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萌芽君
听闻杨绛先生离世的消息,看到满屏的缅怀与祝福,说她再也不用“一个人怀念我们仨”,心中甚是唏嘘,忍不住翻出这本书来重读。第一次读到《我们仨》的时候,我还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读书,读到的是故事,一生一世三个人,那么合拍,那么相亲相爱,我满是“人生当如是”的憧憬和艳羡;再次翻开,我已为人妇、为人母,有了一个牙牙学语的女儿,身份转换,心境不同,反而读出了为人父母的智慧,心下更是敬重与钦佩。杨绛和钱锺书,在学问方面都是大家,视时间为生命,“自在读书”高于一切,“我们两个不合群,没有多余的闲工夫”,有朋友来访都要感慨“又失去了几个小时的读书时间”;在生活方面却堪称“白痴”,二十多岁离家去牛津读书搬出去自己住的时候,两人才学会了使用电灶和电壶,杨先生“刀工一直很差”,切肉都是靠剪刀,而钱先生更是在1972年(六十多岁)的时候才第一次划火柴,为的是给杨绛准备早饭。
这样的两个人,养出的女儿圆圆倒是学问生活两不误。
论学问,她虽然自小体弱常常休学,但靠父母教和自学,在中学只上了三个学期的情况下,也顺利考取了贝满女中,自学的一门代数更是得了满分,在俄语落后好几个学期的情况下,通过四个月的补习就顺利考取了第一名,她大学毕业以后留校当了助教,后来也做了教授,学习能力绝对不差;
论生活,杨绛先生说,“阿姨买来大块嫩牛肉,阿圆会烤,我不会”,她会偷偷帮妈妈把煤球里的猫屎掏掉,因为知道妈妈怕摸猫屎,她生病的时候,还惦记着妈妈自己一个人出门会害怕,而且,她中学时代的好朋友,在她五十多岁生病住院的时候,还常常来看她,完全没有爸爸妈妈的“不合群”。
这样的“成功经验”,其结果自然是好的,“阿瑗是我生平杰作,锺书认为’可造之材’,我公公心目中的’读书种子’”。杨绛先生说起来,却是“我不懂现代教育”,对女儿钱瑗,所用的教育也只是“言传身教”。
最好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浸润
杨绛先生描述钱锺书在法国留学时的读书生活,“他每日读中文、英文,隔日读法文、德文,后来又加上意大利文,这是爱书如命的锺书恣意读书的一年”,而她自己在牛津当旁听生的时候,听课之余,也为自己定下课程,一本一本地从头到尾细读,爱书之家的孩子,想不爱书都难。
圆圆的启蒙读物是《丁尼生全集》,因为在她只有几个月大的时候,“看到我们看书,就会来抢,于是钱杨二人为她置办了一只高凳,买了一本大书——丁尼生的全集,字小书大,没人要,很便宜。她坐在高凳上,前面摊开一本大书,手里拿一支铅笔,学我们的样,一面看书一面在书上乱画”。“我们看书,她安安静静自己一个人画书玩”。
圆圆的成长过程中,案头的书是不对她设限的,可以随时取阅。她十一周岁“已读过《西游记》《水浒》等小说,正在爸爸的引诱、妈妈的教导下读文言的林译小说。”她到爷爷家的时候,“找到一小柜《少年》。这种杂志她读来已嫌不够味儿,所以一本本都翻遍了,满地是书。”爷爷考起她的学问,大为惊奇,认定“吾家读书种子,惟健汝一人耳”,可见其从读书中所获甚丰。
最好的学习,是耳濡目染的观察
《我们仨》中有一个很有趣的词,叫做"格物致知",用来表示观察。钱杨两人去动物园能“格物致知”动物吃花生,“猪类动物吃花生,连皮带壳;熊吐出壳儿带皮吃;猴子剥了壳还捻去皮”,圆圆从父亲那里学到了“格物致知”的技能。小小的圆圆还不到三岁,就能看到大人看不到的细节,“知道五号里的少奶奶就是’精赤人人’”,认出她“就是曾在弄堂口带个女儿的人”,还有一次因为观察玄妙观里的道士,差点走丢,“道士并没有招她,是她盯着道士’格物致知’呢。她看见道士头发绾在头顶上,以为是个老太婆;可是老太婆又满面髭须……真是太奇怪了,她就呆呆地和家人失散了。”
钱锺书和女儿圆圆都喜欢观察,所以他们家下饭馆是吃饭连着看戏,非常有趣。杨绛写道,“钟书是近视眼,但耳朵特聪。阿瑗耳聪目明。在等待上菜的时候,我们在观察其他桌上的吃客。我听到的只是他们的一言半语,也不经心。钟书和阿瑗都能听到全文。我就能从他们连续的评论里,边听边看眼前的戏或故事。”
这种精细的观察力,其实每个孩子都有,但能力总是用进废退,如果不能跟着父母耳濡目染,很多孩子的观察力就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遗失了。(情感文章大全 www.wenzhangba.com)
最好的陪伴,是平等无间的玩耍
杨绛怀孕的时候还想,孩子生下来就托出去,或者送乡下寄养,当时很多女学生都是这么养孩子的。然而圆圆出生以后,她却舍不得“自己的孩子受这等训练”,吃喝拉撒睡都在规定的时间,邻居法国老太太喜欢圆圆,想把她带到乡下去养,杨绛写到,“如果这是在孩子出生之前,我也许会答应,可是孩子怀在肚里,倒不挂心,孩子不在肚里了,反叫我牵心挂肠,不知怎样保护才妥当”。圆圆是她一手照顾的,她甚至自嘲,有了孩子以后,自己恰如他《围城》里形容的某太太“生小孩儿都忘了。”
来自妈妈的高质量陪伴,相信当下的很多妈妈都做得到。而很多爸爸,尤其是中国的爸爸,跟孩子在一起的时候无所措手足,更谈不上什么高质量陪伴了,请他们帮忙独自带半天娃,没有全程看着娃玩手机就是优等生了,这一点真的很值得跟钱锺书先生学学。虽然他在圆圆一岁多回国的时候,还是不会抱孩子,而且读书工作不胜繁忙,常常离开家,但假期的时候,他俩每晚都一起玩“猫鼠共跳踉”。
“她和爸爸一起玩笑,一起淘气,一起吵闹。从前,圆圆在辣斐德路乖得出奇,自从爸爸回来,圆圆不乖了,和爸爸没大没小地玩闹,简直变了个样儿。她那时虚岁五岁,实足年龄是四岁零两三个月。向来只有人疼她,有人管她、教她,却从来没有一个一同淘气玩耍的伴儿。”所以,圆圆和爸爸是好朋友,最“哥们”。圆圆也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是妈妈的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
杨绛还讲了这么一个不那么真实的故事,足见在妈妈心目中的父女之间的“哥们”关系,已经是晚饭以后。他们父女两个玩得正酣。钟书怪可怜地大声求救:“娘,娘,阿圆欺我!”阿圆理直气壮地喊:“Mummy 娘!爸爸做坏事!当场拿获!”(我们每个人都有许多称呼,随口叫。)“做坏事”就是在她屋里捣乱。
钟书把自己缩得不能再小,紧闭着眼睛说:“我不在这里!”他笑得都站不直了。我隔着他的肚皮,也能看到他肚子里翻滚的笑浪。
阿圆说:“有这种alibi吗?”(注:alibi,不在犯罪现场的证据。)
永葆一颗童心,放下大人的架子,才能跟孩子平等无间地玩耍吧,这样的“玩伴”,又有哪个孩子不想要呢?
最好的环境,是相亲相爱无障碍沟通
《我们仨》中最令人动容的,是一家三口之间的相亲相爱,每个人都把对方放在心中最柔软的地方。杨绛怀孕的时候,钱锺书陪她跟医生见面,医生问:“想要男医生还是女医生?”钱回答:“要最好的。”出院回家,“他炖了鸡汤,还剥了碧绿的嫩蚕豆瓣,煮在汤里,盛在碗里,端给我吃。”而且,杨绛写道,“我们一同生活的日子———除了在大家庭里,除了家有女佣照管一日三餐的时期,除了锺书有病的时候,这一顿早饭总是锺书做给我吃。”放下书本洗手作羹汤,只为你。走出牛棚搬家的时候,杨绛突然流起鼻血来,手绢全染红了,她“推说要洗手,急奔四楼。锺书“拙手笨脚”地忙拿了个小脸盆在楼道一个水龙头下接了半盆水给我洗手。我推说手太脏,半盆水不够,急奔四楼。”“我心里很感激他,但是我不要他和阿瑗为我着急。”直到处理好鼻血,乘机洗干净手绢,杨绛先生才慢慢地回到三楼的房间里。女儿圆圆在这样相亲相爱的环境里,也特别为父母着想。
在父母被打成右派的时候,身为“革命群众”的她要回家看望,“得走过众目睽睽下的大院,她先写好一张大字报,和“牛鬼蛇神”的父母划清界线,贴在楼下墙上,然后走到家里,告诉我们她刚贴出大字报和我们“划清界线”,之后她一言不发,偎着我贴坐身边,继续一针一针地给我缝一件新的睡衣”,她还“从书包里取出一大包爸爸爱吃的夹心糖,找出一个玻璃瓶子,把糖一颗颗剥去包糖的纸,装在瓶里,一面把一张张包糖的纸整整齐齐地叠在一起,藏入书包,免得革命群众从垃圾里发现糖纸”。充满爱意的家庭环境,是亲子之间顺畅沟通的重要保障,有了最重要的爱,有了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的家人,还有什么矛盾是化解不了的呢?
养育,其实是一场防微杜渐
曾经闺蜜很担心地说,要是我的孩子以后很笨,性格还恶劣,不爱学习又好吃懒做,我该怎么管教他?我答道,除了不可预料的天灾人祸,养育中哪有什么变化是突然发生的?!智商和性格除了遗传因素,还有后天教化,像我们这样时刻保持警醒、追求进步的父母,又怎么可能任由孩子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才去考虑管教的问题?!养育,从来都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甚至,都不需要你刻意地塑造、管教,只要提供适宜发展的环境,孩子自会成长,而父母,是他最初的模仿对象,最好的榜样,也是一生的伙伴和导师。只要你正了,孩子多半不会歪,而这个“正”,则包含着太多太多的智慧。你正在努力成为一个你想要成为的人吗?你正在努力提升自己并希望孩子仿效吗?你能够专心陪伴、保持童心、跟孩子做朋友吗?你能够积极沟通、设身处地为其他家人着想吗?
如果以上的答案都是yes,那么养育其实是因势利导、水到渠成,如果你自己都没在努力实现自我,又怎么能指望孩子为你实现梦想?正如钱杨两位先生所做的,做好自己,不教而教,才是养育的大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