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最全的赵珩经典句子
日期:2017-04-08 作者:赵珩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最全的赵珩经典句子

  1、说到文人与吃,我们不妨这样认为,文人以食为地,以文为天,饮食同文化融洽,天地相合,才呈现出一个丰富多彩世界,于是才有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旧时风物》

  2、泡馍与稠酒是我最喜爱的两样西安特产,可惜“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想在吃泡馍时佐以黄桂稠酒,在西安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西安泡馍馆大多是回民所开,西安回民泡馍馆决不卖稠酒。吃泡馍就稠酒的享受只有过两次,一次是去北京新街口的西安饭庄楼上,泡馍是好的,而稠酒是装在玻璃瓶中,喝一瓶开一瓶,且是冷的。另一次是在西安,因去陕西考古所公务,主人坚持请我吃饭,盛情难却,但我提出决不去大饭店,只愿去吃羊肉泡馍,无奈只得主随客便,从考古所出来,往大雁塔方向步行,有一泡馍馆,倒也干净,掰馍聊天之余,偶然瞥见墙边有一木架,上面摆列了一排锡壶,有大小两种。 ----《老饕漫笔》

  3、灯具的出现或云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楚辞.招魂》中已有“兰膏明烛,华镫错些”的记录,《说文》中“灯”字作“镫”,改作或旁,则是稍晚的事了。那时生活中照明的器具多为豆,豆本来是盛食品的器具,春秋战国时期尚属一种礼器,后来用以盛放燃油取亮,就逐渐成了灯具。贵族多用青铜、玉石为灯,而民间则常常以陶、瓦为豆,将棉线布帛制成灯捻,在油中慢慢汲取浸点燃照明。我们从出土文物中可以看到最早的灯具,大都是战国时期的陶、瓦、玉石和青铜器灯具。 ----《旧时风物》

  4、前人笔下的香炉,大多是言及其物而已。近年有专门于香炉之类的研究,一是扬之水的《古诗文名物新证》中关于香炉和香熏的美文;一是孟晖的《花间十六声》中关于“添香”、“熏笼”、“香兽与香囊”的集锦。说来巧得很,两位作者都是女士,她们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洞察和文思将历代香炉、香熏之类的器物与其在生活中的作用、情趣娓娓道来。前者注重名物的考略,后者则多从历代诗词与笔记中寻觅熏香和焚香的生活情趣。 ----《旧时风物》(文章吧 www.wenzhangba.com)

  5、尺牍与文章的区别大致在于前者是写给特定对象阅读的,而后者是写给大众看的。旧式文人的书札互往,除去礼节之外,还有一种情调,或者说是一种文化底蕴形成的情致。尺牍虽只言片语,也可见其心绪与忧患,人情冷暖也隐含其中。以诗词代书的形式也是中国尺牍常见的体裁,例如广为后人传颂的李商隐《夜雨寄北》,顾贞观《金缕曲》等,都是情真意切、极为感人的诗词尺牍。明清以来还有大量的书札尺牍论及学术,直抒个人的学术观点见解,成为治学论艺文章中不可或缺组成部分,如明代董其昌关于书画方面的论述,就多见于与友人的往来书信之中。 ----《旧时风物》

  6、老麦的粽子很贵,好像是买到一块多钱一只,这在当时是一般粽子的十倍。但是质量也是一般粽子不能比的。他的豆沙粽用得豆沙是去皮过滤后的澄沙,用猪油炒过,糖多油重,糯米与馅的比例是1:2.火腿咸肉的是用真正的金华火腿和肥瘦得当的咸肉一同为馅,而火腿一般绝不是点缀。 ----《老饕漫笔》

  7、古人重法书,绘画次之,因此总以法书为正面,而以绘画为背面。按照通常的规矩,一柄折扇以一书一画为宜。 ----《旧时风物》

  8、海参虽为"海味八珍",但本身除腥气之外却没有什么味道,必须以鸡、肉两汤煨制,佐以冰糖、黄酒收汤,火候恰到好处,使其参体糯软而韧,汤汁香浓而醇,才算是好手艺。做烧海参必须选择上好的乌参或梅花参....其次是发海参的技术..最后一关是煨和烧...烧则要靠火候,酒和糖要适量,尤其是用少量冰糖,否则绝无晶莹的色泽。 ----《老饕漫笔》

  9、"天府之国"之外的川菜过分而片面的追求"麻、辣、烫"的炙热效果‥使不少人对川菜望而生畏‥"麻、辣、烫、鲜"缺了这个"鲜",前三个字只是皮毛‥近年深受粤菜的影响,搞出什么"新派川菜",实际上生硬得将一些粤菜的做法移植在川菜之中。 ----《老饕漫笔》

  10、许文涛的核桃酪是一绝,这道点心是选用质优的大核桃先去硬皮剥出核桃仁,再细细剥掉核桃仁外的嫩皮,捣碎如泥。再取大红枣煮后剥去皮、核,仅用枣肉捣成泥。将泡过的江米用小石磨成糊状汤汁,与核桃泥、枣泥放在一起用微火熬,熬到一定时间即成。吃到嘴里有核桃香、枣香,又糯滑细腻。这道点心经三代传至内子手中,至今风格不变。 ----《老饕漫笔》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最全的赵珩经典句子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