳、鼻、舌、身)带来的欲乐享受。 ----《杂阿含经》
●我们总是在惯性中生活,在教导下学习,在成规中思考,在劝解中决定,并在无助的结果中自责。我们着实需要一种智识和能力,去观察、反思自己被局限的生活,去发现和实践更多成长和成才的路径。可问题是,大多数时候,当我们对眼前的一切习以为常时,我们连这种“需要”都没有意识到。 ----采铜《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落落红尘多情客,唱痴心,奏恋曲,精进情长不思退,一点一滴,总把流光误。
●1.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2.要谦虚,不骄傲
3,天天反省
4,活着,就要感谢,少抱怨
5,积善行,思利他
6,不要有感性的烦恼
●佛教讲忍辱波罗密,正是因为一切不愉快的外境,都是精进的助缘。让你感到羞辱的事情,也会促使你奋发,但在奋发中,也包含了嫉妒、好斗等不善的质素,在羞辱中,也包含了惭、愧等善的品质。越是对觉性了解,就越能洞察得精细,越明白自己应当行走在什么道路上。 ----王路
●心不专,学业不能精进。
●May I be strenuous, energetic and persevering !May I be patient! May I be able to bear and forbear the wrongs of others! May I ever keep a promise given!
愿我努力精进,勤奋不懈;愿我有耐心能容忍并宽恕别人的过错,愿我能信守自己立下的诺言。
●我慢慢地理解,为什么“少即是多”,为什么有些知识会比另一些知识有着更强大的力量。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步形成了“临界知识”这一概念。这一概念脱胎于查理·芒格的“普世智慧”,或者应该说,芒格提到的普世智慧都属于临界知识,但是有些不那么“普世”,但仍然能够在一个专业或者较为广泛的领域中起到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同样具有临界效应。因此,我将这些规律一并纳入到“临界知识”的关注范围中。 ----成甲《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
●只有在挑战中才能让自己精进
●普贤菩萨警众偈:“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鱼少水,斯有何乐?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普贤菩萨《迷路的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