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孔子《孝经》
●一、君子学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禅解论语》
●论语 四
有朋自远方来
“有朋自远方来”,君子,为共同的志向而联手,为共成“圣人之道”而同行,如人中之凤,依旧、依然,乘天地之正气,渊远而流长、浩瀚而广大,由彼至此、由远及近,如日之东升、海之潮回,将“圣人之道”披之六合、播于八方,法度之,教化之,成就“圣人之道”彰显之天下,这样,才能“不亦乐乎”。乐 者,非LE,是YUE,箫韶九成,盛世之象也。
“有”,非 有无、持有 之有,通假 “友”。何谓“友”同志为友,志向相同者也。
“朋”者,“凤”之古字也,本意为凤凰。 朋自远方者,有凤来仪也。箫韶九成,凤凰来仪。
“自”者,依旧。依然也。依旧依然有凤来仪,圣人之道不断也。
“远”,遥远,久远,不独指空间上的。
”方“非方向,广大意思 ----孔子《缠解论语》
●《论语》八、朝闻道夕死,可矣
“朝闻道夕死,可矣",君子从”闻其道“开始,无论任何地方,无论条件恶劣还是优越,甚至出生入死,都要不断的”固守“,”承担“”圣人之道“之行直到最终成就”不愠的世界“而不退转,只有这样,才可以行”圣人之道“呀。
死,不是死去的意思,而是固守、承担的意思。
朝夕,不是单纯的早上、晚上,而是从 天地人 三个角度来考察。
天,代表从时间上的开始、最后。从问其道开始,不断的固守承担圣人之道之行,最终成就不愠的世界而不退转。
地,代表东方、西方,也代表整个天下所有东方,无论条件恶劣还是优越,都要不断的固守,承担圣人之道,之行,最终成就不愠世界而不退转。
人,人的角度,最大的承担就是生死承担,所谓出生入死。 ----孔子《缠解论语》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孔子《论语》
●孔子并不只吃煮熟的谷物(或“饭)。事实上,除贫寒之至的人家外,几乎所有中国人在吃饭时都会配上“菜”。这个字包含了所有用来下饭的肉类、蔬菜或水或水生动植物。饭与菜的结合其实早已成为了中华餐桌上最基本的构成成成分,如果一个人的一餐中既不含谷物,也不包含些许蛋白质和蔬菜作为配菜,那便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一顿饭”。在上海,饭菜可以指盖有腌芥菜及猪肉的一碗饭;在北京,饭菜可以指放有大白菜的红汤面条。最常见的“菜”就是各种各样的蔬菜,对于农民来说尤其是这样,这种概念从过去到现在一直不变。几乎每家每户的中国厨房里都有富含营养价值的芸薹属植物—即多种多样的大白菜、萝卜、芜菁和芥菜等。 ----安德鲁·科伊《来份杂碎》
●涟今死杖下矣!痴心报主,愚直仇人;久拼七尺,不复挂念。不为张俭逃亡,亦不为杨震仰药,欲以性命归之朝廷,不图妻子一环泣耳。
打问之时,枉处赃私,杀人献媚,五日一比,限限严旨。家倾路远,交绝途穷,身非铁石,有命而已。雷霆雨露,莫非天恩,仁义一生,死于诏狱,难言不得死所。何憾于天?何怨于人?
惟我身副宪臣,曾受顾命。孔子云:“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持此一念,终可以见先帝于在天,对二祖十宗与皇天后土、天下万世矣。大笑,大笑,还大笑!刀砍东风,于我何有哉?
涟即身无完骨,尸供蛆蚁,原所甘心。但愿国家强固,圣德刚明,海内长享太平之福。此痴愚念头,至死不改。 ----杨涟《碧血录·血书》
●我喜欢你,比喜欢老子庄子孟子孔子还要喜欢 ----宁财神《武林外传》
●惜时,是指要爱惜时间。时光流逝是无情的,所以应当爱惜。自二千五百年前孔子站在河边发出感叹:时光的流逝就像这水一样,不舍昼夜的奔流。惜时就成为中华民族一个永久流行的信念,表现为只争朝夕。
●有一次,汉武帝跟他闲聊。
汉武帝问:先生看朕是一个什么样的君主?
东方朔说:前无古人呀!陛下的功德,超过五帝,盖过三王。看看陛下的朝廷吧!丞相是周公,御史大夫是孔子,将军是姜太公,廷尉是皋陶,大司农是后稷,少府是伊尹,大鸿胪是子贡,博士官是颜回,郎中令是子路,郡守是子产,开路先锋是后羿,人才济济呀! ----易中天《汉武的帝国》
●《默写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一五得五,二五一十。
三五十五,四五二十。
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四季发财,五谷不分。
六畜兴旺,七度空间。
关关雎鸠,背景离乡。
窈窕淑女,驻守边疆。
神龟虽寿,吊儿郎当。
哈利波特,饱经风霜 。
齐天大圣,十年寒窗。
南阳芭蕉扇,西蜀倚天剑。
孔子云:哎呦我去! ----李宫俊《李宫俊毁掉所有小清新》
●《论语》 五、人不知而不愠
“人不知而不愠”,现实的天下仍未成就“圣人之道”的彰显,现实的天下几乎都不能“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的人,他们没有”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的智慧,而行”圣人之道“的人,要如”南风之熏“般的熏染他们,把”没有智慧的人“改造成”没有郁结的人“,把”没有智慧的世界“改造成”没有郁结的世界“,这样,才能”不亦君子乎“,才能算是真正行”圣人之道“的人。
知,智慧。愠,郁结。
不愠,就是和谐,就是大同,就是政通人和,就是要把”人不知“的世界改造成”人不愠“的世界。 ----孔子《缠解论语》
●《论语》九、逝者如斯夫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在河源的源头,抚今追昔、满怀感慨,自告且忠告所有决心开始”见、学、行“”圣人之道“的君子:”立志“见、学、行”圣人之道的君子,就要像这江水一样,从”闻其道“的源头开始,后浪推前浪,生生不息、前仆后继,无论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无论条件恶劣还是优越,甚至出生入死,都要不断的固守,承担圣人之道之行之道最终成就不愠的世界而不退转。
川,不是一般的河流,而是指河的源头。
逝,是誓的通假字,逝者就是誓者,就是决心开始见、学、行的君子。
昼夜,就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中的”朝夕“。
舍,是止息的意;不舍,不止息,就是不退转的意思。 ----孔子《缠解论语》
●我父亲有个偏见,认为女孩子身体娇弱,不宜用功。据说和他同在美国留学的女学生个个短寿,都是用功过渡,伤了身体。他常对我说,他班上某某每门功课一百分,"他是个低能!"反正我很少一百分,不怕父亲嘲笑。我在高中还不会辨平仄声。父亲说,不要紧,到时候自然会懂。有一天我果然四声都能分辨了,父亲晚上常踱过廊前,敲窗考我某字什么声。我考对了他高兴而笑,考倒了他也高兴而笑。我父亲的教育理论是孔子的"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我对什么书表示兴趣,父亲就把那部书放在我书桌上,有时他得爬梯到书橱高处去拿;假如我长期不读,那部书就不见了?这就等于谴责。父亲为我买的书多半是诗词小说,都是我喜爱的。 ----杨绛《将饮茶》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孔子《论语》
●论语 详解三:
学而时习之
“学而时习之”,君子闻圣人之道、见圣人之道、对照圣人、在现实社会中不断的校队,与天其时而天与其时,得乘天地之正气而游六合,行成圣人之道,这样,才 能“不亦说乎”。
“习”,羽字下从日,本义指的就是鸟儿在晴天里试飞。这个习字如诗如画,一字而有神。日属阳,所谓乘天地之正气而游六合,就是习,也才是习。
“时”者,天时,所谓天时,是与天其时而天与其时也。 ----孔子《缠解论语》
●世界真的挺大的,就连隔壁的王小二都不认识,世界也够小的,还都可以装进心里;岁月挺短的,刚读了昨夜孔子留下的片语,岁月也蛮长的,明天还能看到老子头上的太阳。
●人要活到老,学到老 ----孔子
●《论语》七、子曰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对应的是当下,是现世,是人。对国学来说,“天、地、人”的思维和生存结构是当下的,所谓当下,就是承担,任何根源性的探讨,都必须以这当下的承一切科学、宗教、艺术,都是以这:”天、地、人“的思维的生存结构的承担为前提的。
只有奴隶才需要解放,只有奴隶才需要自由,只有奴隶才需要尊严,而你本解放,你本自由,你本尊严,又何须劳什子的解放来解放你、自由来自由你、尊严来尊严你?你只要承担,人一样去承担。承担这个天地,人,天地之心;天地,人只驱壳,你连自己的驱壳都不能承担,你还能算是人吗? ----孔子《缠解论语》
●防祸于先而不致于后伤情.知而慎行,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焉可等闲视之. ----孔子
●孔子尊崇的礼是周礼:当国君来看生病的自己时,需要起身穿朝服拜见;在家侍奉父兄以忠,在朝野侍奉国君以忠。不是大夫的人死了,不能有家臣为其安排丧事。南宋以前的礼是为了规范贵族官僚的。说白了,那个时候的礼是用来区分等级的。
●培根:萝莉就是力量。
达尔文:物竞天择,萝莉生存。
海明威:人可以被消灭,不可以没萝莉!
古云:野火烧不尽,萝莉吹又生。
洪迈:成也萝莉,败也萝莉。
麦克马决:萝莉是不分国界的。
孔子:三人行必有萝莉焉。
老子:萌可萌,非常萌。
●孔子曰:“屌丝有情,女神无意。”
●世事无常,万物都不足以长久倚赖。 执迷不悟的人深信此生有物可恃,必争为己有,于是心生怨怒之情。 实则权势不可倚赖,因为强者先亡;财富不可倚赖,因为可以轻易散尽;才学不可倚赖,因为孔子也有怀才不遇的时候;德行不可倚赖,因为颜回也是不幸之人;君王的宠幸不可倚赖,因为说不准何时会有杀身之祸;奴仆的恭顺不可倚赖,因为难免有叛逃的事发生;人的志向不可倚赖,因为志向总有变化的时候;说好的事,不可倚赖,因为守信的人太少。 ----吉田兼好《徒然草》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于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孔子《论语》
●《论语》详解二、成圣之道
学论语前提是要立志成为圣人或者至少有兴趣去了解如何成为圣人
对“学而时习之”中的“学”。概括如下,就是:
问:什么是学?
答:闻圣人之道、见圣人之道、对照圣人、在现实社会中不断的校队。
问:谁学?
答:君子
问:学什么?
答:成“圣人”之道
问:学了能成什么?
答:“圣人”。 ----孔子《缠解论语》
●君子担心三件事,没有知识,能不担心吗?
没有知识却又不去学习,能不担心吗?
学习到了知识了,却不落实到行动上能不担心吗? ----孔子《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