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论语》
2、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
3、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粉饰)也。
4、见贤思齐,见不肖而内自省焉。 ----《论语》
5、过则勿惮改。 ----《论语·学而》
6、《论语》第十五课、 贫而乐,富而好礼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贫而乐,富而好礼”,乐,yue,歌舞升平,连“贫”者都能“不愠”,这才是真正的“人不愠”,这才是“大同”。这里,“礼乐”并举,并不是说“礼”归富者,“乐”归贫者,而是互文的修辞手法,无论贫富,都“乐”且好“礼”。 ----《缠解论语》
7、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颜渊》
8、《论语》 第二十三课、以不教民战
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那种不行善人之道,用残、杀企图使民众战栗、恐惧而治理国家的,就是遗弃、背叛民众,而最终页将被民众所遗弃。这一章,从反面更有力论证了让国家长治久安的六子箴言”善人、胜残去杀“的必要、合理性。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鲁哀公向孔子的宰我问“土地神的祭祀”宰我自我聪明道“夏代用松木,殷代用柏木,而周代用栗木是为了借谐音使民战栗。”孔子听到,就告诫:”正成的事不要妄加评论,既成的事就不要徒劳劝告,已成的事就不要再生灾祸“。不咎,咎的本意是灾难,不是追究。 ----《缠解论语》
9、谦者,德之柄也;让者,礼之主也。
10、颜渊问仁。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 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
11、生无所息。 ----《列子·》
12、教民亲爱,莫善于孝;
教民礼顺,莫善于悌;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安善治民。莫善于礼。
13、骄傲自满只会使自已摔跟头,唯有低调处世,才可能受益匪浅,体味百味人生。
1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论语·子路》
15、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孝经》
16、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 ----《彖传》
17、《论语》九、逝者如斯夫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在河源的源头,抚今追昔、满怀感慨,自告且忠告所有决心开始”见、学、行“”圣人之道“的君子:”立志“见、学、行”圣人之道的君子,就要像这江水一样,从”闻其道“的源头开始,后浪推前浪,生生不息、前仆后继,无论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无论条件恶劣还是优越,甚至出生入死,都要不断的固守,承担圣人之道之行之道最终成就不愠的世界而不退转。
川,不是一般的河流,而是指河的源头。
逝,是誓的通假字,逝者就是誓者,就是决心开始见、学、行的君子。
昼夜,就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中的”朝夕“。
舍,是止息的意;不舍,不止息,就是不退转的意思。 ----《缠解论语》
18、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19、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为政》
20、或曰:“以德报怨”。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宪问》
21、温故而知新 ----《伦》
22、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论语》
23、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论语》
24、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25、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26、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论语》
27、《论语》十、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能使道光大,而不是道能使人光大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归根结底只有一点,就是“道”不是目的,只有“人”才是目的,只有现实中的“人”才是目的,一切以打着虚无飘渺的所谓“道”为目的,以现实的“人”为手段的所谓“闻、见、学、行”“圣人之道”,都是《论语》背道而驰的。对于《论语》、孔子、儒家来说,“人”是开始,也是目的,而“道”是手段,即使是“圣人之道”,也只是把“人不知”世界改造成“人不愠”世界的手段,无论从开始到成就,都离不开“人”。“道”是“人”行的,而非“人”是“道”行的;“道”是“人”光大的,而非“人”是“道”光大的。只有这样理解,才能算初步明白“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缠解论语》
28、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格高尚的人吗? ----《论语》
29、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论语》
3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卫灵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