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有关王阳明的美句摘抄
日期:2017-07-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有关王阳明的美句摘抄

  ●《大学》:“物格而后知至”——就是说外物在人的内心有了正确的位置,亦即破除了外物在人内心的不正确位置(王阳明所谓“破心中贼”),使人的内心能够不接受外物的不正确或不正当的诱导和诱惑,这样人的良知就会显现。

  ●凡学之不勤,必其志未笃也。 ----王阳明

  ●朱熹认为“知”在先,“行”在后,必须先学习贯通孔孟先贤的教导,才能保证行动的正确性。但在王阳明看来,人必然先有想吃东西的心,才会去吃东西,所以,想吃东西的心,就是“行”的开始,在“行”的过程中,会遇到种种障碍,这时候,就需要动用“学、问、思、辨”的能力,去一一克服,换句话说,王阳明反对“学问思辨”好了后再去行动,而是认为,只有在具体的行动中,才会产生真正有效的“学问思辨”,进而获得真正的“知”。

  ●我常常提醒自己:「知道还要做到。」若用文言讲,当就是王阳明(1472-1529)曾说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世事本无常
思太多又何妨
古有王阳明悟道龙场
今有人悲叹世态炎凉
你笑我年少无知
我笑你尽散锋芒
人怀浩瀚
任何人都能到达远方

  ●心美,一切皆美。 ----叶嘉《慢品王阳明》

  ●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易是包牺氏之史,书是尧舜以下史,礼乐是三代史,其事同,其道同,安有所谓异? ----王阳明《传习录》

  ●王阳明先生说:「宇宙是我的心,我的心就是宇宙。」佛经说:「悟者所居之外,大地无寸土。」又说:「心外无一法。」唯识家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世界,只是我们心空中的一朵云彩而已。

  ●儒学“内圣”学说以孟子的“仁义礼智”四端说贯穿始终;以《大学》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为修学次序;以王阳明心学“格心之物”和“致良知”为修学根本。凡修学圣贤之道,求作圣贤者舍此之外别无他途。

  ●“良知之外,更无知,致知之外,更无学。” ----王阳明《王阳明全集》

  ●人人自有定盘针,
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
枝枝叶叶外边寻。 ----王阳明《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无声无臭独知时,
此是乾坤万有基。
抛却自家无尽藏,
沿门持钵效贫儿。 ----王阳明《咏良知四首示诸生》(情感口述 www.wenzhangba.com)

  ●如今这时代,金字塔顶端只跟每个人相隔一个屏幕。于是副作用便有了:现实世界里成长之路该有的距离感,瞬间被挤压得所剩无几,飘飘然似乎自己伟大之间只隔着一杯咖啡、几笔投资和几个有趣的创意。
这或许是“听过很多道理,可还是过不好这一生”的喟叹在“拖延症患者”之间广为流传的真正原因。不过,在长期跟拖延症作顽强斗争的过程里,你会越来越觉得或许最后克服它恰恰最不需要什么道理,真正的精髓就在四个字:马上就做。对此,王阳明说得真切,“知行合一”就是“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止”,可以“简单粗暴”地理解为,所谓道理就是知道了就去做,知道做不到等于不知道。
人终究是由他所做的事来定义的,而不是他听来的道理。 ----张璁《拖延症还能有解吗》

  ●幸运的是,在 喧哗与躁动中,我找到了王阳明。他让我明白,知道做不到,等于不知道;让我明白,活着不是为了迎合别人的期待;让我明白,所谓启蒙,不是谁去教化谁,而是“人摆脱自身造就的蒙昧”;让我明白,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当做幻光,谁便沉入了无边的苦海;让我明白,去私欲可以让人快乐,可以跳出意识的层面,穿透因缘和合的“假我”把握事物的本质;让我明白,求之于心而非,虽其言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求之于心而是,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
让我明白,作为人,何为正确。 ----吕峥

  ●云姑毕竟是泛过苦海的菩萨,万顷情波都成觉岸,凡间多少思慕的絮叨全都化为她心中的慈云法雨,方便远观的永远只是西湖那片忘言的月色!难怪翌年新春方仁语寄给我的贺年片上署名「无语」:「年老昏聩,满盘落索,错以为是西欧古籍装帧家了,线装《漱玉词》大可改装为皮面西书,实则不然。云姑终究是云姑,王阳明《传习录》所谓落落实实依着她去做,善便存,恶便去」。那年云姑三十七,依然一幅微微惹尘的澹彩仕女图,深幽的眼神荡着七分禅念,三分牵挂。 ----董桥《橄榄香》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有关王阳明的美句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