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救患除祸,则莫若明分使群矣” ----《富国》
2、礼者,人道之极也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4、是谓是,非谓非,曰直。
5、酒乱其神也
6、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谓之能参。 ----《荀子·天论》
7、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8、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
9、故君子耳不听淫声,目不视邪色,口不出恶言,此三者,君子慎之。 ----《荀子·乐论》
10、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劝学》
11、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
12、以近知远,一以知万,以微知明
13、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 性恶篇》
14、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 ----《修身》
15、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 ----《荀子》
16、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
17、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
18、养心莫善于诚。
19、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荀子·劝学》
20、不诱于誉,不恐于诽 ----《荀子·非十二子》
2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劝学》
22、善日者强,善时者霸 ----《荀子 强国》
23、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24、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辟之是犹欲寿而刎颈也。
25、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 ----《荀子 劝学》
26、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
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之谓天君。 ----《荀子-天论》
27、始而终,终而始,若环之则无端也。
28、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 ----《荀子·解蔽》
29、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 劝学》
30、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