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关于赵珩的语句
日期:2018-02-2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关于赵珩的语句

  ●前人笔下的香炉,大多是言及其物而已。近年有专门于香炉之类的研究,一是扬之水的《古诗文名物新证》中关于香炉和香熏的美文;一是孟晖的《花间十六声》中关于“添香”、“熏笼”、“香兽与香囊”的集锦。说来巧得很,两位作者都是女士,她们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洞察和文思将历代香炉、香熏之类的器物与其在生活中作用情趣娓娓道来。前者注重名物的考略,后者则多从历代诗词笔记中寻觅熏香和焚香的生活情趣。 ----赵珩《旧时风物》

  ●古人重法书,绘画次之,因此总以法书为正面,而以绘画为背面。按照通常的规矩,一柄折扇以一书一画为宜。 ----赵珩《旧时风物》

  ●饮食之道,说来也极为简单,正如《礼记》"人饥而食,渴而饮"那样直白。但是如何食,如何饮,往往又反映了不同思想和情操。 ----赵珩《旧时风物》

  ●"千里莼羹,末下盐豉",是陆机对王武子夸赞东吴饮食的典故,虽然对"千里"还是"干里","末下"还是"未下"历来有着不同的看法,但莼羹之美,盐豉之需确为大家所公认,也许远没有描绘的那么美好,只是因为有了情趣的投入,才使许多普通的饮食和菜肴诗化为美味艺术和永不消逝的梦。 ----赵珩《旧时风物》

  ●泡馍与稠酒是我最喜爱的两样西安特产,可惜“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想在吃泡馍时佐以黄桂稠酒,在西安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西安泡馍馆大多是回民所开,西安回民泡馍馆决不卖稠酒。吃泡馍就稠酒的享受只有过两次,一次是去北京新街口的西安饭庄楼上,泡馍是好的,而稠酒是装在玻璃瓶中,喝一瓶开一瓶,且是冷的。另一次是在西安,因去陕西考古所公务,主人坚持请我吃饭,盛情难却,但我提出决不去大饭店,只愿去吃羊肉泡馍,无奈只得主随客便,从考古所出来,往大雁塔方向步行,有一泡馍馆,倒也干净,掰馍聊天之余,偶然瞥见墙边有一木架,上面摆列了一排锡壶,有大小两种。 ----赵珩《老饕漫笔》

  ●许文涛的核桃酪是一绝,这道点心是选用质优的大核桃先去硬皮剥出核桃仁,再细细剥掉核桃仁外的嫩皮,捣碎如泥。再取大红枣煮后剥去皮、核,仅用枣肉捣成泥。将泡过的江米用小石磨成糊状汤汁,与核桃泥、枣泥放在一起用微火熬,熬到一定时间即成。吃到嘴里有核桃香、枣香,又糯滑细腻。这道点心经三代传至内子手中,至今风格不变。 ----赵珩《老饕漫笔》

  ●"天府之国"之外的川菜过分而片面的追求"麻、辣、烫"的炙热效果‥使不少人对川菜望而生畏‥"麻、辣、烫、鲜"缺了这个"鲜",前三个字只是皮毛‥近年深受粤菜的影响,搞出什么"新派川菜",实际上生硬得将一些粤菜的做法移植在川菜之中。 ----赵珩《老饕漫笔》

  ●海参虽为"海味八珍",但本身除腥气之外却没有什么味道,必须以鸡、肉两汤煨制,佐以冰糖、黄酒收汤,火候恰到好处,使其参体糯软而韧,汤汁香浓而醇,才算是好手艺。做烧海参必须选择上好的乌参或梅花参....其次是发海参的技术..最后一关是煨和烧...烧则要靠火候,酒和糖要适量,尤其是用少量冰糖,否则绝无晶莹的色泽。 ----赵珩《老饕漫笔》

  ●灯具的出现或云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楚辞.招魂》中已有“兰膏明烛,华镫错些”的记录,《说文》中“灯”字作“镫”,改作或旁,则是稍晚的事了。那时生活中照明的器具多为豆,豆本来是盛食品的器具,春秋战国时期尚属一种礼器,后来用以盛放燃油取亮,就逐渐成了灯具。贵族多用青铜、玉石为灯,而民间则常常以陶、瓦为豆,将棉线布帛制成灯捻,在油中慢慢汲取浸点燃照明。我们从出土文物中可以看到最早的灯具,大都是战国时期的陶、瓦、玉石和青铜器灯具。 ----赵珩《旧时风物》

  ●手帕是类似于帕子的物件,所不同者是置于手掌之中,故称之为“手帕”。其用途多是揩嘴、擤鼻、拭泪、擦汗,有时也用干净的手帕包东西。无论手帕暂时存放于身边何处,都得方便随时取用,以备不时之需。 ----赵珩《旧时风物》

  ●两种馅儿是预先做好的,萝卜擦成细丝,都用荤油炒过,其中一种有少量的金华火腿末。他的萝卜丝饼不是一个一个地包馅儿,而是将清油和好的面先擀成一大张,很薄,然后将萝卜丝均匀地摊在上面,再层层卷起,成为一个长条儿,这一长条儿可分做二三十个萝卜丝饼,然后码放到炉中去烤。在等待出炉时,第二批的饼也在同时运作。如此周而复始,三个小时能出十几炉萝卜丝饼。用这种方法做出的萝卜丝饼,层层有馅儿,层层起酥,一口咬下去,酥脆可口,尤其现买现吃,油酥的香味儿和萝卜的清香浑为一体。萝卜是最吃油的,可以解了起酥的油腻之感,恰到好处。 ----赵珩《老饕漫笔》

  ●老麦的粽子很贵,好像是买到一块多钱一只,这在当时是一般粽子的十倍。但是质量也是一般粽子不能比的。他的豆沙粽用得豆沙是去皮过滤后的澄沙,用猪油炒过,糖多油重,糯米与馅的比例是1:2.火腿咸肉的是用真正的金华火腿和肥瘦得当的咸肉一同为馅,而火腿一般绝不是点缀。 ----赵珩《老饕漫笔》

  ●书牍的讲究不仅在行文的流畅。文辞的典雅、称谓的得体,还要讲究书法的艺术。一般来说,法书宜用楷书或行楷、行书,尤其对尊长或新交,忌用草书。原因很简单,是让人一目了然阅读便利,也是对他人的尊重。信笺的式样虽然多种多样(旧时公文多用十行笺,而私牍多用八行笺,根据信笺纸的大小不同,分为大、小八行),但对尊长或新交则宜用朱丝栏的八行笺,而用于吊唁或自己在服中(即为父母长辈戴孝期间)的信札忌用朱丝栏而改用乌丝栏。笺纸的折叠应是字迹向内,先一直叠,次一横折,大小略如信封。这是最为礼貌的式样。若是字迹向外则是反折,用以报凶或表示绝交,最应避忌。 ----赵珩《旧时风物》

  ●说到文人与吃,我们不妨这样认为,文人以食为地,以文为天,饮食同文化融洽天地相合,才呈现出一个丰富多彩世界,于是才有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赵珩《旧时风物》

  ●尺牍与文章区别大致在于前者是写给特定对象阅读的,而后者是写给大众看的。旧式文人的书札互往,除去礼节之外,还有一种情调,或者说是一种文化底蕴形成的情致。尺牍虽只言片语,也可见其心绪与忧患,人情冷暖也隐含其中。以诗词代书的形式也是中国尺牍常见的体裁,例如广为后人传颂的李商隐《夜雨寄北》,顾贞观《金缕曲》等,都是情真意切、极为感人的诗词尺牍。明清以来还有大量的书札尺牍论及学术,直抒个人的学术观点见解,成为治学论艺文章中不可或缺组成部分,如明代董其昌关于书画方面的论述,就多见于与友人的往来书信之中。 ----赵珩《旧时风物》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关于赵珩的语句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