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语:多读书,更要读好书,书籍是我们最好的朋友。
梁晓声写过一篇题为《摆渡》的小说,小说讲述的是四个人要到彼岸去。他们分别是有钱的,大力士,有权的,作家,他们都要求渡河。摆渡人要求他们每人拿出自己身上最宝贵的东西分给他,不给,不摆。
有钱的使钱,有拳的闪拳,有权的弄权,作家唯有写作,可一时写不出,于是唱了一曲,却被拒绝,摆渡人认为作家唱的不如有权人说的好。
这时暮色已浓,作家饥寒,想着对岸家中,妻儿还在等他回去想办法买米烧夜饭吃,心里悲酸,仰天叹道:“我平生没有作过孽,为什么就没有路走了呢?”
摆渡人闻听,又把船靠岸,说:“你这一声叹,比刚才唱的好听,你把你最宝贵的东西——真情实意分给了我。请上船吧!”
作家过了河,心里欢悦,觉得摆渡人说的好,作家改行做了摆渡人,之后明悟创作同摆渡一样,目的都是把人渡到前面的彼岸去。
作家创作的目的是为了把人们从此岸摆渡到彼岸,如果人们没有沉下心来阅读作家的创作,是不是难以摆渡好自己的人生呢?这大概是没有多少悬念的吧。
虽然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摆渡自我的心灵,但是愚以为要紧的还是莘莘学子。
犹记得那个清华大学的高材生,先后两次用硫酸泼洒到北京动物园里的数只熊身上。这件事曾掀起了舆论的狂澜。刘海洋此种行为背后的因由是什么?据他陈言是为了看看熊是否愚笨,观众怎么看待呢?说心理扭曲的有之,论应试教育之流弊的亦有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不禁想要再探问一下,一个人的心理大概不会无缘无故扭曲的吧,根源是什么原因呢?很多人把矛头指向了应试教育。广大的学子为了拼得一个好大学,在题山库海中昼夜沉浮,刘海洋也是其中之一。有记者做了深入调查,他的房间一两百本书,基本上都是和数理化相关的,和文学历史哲学等相关的书几本而已。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仅仅在数理的世界拼搏,缺少精神方面的哺育,往往会导致精神的缺钙。熊在刘海洋的眼里估计就是一个存在的生物物象而已,他没有将之当成生命个体来看待吧。如果心灵的世界里培植着生命的意识,怎么能够用这样残忍的手段来对待生命呢!相比较人来说,熊依然是弱势群体,他如若有对弱势生命的呵护,断不会做出这般行径吧!(好文章摘抄 www.wenzhangba.com)
无独有偶,前不久发生在复旦大学的投毒案让我们不得不再次揪紧了神经。投毒案的制造者林浩森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本科就读中山大学,研究生就读复旦大学医学院。曾获诸多荣誉,还拿过奖学金。但是这个学业精良的学生却向同学下了毒。新闻频道面对面栏目主持人董倩和他交谈的时候,他的脸上始终没有情绪的波动,悲喜消隐,神情之冷冰让人不寒而栗。后来他说自己在被审查的10个月时间里,全在读书,读文学方面的书。是不是想要借助阅读文学书让自己冰封的一颗心获得消融的力量?是不是在给寻觅心灵可以救赎的精神通道?这只是旁观者的主观测度,算是合乎情理的吧。不然为什么会打开一本有一本的文学书籍呢!归根结底,他自己缺少什么,需要补给什么,大概只有他自己能够了然的吧。不可疑惑的是,书犹药也。
虽然应试教育在今天还是难以撼动,虽然我们每个人在环境面前非常渺小,虽然我们可以随时被具体的环境所改变,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保持自己的信仰和精神的追求。在保持自己信仰和精神追求的路上,阅读可以给予无限的力量。引领学生读书,读有益的书,趣味正的书,读经典的文学作品。经典文学作品的创作者把自己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是社会、时代以及人类的代表和喉舌,去倾听他们深广的忧患,吸纳他们智慧的声息,仰慕他们不朽的精神高度,这是获得教养的途径,是安顿尘世之心的圣域。
此外,还要读一点哲学、历史、心理学方面的书,现实生活中难以破解的困顿差不多都能在这类书中获得解疑。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岂不是一种摆渡,一种心灵的摆渡,思想的摆渡,精神的摆渡。