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于乌江自刎后,鲁地的儒生依旧硬着脖子奉项羽为正统。
不由得想到陈胜起兵时,孔子八世孙孔鲋于天命之年星夜投奔义军,后战死沙场。
●论语 四
有朋自远方来
“有朋自远方来”,君子,为共同的志向而联手,为共成“圣人之道”而同行,如人中之凤,依旧、依然,乘天地之正气,渊远而流长、浩瀚而广大,由彼至此、由远及近,如日之东升、海之潮回,将“圣人之道”披之六合、播于八方,法度之,教化之,成就“圣人之道”彰显之天下,这样,才能“不亦乐乎”。乐 者,非LE,是YUE,箫韶九成,盛世之象也。
“有”,非 有无、持有 之有,通假 “友”。何谓“友”同志为友,志向相同者也。
“朋”者,“凤”之古字也,本意为凤凰。 朋自远方者,有凤来仪也。箫韶九成,凤凰来仪。
“自”者,依旧。依然也。依旧依然有凤来仪,圣人之道不断也。
“远”,遥远,久远,不独指空间上的。
”方“非方向,广大意思 ----孔子《缠解论语》
●《论语》九、逝者如斯夫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在河源的源头,抚今追昔、满怀感慨,自告且忠告所有决心开始”见、学、行“”圣人之道“的君子:”立志“见、学、行”圣人之道的君子,就要像这江水一样,从”闻其道“的源头开始,后浪推前浪,生生不息、前仆后继,无论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无论条件恶劣还是优越,甚至出生入死,都要不断的固守,承担圣人之道之行之道最终成就不愠的世界而不退转。
川,不是一般的河流,而是指河的源头。
逝,是誓的通假字,逝者就是誓者,就是决心开始见、学、行的君子。
昼夜,就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中的”朝夕“。
舍,是止息的意;不舍,不止息,就是不退转的意思。 ----孔子《缠解论语》
●孔子并不只吃煮熟的谷物(或“饭)。事实上,除贫寒之至的人家外,几乎所有中国人在吃饭时都会配上“菜”。这个字包含了所有用来下饭的肉类、蔬菜或水或水生动植物。饭与菜的结合其实早已成为了中华餐桌上最基本的构成成成分,如果一个人的一餐中既不含谷物,也不包含些许蛋白质和蔬菜作为配菜,那便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一顿饭”。在上海,饭菜可以指盖有腌芥菜及猪肉的一碗饭;在北京,饭菜可以指放有大白菜的红汤面条。最常见的“菜”就是各种各样的蔬菜,对于农民来说尤其是这样,这种概念从过去到现在一直不变。几乎每家每户的中国厨房里都有富含营养价值的芸薹属植物—即多种多样的大白菜、萝卜、芜菁和芥菜等。 ----安德鲁·科伊《来份杂碎》
●一一子曰 与人为善 取人为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论语》
●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 ----孔子《彖传》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于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孔子《论语》
●孔子借伞
孔子有天外出,天要下雨,可是他没有雨伞,有人建议说:子夏有,跟子夏借。孔子一听就说:不可以,子夏这个人比较吝啬,我借的话,他不给我,别人会觉得他不尊重师长;给我,他肯定要心疼。
和人交往,要知道别人的短处和长处,不要用别人的短处来相处和考验,否则就会友谊不长久。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孔子《论语》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孔子《论语·颜渊》
●防祸于先而不致于后伤情.知而慎行,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焉可等闲视之. ----孔子
●照镜子可以照见自己的相貌。如果这人的脸是歪的,天天照镜子,看惯了,就不觉得歪了。丑人照镜子,总看不到自己多么丑,只看到别人所看不到的美。自命潇洒的“帅哥”,照不见他本相的浮滑或鄙俗。因为我们镜子里的“镜中人”,总是自己心目中的“意中人”,并不是自己的真面目。面貌尚且如此,何况人的品性呢!每个人自负为怎样的人,就以为自己是这样的人。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自欺欺人,这就是所谓“妥协”。 孔子常常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杨绛《走到人生边上》
●孔子所谓的仁就是克己复礼
●世事无常,万物都不足以长久倚赖。 执迷不悟的人深信此生有物可恃,必争为己有,于是心生怨怒之情。 实则权势不可倚赖,因为强者先亡;财富不可倚赖,因为可以轻易散尽;才学不可倚赖,因为孔子也有怀才不遇的时候;德行不可倚赖,因为颜回也是不幸之人;君王的宠幸不可倚赖,因为说不准何时会有杀身之祸;奴仆的恭顺不可倚赖,因为难免有叛逃的事发生;人的志向不可倚赖,因为志向总有变化的时候;说好的事,不可倚赖,因为守信的人太少。 ----吉田兼好《徒然草》
●许多人说:我追求自由。那么自由何在?
这本就是虚渺。
圣人孔子曾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一切,均是在规矩的束缚下。
●我站在人生边上,向后看,是要探索人生的价值。人活一辈子,锻炼了一辈子,总会有或多或少的成绩。能有成绩,就不是虚生此世了。向前看呢,再往前去就离开人世了。灵魂既然不死,就和灵魂自称的“我”,还在一处呢。 这个世界好比一座大熔炉,烧炼出一批又一批品质不同而且和原先的品质也不相同的灵魂。有关这些灵魂的问题,我能知道什么?我只能胡思乱想罢了。我无从问起,也无从问答。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不知为不知”,我的自问自答,只可以到此为止了。 ----杨绛《走到人生边上》
●《论语》十、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能使道光大,而不是道能使人光大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归根结底只有一点,就是“道”不是目的,只有“人”才是目的,只有现实中的“人”才是目的,一切以打着虚无飘渺的所谓“道”为目的,以现实的“人”为手段的所谓“闻、见、学、行”“圣人之道”,都是《论语》背道而驰的。对于《论语》、孔子、儒家来说,“人”是开始,也是目的,而“道”是手段,即使是“圣人之道”,也只是把“人不知”世界改造成“人不愠”世界的手段,无论从开始到成就,都离不开“人”。“道”是“人”行的,而非“人”是“道”行的;“道”是“人”光大的,而非“人”是“道”光大的。只有这样理解,才能算初步明白“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孔子《缠解论语》
●今月犹是古时月,而今日之朋友,已不是古时之朋友。古人云,人生结交在终始,莫以升沉中路分。朋友之义,在于始终相与,不因死生贵贱而易其心。而今天下俗薄,朋友二字,已远不如昔日那般足堪珍贵、轻易不许。
曾经,“朋友信之”,孔子之志也;“车马衣裘,与朋友共”,子路之志也;“与朋友交而信”,曾子之志也。如今,恋人分手,说,让我们还是作朋友吧。酒席上,说,是朋友的话,一口闷。
不过也难怪。在古人看来,交际以礼为重,交友以情为主。如今交友,多半以利为先,有贪其财而交,有慕其势而交,有爱其色而交。是以初隆而后薄,始密而终疏,焉能长久。 ----曹昇《流血的仕途:李斯与秦帝国》
●君子担心三件事,没有知识,能不担心吗?
没有知识却又不去学习,能不担心吗?
学习到了知识了,却不落实到行动上能不担心吗? ----孔子《论语》
●一、君子学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禅解论语》
●《论语》 五、人不知而不愠
“人不知而不愠”,现实的天下仍未成就“圣人之道”的彰显,现实的天下几乎都不能“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的人,他们没有”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的智慧,而行”圣人之道“的人,要如”南风之熏“般的熏染他们,把”没有智慧的人“改造成”没有郁结的人“,把”没有智慧的世界“改造成”没有郁结的世界“,这样,才能”不亦君子乎“,才能算是真正行”圣人之道“的人。
知,智慧。愠,郁结。
不愠,就是和谐,就是大同,就是政通人和,就是要把”人不知“的世界改造成”人不愠“的世界。 ----孔子《缠解论语》
●《论语》七、子曰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对应的是当下,是现世,是人。对国学来说,“天、地、人”的思维和生存结构是当下的,所谓当下,就是承担,任何根源性的探讨,都必须以这当下的承一切科学、宗教、艺术,都是以这:”天、地、人“的思维的生存结构的承担为前提的。
只有奴隶才需要解放,只有奴隶才需要自由,只有奴隶才需要尊严,而你本解放,你本自由,你本尊严,又何须劳什子的解放来解放你、自由来自由你、尊严来尊严你?你只要承担,人一样去承担。承担这个天地,人,天地之心;天地,人只驱壳,你连自己的驱壳都不能承担,你还能算是人吗? ----孔子《缠解论语》
●孔子尊崇的礼是周礼:当国君来看生病的自己时,需要起身穿朝服拜见;在家侍奉父兄以忠,在朝野侍奉国君以忠。不是大夫的人死了,不能有家臣为其安排丧事。南宋以前的礼是为了规范贵族官僚的。说白了,那个时候的礼是用来区分等级的。
●我父亲有个偏见,认为女孩子身体娇弱,不宜用功。据说和他同在美国留学的女学生个个短寿,都是用功过渡,伤了身体。他常对我说,他班上某某每门功课一百分,"他是个低能!"反正我很少一百分,不怕父亲嘲笑。我在高中还不会辨平仄声。父亲说,不要紧,到时候自然会懂。有一天我果然四声都能分辨了,父亲晚上常踱过廊前,敲窗考我某字什么声。我考对了他高兴而笑,考倒了他也高兴而笑。我父亲的教育理论是孔子的"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我对什么书表示兴趣,父亲就把那部书放在我书桌上,有时他得爬梯到书橱高处去拿;假如我长期不读,那部书就不见了?这就等于谴责。父亲为我买的书多半是诗词小说,都是我喜爱的。 ----杨绛《将饮茶》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论语》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孔子《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