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孔子传》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22-04-07 03:31:4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孔子传》读后感精选10篇

  《孔子传》是一本由鲍鹏山著作,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341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2013-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孔子传》读后感(一):重视制度建设的孔子

  孔子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被尊为至圣先师,更被历代皇帝加封了无数头衔。当然,这种加封不排除“利用”的色彩。无论是为之做传,还是为其“语录”做注(重新解释其言论),都可为我所用。反正孔夫子已经作古,怎么解释他的言论,他都无法出来反对了。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新文化运动以来,他被视为封建道德的代表,评价也陷入两极,毁之者则为千秋罪人,誉之者则为世界大哲。其实,无论那种评价体系,极端的评价都是错误的。孔子首先是一个人,然后才是圣哲。凡是人就必定有缺点,但人可以不断求索,完善自我,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评价,才能够达到公正与客观。

  鲍鹏山先生所著的《孔子传》我很喜欢,这本书从装帧到内容都透着一股古意。硬壳刷漆,四角方正,封面上三个黑色的篆体字,仿佛是一块从土里掘出来的远古的砖,流淌着浓烈的浪漫气息。作者所理解的孔子,更加接近我心中的孔子,可谓于我心有戚戚焉。其中的某些观点也具有突破性,对孔子言论的解释也很精彩。

  孔子生活的时代距今很远,但其思想却具有前瞻性,在今天仍然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一个人的思想太过落伍,或者太过超前,都是为世所不容的,孔子的思想是超前的,因而注定寂寞。李白说,古来圣贤皆寂寞,大概如是。寂寞者惟其寂寞,乃是在于坚守,如果放弃信念,随波逐流,那是不会寂寞的。所以说,寂寞是圣哲自己的选择。

  我相信,鲍鹏山先生对孔子有真正的理解。大多数人都把孔子视作道德说教者,以为孔子提倡“道德万能”,实际上不是这样的。鲍鹏山先生认为,孔子并不是一个绝对道德主义者,在很多时候孔子更加重视制度性。比起缺乏约束的道德,制度性的优势在于他能够保障人的利益。相对于道德而言,人类更加容易为利益所驱使。在不损害任何人的权益下,良好的制度远比空谈道德有效。

  实际上,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论语》、《孔子家语》、《孔子世家》中都有例证,只是后来人大多理解错了,乃至曲解。又或许,拥有解释权的那群人是故意曲解,以达到其自私的目的。阅读这部书,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一个千古的圣人。

  《孔子传》读后感(二):从孔子出生说起

  《孔子传》是一本很想讨人喜欢的书,打开扉页,就有一张现在已经难得一见的藏书票,其后就是数张据说是首次披露的《张锴孔子圣迹图》,再加上别致的装潢,确实有种让人想买的冲动。

  然而一本书不仅要看表象,更为重要的是一本书对于读者的借鉴程度。况且既然有了钱穆的《孔子传》珠玉在前,如何挑战前者,还是一个大问题。个人认为,首先作为传记,本书还是存在着诸多不合格,那就是虽然本书想按照孔子的生平事迹来写,但奈何孔子很多事情都只有话语,而无时间、场合,因此作者有时候就不得不谨慎地用论语里面记述的事迹来填满整个孔子的历史,但又为了显得正确,畏手畏脚地不敢填上具体的时间,尤其是招学生这部分,详见第48页《有教无类》,其实,孔子招的学生有前中后三期,每期各有偏重,但这点却不按时间来写,而是统一论之,多少有些底子薄的感觉。

  当然,更为重要的是,或许这本书更多的是在拾人牙慧的同时极力维护孔子的面子。那,我们还是从孔子出生说起。在此段论述中,作者毫不嫌弃地将各种学说一一展开,比如认为“野合”乃是没有聘礼之说,“野合”是古代遗风之说,最后用《周礼》所谓“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不用令者,罚之。”来说,这不仅仅不是违反法令,恰好是大大地遵守法令。

  在这里,有几点可以商榷。一是周礼之言,是权宜之策还是一直如此。在诗经中,其实不少提到媒妁之言,比如《齐风·南山》,”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可见,媒妁之言应为常态,而《周礼》所言的仪式,我们应该看成一是权宜之策,毕竟当时发展人口是大事,二是农业仪式,中国古代讲究的是天人合一,所以完全可以把他看成是一种预祝丰收的仪式。二是这句话有没有说是野合呢?我想,这也很难说,或许仅仅是说明有这样一个非常规操作,于是这又得回到刚才的问题,”野合“到底是指没有礼制,还是指在山野交合?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在于当出现争议时,作者很自然地取了最有利于孔子面子的言论。就如刚才讨论的出身问题,你要么承认野合就得了,非要说这是按照命令而言。像这样的取舍在文章不止出现一处。

  可以说,本书作为传记,离及格甚至还是有一段差距。

  《孔子传》读后感(三):圣贤与普通人一样,也有悲哀

  刚拿到《孔子传》这本书,就有一种与女儿再飙一次《论语》名句之子曰系列的冲动,虽然早已过了因老师要求而死记硬背《论语》名篇的季节,但是那些早已耳熟能详并被世人广泛使用的名句:“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礼之用,和为贵……”这些在彼时看来还颇有点枯燥和索然的至理名言,也会在任何时候脱口而出,并连带着往事被完好追忆的些许幸福袭来。

  这就是孔子普济了后世的精神财富,也是传诵了几千年依旧铮铮闪耀徽茫的不朽思想。

  《孔子传》是从孔子离世前嘱其弟子子贡“自己乃是殷商人的后代,死后一定按照商代的礼仪来安葬自己”所披露的家世渊源展开叙述的,一路读来很是吸引。这是传记写作的非传统方式,也是《孔子传》之所以能够掳获阅读者阅读兴趣的主要原因。

  本书以认识孔子、阅读孔子和理解孔子为出发点,借助于《诗经》《左传》《史记》等名篇的权威记载,对于孔子圣贤的世祖,英雄的父亲,父亲母亲郊外野合才诞下的自己和他如何率领众多学生传道授业的生平经历以白话文的形式加以详细阐述,阅读起来没有一点困难,甚至还有轻松和妙趣之感,非常可贵的是在本书卷前展示了从记录孔子生平的《张楷孔子圣迹图》珍藏本中择取的精华图集,更显本书的阅读价值。

  书中展现了不同时期的孔子,于是倏忽间年轻意气风发、忧国忧民的孔子和年长的颠沛流离也不忘关注民生的孔子,以及回到家国不再为政却依旧关注时事的孔子,葆有了彼时之时代风貌,又丝毫不失对现世之影响的智慧的孔子,兼具了“安贫乐道”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救世精神,还在自己有生之年不忘率领其三千弟子纵使颠沛流离不忘布道的孔子……就都相继而来了。

  《孔子传》让我看到了圣贤的思想、行为如何影响了他的时代,和如何给后世以为政、为人、做事、做人以各种各样的指引,更加让我看到了圣贤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也有生之无限困窘和悲哀的现实。

  我相信对于孔子生平的展现鲍鹏山是有着自己的思考的。仅从他在诗歌《仲尼》中将孔子比作“一枚孤烛”,却依旧“照亮”我们“记忆的河畔”的凄然而决绝的表达就可见一斑。

  我对于文学艺术人物传记都心存偏爱,尤其如孔子一样令后世敬仰的圣贤级人物的生平更是充满好奇,而且我也相信如鲍鹏山一样,对人物传记写作有着特殊喜好的写作者也必定对他笔下的人物投以无限热爱和虔诚……因而我对他作品充满信任。

  《孔子传》读后感(四):与孔子同行

  我很少读人物传记,主观地以为人物传记包含了很多作者的主观色彩尤其是情感喜恶,觉得那不是真实的人物本身。还有一个原因是觉得并不是所有人都资格让别人去为其著书立传,而究竟哪些书是好的,哪些书是劣的,我总难分辨,索性干脆“因噎废食”——不读也罢。

  孔子的传记算是我读的几乎凤毛麟角、屈指可数的传记里比较客观的了。本书主要从孔子人生的几个关键阶段入手,分别以“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欲不逾矩”为题说开去,讲述了孔子在人生的每一个十年所经历的人情世故,尤其是个人在仕途上的起落以及思想形成的过程。作者从大历史说开,从小事情展开,用朴实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孔子以及其主要弟子的一生,读来令人顿生感慨,心绪久久难平。

  作者鲍鹏山是安徽六安人,当年在读大学时,曾去我就读的大学演讲,可惜的是因为人太多而最终未能亲见其人风采。又一次听说他去了我的家乡,也是有名的老子故里——安徽涡阳讲学,但我已在外工作,再一次错过。直到今天,接触到其人文字,才惊呼竟还有如此志学的大师,对于此前的两次错失的谋面机会就更是心生叹息。

  正如他说的,这书是写给一般读者读的。我也能遥感他在写作此文时时时刻刻力求做到的通俗易懂而又不失圣人风采,一字一句务求客观,真实,可感,每句皆有出处。全文读完,一个真实的孔子仿佛展现眼前,再拜孔庙时相信定不会感到是那般遥远了,毕竟,在今人牵线下,我荣幸被带进了2500前的那个社会。或许是之前看过周润发主演的《孔子》的缘故,每一读到孔圣人年过五十(准确地说是五十五岁)不得不离开父母之邦鲁国去周游列国,且这一去就是十四年,我心中总是充满了莫名的伤感和对圣人生逢乱世的怜悯,那种颠沛流离的画面定格在脑海,许久不散。在读到圣人晚年先失爱子又失爱徒时,我更是悲怆到极点。古人说,故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圣人的晚年心志苦了无数次,筋骨也不能大动了,缺仍然换不来盛世。让我们欣慰的是圣人身后的“孔门十哲”“七十二贤人”“三千弟子”,这是对圣人最好的肯定。

  我是个学文科的人,自认不能读懂所有文言资料典籍,本书采用了今人的语言习惯加上对古人语录的同步辑录,并加以解释,对于我们走近古人世界自然带来极大的方便,只希望这样专心志学的文字工作者再多些,这样平实无华却苍劲有力的叙述方式能普及更广些,这样,中华文明最精华的典籍定能被更多的人阅读到。

  《孔子传》读后感(五):近距离看孔子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他被尊为“圣人”他的思想观念,对中国社会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甚至远及日本、朝鲜、欧洲等地,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历史人物的传并不象江河,离源头越近,水越清澈,杂质越少,而是年代越久远虚构与想像成份越多,掺混的杂质越浓,而孔子的传记也一样,越到现代,越不可信。千百年来,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孔子。孔子或许是两千年来遭遇最为奇特的圣人,曾几次被打倒,却又丝毫不失圣人光辉形象。圣人也好,仁爱之师也好,丧家之犬也好,在鲍鹏山老师笔下,真实的孔子其实也是一位平凡、可亲可敬的老师。

  鲍鹏山老师按孔子在各个年龄段的经历展开叙述,通过适时引用《论语》、《孟子》、《庄子》、《史记》、《孔子家语》等书中的有关记载,多侧面、立体地为我们呈现了孔子言行、性格、思想、人格魅力及政治主张。

  这本书设计很独特,32开精装本,看上去古香古色,最吸引我的就是收入了明代名臣张楷手绘原本《孔子圣迹图》,共17幅插图,图下面配上文字解说,并提示文中内容相应的页码,颇象幼时看过的连环画。对于还处于识字不多低年级的小学生,还可以先睹为快,提早接触这位中国儒家文化的代表。

  以悠久、丰富、灿烂见称于世的中国文化,哺育着地球上人口最多的中华民族,今天我们读孔子,可以提醒我们,我们对有些文化遗产不够重视,通过反醒,把我们的注意力重新引向已经被我们抛在一边的东西上。

  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导师,孔子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地教育着众多的弟子,他一套独特的教育方法,即营造出了一种轻松自如的交谈氛围,与弟子进行“零距离”的平等交谈,他不以权威自居,不摆专家架子,没有那种令人望而生畏的师道尊严,在这个交谈氛围中,弟子可以无拘无束,畅所欲言。这种自由、平等和轻松的交谈是在当今学术活动中应该最提倡的,也是学术发展很必须的。

  《孔子传》读后感(六):聆听先师的智慧

  孔子,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其言论和思想早就渗透进了中华民族两千多来年的发展轨迹,我们的日常行为与思路、不管是直接还是间接,都深深受到了这种思想的影响。尽管读过一些相关孔子的文字,也在思考着其中的道理,然而,对于孔子的一生却只是一个模糊的认识,甚至只是一些零碎的片段、零碎的精彩语句。孔子本人写过的文字也不是很多,我们了解孔子大多是通过其弟子及再传弟子们对他言行的记录——论语、大学、中庸。所以要把孔子的一生写出来,并且写好,需要有一些历史的想象和推断,需要通过他说过的话和行动的记录来还原出一段段的历史画面,并把这些贯穿成一个合情合理又有声有色的人物形象。手头这本《孔子传》是新近出版的书籍,读完以后,给我的感觉是很简洁,很明了,也处处充满了积极的人生意义;同时,这本书也很漂亮,一开始就附有一套影印的明代《张楷孔子圣迹图》,把孔子的一生用连环画式的描述总结了。

  猜想大多数人与我一样,并没有完整地阅读过四书五经,对孔子的思想和言论也只是看过些名篇和名句,其在教育、为人和治国方面的理念的确有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之处。本书把孔子的一生按照他的年龄的次序,选取了代表孔子思想的言行记录来贯穿其一生的事迹。作者用白话的解说、现代人的视角、更有一些流行的比喻,生动展示了孔子一生的抱负,让大家清晰地看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借鉴之处。在教育方面,孔子采取了探讨和互动式的私塾问答与思辨,也是不受当政权力左右的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精神的体现,但我们回首古今中外的成功教学,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到世界当今一些成功的典范似乎都没有例外;在为人处世方面,孔子开创了君子之道,并讲求社会的次序,遵循自然的规律,追求自身的修养;在治国理政的方面,他主张仁政爱民。而贯穿于其思想的精华是中庸之道,并不是平庸的意思,而是做事不走极端,根据实际情况有灵活的对策,书中许多简短而寓意深刻的故事便是很好的例证。当然,孔子的高见决不仅仅止于这些,他的很多主张,在历经了两千多年的风雨历程后,很多东西依然适用于现在的社会,也是人类社会不太容易实现的理想。不禁会让人想到这样的问题:我们当下的知识早已经远远高过古之圣贤,但我们的思想却远远没有达到古代圣贤的智慧或者境界,是什么缘故?

  孔子的言语中有许多已经形成了约定俗成的解释,而作者在这里却对某些部分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观点、或者有新的解读,不管你同意或者反对,我想这是一种认真地对比与思考,假如一句话可以解释成多种的含义,那么我们不妨把这句话放入其出处和产生的环境,只有这样才不会被断章取义,或者不被别有用心的人变成特定目的加以利用。我们无法去证实什么,却可以从历史的文字记载中去了解、对比、思考、判断,甚至发掘新的含义,这也是读孔子的意义,更何况孔子的思想至今都在影响着中华民族,甚至也正在越来越多地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人的智慧并非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生活中日积月累和渐悟的。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智慧是如何逐步达到这种高度的,虽然我们不必像历史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般去追捧孔子,也不必像历史上某些时刻特意去贬低孔子,但孔子的一生绝对值得每一个中国人去好好研究一下,其思想依然有无与伦比的闪光之处。我想,作者在此书中选取的言论和故事尤其适合当代人的学习与反思,也是让大家认识一个真实又合乎情理的孔子。

  《孔子传》读后感(七):一个民族的信仰

  三十而立

  你踌躇满志

  我望着你的背影

  周游列国

  你踯躅而行

  我望着你的背影

  获麟绝笔

  你怆然涕下

  我望着你的背影

  你立于海平面之上

  海拔,便成了这个民族的信仰

  我依然凝望着你的背影

  因为不可企及的距离,我只能凝望你的背影。所以,现在有这样的一本《孔子传》,哪怕通过它只能看到孔子的侧影,也是一种收获。事实上,这本书真的给出了很多侧影:一个有企图的孔子,一个会骂人的孔子;一个嚎啕大哭悲痛欲绝的孔子,一个悲情搁笔轰然倒塌的孔子……孔子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始终吸引着人们不断做出各种研究与解读。不止如此,各式各样的解读都试图做出最合理的推断和最真实的还原。孰知,我们终究园囿于史料的局促和时空的切割,纵使睁圆了心灵,也不过看到一个模糊的面容。

  与其误会不如重读,我打心底里赞赏这样的态度。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于孔子的误会亦非一日所成。有一个非常典型的例证,就是焚书坑儒的儒并非现在意义上的读书人。一个“儒”字,就被广泛误解了那么久,对于孔子其人其文的理解出现偏颇,更是可想而知的事情。为孔子写传,这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如何着眼;其次如何下笔;都不容易。孔子的一生,志于学。其思想与主张多通过与学生的言行互动来表达和体现。因此,孔子与学生的关系是个极好的着眼点。然后,再以孔子的人生阶段来做载负,纵横两条线索便自然地生成与交织。然,到底要用什么来填筑这样的载负,着实不易。或许,作者深知如此,才特别说明此书是写给普通读者而非专业人士的吧。

  个人觉得所谓解读,有三点很重要。一是资料,二是方法,三是态度。资料是现实的,毋庸菲薄。而态度,则难免与解读者自身有倾向性的关联。比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仅此句本身并没有抬高君子和贬低小人的意思,此处的小人也与我们通俗所说的小人含义不同。就方法论来说,此话中肯得很。所以,三者对比来看,易于和便于推广学习的就是方法了。用什么的方法来重读孔子,确实值得好好思考。作者在书中关于“君子固穷”的解读与阐述,让我印象深刻并受益匪浅。四师徒间三次简单的问答,就能把师父的判断、期望以及学生的特点、见识形象地体现出来。类似的解读真的很有意思。

  如何解读都好,孔子就是这个民族的信仰。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

  《孔子传》读后感(八):真相孔子

  真相孔子

  评《孔子传》

  孔圣人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精神导师,为万人景仰。但因为政治权力的误导和孔子思想的被误解,真正了解孔子的人并不多,甚至还有很多曲解和歪论;直到今天能熟读四书五经的人,对孔子的了解也不能深入其中,更不用说对孔子了解较少的人了。这本《孔子传》是鲍鹏山老师的最新作品,他用在《百家讲坛》的教授方式,将孔子传奇而又坎坷的一生娓娓道来,并将他一生的追求学问、提高自身境界、教化广众的各种思想融入其中,将孔子一生的真相用平白的语言讲述出来,是一本比较适合普通读者的传记作品。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短短的三十八个字,就是孔子对自己一生的简要概括,这本《孔子传》就是巧妙地利用孔子的自我评价,借用史书典籍和对历史的考证,将孔子的一生用故事的方式叙述出来,并将孔子的思想融入到他每个境界提升的阶段之中,他对真理的追求、对道德的评判、对和谐社会的向往以及对于自己所受的各种责难、非议的化解,都通过他一生的经历和与弟子们的言谈中细细展开,故事的串接有理、有证,可以说是为我们揭开了孔子一生谜一般的真相。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如此弘毅的孔子,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成为一盏明灯,在那个百家争鸣的年代成为一个标杆,他影响下的中国万世千秋都在汲取他的思想。圣人的价值在于他的哲理能在每个时代都给人予启示,孔子的忠、恕至今仍回响在华夏大地;在当代的中国与世界,同样存在着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争论,存在着如何治理国家、社会的不同意见,读完《孔子传》,或许会对诸多的纷争与异议多一些理解和宽容。

  2013-2-4

  《孔子传》读后感(九):与其误读,不如重读

  为孔子立传,其实老大不容易。一是孔子声名在外,老叟皆知,为这样一位大儒作传,众目睽睽,压力巨大。二是,为孔子立传,已有前人的高峰,难以超越,比如钱穆曾著《孔子传》、张秉楠著《孔子》等。鲍鹏山教授敢于挑战前辈,再著孔子传,只为“与其误读,不如重读”的心念。

  书册在手,精装精致,设计独特。插图为明代名臣张楷手绘原本《孔子圣迹图》17幅,画风细腻飘逸,形象传神,印刷精美,让人爱不释手。这也是目前发现最早的,中国最早描绘孔子生平故事的连环画长卷。每幅画面下皆有细心的解说,配合文字来看,相得益彰。即便冲着这装祯设计和这些首度系统面世的绝版插图,这书便值得收藏。

  鲍鹏山教授的《孔子传》以时间顺序,按孔子自述一生的三十八个字为纲,以“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为目,条理清晰地阐述孔子生平。从五十一岁出仕,五十五岁开始周游列国,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思想体系传承千年,这样的孔子,其一生就是一部坎坷史,一部传奇史。然而这许多年来,对孔子也是或褒或贬,用之时景仰,不用时打倒。如今重提孔子,重拾旧话题,并以“与其误读,不如重读”的严谨态度出发很让人赞赏。还原一个更真实的孔子,鲍鹏山教授对孔子有深入的研究,也作了大量细节上的考据,他笔下的《孔子传》,虽名为是传,但不同于以往看过的传记类文学作品,说是关于孔子相关常识的考据更恰当一些。从这本书的引文中可以看出作者非常注重文史资料的“信”,以《论语》、《孔子家语》、《史记》等为范文,大量引文注解。与前人著作有偏差或有补缀之处,也皆有详细标注。比如钱穆的《孔子传》中说年幼孔子不知道父亲葬在哪处,因此没有去父亲墓前祭奠。而鲍鹏山教授的研究则是因为孔子的母亲颜徵“讳之”,因此没有没料到死前还没有告诉孔子这件事。在仔细说明里,也介绍了许多古文化常识。比如茔和墓的区别,茔是坟所在的区域,坟地;坟,是棺木准确下埋处;古人不墓祭,因而有墓无坟。这样的细节太多了。

  在后记中作者所此书主要面对普通非专业人士,大体也是因为了解孔子前需“知识正确”,要能客观平实,因此着力放在一些考据正确上。至于再其次的“观点正确”,这一层次多为专业人士毕生研究内容,也更多辩证理解。无论如何,新时代里重读孔子,终是重温先哲智慧而启迪当下。

  《孔子传》读后感(十):立足于仰角的述说

  拿到这本书之后,翻开书页就被前面的插图《张楷孔子圣迹图》吸引住了。古代白描手法绘就的孔子一生中各个关键环节的情景。画面上的孔子,或安详,或恭敬,或痛苦,或温和,或彷徨……无疑用画笔再现了孔子一生当中的精彩瞬间。这幅首次披露的圣迹图无疑是与这本《孔子传》是相得益彰的。

  这些插图,不由得让我想起幼时看过的一本连环画《孔老二罪恶的一生》。小时候,坐在居委会里出租小儿书的屋子里,两份钱一本,看的了书中呈现的孔老二,匍匐在地,颓废丧气。当时虽然不明白为什么教他做“孔老二”,但书中既然说,批林批孔,自然是姓林的是老大,姓孔的是老二了——这种想法到了很久之后才被纠正过来。

  后来上学学到了“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之类的警句,但对孔子的认知依然是模糊的,再往后读《论语》、读朱熹、罗庸、蒋伯潜、杨伯峻、南怀瑾、李泽厚对《论语》阐释,才逐渐对孔子的思想有所了解。虽然,绕了一个很大的弯,但毕竟对孔子有了一个比较客观的看法。这些弯路能不能避免?如果从伽达默尔的视界融合的观点来看,每一种阐释都有其价值,但最后也不过是一种“中庸之道”罢了——可见即便是现代人其实也尚未能逃离儒家的藩篱。

  鲍鹏山先生这本《孔子传》是可以让后学者少走一些弯路的,虽然其中依然有对孔子过誉之处,但毕竟对那些自己景仰之人使用一些溢美之辞,只是为了表达个人感受的需要,而不事实性的描述。鲍先生以孔子在各个年龄段的经历作为构建孔子一生的顺序,并结合《论语》《左传》《孔子家语》《史记》《庄子》《吕氏春秋》《晏子春秋》等书中的相关记载,为我们呈现了孔子生前所处的时代特征和孔子在生活中所散发出来的人格魅力。

  统观全书,我个人认为最值得推荐的是第三章第一节中“父子相隐”“以直报怨”的阐释,因为在这些内容中不仅包含了鲍先生对孔子思想的理解,而且可以充分展示出孔子思想对现代生活的积极意义。

  当然,如果说这本书是对孔子生活真实地再现的话,同样是一种恭维,毕竟我们对孔子的追索只是凭借历史的遗存,而且这些遗存本身的真伪也是问题(例如《孔子家语》),所以有很多地方不能不依靠作者的想象,既然是想象,也就自然有“夸张”的内容,例如,在书中鲍先生时常用《庄子》的一些用语作为孔子的评价,而这些用语在《庄子》一书中本不属于对孔子的评价,再如,用一些现代的概念对孔子进行的评价是否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还有,书中对“小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和“大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之间的划分也存在着值得商榷的地方。

  总的来说,作为一种对孔子饱含赞美之情著作,本书还是值得一读的——尤其是对有兴趣了解孔子生平的人来说足够了。但如果有朋友想进一步加深对孔子的了解,不妨看一看钱穆先生的《孔子传》和张秉楠先生的《孔子》,前者考辨精深,后者则较本书更为客观。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孔子传》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