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失之己,反之人,岂不愚哉? ----荀子《荀子·荣辱》
●纵性情而不足问学,则为小人矣。 ----《荀子》
●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 ----荀子《修身》
●黄帝以降,中国早期的文化名人、圣、贤都出在北方。被称为中国人的祖先的黄帝炎帝出在北方自不必说,尧、舜、禹也出在北方。《礼记.礼运篇》中所说的“六君子”——禹、汤、文、武、成王、周公也都出在北方。夏、商、周、秦、汉诸王朝的中心亦在北方。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道家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法家的代表人物管子和韩非子;刑名家的代表人物公孙龙子;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墨家学说创始人墨子;还有荀子、颜子、曾子以及孙武子,一直到司马迁,全是北方人。《诗》、《尚书》、《易经》、《周礼》、《礼记》、《公羊传》、《毂梁传》、《左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被称为十三经,是奠定中国人思想和文化基础的最重要著作,也全出自北方,南方是没有的。 ----陈传席《西山论道集》
●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
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之谓天君。 ----荀子《荀子-天论》
●夫贤不肖者,材也;为不为者,人也;遇不遇者,时也;死生者,命也。今有其人不遇其时,虽贤,其能行乎?苟遇其时,何难之有?故君子博学、深谋、修身、端行以俟其时。 ----荀子《宥坐》
●在完善人生的过程中会越来越排斥别人的指责,最终会被崇拜打败。如:人性本善出自孔子与人性本恶出自荀子 。善恶本身具有二面性,所以善恶是没有明显边界的,做自认为对的事就是善;做自认为错的事便是恶。如果错事变善,对事为恶,习之改之,亦为善。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
●路虽弥,
不行不至;
事虽小,
不做不成。
荀子 修身
换言之: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做则必成。(我的总结)
●荀子说过:言无常信,行无常贞,惟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谓小人矣。
●君子以德,小人以力。 ----荀子《荀子》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 ----荀子《荀子·解蔽》
●“你说在中国的思想家中,你最喜欢孟子的,最喜欢主张性善说的孟子。”“恩。”“我却喜欢荀子的思想。也就是说人性本恶。这就是成人的认知。有智慧有力量的人采取相称的行动有什么不对?财阀想做什么?政客们谋取利益不都是他们的自由吗?”“你确确实实地看过荀子的文章吗?”“唔。”“”事实上,这个人连一行的荀子都没读过。只不过因为说喜欢孟子,所以他才刻意提出荀子加以对抗的。中学生的历史参考书上简单地写着“孟子主张性善说,荀子主张性恶说”,所以他只是取了表面的意思,自己随意加以曲解罢了。“请问荀子的哪一部分写着:人性本恶,所以,不管权力者做什么坏事都无所谓?”“哪、哪一部分……”“荀子二十卷三十二篇中的哪一个地方这样写的?请你告诉我。荀子的性恶说应该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