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学到!王阳明心学即思想实践
日期:2017-04-08 作者:房团惠 来源:房团惠投稿 阅读:

学到!王阳明心学即思想实践

  熊逸老师《王阳明一切心法》,综合运用了国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耗费十年的时间来解读王阳明,于是冲着熊逸老师这十年的心血,我专门抽时间拜读了熊逸老师的《王阳明一切心法》这本书。

  在该书中,熊逸老师对王阳明解读的最大优点,就是国学造诣深厚,对于王明阳生平事迹和学说引用翔实,以贯穿王阳明一生的大事来分析他心学的成因,给读者节约了翻阅资料论证的时间,当然因为资料翔实,也给了读者独立思考的空间。熊逸老师最大的贡献是让王阳明脱去圣衣,落地为人。

  但是这本倾注熊逸老师十年心血的书籍,却这么解释今天的阳明热:因为热衷于权谋术和心灵鸡汤的是同一批读者,如果一个榜样,兼具权谋术和心灵鸡汤的双重特质,那他一定会受到异乎寻常的推崇,于是,我们发现了王阳明。熊老师还说:“王阳明的学说是宗教,王阳明所施加给信徒们的,与其说是学术的力量,不如说是宗教的力量“。总之,熊逸老师书里的王阳明除了是命运天定外,多半是一个会运用权谋术和心灵鸡汤的人,他的“成功”和他的“成功经验”之间的联系并不是特别紧密。并且熊逸老师还坚持认为,这样的解释是理性主义和逻辑控,只是单纯的、侦探一般的求真趣味。

  我仅代表我自己非常不能认同熊逸老师的观点,我不认同,不是因为王阳明是人们推崇的大圣人,而是因为当我通过熊逸老师提供的王阳明翔实的生平信息进行独立思考后发现,熊逸老师也只是在他的认知框架内去解释阳明心学而已。我认为王阳明是一个掌握了如何从自己的内心出发去探究世间真相的圣人。王阳明心学是思想实验(偏重向于自然科学),更准确地来讲是思想实践(偏重于人类社会)。

  王明阳心学:简而言之就是从自己的内心去探求真理,是一种哲学思想和方法,是指导人们认识世间万物的一种智慧

  著名的思想实验,是一种特别高级的思维方法,是用想象力进行的实验,大部分是现实中无法做到(或现实中未做到的)实验。这是哲学家和科学家了解世界真相和大众思想的智慧。这跟我们平常的认知非常不同,我们平常认知世界主要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而思想实验无需观察和实验,通过想象力就能得到有关这个世界的某些结论,最后还能证明这个凭空想出来的结论是对的。比如伽利略的重力试验,薛定谔的猫,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都是著名的思想实验。思想实验需要的是想象力。

  思想实践一词来自于思想实验,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在不具备条件的日常生活中或思想上对知识和理论进行推演,用想象力去实践,从而发现世界的真相和规律。这不同于我们平常了解的实践出真知。爱因斯坦曾说:“理论的真理在你的心智中,不在你的眼睛里。”思想实践因为预先对知识进行了推演和想象,故推演过程即是真正了解知识的过程,也是实践的过程,是真知,是阳明所谓的知行合一。

  为什么说阳明心学即思想实践呢?我们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谈起吧。

  知行是否必须分属二事

  王阳明说,知和行是一回事,或者说知就是行,行就是知。如果知孝悌而偏偏不孝不悌,那么这里的知行是被私欲隔断的缘故,不是知行的本体。从本体上讲,根本不存在知而不行这回事。知而不行,其实只是不知。咋一听,好像王阳明是诡辩,对于知孝悌而不孝不悌的解释简直是强词夺理。因为在我们每个人的观念里,好像遇到的知行不是一回事的情况太多了,比如知道保持好身材很重要,但是却无法舍弃美食的诱惑

  熊逸老师确实也是这么质疑阳明的知行合一的,熊老师认为知与行分属二事,这显然是全人类的常识,知属于认识范畴,行属于实践范畴,有认识未必有实践。反之亦然。这辩驳咋一看也挺有道理。

  那么,知和行是否必须分属二事,不能是一体呢?如果知行必须分属二事,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不出茅庐,27岁就可以知天下事,走出卧龙岗后,就可以全面主持刘汉集团的政治工作几十年。在我们平常人的认知中,主持刘汉集团的全面工作,不是需要N年的历练和实践吗?诸葛亮的能力从何而来,如果是读书读出来的,那么根据“知行分属二事“的理论,诸葛亮出茅庐之前根本没有行,也就是知而未行? 诸葛亮年纪轻轻智慧从何而来,我大胆猜测诸葛亮就是王阳明理论中真正的知,是知行合一的典范。也就是当诸葛亮或王阳明们了解到一个知识以后,不是象我们普通人一样,以为知道某个知识的概念以及运用,对这个知识有了浅尝辄止的了解就是知,在诸葛亮王阳明们的概念里,浅尝辄止的了解并不算真知,他们的真知是在知道某个知识以后要在自己的脑子里深度思考并进行各种推演,并在想象中进行实践,直到能够熟练运用这个知识,所以他们的知才是懂得运用和实践的真知,是知行合一。而我们普通人的知只能说是了解,并非真知。因为我们从不进行推演,故我们必须先知道再实践,而王阳明们通过推演早已将知行合一了,等到真正在实践中运用的时候其实已经比我们磨练多次的人都厉害了。由此可见,从更高一级的认知来讲,知行合一中的知和行应该是一回事,只有知行合一才为真知。

  肥沃的思想实践的土壤

  思想实验和思想实践需要的是想象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重要“,强烈的好奇心、质疑精神、思辨能力、丰富的生活体验、渊博的知识等都是想象力滋生的土壤,而王阳明本身的性格及其成长环境具有滋生想象力的土壤。 (伤感爱情故事 www.wenzhangba.com)

  1。天生的性格

  ——生性豪迈不羁

  黄绾《行状》描述王阳明性豪迈不羁,喜任侠。熊老师也在他的书中提到,看来王阳明并不是一个会被老师和家长喜欢乖孩子,至少不让长辈省心。而王阳明到达京师以后,他身上那种“豪迈不羁”的习气总是让父亲感到不安。这样的豪迈不羁一般是强烈的好奇心所致,而强烈的好奇心是想象力滋生的土壤。

  ——具有质疑精神

  11岁时,王阳明问私塾先生:“什么是第一等事”

  私塾先生答道:“当然是读书登弟”

  王阳明不满意这个回答,反问:“登弟恐怕不算第一等事,真正的第一等事应该是读书学圣贤”。读书登第对于当时的读书人而言,是普遍共识,是天经地义简单真理,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下,11岁的王阳明敢于质疑权威,体现了很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质疑精神。

  2。广泛的涉猎

  湛若水为王阳明做墓志铭时,写到:“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辞章之习,四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氏之习”,王阳明这一生只要迷上什么,一定会发狠去钻研,当然,时人视其为不务正业。但是这些广泛且深度的涉猎,一方面可见王阳明心思非常活络;另一方面为王明阳提供了想象的素材。

  3.思考的条件

  龙场驿的遭遇,成为王阳明悟道的关键三年,其一在去龙场探望家人的途中,妹婿徐爱、蔡宗兖、朱节拜师,可见当时的王阳明已经具备悟道所具有的深厚文化底蕴了。其二,龙场三年,生活虽然困顿,但是好在有充裕的闲暇时间,悟道期间,王阳明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静一,久之,胸中洒洒,可见王阳明当时具备了进行思想实践的文化底蕴和足够的思考时间。

  4.思考的习惯

  王阳明在读书时,时常会静坐凝思,王阳明曾经说:“昔吾居滁时,见诸生多务知解,口耳异同,无益于得,故教之静坐,一时窥见光景,颇收近效。”王明阳具有与生俱来的思考习惯,这也为他的思想实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阳明心学思想实践的踪迹

  不仅王明阳的性格及成长环境具有想象力的肥沃土壤和思想实践的基础,而且从其成长历程也能发现思想实践的踪迹。比如:

  1.果核排兵布阵

  王阳明曾研究兵法,每当宴会结束,他就用果核在桌子上排兵布阵。他说起来头头是道,很多阵形都是那些久经沙场的将军们闻所未闻的。于是很多人在背后嘲笑他:“你有机会上战场吗?”、“还是先过了会试这关再说其它吧。”

  2.民工排演八阵图

  当王阳明以钦差身份督造王越墓时,想到这么多活生生的民工排兵布阵,岂不是比果核要强许多,于是,王阳明以“什伍法”安排民工分组轮班,闲暇之时便驱使民工排演八阵图,他的管理能力和军事技术也在这次修墓工作中得到了打磨。

  3.静坐澄默

  王阳明在龙场三年,养成了端坐、闭目养神、澄心静虑的习惯,其实孔子的弟子颜回就经常静坐,朱熹曾告诫学生,半日用来读书,半日用来静坐。静坐可以清除脑中的杂音,找到心中清澈的声音。当然我们不知道王阳明怎么静坐,静坐时如何思虑,但这三年的龙场悟道,时常的静坐澄默,对于他进行思想实践的黄金时代。

  龙场悟道后思想实践初见成效

  龙场悟道后,王阳明的思想实践初见成效,从“格竹子”和“治理庐陵”两件事可以看出。

  1.格竹子

  第一次格竹

  朱熹曾经曰:今日格(观察)一物,明日格一物,日积月累、触类旁通,最后就会量变到质变,豁然开朗。王阳明了解到朱熹的这一观点以后,于是从父亲官署里的竹子格起,在格竹子时,他连续7日对着竹子冥思苦想、殚精竭虑。最后格竹失败,看到这里我不禁一笑,其实王阳明也是人,其格物致知也是从最初的懵懂开始的。

  第二次格竹

  龙场修炼之时,王阳明在何陋轩前的空地上,环植以竹。并在自己的诗中描述了竹子德、操、时、容四种品格。经过岁月的历练和自己的澄默静坐,他终于自然而然知道该如何格竹子了。

  2.治理庐陵

  治理庐陵是王阳明龙场悟道以后真正应对世务的开始。在此之前,王阳明没有处理政务的经验,但是他的《告谕庐陵父老子弟》一文中,用恩威并施、推心置腹的口气感化百姓,并用保甲制度进行乡民自治、用官府看不见的手要求居民退地防火等,在庐陵的7个月,他施行了一系列的措施,而《年谱》中也记载,王阳明治理庐陵当真卓有成效。

  从“格竹子”和“治理庐陵”两件事情可以看出,龙场悟道使得王阳明的心学也即思想实践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王明阳的心学就是从自己的内心去探求真理,是一种哲学观念;思想实践就是用想象力对知识进行推理和实践,也是一种哲学观念;王明阳心学和思想实践具有很多吻合之处。王阳明的豪迈不羁的性格、善于质疑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三年的龙场悟道、爱好思考的习惯都是想象力的土壤,为他进行思想实践或心学诞生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同时,王阳明的成长历程也可以看出,从果核排兵布阵、到民工排演八阵图,到龙场静坐澄默,这些都是他进行思想实践的有力证据。由此,我认为王阳明心学即思想实践。

  古人云:

  开拓者上智、发挥着中智、继承者下智;

  上智审诸己、中智求诸人、下智昏昏然;

  上智伐势、中智伐交、下智伐谋;

  明阳心学是开拓者、是审诸己、是伐势,是上智,故为道。

  资料来源:熊逸《王阳明一切心法》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学到!王阳明心学即思想实践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