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
3、君子担心三件事,没有知识,能不担心吗?
没有知识却又不去学习,能不担心吗?
学习到了知识了,却不落实到行动上能不担心吗? ----《论语》
4、一一子曰 与人为善 取人为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5、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论语》
6、《论语》十九、善人、胜残去杀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
“胜残”“去杀”,是两个意思相仿的词并列而成,简单就是“战胜残暴、制止杀戮”;“善人”就是“使人善”,善是好的意思。
只有“善人、胜残去杀”,才可能“为邦百年”,让国家长治久安。
“胜残去杀”,是针对“人而不仁,疾之已甚”,是针对为富不仁的“富者“。
”善人“是针对”好勇疾贫“的”贫者“,改善他们的生存条件、扩展他们的生存空间、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等待。
”善人、胜残去杀“,这三组字是相辅相成的,不可能光”胜残去杀“而不”善人“,也不可能”善人“而”胜残去杀“。对于”胜残去杀“来说,只有”胜残“才能”去杀“,所谓”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缠解论语》
7、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论语·季氏》
8、《论语》 五、人不知而不愠
“人不知而不愠”,现实的天下仍未成就“圣人之道”的彰显,现实的天下几乎都不能“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的人,他们没有”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的智慧,而行”圣人之道“的人,要如”南风之熏“般的熏染他们,把”没有智慧的人“改造成”没有郁结的人“,把”没有智慧的世界“改造成”没有郁结的世界“,这样,才能”不亦君子乎“,才能算是真正行”圣人之道“的人。
知,智慧。愠,郁结。
不愠,就是和谐,就是大同,就是政通人和,就是要把”人不知“的世界改造成”人不愠“的世界。 ----《缠解论语》
9、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论语》
10、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论语·阳货》
11、幼而不悌,长而无述,老而不死,是为贼 ----《论语》
12、《论语》八、朝闻道夕死,可矣
“朝闻道夕死,可矣",君子从”闻其道“开始,无论任何地方,无论条件恶劣还是优越,甚至出生入死,都要不断的”固守“,”承担“”圣人之道“之行直到最终成就”不愠的世界“而不退转,只有这样,才可以行”圣人之道“呀。
死,不是死去的意思,而是固守、承担的意思。
朝夕,不是单纯的早上、晚上,而是从 天地人 三个角度来考察。
天,代表从时间上的开始、最后。从问其道开始,不断的固守承担圣人之道之行,最终成就不愠的世界而不退转。
地,代表东方、西方,也代表整个天下所有东方,无论条件恶劣还是优越,都要不断的固守,承担圣人之道,之行,最终成就不愠世界而不退转。
人,人的角度,最大的承担就是生死承担,所谓出生入死。 ----《缠解论语》
13、《论语》九、逝者如斯夫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在河源的源头,抚今追昔、满怀感慨,自告且忠告所有决心开始”见、学、行“”圣人之道“的君子:”立志“见、学、行”圣人之道的君子,就要像这江水一样,从”闻其道“的源头开始,后浪推前浪,生生不息、前仆后继,无论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无论条件恶劣还是优越,甚至出生入死,都要不断的固守,承担圣人之道之行之道最终成就不愠的世界而不退转。
川,不是一般的河流,而是指河的源头。
逝,是誓的通假字,逝者就是誓者,就是决心开始见、学、行的君子。
昼夜,就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中的”朝夕“。
舍,是止息的意;不舍,不止息,就是不退转的意思。 ----《缠解论语》
14、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15、骄傲自满只会使自已摔跟头,唯有低调处世,才可能受益匪浅,体味百味人生。
16、知耻近乎勇。
17、论语 第二十六课、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政者,正也”,为政就是要立行“圣人之道”而成就之这一逻辑支点;“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为政的人,遵循现实的逻辑,从现实出发,行“圣人之道”而成就之,其他问题就会以此为基础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
现实,是最底层的支点,行“圣人之道”而成就之这个逻辑支点必须也必然在现实支点之上,离开现实,无所谓“圣人之道”。 ----《缠解论语》
18、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论语》
19、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20、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
21、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 ----《中庸》
22、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论语》
23、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论语》
24、唯上智与下愚不疑
25、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格高尚的人吗? ----《论语》
26、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27、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孝经》
28、“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先做好你想说的,之后再把它说出来。) ----《论语》
29、《论语》详解二、成圣之道
学论语前提是要立志成为圣人或者至少有兴趣去了解如何成为圣人
对“学而时习之”中的“学”。概括如下,就是:
问:什么是学?
答:闻圣人之道、见圣人之道、对照圣人、在现实社会中不断的校队。
问:谁学?
答:君子
问:学什么?
答:成“圣人”之道
问:学了能成什么?
答:“圣人”。 ----《缠解论语》
30、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无生,事无礼则无成,国无礼则不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