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有关王阳明的美句摘抄
日期:2017-06-2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有关王阳明的美句摘抄

  ●谦虚其心,宏大其量。 ----王阳明《传习录》

  ●不是你所处的环境决定你的命运,而是你所做的决定决定你的命运 ----《明朝一哥王阳明》

  ●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王阳明

  ●唉,孩子,想说的是:无耻不可怕,可怕的是小小的年纪就已经如是,尤其还是思域局限的小聪明打底。无论如何,我都祝福你,对了,鉴于你的品性,再助你“踏我一脚”“升高”你境界的建议是:你现在应好好学学王阳明的心学!以防往后少点儿被他人戏弄的机会!~

  ●什么叫“自尊无畏”呢?其实,“自尊”,就是王阳明心学所讲的“人人皆可为圣人”,只要是自己实践得出的认知,就不必妄自菲薄;“无畏”,就是遇事不必因没有完备的理论指导而慌张无措,要知道真正的做事的方式,是“知行合一”,先去做,然后在做的过程中,体察并获得“知”,“知”与“行”再循环往复,互相促进,事情终能成功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人爱物,即仁人爱物便是一物。” ----王阳明《传习录》

  ●《大学》:“物格而后知至”——就是说外物在人的内心有了正确的位置,亦即破除了外物在人内心的不正确位置(王阳明所谓“破心中贼”),使人的内心能够不接受外物的不正确或不正当的诱导和诱惑,这样人的良知就会显现。

  ●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难,则其失之必易;其积之不久,则其发之必不宏。 ----王阳明(好文章 www.wenzhangba.com)

  ●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王阳明

  ●牛希济词云:“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周茂叔“绿满窗前草不除”,别人问他为什么不除,他说,“与自己意思一般”,又说,“观天地生物气象”。
王阳明《大学问》曰:“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焉,是其仁之与草木而为一体也。”
《传习录》又曰:“侃去花间草……草既非恶,即草不宜去矣。曰:如此却是佛老意见。草若有碍,何妨汝去?……草有妨碍,理亦宜去,去之而已;偶未即去,亦不累心。”
曾文正联曰:“不除庭草留生意,爱养盆鱼识化机。”
马一浮诗曰:“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长空送鸟印,留幻与人灵。”

  ●个个人心有仲尼,
自将闻见苦遮迷。
而今指与真头面,
只是良知更莫疑。 ----王阳明《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人人自有定盘针,
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
枝枝叶叶外边寻。 ----王阳明《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易是包牺氏之史,书是尧舜以下史,礼乐是三代史,其事同,其道同,安有所谓异? ----王阳明《传习录》

  ●云姑毕竟是泛过苦海的菩萨,万顷情波都成觉岸,凡间多少思慕的絮叨全都化为她心中的慈云法雨,方便远观的永远只是西湖那片忘言的月色!难怪翌年新春方仁语寄给我的贺年片上署名「无语」:「年老昏聩,满盘落索,错以为是西欧古籍装帧家了,线装《漱玉词》大可改装为皮面西书,实则不然。云姑终究是云姑,王阳明《传习录》所谓落落实实依着她去做,善便存,恶便去」。那年云姑三十七,依然一幅微微惹尘的澹彩仕女图,深幽的眼神荡着七分禅念,三分牵挂。 ----董桥《橄榄香》

  ●朱熹认为“知”在先,“行”在后,必须先学习贯通孔孟先贤的教导,才能保证行动的正确性。但在王阳明看来,人必然先有想吃东西的心,才会去吃东西,所以,想吃东西的心,就是“行”的开始,在“行”的过程中,会遇到种种障碍,这时候,就需要动用“学、问、思、辨”的能力,去一一克服,换句话说,王阳明反对“学问思辨”好了后再去行动,而是认为,只有在具体的行动中,才会产生真正有效的“学问思辨”,进而获得真正的“知”。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有关王阳明的美句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