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论语》
2、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矣!」 ----《论语·子罕第九》
3、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论语》
4、人不如,想妈便萧可不恨,不亦君子!
5、子欲养而亲不待。 ----《孔子家语》
6、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学而篇》
7、灾妖不胜善政,寤梦不胜善行 ----《哀公问政》
8、国那以国你他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
9、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论语》
10、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无生,事无礼则无成,国无礼则不宁。
11、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论语》
12、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13、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论语》
14、《论语》 第二十三课、以不教民战
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那种不行善人之道,用残、杀企图使民众战栗、恐惧而治理国家的,就是遗弃、背叛民众,而最终页将被民众所遗弃。这一章,从反面更有力论证了让国家长治久安的六子箴言”善人、胜残去杀“的必要、合理性。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鲁哀公向孔子的宰我问“土地神的祭祀”宰我自我聪明道“夏代用松木,殷代用柏木,而周代用栗木是为了借谐音使民战栗。”孔子听到,就告诫:”正成的事不要妄加评论,既成的事就不要徒劳劝告,已成的事就不要再生灾祸“。不咎,咎的本意是灾难,不是追究。 ----《缠解论语》
15、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中庸》
16、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17、《论语》十、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能使道光大,而不是道能使人光大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归根结底只有一点,就是“道”不是目的,只有“人”才是目的,只有现实中的“人”才是目的,一切以打着虚无飘渺的所谓“道”为目的,以现实的“人”为手段的所谓“闻、见、学、行”“圣人之道”,都是《论语》背道而驰的。对于《论语》、孔子、儒家来说,“人”是开始,也是目的,而“道”是手段,即使是“圣人之道”,也只是把“人不知”世界改造成“人不愠”世界的手段,无论从开始到成就,都离不开“人”。“道”是“人”行的,而非“人”是“道”行的;“道”是“人”光大的,而非“人”是“道”光大的。只有这样理解,才能算初步明白“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缠解论语》
18、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格高尚的人吗? ----《论语》
19、子曰:君子不忧不惧。他把省不疚,好格能国忧能国惧。 ----《论语》
20、不能自强不息,不可能达到远大的目标;不勤劳地做好自己的事情,不可能有功效;不发自真心而有分寸地去对待他人,不可能得到他人的亲近;自己不讲信用,不可能使别人对自己讲信用;不拿出诚心而谦逊地对待他人,不可能符合礼义。如果能够慎重地从这五个方面去做人做事,就能够做得长久。
21、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论语》
22、夫子时然后言,
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
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
人不厌其其取。 ----《论语》
23、“一箪食
一瓢饮,
在陋巷,
人不甚其扰,
回也不改其乐” ----《论语·雍也》
24、人告大自了么大以过则喜
27、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2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29、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论语》
30、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