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
2、明君之道,使智者尽其虑,而君因以断事,故君不躬于智;贤者勘其材,君因而任之,故君不穷于能;有功则君有其贤,有过则臣任其罪,故君不穷于名。是故不贤而为贤者师,不智而为智者正。臣有其劳,君有其成功,此之谓贤主之经也。 ----《韩非子》
3、凡人之大体,取舍同者则相是也,取舍异者则相非也。
4、倒言反事以尝所疑。
5、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隋侯之珠,不饰以银黄。
6、有道之君,外无怨仇于邻敌,而内有德泽于人民。夫外无怨仇于邻敌者,其遇诸侯也外有礼义。内有德泽于人民者,其治人事也务本。
7、欲成其事,先败其事。
8、人有福,则富贵至;富贵至,则衣食美;衣食美,则骄心生;骄心生,则行邪僻而动弃理。行邪僻,则身夭死;动弃理,则无成功。夫内有死夭之难而外无成功之名者,大祸也。而祸本生于有福。故曰:"福兮祸之所伏。" ----《解老》
9、圣人尽随于万物之规矩,故曰:"不敢为天下先。"不敢为天下先,则事无不事,功无不功,而议必盖世,欲无处大官,其可得乎?处大官之谓为成事长。是以故曰:"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事长。
10、爱臣太亲,必危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
11、人行事施予,以利之为心,则越人易和;以害之为心,则父子离且怨。
12、爱子者慈于子,重生者慈于身,贵功者慈于事。慈母之于弱子也,务致其福;务致其福,则事除其祸;事除其祸,则思虑熟;思虑熟,则得事理;得事理,则必成功;必成;工,则其行之也不疑;不疑之谓勇。圣人之于万事也,尽如慈母之为弱子虑也,故见必行之道。见必行之道则其从事亦不疑;不疑之谓勇。不疑生于慈,故曰:"慈,故能勇。
13、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14、世异则事异。
15、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撄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之者能无撄人主之鳞,则几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